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德育论文参考文献(优秀9篇),仅供借鉴。
一、“唯成绩论”的负面效应
时下,推行素质教育虽已多年,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和深厚影响仍在作祟:学校坚信教学质量是“第一生命线”,主管部门以成绩排名给学校施加无形的压力,社会上更是以重点学校的录取率或录取人数的多少来评价学校办学的成功与否。人们对“名校”趋之若鹜,从而导致“以成绩论成败”成为一种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认识误区。这种偏颇的认识往往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1. 造成教育不公。“名校效应”直接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尤其是造成基础教育的不公。小学升初中要考某一地区的唯一一所重点学校——实验初级中学,中考同样要考某一地区的唯一一所重点高中——ⅹⅹ第一中学(而且学校还内设重点班)。名校升学录取分数线成了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成败的标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奈之下要誓死捍卫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无形的“应试”压力迫使学校要重点培养优秀生、尖子生之类的“名校希望生”,不得不忍痛割爱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2. 造就“高分低能儿”。现如今,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很多家长以孩子读书成绩好而骄傲,除了对孩子的学业高度重视之外,还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家庭劳动和家务活不让孩子碰,孩子想要的物质极力满足。孩子成了“熊猫宝宝”,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学习成绩好了,正常视力糟了;获奖次数多了,体育锻炼少了;自我意识强了,交际能力差了;理论知识丰富了,操作能力倒退了;物质供应满足了,自理能力差远了,以致劳动能力没有了。溺爱,把学生“培养”成名副其实的“高分低能儿”。
3. 形成道德缺失。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很多商家把发财致富的眼光投向校园和学生。不难发现:在学校的周边小商店、快餐店、废品店、网吧,甚至歌厅、酒吧等娱乐消费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有包围蚕食学校之势,校园净土遭遇四面楚歌的窘境。这就客观上有让学生铺张浪费、沉迷网吧、结交损友的可能。大部分在学校学习成绩不佳、得不到重视,抑或家庭管教不严、留守家中的学生容易形成道德上的缺失。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成人”教育
青少年学生要成才,必须先要成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目前的青少年而言,要把他们培养成“在家庭做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个文明好学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个爱心奉献的好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正面引导,加强人生观教育。
现在的不少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上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人生观念:如享乐主义、唯我主义、读书无用论、盲目追星、攀比心理、自卑心理、消极遁世等,甚至有些学生沉迷网络、早恋、染上赌毒,这些消极人生观严重干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加强人生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用讲名人成功故事、讲革命先辈事迹、讲身边感人故事、推荐好书、参观学习活动、举行报告会、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德育评分
德育学分制是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而诞生的一种新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首创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实行弹性学制,学生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即可毕业。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德育学分制是借鉴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的高校学生德育管理体系。”[1]“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在于将德育和管理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建立了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德育管理模式,突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2]德育学分制由于兼顾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具有可量化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了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欢迎。
2014年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出台了《德育学分实施细则》,在德育学分制改革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纵观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还存在制度出台过于仓促、内容设计过于简单、贯彻落实不够到位、考核评价不够规范、结果运用不够科学等诸多问题。本文拟从德育学分制的计算方法、出台过程、内容设计、评分细则、结果运用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进行整体设计,以期充分发挥德育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德育学分的计算方法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德育学分=学分绩点×基本学分(100分),德育学分由理论学分和实践学分两部分组成。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实行学分制,德育学分可以采用基本学分百分制。另外,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德育理论课单独计算成绩,所以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可以只包括实践学分。
关于德育在综合考评里所占的比例,不同高职院校权重不同。比如,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考评=德育(40%)+智育(60%);济南职业学院的综合考评=德育(50%)+智育(50%);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综合考评=德育(15%)+智育(70%)+体育(15%)。德育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在综合考评中所占的比例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过多容易使学生忽略专业学习,过少又起不到引导教育的作用。因此,德育在综合考评中所占的比例以30%~40%为宜。
二、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出台
德育学分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管理体制,其制定出台不应太过草率,应该成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由学工、教务、团委、二级学院学工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德育学分细则应由学工负责起草,事前M行充分的调研,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的意见,多方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召开党委会、学代会和教代会表决通过,并且在试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德育学分制应坚持导向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应坚持民主性原则,让广大师生充分参与到德育学分制的制定过程中来;应坚持科学性原则,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应坚持可操作性,德育指标的制定要尽量具体完善,具有可量化、可操作性。
三、高职院校德育学分的内容设计
德育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纪律、活动、情感等方方面面,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也涉及德育工作的各个领域。2002年、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提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3]据此,德育学分的内容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四大模块:
(1)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该项主要考查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道德素质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遵规守纪与文明礼仪。该项主要考查学生遵规守纪、讲文明树新风、礼仪仪表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培育学生诚实守信、文明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该项主要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奉献意识,提高学生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4)科技创新与文体活动。该项主要考查学生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专业、身体、心理、审美等综合素质。
四、高职院校德育学分的评分细则
德育学分是对学生除专业学习外其他综合素质的考评,评分细则应尽量细致完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德育学分可设计每学期基本分为60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减,及格分60分,最高100分。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情况按学年评定,没有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可以每学期评定一次。学生实习期间的德育学分依据实习学生管理办法进行考评。右边的德育学分评分细则表,各高职院校可做参考。
五、高职院校德育学分结果的运用
德育学分是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评价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将评价结果充分利用起来。考评结果可用作评优、评先、评奖、组织发展、实习推荐、入伍升学、就业毕业等的重要依据,考评结果要和专业学习成绩一同放入学生档案。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尝试将德育学分与教学学分互换。
考评不及格的学生要进行重修,重修的内容可以包括:举办思想政治报告会、讲座,阅读相关书籍撰写学习心得;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素质拓展培训等。学生重修德育学分时,学校要制定统一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重修任务,原则上利用晚上和休息日进行,一般不得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学生德育学分重修方案由学工、团委、教务、二级学院学工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重修仍然不及格的学生缓发毕业证或不发毕业证。
参考文献:
[1]楼军江。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与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1(Z3)
[2]周预分。高校德育学分制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青少年
一、提高初中德育的实效性的必要性
初中的德育教育阶段,是孩子们作为青少年时期去接受教育的过程,对他们的教育意义十分重要。让青少年身心发育健康,思想道德课程,是培育他们心智的关键,对其成长过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思想道德课程中以德育人的实效性,是教育道路发展的趋向。因此,广大教师必须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根本目标,全心全意地钻研课程,发掘出课程的特点,找出其本质所在,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合情合理,思路清晰,才能反映出德育的性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科学分析,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也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加强德育的实效性的目标。
二、提高初中德育的实效性的必备硬件措施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下,在一个生动、有趣、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之下,可以将多媒体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把内容最精彩、最丰富、最新颖的教学资源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要以学生为主体,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用适当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发思考问题,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说,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就可以替代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在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过程中,乃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措施之一。
三、弃传统德育方式,创新型德育方法――讨论法
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同时,可以使用多种形式的方法去讨论,讨论问题不仅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且对加深记忆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还能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讨论分析各种想法的利与弊,这不仅让课堂消除烦闷之外,还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忠实履行义务》一节时,文中有提到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有: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植树造林;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等等。这时,就可以让全班同学进行一个几分钟的小讨论。即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对国家和社会有更深的了解,也对法律的学习也更进一步。又如,《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一章里有一个事例,小明污蔑大江考试作弊一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大伟认为小明的行为只是情绪失控,以后注意培养自制力就好了。小辉则认为小明是违法诚信准则,是不道德的。小敏的观点是觉得是侵害大江名誉权。除了课本上列举的观点,还可以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讨论。杜绝考试作弊行为,维护考试公平公正。实践证明,讨论法具有趣味性,主动性,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分享经验。这种方式,在教学中是颇受欢迎的。与传统的德育方式相比,传统方式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给学生,以训为主,以师为天的德育教学模式,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天赋,更让学生变得麻木、愚钝。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讨论法是符合初中时期,青少年学习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今,初中学生在增加其生活经验的同时,有效地学习思想品德,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让他们知荣誉、辨黑白、明是非、懂道理、会礼仪。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其实比较省时、方便,也更直接、全面地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讨论法的教学,也是符合时代的要求,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最有力武器。但是,思想道德的教育不仅仅止步于此,屈原的名作《离骚》里有这么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应如此,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努力地探索和追求,不断加强初中德育的实效性,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奋斗,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彭启聪。再谈初中德育工作[J].教书育人,2011(17).
[2]韩光文。如何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
论文的参考文献我们要真实准确的撰写,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当作自己的研究,这样是不道德的,也是对科学研究的不尊重,也侵犯了文献作者的知识产权,是要负相关的法律责任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欣赏。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1984.
[2]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1999.
[3]侯怀银,王霞。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研究,2006,(4).
[4]李硕毫。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2,(1).
[5]王建华。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争议——兼论教育学的未来。学前教育研究,2007,(4).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
[3]《小学教育学》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
[4]骆风。海内外学者有关家庭教育要素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5(6).
[5]厉育纲。关于我国家庭教育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2005(3).
[6]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和迷惘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9,3
[2]霍斯金。教育与学科规训制度的缘起—意想不到的逆转[A].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3
[3]斯东。米亚拉雷等。世界教育史(1945年至今)[M].张人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96
[4]大河内一男等。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曲程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7
[5]钱一石。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华书局,1934.
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在参考文献的写作时要注意什么呢?还有哪些要求呢?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小编就采编了关于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的范例,让大家来参考借鉴。
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改革医药营销,迎接入世挑战——浅谈入世后的医药企业营销管理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医药营销中的危机管理与案件剖析及实践运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1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创新:导入药学监护的医药营销战略中国药业2001/0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医药营销道德与创新营销方式的思考中国药房2000/05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医药营销专业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探讨药学教育2000/0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浅析医药营销组合策略黑龙江医药2000/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组织营销社会实践培养医药营销人才现代技能开发1999/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试论市场营销学与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药学教育1999/0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医药营销必须走出误区中国药业1998/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医药营销队伍素质是个大问题中国药业1995/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1]医药营销的公共关系学中国药业1995/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试论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药学教育1995/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产品研发和转产品概念中三个因素摘自《药品营销策略》一书
[2]产品概念中三个因素摘自《药品营销策略》一书
[3]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中几类人群摘自《中国医药营销论坛》
[4]医药产品广告研究摘自《中国医药在线》
[5]邢国伟,由亚男.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3):153-154.
[6]夏德林.我国中小企业营销发展的思考[J]决策管理,2009,(20):16.
医药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涂艳红,张新慧.知识经济与中国营销模式创新[J].2005,
[2]邵蓉,马勇.对医药代表问题的重新认识.中国药房。2004。
[3]仲崇玉.傲自己的教练·医药代表的五把利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4]沈荣.医药企业对医药代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研究.管理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6.
[5]卢友志.医药代表培训教程.北京:京华出版杜.2006。
[6]王兴琳.医药专业销售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徐敏,黄德华,冷峻峰.医药代表的职业价值探究.医药导报,2008。
关键词: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渗透性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19-02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一项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大学生素质指标有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学习意愿、沟通协调能力等,而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指标中,职业道德排在了第一位。建立良好的药学职业人员职业道德,是每一个药学职业人员都应该秉承的理念,主要表现在热爱和忠诚于药学事业,爱岗敬业、服务人民、无私奉献。药学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高低不单单受到道德行为、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还受到很多外在复杂因素的制约,如技术、文化、经济、社会等。对于药学职业人员而言,其职业道德的建设必然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2]。
2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药学职业职业道德由医药行业药品的特殊性决定:药品既可治病救人,又可以危害患者的生命及健康,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商品。药学职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才能够确保药品在使用、经营、生产、研发过程中的质量,尽量避免出现切药害事件,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2)医药院校对学生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一些医药院校对于学生药学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很重视,也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系统化、规范化的途径和方法来指导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甚至还有些领导觉得药学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学工作毫无干系。即便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往往也流于形式,单纯地属于课堂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而这些学生又是走向药学职业岗位的人员,这样就给学生在以后从业的过程中埋下了隐患。务必应该在学生中加强药学职业道德教育,让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3]。
(3)市场的需要:从我们的调查数据表明,有很多医药企事业单位都对员工的药学职业道德极为关注,他们认为,工作状况的好坏与药学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聚类分析影响员工工作状况的16项因素表明,位于影响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就有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药学职业道德等,其中药学职业道德居于第一位。
3如何有效加强药学职业道德教育
药学职业道德的教育若采取单一的理论讲授引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探索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非常必要。
(1)开设相应的药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药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道德与职业道德、医药伦理学的历史与进展,人道论、美德论、义务论、公益论等药学职业道德的理论基础,药学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及药学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药学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基本范畴和医药科研、生产、经营、医院药学领域的道德和医药道德教育、评价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国内、外在医药领域的基本道德准则,了解医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高新技术以及特殊领域中的社会伦理问题分析,掌握当代医药伦理基本原则和规范。建立学生的药学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伦理分析、伦理决策、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的能力[4]。
(2)创新全员参与机制、增强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性:药学职业道德教育光靠药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如考试作弊违规、考试作弊违规等。所以,应该依靠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学校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等人员的共同督促,在服务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药学院的特点,贴近学生实际,采取各种形式(名人专家报告、教授学者讲座、创业就业导航、职业生涯设计竞赛、校友交流等),为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走上成才之路发挥领路人的作用。
(3)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药学职业道德建设的浓郁氛围:第一,在学校内要努力营造医学类学校的优良校风。良好的校风是学生药学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体学生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综合表。一旦形成了良好的校风,那么就会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规范全体学生行为,让职业道德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求。学校老师在学生药学职业道德建设中应该处于示范者、组织者、倡导者的地位,将职业道德建设常抓不懈,用其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行为来为广大学生做好榜样带头作用。
第二,要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药学职业道德建设大讨论。各班级应该定期组织开展药学职业道德建设讨论,检查落实药学职业道德建设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制订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学校的宣传橱窗还应该开辟“药学职业道德建设”系列专栏等加深全体学生对药学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在大讨论中还可以根据药学专业的具体情况来播放药学职业道德建设等相关节目,校内网还可以增设药学职业道德建设专栏[5]。
(4)加强学习,充分认识药学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药学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为此应该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药学职业道德相关内容,严格执行学习制度,每班每月必须召开一次与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主题班会。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写好学习心得。
4结语
总之,药学职业道德课程是为了培养广大学生鉴别善恶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树立起药品质量第一、终生学习、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考试、科研实践、实验操作、理论学习等方面以药学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耀辉,沈成义。 医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探析[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06)
[2]潘卫英。 在中医药传统教学方法中加入新模式的探讨[J]. 中医教育。 2005(04)
[3]周朝霞。 浅议提高药事管理学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与途径[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04)
[4]王丽。 影响临床带教制的因素及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12)
一、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体,改革学校教育方式方法
小学德育教育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把学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并结合教育改革目标,对学校德育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广大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广大道德素质优良的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情绪和道德体验。其次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里度过,所以一个班级的班风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风,通过班级成员的零号的情绪、行为、言论和道德面貌等,形成一个优良的整体精神风貌,同时催人奋进,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最后要努力建设和培育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是要加强制度管理,重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训练,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言行,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例如结合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庆祝活动、展览参观、公益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以家庭教育为辅,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座谈会、亲自运动会等方式,把家长调动起来,提高他们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并积极发挥家长的主管能动性,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建言献策。其次学校可以采取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方式,建立起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的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班级的管理中来,为班级教学和管理提供各种义务劳动和服务,让家长们更亲近学校、亲近班级,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而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最后学校可以采取建立家长与学校互访互通机制,增加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比如建立微信群、QQ群,采取家访的方式,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中,教师要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注意沟通的形式和内容,多讲讲孩子在学校表现好的方面,尽量避免导致学生和家长产生对立的负面效果。
三、发动社会力量,实现学校与社会德育教育相衔接
可以说,社会教育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它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也是是实现少年儿童德育的关键。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将学校和社会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首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学习、访问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开展劳动、到公园参观考察等,既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又认识了自然、认识了社会,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在参观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写日子、写感受、画自己看到的一切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其次是学校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请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给学生上一堂保护动物的知识课堂、请部队的官兵给学生上一堂军事课程、请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给学生讲一讲如何照顾老人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有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最后,学校要尽量与社会周边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给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也关系到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成败。综上,要想成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缺一不可,所以,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为培养祖国的未来共同奉献力量。
作者:贾伟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马健。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D].广州大学,2011.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53-02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是高校老师的第一职责,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能力,而且后者更为根本。因此,这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2005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建设思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指导意义,也说明了加强师德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作为教育主体,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的教育的质量,教师的道德水平同样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师德包含着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价值理念、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等品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无论是对于学生成长还是学校发展,无论是回应时代要求还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从而带动学生良好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道德状况。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严谨作风、职业精神、道德水平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自我要求降低,只教授知识不关心学生人格发展,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要建设成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高水平的指标首推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高校具备良好的师德氛围,就容易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进而推动良好的师风、校风的形成。有了良好的师德,教师们才会更专注于教育教学,自主创新教育理念,自觉探索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宏观上看,教师既是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者,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着我国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多元价值观,而一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渗透进了高校,严重影响师德的建设。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时刻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师德建设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不可否认,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不坚定、职业操守不遵循、职业行为失范。
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育人意识淡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只关注“教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较少,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第二,缺乏敬业精神。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影响了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使他们丧失了终生为师的原动力,仅把“教师”作为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而把个人精力放到校外开讲座、做培训等来赚取个人利益。这样必将导致这些教师无心钻研教学,学术浮躁,学术理论不扎实,无法推陈出新;备课敷衍了是,上课照本宣科,得过且过,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爱听、能否听懂,更勿提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和教育了。部分教师的职业感不强,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和声誉,还对整个教学秩序和良好教风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教师表率作用不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但部分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忽视对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有的教师政治态度暖昧不清,不能很好地宣传与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缺乏政治敏锐性,在一些政治问题上观点偏激,不注意自身的政治言论,以自己的片面知识误导学生。在言传身教上,部分老师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举止粗俗,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教育目的的引导上,部分教师不是教育学生以追求生活幸福为目标,而过分强调物质追求,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这种平庸化和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败坏了学校风气,在学生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当前高校师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首先,社会的功利化导向,导致部分教师道德水平下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以及腐朽价值观的入侵,也使得高校出现了许多与教师道德人格格格不入的风气和事。在课堂上,教师只关注工作数量,拿多少课时费,却忽视了教育质量问题。部分教师对教书育人毫无兴趣,花费极大精力搞关系、逐名利。社会的功利化导向,使得“无私奉献”的教师价值观异化为急功近利、拜金主义,这对高校师德建设造成巨大的阻碍。其次,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考核体系以及激励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许多高校在制定相关的教师管理规定中,对师德要求或一带而过,或是大而空泛的话,几乎没有具体要求。在激励和评价机制上,侧重教学工作量以及实实在在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尤其是在“评优评先、评职称、晋级中,对师德师风几乎没有要求,重才轻德,只看你完成了多少科研分,发表过多少核心期刊,主持参与了多少项高级别的课题或科研项目,得过多少奖,而不管你上课效果如何。”[1]这样的机制和制度,误导教师只重视看得见的科研,忽视看不见的德育。当然,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上级领导给教师打分评等级,而学生作为重要的受众对象,却丧失了评价的主体地位,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重视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三,部分教师缺乏自觉自律意识。教师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校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品德良好的学生。但是,部分教师缺乏独慎自律意识,不注重自身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不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这些内因也是师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阵地,师德建设不容忽视。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上、内容上、环境上、方法上等多管齐下,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形成良好的师德行为。
第一,制定、完善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机制。良好的机制是高校师德的重要保障,机制的作用既包含激励性也要有约束性。首先,要建立师德宣传机制和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师德宣传机制,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师德建设作动员,起到熏陶的作用;建立师德监督机制,主要是实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真正做到好的及时宣扬,负面的及时纠正,为师德建设保驾护航。其次,要完善师德的评价机制。除了要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对高校教师做明确的道德要求外,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原则要“公开、公平、公正”,这本身就是一项师德要求,公开公平才能真正鼓励追求师德高尚的教师,避免了考评的随意化和腐败化。评价主体应该多样化,除了上级领导的评价外,还应增加同事和学生的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基本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师德状况。考核指标要具体化,奖赏分明,不能一锅端,对师德考评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对于师德高尚的教师加大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师资资源,通过岗位聘任制,盘活教师晋级机制,淘汰一批思想道德低下、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为师德建设树立基础屏障。
第二,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为基础,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重要的一环是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首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基于教师的政治素质过硬,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其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通过学习,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让教师寻找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乐趣,坚定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并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自愿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贡献自己力量,实现人生价值。最后,推荐师德高尚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和道德能力,真正塑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形象。
第三,强化教师的责任机制。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强化责任机制构建与完善。首先,外在责任机制的完善。高校通过完善责任机制,制定一些合理的教师权利、义务、责任对等的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依。其次,内在责任机制的建立。师德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自我体悟和自我塑造。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炼,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始终视教育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并立志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创造教师师德建设良好的宏观环境。教师的师德水准主要表现为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热爱和专注。只有当整个社会环境,尤其是媒体舆论环境对教师劳动持肯定的态度,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并存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奖励,才能激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营造良好师德建设的校园微观环境。除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外,还要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与学生在课堂之外实施互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德、寓教于行。通过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真正感受和体悟到师德对于学生、学校,乃至教师本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贤文化;大课间体育活动;德育渗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74-02
一、前言
2000年4月1日,广州市常委、从化市委书记陈建华到我校调研时建议将横江小学改名为“从化希贤小学”,以缅怀邓小平同志,传承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和激励后来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勤学奋进。“希贤”二字取自邓小平少年时的学名,是不可复制的校本资源特色,因此,我校将学校文化定位为“贤文化”,是对邓小平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它是以邓小平精神为核心,以邓小平的榜样事迹为挖掘点,进而拓展学习其他先贤的事迹,让学生走“近”先贤和走“进”先贤,潜移默化地受到先贤的影响、感染和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我校体育科组的教师结合希贤小学陈志辉校长提出的建设“习贤致远,成就人生”的特色校园建设理念,在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我们在学校《贤文化引领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的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基础上,探究将体育教学和学校品德教育紧密结合,把贤文化渗透到活动中,传承伟人的高尚情操,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使文化育人与活动育人进行有机结合,达到立德强艺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时间和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并将五(1)班(30人)作为对照班,作为五(2)班(30人)实验班进行研究。
2.研究时间。2012年9月―2013年7月。
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教学文献,电脑检索国内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培养贤文化的相关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参考。(2)问卷调查法。对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对学校开展“贤”文化的认识;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评价测试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对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3)教学实验法。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对照班采取常规教学(只练技术)为主,实验班采取注重品德教学(在练技术的同时,加强贤文化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为主,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4)数理统计法。通过将回收的教师及学生问卷;将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体育课考核,将学生测试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得出实验结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开展“贤”文化的认识的结果统计。通过表1分析,学生对学校开展“贤”文化活动是比较了解的,其中实验班比对照班多14.7%;这些都说明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贤”文化德育渗透。
2.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评价测试表。从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学,学生认为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对提高体育课学习兴趣很高的,实验组比对照组多17.7%;从调查结果看,学生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对提高学习课外锻炼习惯的,实验组比对照组多20.5%.这些都说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教学,丰富课内外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让学生生动活泼、快乐成长。
3.对照班与实验班按照统一考核标准与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育课考核。从表2可以得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优秀分多10.3%。对照班与实验班在课时、授课老师、教学内容不变,在教学形式上分别采用常规教学和注重品德教学,得出教学的考核结果明显好于常规教学的考核结果。
4.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从表3结果可以得出,贤文化引领下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2012年―2014年期间,赖梓晴等三位同学获市“优秀学生干部”称号,陆美玲等四位同学获市“三好”学生称号,李晓菲等五位同学获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2013年5月,从化市小学生软式垒球比赛,获第一名。2014年从化市跳绳比赛(城区组)一等奖。
5.课堂教学有效性带动学校特色项目发展。从表4结果可以得出,我校老师科研意识强,氛围浓郁。在2012年―2014年期间,如陈志辉《贤文化引领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广东省课题等10个省市课题立项。郑颖渝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论文,在首届广东教育评价教师论坛暨教育评价学术研讨会以“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为主题的评审中荣获一等奖。我校在2013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
四、结论
研究结果证明,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贤”文化的德育渗透,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更加注重“贤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把邓小平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彰显学校的个性魅力,营造以贤立校、以贤治学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教育质量。让每一位就读希贤小学的学子都能感悟先贤的崇高风范,从而尚贤为乐,以贤修身,努力做一个志气高远、品德高尚、不折不挠、勇于创新的新一代贤人。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志辉。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J].当代教育导刊,2007,(9).
[3]陈志辉。践行八荣八耻,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教育之窗,2007,(11).
[4]陈志辉。创建和谐家长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5]邱榕基。传承孔子文化,培育现代君子―广州市从化中学特色学校建设实践与思考[N].广东教学报,2011-11-24.(1)-(4).
[6]洪世昌。以仁爱之心育现代君子――广州市从化中学邱榕基校长的办学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2,(9):50-55.
[7]谢灿辉。初中篮球实施分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从化教研,2012,(5):15-18.
[8]廖伟德。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1,(7):60-62
[9]林明武。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操性与实效性探讨[J].从化教研,2012,(1):6-9.
[10]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