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政治论文通用 台湾问题论文参考文献(通用6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台湾问题政治论文通用 台湾问题论文参考文献(通用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台湾问题论文4800字 篇1

浅谈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台海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两岸关系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因此,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所提出来的对台政策作一梳理,以帮助人们加深了解大陆对台的方针政策演变的历史背景和两岸关系的曲折历程,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一、改革开放前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祖国统一大业进行了不懈努力。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侵台湾海峡,延缓了解放台湾的历史进程。朝鲜战争结束后,远东局势出现了缓和的局面,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主客观条件既为“武力解放台湾”奠定了基础,又为和平地解放台湾提供了前提。于是,中共中央在坚持“武力解放台湾”战略方针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途径,1955年2月3日,国务院周恩来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只要美军撤退,台湾可以和平解放。”这是建国后国家领导人首次发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号。同年4月23日,周恩来又代表中国政府在万隆国际会议上发表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局势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总体说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共中央是进一步凸显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题;六十年代,党和国家继续完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并且在1963年,周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 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但由于受““””的影响,台海局势出现了反复,两岸同胞仍然亲情阻隔,咫尺天涯。尽管如此,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又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建设需要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开始调整对台政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经过邓小平的精辟论述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首先,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率先提出了调整对台政策的基本设想。““””结束后,拨乱反正、百业待兴,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开始着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问题。1978年11月,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事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国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要统一。”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保留“台湾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设想。同年12月15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预备会上,邓小平又提出:台湾统一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外国投资均不变。随后,中央在全会报告中全面停止使用“解放台湾”的词汇,改用了“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

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振兴中华民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成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和实现双方的交往与接触创造了前提条件,也为我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基础。

其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内涵。1979 年1月2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从而初步勾画出“一国两制”的雏形。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接见美国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时,进一步阐述了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设想(即邓六条)。

“邓六条”进一步丰富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思想内涵,使我国对台方针日趋成熟。1984年2月1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又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必须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同年10月,邓小平又加以理论概括,简称为“一国两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讲话,不但使“一国两制”有了完整的科学表述,而且有了丰富的政治内涵,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再次,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缓和与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需求迅速扩大,而台湾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之后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海峡两岸经济互补性日益显现。于是,众多的台商通过第三地辗转大陆投资办厂,两岸三地的转口贸易日益扩大。尽管台湾当局仍然人为地阻隔两岸交往,但两岸的经贸交流与人员交往已经势不可挡。1989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的对台政策,勾勒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宏伟蓝图,2010年第3期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通四流”(通商、通邮、通航和经济、文化、科技、体育交流)。这一建议得到大陆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拥护和支持,也为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

三、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对台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出现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大陆成为台湾商品和资本的主要输出地,从而为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创造了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把握发展两岸关系的历史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台海紧张局势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四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为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江泽民还提出了富有新意的“八项主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迅速发展,人员往来也不断扩大,加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进入21世纪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特别是民进党取得了执政地位之后,频频掀起“去中国化”、“台湾正名”、“公投制宪”、“一边一国”等“渐进式台独活动”,导致已经缓和的台海局势出现了反复。以胡锦涛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势力的发展,继续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向前发展。2007年10 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并郑重承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讲话中,站在总结历史的高度上,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这既体现了大陆方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善意和诚意,也表明了将继续引领两岸关系朝着积极、正确方向发展的决心,对于我们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全方位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经过三十多年的艰难努力,从探亲访友为起点,到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交往与交流,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终于步入了健康务实的轨道。据2008年底统计,海峡两岸的贸易额已达1292亿美元,人员往来突破了500 万人次。由此可见,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台方针政策的调整与转变,既有效地缓和了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化解了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又促进了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历史再次证明,祖国和平统一大势所趋,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相信经过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早日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也定会实现。

注 释:

[1]《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5日。 [2]《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 [3]《人民日报》,1984年2月13日

参考文献:

[1]蔡天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对台政策的历史转变与 两岸关系发展》,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09年9月。

[2]张仕荣:《新时期对台工作的主要思路》,载《中国党 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5期。

[3]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第2期。

[4]《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载《人民日报》,1993 年8月1日。

[5]《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版。

台湾问题论文2000字 篇2

试谈两岸关系

当今形势下,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是对我们两岸同胞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是两岸同胞不可推卸的责任。

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两岸双方充分发挥政治智慧,积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陆台湾两岸关系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难免遇到的新问题带来的各种挑战。如何抓住机遇,保持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双方共同的课题。

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需要回顾台湾大陆的种种风雨历程和历史经验。需要冷静梳理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准确地把握好两岸关系的本质属性,深刻认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意义。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

要积极推进两会协商,着力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各种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如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知识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达成并签订新的协议。要大力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从而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两岸的共同繁荣。要继续推动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要加强力度扩大和深化两岸全方位交流,特别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要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

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对于两岸双方来说,谋全局,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只要秉持和认真贯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阔、前景一片光明。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还需要积极探索和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通过两岸同胞多年以来的不懈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合作领域之广泛、共同利益之扩大,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天,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可以说,两岸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以上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我们进行历史性的总结和反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还需要前瞻性的思考和开拓性的实践。希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努力履行维护两岸同胞和平相处的义务,都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永远坚信“无论力量再小,乘以13.39724852也可以汇成力量的汪洋”。 其中“一个中国,和平发展”是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主线,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关键是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促进两岸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壮大,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其中必须协调好以下六组关系:①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②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③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④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⑤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

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⑥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

台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大陆台湾两岸关系却历经风雨、踏着沧桑和坎坷。如今两岸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新的历史舞台、机遇和挑战依然如影随形。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光明磊落。让两岸同胞对两岸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美丽的憧憬。我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地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我们都爱和平,人人平等的世界。我们都爱我们高山巍峨,气势磅礴的祖国。我们都爱两岸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气象。那么就让我们履行好我们的义务,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坚持不懈,不抛弃、不放弃,为我们向往的所有一切。

有关台湾问题论文 篇3

阅读策略教学是一个体系,可以分为阅读教学策略、阅读理解策略教学。阅读教学策略,即为如何教学生阅读的策略,是一种教的策略,以教师为主体,包括合作阅读、任务阅读等教学形式。而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即为学生具体运用的阅读策略,是一种学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分为摘要/主旨、推论、自我提问等单一策略。学生结合具体阅读情境运用和调控策略,从而更好地掌握阅读进程。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阅读理解策略中的摘要策略作详细介绍。

1.摘要阅读策略的概述

摘要阅读策略是一种新信息联结与整合下的产物。台湾教育部门于2003年在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将“能了解大意”或“能摘取大意”列入各年段的阅读能力指标。摘要阅读策略分为四个步骤——删除、归纳、找出主题句和润饰,通过运用这些程序即可用简短、连贯、流畅的文字形成文章大意。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检索判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再经过内化整合,形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研究发现,能很好运用摘要策略的大多是优读者。

2.摘要阅读策略的内容

一、二年级:重述故事重点。低年级学生手写能力有限,所以主要让他们用重述故事重点的形式练习说大意,获得运用阅读策略的初阶能力。

三、四年级:删除、归纳主题句(四年级尚未使用“以文章结构写大意”策略,但必须“认识文章结构”)。通过具体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来整理出课文大意,形成一段能够代表文章重点的简要陈述。

五、六年级:以文章结构写大意。刚开始根据文章的标题进行初步阅读,读出段落与段落间的关系以判断文章结构;再运用中年级所学的,删除、归纳主题句,抽取文章的主要概念,再形成通篇文章的大意。文章结构包含两个部分:故事结构和说明文结构,故事结构包括故事的背景、主角、经过(问题及解决办法)、结果,每个事件由各自的问题组成;说明文结构则包括主题/列举、时间序列、比较对照、问题解决,通过结构更容易掌握段落大意,进而统整全文大意。

3.摘要阅读策略的意义

阅读理解分为低层次理解和高层次理解。低层次理解大多与词汇的掌握度有关,而高层次理解则涉及推论、各种知识的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以及阅读策略的运用。在高层次理解中,摘要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手册》中提到,自我提问、教师提问一学生回应、故事结构分析、原型组织绘制、摘要与交互教学等策略,皆对于一般中小学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阅读理解教学成效。其中,摘要策略具有最高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当下网络资源的发达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和信息量的巨幅增长。如果能掌握摘要阅读策略,就能够在众多信息中快速检索出自己想要的部分,就如同检索文献时的关键词输入一样,目标精确化才能更快速地获取相关文献。

《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手册》中提出,有效的摘要教学采用的是“明示的教导策略模式”。“明示”就是教师将自己所要教授的学习策略目标以及内容作详细介绍,通过放声示范执行策略,避免学生陷入懵懵懂懂的状态,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体验运用该阅读策略的具体操作过程。但与常见做法不同的是,在学生能够基本上掌握该策略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行运用策略,直至可以独立完成为止。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只会依赖教师给的线索摘取大意,也让学习策略这个过程显得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台湾小学现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且有特色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将根据台湾学者以及一线老师整合的信息,对摘要阅读策略进行详细介绍。

1.删除不必要的信息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删除段落中无关主题的信息;第二部分是删除段落中赘述的信息,从而提取文章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从“句子的删除”开始练习,再到“段落的删除”,也可以先由小组合作再到个人独立完成。删除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找重点的过程,学生在这个环节学会去除多余的信息,剩下的就是紧扣主题的部分。

以台湾翰林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迈向低碳生活》为例:

近年来,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异常的情形日益严重,你知道地球暖化、气候异常会带来什么影响吗?一是火山、冰河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部分低海拔的陆地将被淹没;二是气候忽冷忽热,水旱灾频率增加,地球的气候与自然生态之间会失去原有的平衡。

这段话的结构鲜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近年来,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异常的情形日益严重,你知道地球暖化气候异常会带来什么影响吗”,用疑问句的形式直接点出问题;第二部分“导致海平面上升,部分低海拔的陆地将被淹没”是为了进一步阐释“火山、冰河逐渐融化”的内容,属于可以删除的细节部分;第三部分“水旱灾频率增加,地球的气候与自然生态之间会失去原有的平衡”解释气候忽冷忽热的影响,也属于可以删除的細节部分。

通过初步的删除过程,得到的摘要为:

近年来,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异常的情形日益严重,你知道地球暖化气候异常会带来什么影响吗?一是火山、冰河逐渐融化;二是气候忽冷忽热。

2.词语归纳

把段落中同一性质、同一类别的部分用概括性词语进行归纳整合,精简文章重点。归纳包含语词归纳、子句归纳、句子归纳,其中语词归纳又包含名词归纳和动词归纳。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跟学生解释归纳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归纳的过程,让学生对句子或段落的可归纳性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如果在文章中出现具体解释的内容,就可以用简短的语句进行概括,概括时注意精确性和简练程度。例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为同一性质的名词,可归纳为“资源”;“在操场上玩沙包、踢毽子、打弹珠”中的“玩沙包、踢毽子、打弹珠”为同种性质的活动,可归纳为“在操场上玩游戏”。 3.选择或撰写主题句

在学习删除和归纳程序之后,學生对摘要策略有了大致的理解。这时就可以进行全文摘要的教学。先把学生分组,每个人用之前所学的步骤进行段落摘要;然后组员间讨论,整合每段摘要后形成一个大致的全文摘要;最后再仔细检查还有没有可以删除或归纳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读者需要判断在删除不必要信息以及归纳词语之后形成的句子是否能作为主题句。如果能,则可以直接把句子加进摘要中;如果不能,则需要自行撰写主题句。

4.润饰经由前面三个步骤形成的摘要

为了确保摘要的阅读流畅性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得当,需要对原来的文字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形成一段通顺流畅的完整的文章大意。

在进入教材课文摘要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用比较简短的单句对摘要阅读策略进行说明。比如:“爸爸和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清澈的湖边看在湖里自由自在嬉戏的大肚鱼。”教师先作示范,将自己在摘要过程中的思考呈现出来:“同学们可以看到,句中‘清澈的’‘自由自在嬉戏的’分别为对湖水以及大肚鱼的具体表述,属于细节部分,在摘要的时候可以删除;‘骑着自行车’具体说明爸爸和‘我’到湖边的方式,也属于细节部分。那么得到的最后摘要为‘爸爸和我来到湖边看大肚鱼’。这样的做法就叫作‘删除’。”从小组练习再到个人练习,从句子的摘要再到段落的摘要,进而完成“以文章结构找大意”,循序渐进。

下面以台湾南一版教材中的《奇莱鼻》一文为例,来演示摘要阅读策略的具体教学过程。

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整建,做好垃圾场旁的海岸保护工程后,奇莱鼻灯塔即将开放为观光景点。周围已辟建滨海自行车道,人们可以边骑车边俯瞰着蔚蓝的大海及美丽的浪花;骑单车到这里时,可以眺望整个七星潭海湾;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苏花公路上的清水断崖。

删除的过程:文中“蔚蓝的”“美丽的”是对大海和浪花的具体说明,可以删除。

归纳的过程:这段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经过当地政府整建,做好垃圾场旁的海岸保护工程后”这句话在形容同种性质的东西,可以归纳;第二部分中“人们可以边骑车边俯瞰着大海及浪花……清水断崖”属于比较具体的阐述部分,也可以归纳。得到下面的初步摘要:

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整建并做好保护工程后,奇莱鼻灯塔即将开放为观光景点。

周围已辟建滨海自行车道,人们可以边骑车边欣赏美景。

经过润饰,得到最终摘要:

近年来,奇莱鼻灯塔在经过政府整建并做好保护工程后,即将开放成为观光景点。人们可以在滨海自行车道上边骑车边欣赏美景。

1.教学过程不宜过快,遵循“句子的摘要一段落的摘要一文章的摘要”的过程实施教学

学生在还未建构摘要框架的时候对主题的提取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按照教学程序一步步引导学生搭建支架。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具体的例子中清楚地感受到摘要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先从简单的单句开始,让学生开始有“什么是不必要的内容”的概念;再到段落的练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么组织语言,怎样润饰句子;最后则是由分析文体结构来完成整篇文章的练习。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最后得出的摘要才能具有逻辑性、完整性和通顺性。

2.对于通篇文章的摘要,教师不应设立统一标准答案,而要让学生发散思维

仍以《奇莱鼻》为例,对于框架的划分有多种,可以垃圾掩埋场的设立为线索(设立垃圾掩埋场前一设立垃圾掩埋场的后果-政府改进措施),也可以景色的变化为线索(原来的景色一垃圾掩埋场出现后的景色-改进后的景色),还可以时间为线索(上一代-八十年代-近年来)。线索不同,侧重点也会不同,最终形成的摘要也就有实质性的区别。

3.在形成最后的摘要内容后,应有一定的评量措施

有了具体的评量方式,学生才知道自己的思考哪里还有不足。评量的设置是对摘要学习的反馈,而且让学生互相评量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以下提供台湾冯心怡老师设计的摘要品质评量表:

摘要阅读策略作为学生从文中找重点、整理重点、理解文意的关键策略,是应得到发展的基础语文能力之一。但一种策略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塑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教师必须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有直接的体会,并给予其足够的练习和讨论交流机会。教师自身也应该梳理好每一个具体部分的内容,能够清楚地说明自己在摘要时的内在思考,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搭建摘要策略学习的支架。

形势与政策有关台湾问题论文 篇4

《台湾问题与危机管理》

摘要: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危机。一个中国,是中美共识的基础。和平统一,是中国的目标;不独不统,是美国的目标。为避免在双方不情愿的情况下因第三者挑动而误判发生军事冲突,中美正在并将继续就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危机管理交换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两岸统一虽然任重道远,但两岸稳定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很难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一、台湾分裂势力膨胀造成台海局势紧张

台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就是分离主义或者叫分裂势力。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或者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加剧成为国际政治中显著的现象和问题。前不久,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也闹出了独立。分离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世界上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苏联解体后,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一转身就变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东帝汶,2002年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尽管前面提到的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的状况还不确定,但是冷战后南联盟解体之下也分成了克罗地亚、波黑等好几个国家。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这在二战后亚洲涌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比较突出,像20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像越南也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到1976年才完成国家统一,十几年间,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之,普遍地来讲,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分离和统一这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趋势是国家的数量在增加。

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打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当时败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存活了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内部出现了沿袭至目前的台湾和中国分裂的趋势,他们在寻找国际上的事件、趋势包括对原有国际条约的歪曲,并寻找一些台湾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还利用所谓的民主自决权,作为自己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合法理由。台湾内部分裂势力的恶性膨胀是造成台湾局势紧张的主因,当然其背后也有着国际政治势力的支持,主要就是美国的介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出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的问题。

二、台独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

那么,台独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从目前来看,战争是手段之一,大陆方面现在也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其他的都很难做。但军事手段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对中国大陆来说,所谓台独涉及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从中国内部来讲,海峡两岸之间的博弈有很多层次的问题,中国大陆近一段时间采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多重措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加大经济贸易的往来,扩大两岸交流的渠道、方式,对台湾民众到大陆发展采取激励的措施。大陆利用这样的方式,迫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受到来自台湾内部的抵制。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上讲,通过外交的手段,如双边的、多边的各种活动,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至于说到两岸会不会爆发战争,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会,他的看法是战争会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他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台湾使用武力,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还能维持?因为背后有一个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存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根据,因为我们国家要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其实,就大陆的基本政策来说,无论是最后统一还是遏制台独都是争取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威慑手段自然是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对所有的国家来说,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因此,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的说法,根据不够。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了,但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把用军事手段解决理解为解放军几十万人打过海峡。其实,所谓用军事手段解决,本身就有好多种:军事威慑、军事封锁、局部的军事打击,等等。在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像过去一般老百姓想象的,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开着大船就过去了……再一个,随着我们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也未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关键就看你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也没有说其国家经济就怎么样了。再比如,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吧,但是在战争开始大概半年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就回到经济上来了,朝鲜战争很快就局部化了。总之,战争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力量、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使用军事手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军事行动并不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建设陷入停滞,什么现代化也不能实现了。

三、台海危机实质是中美间的危机

台海危机背后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台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中美之间的危机。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与美国介入国共内战有很大关系。如果1950年不是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也支持不了多久,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支持蒋介石,包括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那时候还不是支持台独),主要是反对大陆,防止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的统一。到了冷战结束以后,我觉得一般地说美国支持台独有点太笼统,因为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但是美国的总体政策还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状况。所谓不统不独,也就是说既阻止中国大陆完成国家统一,也反对台独发展到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历届美国政府都反对台湾内部极端的台独势力,包括一些主张和活动。同样,美国内部的确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并和台独勾结在一起。

那么,中美危机怎么处理?目前,中美两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双方的政策基于“一个中国”:1972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讲得非常清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美国对台独势力的发展也还是尽量采取遏制的态度,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双方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和平的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就是统一,但是美国只是在口头上讲,只要海峡两岸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美国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美国通过它的实际行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对台湾承担所谓的安全义务,销售武器,等等,表明其实际上还是想维持两岸处于分离的不统不独的状态。这样,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危机:就是在台湾,特别是在台湾内部台独势力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独势力的挑动,或者双方对台海地区形势的误判,或者对对方协同能力的误判,导致双方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个地区为什么被视为热点地区和高危险地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不断就台湾问题交换政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对国际危机的管理进行交流、研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双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第三者的挑动,对对方意图和决心的判断错误,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预先设计出有效地预防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措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在进行研究,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继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之后,最近两国国防部部长的热线也建立了,再加上两国频繁的政治交流,这种可能性在降低。这中间,有一个情况值得双方重视:因为意外发生军事冲突以后的管理,这也是对双方很严峻的考验。

结语

无论是国际危机管理还是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国家都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相对而言,我们处理国际危机的经验比处理国内危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重视一些。这可能与国际危机的特殊性有关,国际危机比国内公共危机种类少一些,无非就是防止一般的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或者发生了军事冲突防止它扩大成更全面的战争。而国内公共危机就太复杂了,包括大规模的传染病像SARS、今年南方的大雪灾,等等。有人认为,今年南方大雪灾,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必要的石油、电力、煤炭的储备上做得非常差,并且据此判断说,我们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和台湾问题相比的,只能笼而统之地讲,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低。但是公共危机的种类太多了,要说南方雪灾严重也严重,但是死人的数量还不如1998年的洪灾多呢,实际上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算可以吧,所以做这种联想比较不太合适,我觉得差别太大了,太不是一类问题了。我想,如果台湾地区真的发生军事冲突绝不会存在没水没电的问题。

最后,关于台湾问题的未来,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未来稳定这个趋势是很难改变了,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国家统一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之,要维持两岸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台海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台湾问题论文2900字 篇5

浅析两岸关系发展形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是近年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两岸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的梳理,继而对台海两岸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两岸发展的未来趋势做出了判断。我们坚信,两岸的和平统一终将实现,两岸人民应该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两岸关系 历史渊源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一、历史情境下的两岸关系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的早期住民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索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领一支船队到达夷洲(即台湾),是大陆先民开发台湾的开始。唐宋时期,两岸往来频繁。元朝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明末,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然而,由于明朝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中央王朝对台湾事实上的管辖力度较弱。

随后,世界历史迎来了大航海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前往亚洲开辟贸易线路、拓展势力范围。首先是荷兰殖民者为在与中国、日本的贸易中建立据点,入侵并占据台湾长达38年,而后,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南明政权,企图以台湾为据点,与清王朝展开对峙。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水路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击溃南明政权。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标志着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此期间,大量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迁居台湾,他们开垦荒地,建立居民点,种植稻米和蔗糖,使台湾成为了“糖谷之利甲天下”的美丽宝岛。此外,中华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全面地影响着台湾人的日常生活,直至今日,台湾当地依然保留着大量闽南风俗。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反观近邻日本,却因明治维新迅速实现崛起。两国实力对比的深刻变化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拱手割让给日本。为此,台湾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但因实力对比悬殊,惨遭镇压。日本殖民台湾,为台湾日后的分离主义倾向买下了伏笔。客观地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期间,台湾的经济社会确实有所发展,尤其是

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日本对台湾的建设是建立在殖民统治的基础上的,不可能真正为台湾人民的利益服务。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重新对台湾及澎湖列岛恢复行使主权。而后,国共内战爆发,国民政府战败迁台,两岸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分峙对抗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总的来说,近二十年来,两岸关系是在波动中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2008年马英九率领的国民党重新执掌政权,两岸人民期待已久的“大三通”得以实现,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互动发展的新时代。

二、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

马英九执政时期,虽然两岸关系有所发展,但由于台湾内部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长期以来“台湾优先”的洗脑教育,使得大部分台湾青年对中国缺乏认同感。而且两岸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成果也大都被台湾的“买办阶层”所窃取,使得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非但没有亲近,反而更加疏远。2014年3月18日,反中反服贸的太阳花学运爆发,大陆人民在惊诧于台湾青年群体过激反应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多年来对台让利政策的成效。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赢得台湾地区“总统”大选,使得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平添了诸多变数。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官方交流冷却乃至中断,民间交流频繁与热烈。2016年,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政府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使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导致两岸沟通交流的机制停摆,海协会对陆委会的函电处于只读不回状态,台湾地区也接连缺席世界民航组织大会、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等。虽然两岸执政当局由于政治互信度低导致两岸官方交流冷却乃至中断,但这并未影响到两岸民间正常的交流往来。近年来,随着大陆地区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台湾商人前往大陆地区开拓市场,台湾艺人在大陆地区也向来保持着较高的受欢迎度。大陆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台青登陆创业,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众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岸的民间交流有利于消弭观念上的分歧,增进双方对彼此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两岸最终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二,大陆开始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强化了大陆人民对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期盼,坚定了大陆当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决心。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虽面临诸多变数,但大陆地区已经开始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2016年底,随着我国首艘航母出海练习,

解放军军机绕台飞行,展现了大陆对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对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形成了有力的威慑;

第三,两岸关系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首先是岛内分裂主义势力奉行的“去中国化”政策使得岛内青年对中国缺乏认同感。不仅是民进党的“台独”,国民党内部也存在着大量“华独”势力,放任独派势力在岛内做大,使得统派的呼声日渐衰微,对两岸和平统一造成阻碍;其次是台独势力与国内其他分裂主义势力,如:港独、藏独、疆独等相勾结,妄图通过分裂中国来遏制中国崛起;最后是外国反华势力的干预。如美日等国就通过操纵台海议题来防范中国崛起,试图将中国的势力范围封锁在第一岛链。台湾是美国维护其亚太霸权的重要一环。

三、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经验财富。历史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两岸关系的决定因素在中国大陆。历史上,每当中央王朝强盛时,边疆地区的归属感就强烈;反之,中央王朝衰落时,边疆地区就会产生分离主义倾向。现阶段,台湾问题不应成为中国大陆工作的重心,大陆当局的工作重心应继续放在经济建设上,通过经济建设来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准备。而两岸实现终极统一只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而已。中国大陆应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和平发展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唯有如此,方能对岛内分裂主义势力和境外干预主义势力形成有效威慑。与此同时,一个朝气蓬勃、不断奋发向上的大陆也会对暮气沉沉、经济发展停滞的岛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此外,青年是两岸的未来,大陆地区应继续向有志于登陆发展的岛内青年开放,降低岛内青年登陆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加强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互动交流,增加两岸人民友谊,培植两岸人民感情,一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相信,只要中国大陆地区保持目前奋发向上的发展态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届时,两岸必将实现和平统一,共同为助力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词条:台湾

有关台湾问题论文 篇6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经济上,美国是台湾最大利益的获得者。台湾是美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台湾对于美国来说有至关重要的经贸利益。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除了用武力庇护台湾当局外,对台湾更是倾注了百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台湾的一些重要部门,如电子、电器、化学和军工等,实际上都是美国资本控制的,而仅仅从这些投资中,美国每年就可获得几亿到十几亿美元的利益。[1](p.541-542)另外,美国还向台湾大量出售武器装备。据统计,从1979年到2000年,21年间美国的对台军售高达410亿美元,其中的巨额利润可想而知。[2]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三)大多数台湾民众希望“不统、不和、不独”,维持现状的心态给解决台湾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首先,经济上,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只要大陆的经济水平高过台湾,相信赞成统一的台湾人会越来越多。有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近年来我们的对外贸易对欧美国家无一例外都是顺差,只有对台湾是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2]美国对台军售:阻挠中国统一危害地区和平[n].解放军报,2001-03-19.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