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13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 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工作报告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时间:20xx年5月
立项号:XKT2013597
课题名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
负责人:杜三妮
所在单位:岚皋中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深化,在近几届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以下现象:
(1) 一些学生对所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定义等,不能准确表述,甚至连平时学生成绩不错的学生也不例外;
(2) 一些学生虽然对于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题目,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3) 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完成的习题量也不少,但是仍然没有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作业和考试中仍然经常出错。长期下来,这些学生虽然学习态度十分端正,但成绩却不能有效地提高,更有甚者逐渐沦为“差生”。对于以上这些现象,往往会笼统的认为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不高,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我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研究学生的解题过程后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提高的障碍之一就是数学阅读能力较弱,这是目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数学阅读能力的障碍造就了一批数学学习的”差生”。
因此,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所以确定开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有相同之处,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理解力。就是把新的概念或结论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之获得明确意义的能力。
2、语言转换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图像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或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内部进行转换的能力。
3、语言表述能力。是指学生能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出来。
4、概况联想能力。就是根据问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分解、组合、交换、编码和加工处理,通过联想、归纳、类比和转化,从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进而辨认出其对应的数学模式。
5、有效猜测能力。指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不被问题的类型、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大限度地分析和估量所提供的具体材料,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或生活常识去推测、判断和发掘有关的结论,从而做出有效猜测的能力。
6、直觉创新能力。指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直觉的认知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本课题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搜集整理高中学生有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总结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培养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努力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语言应用水平和数学阅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学习研究国内外文献,学习与数学阅读相关的文章,理解数学阅读能力的内涵,数学阅读能力的标准、衡量方法;
2、学习研究文献,搞清楚影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因素,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3、针对所带学生学习中的学习状况,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成因,采用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4、结合学习文献心得体会,结合自己所带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思考,抓住自己学生的特点,初步制定一系列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案;
5、在所带学生中进行初步尝试,落实自己所制定的方案,及时反馈,进行分析调整,改进完善自己设想;
6、改进后的方案实施,跟踪分析,反馈调整,积累数据资料,形成成熟方案;
7、对比与分析:进行与同层次学生与受试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测量对比,进行分析,检验方案的效果;进行测试前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与分析。
8、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反思总结工作,形成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顺利结题。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
1、立项书复印件。
2、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并打印成册。
3、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调查报告。
4、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访谈实录。
5、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文本及电子文档)
6、研究论文汇编
7、教育叙事,随笔等
课题名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素养渗透研究
负责人:刘X 成员:刘X 所在单位:西安高新第X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日益科技化、国际化的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对大量的信息能独立判断、有效筛选、整合使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高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当前我们的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提高。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遇事处理也不够高效。简而言之就是“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关心,对物不爱惜”。
相应的较科学的、完整的、稳定的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就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一种指导思想,能加速人对问题的处理速度,推进信息的高效传播与创新使用。培养人文素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任何一种专业训练能够完成的,它是各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信息技术虽然属于科学技术性学科,但它与其它学科一样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课堂上适时渗透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就成了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为此,我们确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素养渗透研究”这一课题,在实际的教学环境创设情境与问题,整合多学科信息,让教育更多地成为一种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主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让学生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培养出完整、和谐的人。我们相信,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多样性、直观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必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子白板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2、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就是社会人所必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关爱等有机统一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素养渗透研究”这一课堂教学实验的涵义为:以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主要主要场所,形成特别教学模式,通过有效地设计、自然的渗透人文知识,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优化学习,以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让学生学有所味,学有所得,同时并促进信息素养的形成,成为一 探索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减少或拒绝不良信息侵蚀学生心灵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有道德地使用网络信息的高尚情操及合理选择及使用网络中有助于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探索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创新思维的形成。以�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方法
课题采用实验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比较与评价等方法开展研究。
(二)研究时间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xx.5——20xx.9
1)确定研究对象,搜集相关学习资料。
2)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3)撰写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4)进行实验前检测,做好实验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试验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2、研究阶段:20xx.9——20xx.2
1)按时上传小课题研究资料,交流、讨论、分享研究心得体会。
2)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3)按时参加小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4) 随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适时调整研究方案。
5) 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归类整理,如教育叙事、学生学习感受、教师教学反思集、课例、课件、课题学习资料集等。
3、结题总结阶段:20xx.3——20xx.4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展示实验教师个人博客,交流、推广实验研究成果,邀请课题组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验收。进行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展示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人文素养的成功案例;
2、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照片资料;
3、撰写教师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4、课题研究报告。
一、选题依据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爱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了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索和发现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老人家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中浇涛出来的标准件。数学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性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种种。长期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这几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的实际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必须寻求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才行。
综合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性”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过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历年上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美国强调的“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的“以� 在国外,让学生做课题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国内,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小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较多的学校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小学生的课题研究叫做“小课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小课题研究中教师角色与地位;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点: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研究的难点: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从教材中学习数学转移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而且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子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论文集
2、实验记录册
3、结题报告;
4、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业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xx年8月—20xx年10月)
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 (20xx年11月—20xx年7月)
培训实验老师,每位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小课题有关的知识。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加强理论学习,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实验阶段的实验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实验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实验阶段性总结。培养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作业,探索数学学习新模式。力争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儿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及业务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生小论文、小课题演示文稿、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我们学校课题组成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课题负责人谭冬梅从教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对“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进行过探讨,并先后参加了全区“九五”规划课题“动象教学法”的研究;自治区电教馆组织的“听算训练与测试”的课题实验;基础教育改革的北师大教材的实验;自治区地方课程数学科的“学科探究”一书的编写工作。曾被聘 该同志有一定科研、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我校各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曾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例如覃灿玲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目标教学”的子课题实验。周志勇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的“活动导学”的课题研究。梁洁霞老师参加全市的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二等奖。他们都是青年教师,没有太重的家庭负担,而且对科研有一股热情,因此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为了课题的研究,我们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建立这个系统,一般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1、确定课题。在认真商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需要提出学校的总课题,由教导处提出落实总课题的项目与实施原则,再由校长办公室评议确认;教研组分别召开会议讨论提出各科的子课题,经教导处确认。2、定人定责。子课题确认后,选出课题组长,由组长挑选成员组成课题组。各课题组集体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组长制定总的科研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学年的科研计划。3、检查指导。教导处协调组织课题的实施,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有关的各科的教研组并邀请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检查指导。4、审查验收。课题须按按规定进度实施,接题时上报可以研究报告和有关材料,由学校进行审查验收。5、研讨完善。审查验收后,由学校召集教研组负责人和各课题组长进行研讨评定,对疑难问题集体攻关,完善过程和结果,并对下学期课题提出建议。6、总结推广。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实验心得、体会、经验交流会,将一些好的经验和研究成绩较好的教研组的成果作为常规管理在全校推广。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教导处覃灿玲、李静、周只用三位主任、科任教师等17组成,其中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 4人 ,实验教师全部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学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98%的成员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副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
2、实验 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计划或方案)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结合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想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一、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科研课题开报告,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xx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某省“九五”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确、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问题?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有什么对策?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确定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去做。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明确合理,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当然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如果课题组成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难以得到批准立项。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设备条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如有关测验题和问卷题等研究工作与材料、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必须写清。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加强管理,监督使用。
总之,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研究人员科研知识和能力的“缩影”。只有重视并认真、科学地做好研究课题方案的设计,制定好开题报告,才能为获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打开成功之门。一句话,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题目解读: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听说操练的过程。但我们常常听到有一些老老师抱怨句型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也学的索然无味。英语学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但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鼓励教育者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但是过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其实并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根据教师现状,老师很难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情况制作出精美的,合适的课件,在教学中,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具。作为传统教具的图片以形象深动,直观性强易于携带,和使用等特点,能将教师从繁难的课件制作中解放出来,教师若能把图片很好地运用于课堂之中,那么小小的图片也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图片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选择图片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图片的应用,并阐述图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学意义,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语言习惯只有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才能获得,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能更好的学会用英语去表达,用英语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很好地描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英语,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研究内容:
当今中学英语教学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英语学习单调,乏味,记不住知识点。因此,需要引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图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有许多英语学习者认为图片教学具有省时并且表达生动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清楚地呈现事物的内部关系。
对于中学生而言,图片教学能够把视听相结合,使英语教学变得简单,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图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应用于英语教学,对于改善英语教学质量非常有效,
然而近些年来,对此领域的研究还涉及甚少,有些 过去图片一直被用来描述事物或现成的对话加以说明。但现在的英语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的'交际运用。因此图片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的语言表达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讲一些句子。本课题主要通过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式,进而研究图片的应用,功能极其教学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图片的运用,图片的功能,教学意义。它们分别从图片的特点,图片的功效,激起学生的兴趣,陶冶情操促进合作等以及图片在英语语法,课文,词汇,英语听说能力中的运用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相长,心里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一种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在汲取他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学情与上课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利用图片这种简单而又便利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对于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的有关文献的进行仔细研,并从中提取精华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与认识,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得出新的观点。
2观察法
积极参与初中英语课堂,观察学生们的上课情况,表现以及教师的上课方式方法与行为艺术,教学策略等,从中学英语课堂所获得的经验来进行总结。
3调查与了解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本校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学生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并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类型及对图片教学模式的看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4研究与深化
将初中英语7--9年级的教材进行研究,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并通过多种渠道探寻相关的资料,利用图片教学更好深化教学目标。
5继承与发扬
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和在利用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结合先进的英语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与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结束时,通过总结经验,然后撰写出相应的案例,论文等。以便在课题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得以推广和使用。
研究思路:
任务型教学提倡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学是为了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钻研课本,精心组织教学,努力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而现今教师面临着工作量大而课件制作又非专业的情况下,如何省时有效地创设情境呢?
教师可以从图片着手,运用图片营造绘画氛围,加上及个别学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欲望,同时也树立自信心。从选择图片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图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阐述图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学意义。除此之外,通过图片这种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挖掘图片教学的有效应运用空间与实际意义,以及各种图片在不同的教学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将其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质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由雨花区教科中心专家朱紫彪老师牵头申报的“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经长沙市教科院批准,列为市级规划课题,现根据市教科院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系统研究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做文章教学的10项目标和若干要求,特别是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述”等,都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体系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2、是我区中学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需要
教科中心在中学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语文老师们常把作文课堂教学定位为如何搜集素材,如何讲评作文等方面;很少有老师认为,学生写作的效果跟教师系列化的引导、点拨、指导有直接的关系。在听课过程中还发现作文课堂教学大多流程单一或者呆板,基本为“命题——指导——写作——批阅——讲评”。这样的程序无法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即使点评覆盖面也有限,角度单一,标准呆板,课堂内容往往是话题唯一,能力训练单一。课堂设计往往很难契合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只觉课堂难熬,索然无味,作文也就是草草应付了事。
基于以上情况的分析,我
二、国内外现状综述:
19世纪末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杜威极力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强调儿童的兴趣,从做中学,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这点正好切合了写作反映生� 本世纪的美国教学中,最令全球教育界惊奇的事就是美国人具有普遍良好的写作能力,只要受过普通教育的美国人,都能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且表达清楚,同时能够尽可能谴词造句使意义更准确。而美国中学生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写作教学的特点。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写作,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科举时代,作文就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它倍受人重视和推崇。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写作也作为一门专门的语文内容进入教学的范畴。即便如此,作文的教与学却显得步履蹒跚、龙钟老态,如圈内人士称是“内容泛化、情感虚设、形式僵化、语言刻板化”。语文圈内外人士,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批评最中肯,呼吁最强烈,指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诸种弊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沙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断增加,我区的11所中学中百分之85都是其子女。这些学生的阅读面相对较窄,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学生怕写作,拿起笔就皱眉头,咬笔头,即使硬着头皮写出来或者杜撰出来,也是干巴巴的,表达的往往是“虚情假意”。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语文教师们对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计划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此,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辟了语文新课改中写作的教学领域,从实践与理论层面上更好的促进了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的界定:
1、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全面反映,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课堂作文教学如何有效,不仅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有效问题,而且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2、区域性推进作文课堂教学
“区域性推进作文课堂教学”是指推进全区教师群体的、外显的作文课堂驾驭能力,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写作能力。该课题对我区写作教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区学生主要来源农民工子弟,大部分学生语言功底差,写作能力弱,家庭缺少文化氛围;鉴于此,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3、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其内容主要分为口头作文教学和课堂写作教学等方面。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就明确提出了作文教学的10项目标和若干要求,特别是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说明有效作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区域性推进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理论依据:
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我们的构想:把多元智能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指导的活动设计中来,一方面通过覆盖多种智能的活动形式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得到肯定和激励;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智能活动的形式,使得作文课堂从某种角度再现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作文的动力,写下自己的真实体验。
2、写作的本质理论:马克思� 在语文课程标准 “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3、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五、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作文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构建中学口头作文教学和书面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从而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研究内容:
1、作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有序开展的研究
2、学生自主探究式写作方法的研究
3、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与反思的研究
4、通过有效作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七、研究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渠道到生活中去找素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思维、语言发展、写作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生活内容等多元、多维度的交织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螺旋式递进的认知规律。并点拨学生用自身独特的视角,体验、观察和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和心声。
八、研究方法
1、观察法:运用观察法听课评课,进行教学评价,形成作文课堂有效性评价记录。
2、行动研究法:采取初步设想、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研究结果的整体评价,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始终。
3、比较研究法 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比较既包括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既有面的比较又结合点的对比,既有同类学校进行比较,又将本校作文课堂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既有静态比较又可以把比较放在动态中进行。
九、预期成果
1、探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相结合的作文课堂教学形式,形成研究报告。
2、汇编作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课例。
3、形成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课件库,制作课堂录像光盘。
4、组织汇编教师的研究论文和师生校园文学作品集。
十、组织管理:
成立课题小组:
组长:朱紫彪
核心成员:付晓芹、刘炜伟、张捷、胡登高、陈春燕、范益群、张艳红、贺卫兵、彭献、潘雪凌、黄天宇、陈雅妮、冯娟、李六英、黄静宇、刘蓉、史果红、常慧、王芳。
十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申报与立项阶段。搞好前期宣传工作,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管理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分课题。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5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结题阶段。撰写结题报告,编辑出版作文课堂活动和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集。
十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主持人和主要研究人员近几年来出版专著若干,发表论文37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或省级、市级课题5个,已获奖的3个。本课题组负责人有着很强的科研能力,曾主持省市级课题研究并获奖,课题组有主要研究人员 20 人,其中中高职称3人,均为本区各学校的教研组长或年轻的业务骨干,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多名教师在市级赛课和论文评选中多次获得特一等奖,专业、年龄、职务(称)搭配合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前期已经就口头作文做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材料搜集,举行了全区各学校参与的“口头作文”赛课,推出教师上市级口头作文公开课。同时,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且主持人自身就是区教科中心领导及课题研究的专家,使本项目研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能得到充分保证。
十三、经费预算及开支:
合计共5万元:国内调研 20000元 ;小型会议费15000元 ;开题费3000元 ;
结题费 20xx元; 成果印刷费5000元 ; 奖励 5000元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现实生活中,当前入园幼儿的父母都是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从小被祖辈宠大的一代,面对成长中的幼儿他们往往也在尝试着教育,或者隔代教育。以致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不适宜的爱,孩子只知受爱,不知感恩;孩子任性,自我意识强;孩子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孩子依赖性大,各种能力差……基于上述现象,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延伸。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作为幼儿园老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明白教育好孩子的关键是先教会孩子的父母如何从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中言传身教,用科学正规而适宜的方法教育幼儿。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是必然的,家长参与幼儿园也是必然的,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协调,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担负起育人的任务,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分析
(一)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一词最早由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提出。在其代表作《终身教育》中指出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开始,应该将各种教育(包括初等、中等、职业、大学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但耶克斯利只是从宗教的角度论述终身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的思想与终身教育思想紧密相连,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生长论”。当代终身教育哲学思想家韦恩认为“生长论为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哲学范式”。杜威认为“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他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正式形成是以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发展国际会议上法国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所作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及其在1970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导论》为标志。朗� 朗格朗对终身教育的基本看法包括:第一,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每阶段的教育相互联系,如他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圆周式的:只有当人们在儿童时期受到良好而合理的教育,……他们才能有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所以对幼儿來说,该阶段是其人生的奠基阶段,接受良好的教育会对幼儿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如果在该阶段幼儿教育出现偏差,将会对其终身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第二,教育并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该使学校外的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对家长来说,获得家庭教育指导是其人生特定阶段的特殊教育,也属于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国家和社会应该为家长提供接受指导的机会,帮助家长形成科学教育观念和行为。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在国际社会引起高度关注。改革幵放之后,终身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家庭已� 重要内容。
无论是对于幼儿来说,还是对家长来说,贯穿终生的教育都是社会的要求和自身成长的必然选择,所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家庭教育指导理论
我国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歩澄清,在此仅做简单介绍。
李洪曾教授提出“4421”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家庭教育指导是由四类对象(组织管理者、指导者、家长、儿童),四个过程(组织管理者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者对家长的指导过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存过程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过程),两种环境(对四类对象和四个过程直接产生影响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以及对对象和过程间接发生作用,但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的社会大背景组成。这11个要素、4种类别构成了“4421”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框架。乐善耀教授提出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组织管理层面(由地方政府及学校领导负责),指导层面(由社区和学校教师负责),教育层面(由家长负责),每个层面都有自己的培训和科研课题,三个层面共同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进歩。学� 因此家庭教育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二。
三、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在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上我国开始重视。而对于幼儿园家庭教育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的进行科学地指导,大家在近十几年才开始重新重视。上海教科院的李洪曾先生对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比较多,他发表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特别是在我国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就其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性质和指导渠道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柳华教授在《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一文中,曾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光是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指导家长,而且正确的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也是重中之重,并指出了与家长处理好关系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在上海市某区曾对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家庭占80%的比例,而在这些年轻人里有三分之二已�
国外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早。在1897年美国第一次的母亲会议以来,家庭教育指导就以一个崭新的面孔进入了社会教育的洪流当中。20 世纪末家长这个词正式介入教育孩子的标志是“家庭教师协会(PTA)”的诞生,同时它的诞生也是家庭教育指导再次登上教育大舞台的开端。其后,从 60年代中期起,美国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The Head Start Project)。这个计划强调了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发展上具有很重要意义,它对幼儿园的要求是必须积极地帮助家长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努力地使家长能亲自参与到儿童的教育过程之中,这样可以使家长的作用能充分的发挥。这个计划主要是能使家长亲自参与到其中作为计划的重中之重及成功的保证。关于“家长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同时他还强调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长要配合的密切。
(二)趋势分析
1.素质教育走进家庭成为跨世纪幼儿园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面向家庭所有成员,家长工程将成为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良好载体,家长教育将与亲子教育并举;“家长教育质量意识”在新一代中青年家长中显现;“亲子互动的模式”从一元变为多元。前不久,在上海召开的“全国0至3岁的婴幼儿发展与亲子教育研讨会上,对0至3岁的婴幼儿家庭亲子教育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会上家庭教育专家根据国际上关于亲子教育的最新发展态势和多年研究,提出家庭教育的新理念。
2.依托社区教育是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
社区教育在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沟通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社区生活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依托。我国农村大多数0-3岁婴儿甚至3-6岁幼儿并未入园,入托,处于散居状态,对于这些儿童的家长来说,托幼机构的直接指导存在困难,而社区指导具有优势,学前儿童家长对社区的信任、 依赖程度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幼儿园依托社区组织0-6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将成为发展的方向。
3.21世纪将从传统家庭向学习型家庭转变。
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20世纪90年代面对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家庭问题,依据终身学习的思想,提出创建学习型家庭。家庭的学习活动包括个人的自我学习、反省与改变,及家人共同进行的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意义在于它将家庭教育从围绕子女成长而进行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向围绕提高家庭整体质量而进行的“社会对家庭的指导”方向发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每个学前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动态地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家庭教育指导的本质是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态度和方式,掌握一定科学教育知识正确育儿,并且要与幼儿园积极沟通联系,变被动为主动。要指导家长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既要重视智力因素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更要重视品德培养、情感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培养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价值。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孩子终生携带的名片,重视“家教、家风、家规”对孩子的影响,促进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教育达成共识。
2.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促进家长与幼儿园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幼儿发展。
3.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家长观,让教师明白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4.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多渠道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密切家园联系,促进家园合作共育。
(二)研究内容:
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渠道
如何发挥家委会的带动作用
如何积极面对家长的质疑
如何实现家园合作,共促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本课题的实施共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7月)
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成立课题组,明确个人分工。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有关理论,研究查找文献,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2.实验研究阶段(2015年9月—2017年9月)
集中进行实验,我们将对家庭教育指导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幼儿园、家庭二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积累实践经验进行中期评估。
3.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收集、归纳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及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层次性原则:围绕总课题,分解子课题,确定研究入口,构建一个综合研究体系。按照“课题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分层次、有目标地开展课题研究。
2.合作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优化合作,加强交流,达到共同提高,整体推进的目的。
3.实效性原则:要求课题研究规范科学,理论学习、个案研究均与实验课题相结合,实行“个人反思——集体研讨——研究总结”的反馈机制,突出过程的研讨,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与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的内容。并精心筛选、整理出合理的且适合本园课题研究方面的内容。文献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已有的公开出版文献,包括期刊杂志、书籍、电子文献等。
2.问卷调查法:以活动为载体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家长的育儿需求,回收后进行总结反馈。
3.培训交流法: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委会进行交流,组织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健全家庭教育网络。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切实的案例分析,了解当前的家庭
教育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可以把真实情况典型化,使描述更加直观、具体,说服力更强。
5.经验总结法:不断验证、不断完善、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在实践研究中,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提升研究价值。
八、课题完成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我园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领导重视、支持教育科研,研究经费和资料设备有充足的保障。我园将使用专项科研经费,提供财力支持,确保研究计划顺利完成。作为莱西市的全日制公办幼儿园,我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阅览室、图书室、多媒体一应俱全,信息渠道畅通。此外,图书、报刊、电子读物等藏量丰富,为教师们查阅有关资料和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
2.该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从建园之初,我们就非常重视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我们先后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半日开放、家长进课堂、QQ、微信群等方式建立起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通过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可以更自然,更直观地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展示在家长面前,使家长理解和学习幼儿早期教育应持有的观点和适宜的方式。这些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也获取了家长的信任,这不仅有助于我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而且有利于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
3.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队伍基础。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由园长挂帅,副园长、教导处主任、级部主任参与,他们都具有多年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指导科研活动有效开展。此外,也有理论知识丰富的年轻成员,她们业务理论扎实,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让研究紧跟时代变换。课题组成员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并潜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这些都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证。
4.加强科研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和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李秀玲
组员:隋明秀 刘成军 王文杰 田双梅 徐元芹 董倩倩武云晶
各班班主任及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 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 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20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本课题成员曾经在20xx年承担过学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把这个课题进行了扩充成为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试验”继续开展。负责人陈淑芳,历史教育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级职称,37岁,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研究,曾荣获河北省录像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省说课比赛中历史学科二等奖”,并获得各种市级荣誉;《让网�
通过努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资料,完成了理论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成员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并对弹性预设和教师的引领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实践,这些都为下边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必将伴随我们的研究过程,使研究在不断生成中逐渐完善和改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状况并不容乐观。
2、我校教学实践的需要。
根据实际,我校提出了“绿色教育”的课改设想,所以构建 “绿色课堂”成为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和谐、高效、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向我们提出了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这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踏实。如果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此基础上,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就能提高学习的效果,提高教育的质量,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我提出了“自主学习三步走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认真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的效果,为今后持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以下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落在实处,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引领教学。使我校教师的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提升。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知识需求与心理需求展开,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满足每个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培养要功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使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对学习学习过程、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学习结果的评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或“学生主动学习”是世界性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并在理论上取得进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北海卡罗莱那大学的约翰?卡罗尔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布卢姆加以发展完善,提出了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魏书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传统教学,不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为此,他不断总结教学实践,创造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六步教学法。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普遍厌学到乐学愿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意识,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与我校正在进行的“绿色”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充分体现其“和谐、高效、可持续”的课堂教学特色,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灵动的异彩。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培养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使课�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学习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进行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逐步达到离开教师会学习,离开教室会学习,离开学校会学习,养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对中学生渗透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传统的偏重单项灌输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上来,渗透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保证。由于课堂教学自身的局限性,学生不可能只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课堂教学的成功更多地依靠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开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它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听课、主动识别老师的教学目的与内容、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参与各种活动、取得最大程度的输入和内化。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科研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和探究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学情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策略,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流程。
2、育人价值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精神。
3、工作价值
通过实验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和科研型的中青年教师骨干,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同时使减负增效落到实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课标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3.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又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英国的斯宾塞也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现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已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已获得知识的方法。"
4、系统科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把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体性原则。实验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个学科中全面展开。
3、实践性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5、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 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6、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一定的坡度,形成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评价性的标准的设置上也要注重层次性,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教育部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和改革,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更新了教育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倡导建构的学习,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所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指导作用。
2.我校教育科研气氛较浓,有一支科研能力极强的教师队伍。主管教学副校长任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有1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2位市级骨干教师。他们在学科中都经过锤炼,是一支工作认真踏实,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教师群体,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课题方案在校内实施。
3.课题组将定期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作理论讲座,并指导实验研究工作。
4.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研究的具体情况进入教师的工作业绩考核,做为教师晋级评优的依据,保证课题的研究有效开展。
5.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学校提供资金保障,加大课题立项与研究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题研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必要开支,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因为有了以上条件,我们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
课题名称:
“评语+等级”课后美术作业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 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评价问题作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之一,从而使课程评价研究成为新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自泰勒之后,课程评价领域从价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经历了几代嬗变与演化,每次嬗变和演化都直接体现了整个课程领域的变化;每一次的嬗变和演化也都体现了人类不断摆脱盲目被动而走向自觉能动,同时间接地折射出了时代精神的发展轨迹。
近观历史文化,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世界文化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一种具有开放、互动、多元特征的,能不断扩展的艺术课程,而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的主干课程-美术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其研究方向也向这一方向聚焦。21世纪中国的艺术教育在继承全世界艺术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必须保持本国艺术教育特色,同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格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一条重要枢纽,新课程更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美术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美术教育评价也面临新的挑战,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也更应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研究动因
要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实,就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是个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群体间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无可否认,美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学习反馈形式-学业评价会促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完整地、准确地体现出美术教育思想。因此,如何进行作业评
从评价标准看: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采取当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师生共评,教师点评等,作为美术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当堂评价美术作业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作业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识问题,更难以做到深入的恰当的分析,只能泛泛地� 尤其是面对一些大班额的具体情况,仅凭有限的课堂上三五分钟的作业评价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在课堂上的当堂评价外,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美术作业,是大多数老师所采用的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属于静态的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结果的评价,由于离开了学生本人,多少带有一些教师的主观意识,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如何通过学生的作业来和学生进行客观的平等的意识上的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从评价结果上看,发现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个分数就算完了,至于那个分数是怎么打的?为什么那样打,大多数老师都没在等级分数之外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待,更有甚者,对一些自认为不好的作业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当着学生的面。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以这种缺乏沟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确指导的作业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劳动成果和学生本人的不尊重,是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三、课题界定
就当前情况看,提到“评价”,人们大都把它与“判断” “价值”等概念联系起来。本课题所提出的学生作业评价,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学生学习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确涵义,还要结合几个具体问题,其中包括:学习计划、活动以及结果,即评价内容的问题;学习主体及其心理,即评价对象的问题;关于价值或特点的问题,即将涉及评价的标准;关于评价的方法、途径问题等等,而其中的具体问题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出了“评语+等级学业评价体系”这一概念。
鉴于美术教学跨年级段多,我们主张应该视具体的学习任务评价,与其他的学习评价模式相互补充。事实上也是对当前学生美术学习评价领域发展趋势作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合理的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实践与研究诞生新的评价模式和方法等评价元素。
(一)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美国认知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多元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7种要素组成,不同组合使每人的智力结构各具特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2.教学论指出:评价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布鲁姆曾对评价做出过精辟的论述:A评价是一种获得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论证方法。B评价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C评价用于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倡导把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
3.乌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有归属、尊重、实现自我的需要。儿童的这种认同感来自于各方面对他的评价。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最优秀,如果他们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失望、情绪不振。
(二)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本课题提出和建立,也是基于四种不同的需要:学生心理的需要、家长认识的需要、学校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它的现实意义具体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作业,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便于家长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术学习情况。
2. 课题实践和研究过程,能促使我校美术教师在积极参与教改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教育、科研等各种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过程中,运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实践与研究,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可操作性的依据。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经查阅大量文献等资料表明;教育界这对于“学业评价”“课程评价”等资料方面略有著述,但显现出“大教育”的迹象,对于“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未领略。因此,关于新课程中小学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与研究方面的课题及论文专著在国内尚属冷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具体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分别是:
(一)研究内容
1.构建多元化操行评语模式
操行评语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本身是一种操作过程,当然不可能方法单一,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正确性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评语的改革与发展,评语的功能日渐突出。因此,在科学、正确的“指挥棒”的导向和推动下,对受教育者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学期末一段简单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①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
所谓主观评价也叫做自我评价。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学习、个性特长、与人交往等各方面进行主观的评估,完成相应的评价任务。主观评价应当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学生的主观自我评价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自我鉴赏、自我总结、自我调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观评价没有外界压力,是在高度自觉、积极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保护和激发被评价者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学生的主观评价往往是比较深入、贴切的,但是自我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对评价的观点、内容、标准和效果,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缺少客观标准,如果主客观差异比较大,就难免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老师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小组评价或老师综合评价,这样就弥补了自我评价的局限,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既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又有同学及老师的客观评价。
②相对评价与标准评价
相对评价指在接受评价的一个群体中,按照一定的评价要求,将每个学生的情况与评价的要求相比较,来确定每个被评价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实现评价目的。这种评价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评估每一个学生达到的高度,并确定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同时使学生可以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此种评价方式可根据不同年级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该评价是有相对性,有很大的“相比较而言”的弱点。
标准评价是一种相对绝对评价,它告诉学生明确的客观标准,例如:“你是一位美术爱好者,美术成绩优秀,懂得在美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标准评价使被评价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某种标准,而并不清楚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在对学生学习的表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揭示一个学生的基本特点、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效果。定性评价多用评语的形式表述,反映学生学习的质的既定性。好处是方法较简捷,由评价者根据平时学习的直觉和理性分析予以评定,但它完全局限于评价者的教学经验和洞察力,主观性强,客观依据不足。
定量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学原理,考察学生的学习有个量的搜集和积累。虽然操作起来较复杂,但有具体的数据作基础,作为分析、评价依据,就比较客观,也比较科学。
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评价,指的是不单纯依靠对学生结果的测定来进行评价,而是重视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进展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来评定每个学习时期或学习步骤本身的优缺点。如某位学生,刚开学一段时间学习很努力,且学习效果很好,但后期学习松懈,效果较差,这样在评价时应体现他的这一学习的过程体现 结果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的测定成绩,这个测定结果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因为我们要考察学生好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结果如何。在实践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为了提高评价质量,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是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各种情况,就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现代评价体系,我们必须用好评价这一杠杆,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如何就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解剖、收集和运用有关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效能和质量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我愿在此课题不断探索和研究。
2.评语具体化研究
①抓住时机,点拨思路
“等级+评语”的批改方式,不仅注意学生画面效果,而且注意了学生的构思与想象,适时点拨,以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发展智能。
②善用技巧、评点问题:当学生作业中出现构图、色彩、创造等方面的问题时,宜用评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并如何进行再创作,学生构图不饱满,主题不明确等问题时,他们自己往往很难发现。所以教师在点评时可采用:你看这样画是不是更好点,现在主题还不够突出,你看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评语。
③启发诱导。
学生对一个物体的理解往往是比较定性的。据此,我们也要用评语诱导他们去思考,去大胆创作。如:一只靴子,告诉小朋友们,他不仅仅只是穿在脚上的靴子,你可以把它往大的方向去想,把它想象成一棵树桩,可以在上面画一些茂盛的树枝和叶子,也可把它想象成一个游泳池。天热时有很多男男女女都过来游泳……除了这些,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可用什么方法来作画类似这样的评语。不仅可促进学生的思路发展而且可诱导他们潜心于美术创作。
④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情趣、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小学生天性爱受表扬,老师几句鼓励的话语,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⑤适时合理评价。
3.构建课后美术作业评价研究
本课题所建立体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袋来体现学生的作业成绩,设置美术学习档案袋,通过评价活动做好美术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评估记录,是美术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有效手段:如果建立美术学习档案袋,学生就能自然对照教学要求和教师各阶段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找出自己的差距和成绩,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袋,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活动所作的内在心理是定位和评判,便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的个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可以说,美术学习档案袋建立,促进了美术教学与评价更加紧密的结合,它全面展示了学生的学习二)预期目标
通过课题实践和研究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自信,体验成功,为学生在美术乃至其他学科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和条件分析
任何一项课题的提出、试验和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和相应的研究条件
1.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责任,形成课题研究脉络,做到有组织、有保障。
2.建立课题组例会制度,总结前阶段实验工作;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和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记录整个研究过程,保证了课题实施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具有优越的学校研究环境,学校学习氛围浓厚,具有特定优势的学生群体,具有一支结构优势的美术师资队伍。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06年9月-12月)
1.组建课题小组,并形成课题研究脉络,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收集相干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形成理论综述。
3.制定其可行性方案。
4.提出课题申请,进行实验前期调查、分析、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7年2月)
《阶段性研究报告》报告
《中期成果展》 主要展示教案、学生个案作品、以及教学和片断案例
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0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论文、报告、学生作品、教案、案例等资料。
②集结本课题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八、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小学美术教学的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寻找理论支撑,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摸清我校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情况、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
3.个案分析法:组建学习小组,定好组长,充分发挥学生小组长的作用,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身边的几个学生共同进步。同时,对重点帮困学生个别配好学习对子,随时记录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4.经验总结法:组织美术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及时分析总结。
九、研究对象
一年级段小朋友:
实验班:一(5)、一(6)班
对照班:一(7)、一(8)班
十、课题组成员
黄雪君:总体设计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评价,以一年级研究为主。
朱冬玲:理论研究、主要研究者,以一年级研究为主。
陈雪招:主要研究者,以一年级研究为主。
王宇凌:主要研究者,以一年级研究为主。
导读:《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以及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立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创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种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我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研究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段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我校即将建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研究内容
1、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理论部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法。
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计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段
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经验,采用任务探究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共同学习和研究。
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法、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骤和内容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报开题
前期,我们结合“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
十二月底,我们召集各年级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听取意见,组织学习新课标等理论材料,让教师初步认识到:“一位现代化的教师,除了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外,还应具备基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教学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新的诉求,应该是传统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师能力的拓
展和延伸,而不应该是一种摈弃和替代。”要求他们抽出时间学习思考:“1、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缺点?
2、现在,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这个过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积极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课题实施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接受远程培训,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别人进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总结提升 成果展示阶段 我校教导处根据培训计划,每月开展一次培训活动。通过三年以来的培训,我校从青年教师“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效果”对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培训教师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2、研究报告 3、论文 4、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