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优秀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是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优秀1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范院校中学数学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尝试论文 篇1

师范院校中学数学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尝试论文

摘要:师范院校数学系是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主要阵地。我国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师范院校数学系师范类课程跟上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实际的需要。改革以往教学理论课程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学数学教学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理论修养,同时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是提高数学系师范类课程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理论;学习兴趣;理论修养;教学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对本国的基础教育进行反思与改革,我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这其中既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的更新。而使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中学数学教师在职培训是一条途径,但是难度较大,因为在职教师长时间教学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要转变观念极不容易;而在师范院校就读的师范生没有思想包袱,易于创新,一旦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较好地付诸实践。因此,师范院校应该加大职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们学院开设的师范类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概论”是一门必修课。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掌握中学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了解中学数学教师的日常工作,能够编写完整的教案并实施;通过“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学基本功;树立改革观念与创新意识。随着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近几年我们相应地调整了“中学数学教学概论”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作一介绍。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学数学教学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在师范院校数学系,许多学生对数学理论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对“中学数学教学概论”等师范类课程缺乏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理科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关,但更多的是课程自身的原因,如:教学内容脱离现实,过于狭窄、陈旧;教师讲解过多;学生讨论和实践的机会较少;评价手段单一;等等。为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生对教学理论的认识

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多边缘交叉的理论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学教学理论在我们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中学数学教师投入到数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中来,出现了百家争鸣、万紫千红的喜人局面。有关数学教学理论的译著、专著和文章大量涌现,为中学数学教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材料。

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增加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介绍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对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变动进行着重介绍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我们给出多本参考书的同时,还指定《教师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杂志上的文章供学生课外阅读。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广泛的内容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

一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目前,大学里的在校生绝大多数是中学应届毕业生,虽然他们在中学聆听了许多数学教师的授课,但普遍对数学教学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教学体验,因为他们在中学时期没有精力、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对中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从中学一路进入大学学习,中间又没有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了大量中学数学教学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观看后组织学生讨论,大家在比较的基础上能够明白哪些内容、哪些环节教学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但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改进比较好,他们却不知怎样回答或回答得不够理想。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学生不但兴趣大增,而且对教学理论的理解也透彻了,掌握情况比较令人满意。

二是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早期的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归纳、抽象与概括,即使是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也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方能成为真理。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模拟中学课堂这一环节:一个学生担任中学教师,其他学生扮演中学生。刚开始,大家还不太好意思,渐渐地,各自都进入了角色。课堂上,“教师”认真讲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下,大家共同评议,及时总结。通过自身的参与,他们的教学基本功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实践中,他们用学到的理论作指导,也使得理论的教学更加充实、有意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不但对教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大大加强,而且对中学数学教学理论有了兴趣,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中学数学教学问题与教师探讨、交流。

三是提高理论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力度。近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录像资料和实践机会,还结合学生在做家教中涉及的问题提出若干数学教育专题供学生小组课外探讨,定期在课堂上交流研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力度,有些内容采用学生先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再讨论、讲解的教学模式,有些内容则由学生主讲。

(三)改革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

在过去,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课程的成绩评定是期末闭卷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只是给学生一个分数,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制约与管理功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许多学生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没有兴趣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能力。因此,传统的评价方式必须改革。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变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原有期末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考勤、作业、专题研讨发言、科研水平、教学水平等几个方面的考核。期末的闭卷考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闭卷考试的内容较多,且要考虑到知识的覆盖面,考查的目的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分数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记忆力的强弱,失去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公平性。改革后的闭卷考试则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试题的开放性加大,需要学生结合平时学习的基本理论,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一个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既要有数学理论方面的素养,也要有数学教学理论方面的素养,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教学能力,缺一不可,同等重要。“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课程就是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教学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开设的。然而,在以往教学中,我们过多地重视了数学教学理论的教学,忽视了实际教学能力的培� 因此,在改革中,我们加强了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重视中学数学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它具有共同性、基础性、习得性、专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功包括表达、板书、画图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

普通话是中国公民的基本素养,更是中学数学教师的必要条件,同时,在数学中,还有许多容易说错或混淆的语句(如与;2与r的读法就很容易混淆),所以,学会正确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作 教师的语言直接关系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引导学生探究、合作等方面的效果。为此,我们组织学生成立合作小组,互相帮助,练习普通话和数学术语的正确读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测试、选修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

板书是中学数学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它要求书写规范、整齐,详略得当,更要求设计合理,能够给学生以启发。虽然多媒体教学日益普遍,但板书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因为数学的抽象程度很高、逻辑要求很强,许多内容无法在计算机上实现。另外,写板书的过程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和与学生进行交流。

画图是中学数学教师的又一基本技能。这一要求也难于完全用计算机替代,所以,师范院校数学系学生应该能够画出正确、美观、立体感强的图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学生画图方面的技能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能够画出很理想的图形,在实习中也更加自信。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新的教学基本功要求。它包括教学演示、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等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要求教师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现成的教学课件,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课件,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起来。然而,我们的在校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在与中学教学整合方面却欠缺很多。为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联合计算机相关课程,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知识与中学数学教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尝试制作教学课件,并在模拟中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自己的课件。

(二)重视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编写的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它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使教师与学生都成为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否则难以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为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与学生共同探讨改革的理念、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异同,使学生把握新教材的培养目标与编写体系。我们还向学生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情况,使学生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对世界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也有所了解,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依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是中学数学教师重要的工作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讲解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也让学生动手练习与实践,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命题、例题,布置学生独立设计教学过程并将自己的设计书写成教案片段或完整教案,要求学生书写规范,作图准确,板书设计合理,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实施自己的设计,小组同学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反复修改自己的教案。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他们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点,并在突出数学本质、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在语言表达准确、板书设计规范、多媒体使用恰当等方面,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三)重视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中学数学课程新的标准强调变学生的被动学 现代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很重要地体现在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有效地吸引到教学中来。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课程改革中,注重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介绍与实践,注重各种数学课型的教学规律的探讨,组织学生观看大量的教学录像,使学生体会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学生深信“教无定法,教有定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于某一内容、某一情景的教学方法。

(四)重视数学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中学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是既会教书,又会研究的人才,是专家型教师。为此,在师范生毕业之前,学习一些教学科研的方法,做一些研究的尝试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月都要指导学生写一篇科研论文,题目有的涉及相关的教学内容,有的涉及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通过科研,学生尝试了查找资料、调查问卷、个案分析等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懂得了科学论文的撰写格式,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

我们进一步的设想是:组织学生到中学调研、考察,以增强学生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现状的了解;请中学数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请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开设专题讲座;等等。

教学改革为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对中学数学教学理论兴趣大增,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有许多学生希望经常与同学、老师探讨数学教育问题。报考数学教育方向的研究生的学生也明显增多。在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已连续五年被学生评为优秀,在后继的教育实习中取得了连续三年全体学生优秀的好成绩。中学对我们的毕业生非常欢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中学看中,有的还没有毕业就到中学兼职。这一切都有“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功劳。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改革的信心。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2

新学期伊始,我县进行了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即五环节教学法。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觉得五环节教学是成功的,可取的,它最大的优点是面向全体师生,使每个学生得到了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的中小学均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班级的容量比较大,教师授课可能顾全大多数中等生,这就势必要出现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七年级就开始显现,八年级更明显,九年级则更为严重。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上述情况?五环节教学法则给出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答。

五环节源自杜郎口教学法,吸取杜郎口中学教学的优点,与本土学生实际结合形成了“导学、自学、展示、探究、总结”五节一体的教学新方法。

“导学”即导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喜新厌旧是常人的心理规律,当然初中生更喜欢新鲜东西。因此,在学习中恰当的给学生提供新题型、新题材、新教具、新问题、新方法、新数学故事、游戏等新鲜东西,就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从前都是老师出题来考你们,今天则让你们出题来考老师好么?你们随意写一个有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我就能马上回答出这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各是什么。”同学们感到很新鲜,马上动手出题考老师。我一一进行了回答,并让他们进行检验。全体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快乐地求知,整节内容在热烈的气氛中学完,可见只要有特色地“导学”便能使处于身心发展的初中生激起兴趣,开始美好的一节课。

“自学”即预习,预习分为课前预习,课堂预习。教师在备课时已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及所要掌握的任务打印好,在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将容易完成的任务课下完成,例如:定义、公理、定理、公式的记忆背诵,做标记等。课堂上再自主学习重、难点,主要是运用基础知识如技能和方法。自学时,小组内交流讨论,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师从旁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良好的自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差等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心中的疑惑,即在课堂上得到了解答,又保全了他们的脸面。小组内提问题,小范围就解决了,从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优生与中等生则有一种成就感,为解答问题而骄傲和自豪,为能帮助他人而欣喜,觉得学有所用,这样会激起他们更强的学习欲望。

“展示”即输出知识。自学效果如何,全在展示环节,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让每一组学生都能参与展示,将本节课学习内容用自己的嘴说出来,用自己的手写出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示出来。在展示中,优等生展示比较难的任务,中等生展示一般任务,而差等生则展示比较简单的任务,展示一段时间后,差等生的胆子会由小变大,展示任务的难度可逐渐增加。展示面由班额大小决定,班额小的`可各人展示,班额大的可合作展示,总之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最好的最擅长的一面表现出来。

“探究”即探索疑难。这个环节比较灵活,可穿插于自学、展示环节中,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学生突发的奇思妙想等都可以进行探究,当场解决最好,如有困难可放在课下,目的只有一个,令全体学生都满意,既学得好,又学得深,记得牢。

“总结”即回顾。学完之后,最后则是回顾总结,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重申,小组总结,全班总结,另外要适当地进行检测。课本上的问题,学案上的习题都可以布置,而这时可采取楼梯式的作业模式,优等生可适当找些难题,而中、差等生只要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即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许多中等生及靠下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意向、有动力地完成更高一级的作业,因为总结是他们本节学习好坏评价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争着回答,抢着做题,为了给小组争光十分的认真,总结效果十分显著。

总之通过五环节教学法,全体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风气愈来愈浓,他们主动学,赛着学,乐意学。数学给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带来了快乐,带来了自信,带来了成功的喜悦。

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 篇3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国内外有几十种教学模式,对中学数学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 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基本模式:

1.1讲授模式:

它属于传统模式,突出都是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

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它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解放后广泛推行的前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也属于这个模式.多年以来,在这个基本模式下,为了探索动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变革,演变出一些新的形式,正在被广泛运用.

1.2 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整体或部分地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1.3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创造了多种自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

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十分有利.

1.4 掌握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当前,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

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目标和评价,注重把教学过程分解,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在师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适应性更强.

属于基本教学模式的,还有结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和注重学生合作突出讨论的教学模式,这里不一一介绍.这些基本的教学模式反映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年来数学教学富足经验和教改的结晶.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看到,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而成的.抓住对基本教学模式的学习,就可以更加深刻和主动地理解和学习其它教学模式.

2 综合、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重要的是针对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比如,在一章教学中,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动用发现模式;同时选定几节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的内容,可安排用自学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般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以便保证教学进度.这样在一章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了它们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益.

再如,在一册的教学来看,,也可选定内容比较适合结构教学模式的章节.比如平面几何“四边形”等内容,采用结构教学模式,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对于开阔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是有益的.但如果每章教学人武部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教学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再如,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吸收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知识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当然,这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比如发现模式比掌握模式在认知水平上要求更高.我们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应地不断变化,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向高层次发展.另外,从引导学生参与程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来看,采用的教学模式也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体现“教学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比如,在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中,可以更多地体现知识结构特征,突出讨论交流的形式.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发展地造反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

3 了解发展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当前发展中学数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3.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先哲孔子所强调的,但当前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仍是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2 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三个基本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发展上来.

3.3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

3.4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模式。

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开发,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使教学过程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怎样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臬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式学习,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4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被应用于生活,由此可见,数学课程资源无疑是浩瀚的汪洋,永不枯竭。而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本文通过阐述数学课程资源以及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提出教材、生活、学生和网络等各方面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xx-9214(20xx)03-0029-01 DOI:10.16550/j.comki.20xx-9214.20xx.07.02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资源包括各种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利用的一切场所工具等资源。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学课程资源的不正确认识,导致数学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难以更好地服务数学教学,因此新时期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基本阐述

(一)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概念。事实上所谓的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指数学资源,即教学信息和课程的源泉,有益于课程教学的一切人力物质。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前者指对课程及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种有利因素;后者指课程及教学的直接形成因素。而通常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探讨中多指广义概念,实施课程必须用到的资源,它具有三种划分形式:其一,有形或无形;其二,素材性或条件性;其三,校、内外和网络化。一般数学课程资源主指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满足数学课程实施的材料场地等,对于这些课程资源应做到目的'性的开发利用。

(二)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条件,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理解新课程观,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机械化、重视教材的教学形式,加强教材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等各类因素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质疑,交流合作,加大对校内外所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给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有利环境。

二、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教师应做重点研究和处理,根据教学实际采取重组、删减或添加措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如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改编或更替教材中某些不切合实际的例题,令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习兴趣。例如:仰角和俯角的概念教学,让学生通过升国旗行注目礼的情景表演,对仰角概念进行形象感知;通过对李白《静夜思》中望月和思故乡的回忆,加深对仰视和俯视不同的体会;然后再画出示意图,基于数学角度上去认识和掌握概念及知识。

(二)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教师应有机结合教学实际,尽可能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其既能学习知识,也能灵活运用知识。例如:《三角形》章节教学中,针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准备四边形木框和三角形木框,通过对比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然后,再让学生例举生活实例,比如,三角形的门窗支架;呈大三角形的数字信号转播台主体,以及大量焊接的小三角形支架等,都是为了保证稳定性。又如:《平行投影》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旗杆、树木以及教学楼等高度进行测量,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平行投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不断增强数学学习信心,提高知识应用意识,锻炼和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和生生等多方因素促成,但学生作为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对文本的理解方向及深度也各异。因此,进行有效课堂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他们的互动欲望,爱惜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差异中获得成长、拓展极为重要。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某位教师讲解《平方差公式》时,先让学生求出四道计算题的答案,它们分别是:①(x-y)(x+y)=?②(2s-3y)(2s+3x)=?③(5m-n)(5m+n)=?④(4a-5y)(4a+5y)=?并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再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员身份参与各小组讨论,根据小组讨论情况进行正确引导,要求每个小组推荐本组代表向全班阐述其结论,在全班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推导出平方差计算公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仅可发散思维,也可提高创新能力,更能促进学困生不断成长。

(四)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化网� 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教会学生在网络上获取数学信息,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还可借助网络解决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比如查询具代表性题目、中考历年试题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连接校外数学教学网站,共享数学信息,实现师生互学,扬长避短。

结束语: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学资源不再仅限于教材,也包括生活资源、学生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等方方面面,针对这些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交流探究,不断扩展获取的范围,为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课程资源,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庆华.侧重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新课程中学,20xx,(6):28-28.

[2]石素金.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30):265-265.

[3]何新荣.巧用动态资源,尽展课堂精彩———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态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J].中学数学,20xx,(14):68-71.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5

摘要:本文从“团体战”谈起,对数学作业的巧妙布置做了细致入微的解读,最后以借鉴同仁的教学经验结尾,一纸管窥,率尔操觚,敬请匡误扶正。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艺术;团体战;作业;教学经验

一、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

需打团体战学生厌学,如何处理?其实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引领方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比如我校有一位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学生上课不注意倾听其他学生发言,故意起哄,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什么也不会!”老师又问:“简单地听一听,总可以吧!”这位同学有些不耐烦地大吼道:“我连小学一、二年级的都不会,你让我学什么?”这位老师听了生气地说:“一年级的知识不会回去上一年级?来这里发什么火?”这位学生回答:“我才不愿意上呢!家长非让我来!”这是事后这位老师的原文口述,自己不想上,从老师身上,从学校找原因,故意气老师,只要一有借口立刻回家。据调查,这位学生确实忘掉了一二年级的知识,没有课本,也没有作业。怎样让这样的学生动起来,是我研究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一是从心底里感化他,二是需要让他从最基础的学起,节节有收获,天天有进步,课堂有事做,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化。在学校里,只要课堂上没有收获,想让学生不乱,都是假话。一科老师这样做,需下一番工夫不可,其他科的老师不但不配合,反而会嘲笑,反正不影响我的成绩管他呢,出那么多冤力干嘛,真傻。老师之间的团体战真难打啊。

二、作业“变脸儿”

每次放假前,我们就会发下学校统一订购的假期作业,布置给学生在假期完成,学生如何对待呢?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突击应付;第二,空题漏题;第三,书写潦草;第四,相互抄袭;第五,牢骚抱怨。老师又是如何对待呢?同学们牺牲假期完成的这份作业,开学后交到老师手上,命运又如何呢?那老师们布置假期作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拿作业禁锢学生。有的老师和家长有一种心理,就是唯恐学生假期玩“野”了,所以一定要布置点作业拴住他们的心。想一想,孩子们一个学期在学校,天天要学习,天天有作业,放假了,本应该是他们休息玩耍的好机会,也是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好机会,假期作业 如果不想让他们浪费这段时光,不能简单地“学校搬家”,而需要对学生的假期生活进行策划和指导。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教育元素,只是我们视而不见罢了。我们老师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有更开阔的视野,打破学科的局限,策划学生的假期生活。最好的“作业”不是简单的读写算,而应该是“让生活有意义,让作业有意思的活动”。好的作业会带给我们一些启发,甚至我们的观念可以更开放。假期生活不需要老师策划,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和主体,理应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和管理。如果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设计自己的假期,那么,我们的“作业”又将会发挥什么作用呢?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探讨。所以,不妨在放假前安排一节假期生活指导课,指导同学们用好《走向卓越》,读一读《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尝试着自己给自己布置点“作业”,如何?其次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指导。有的老师布置作业时原本想法很好,可是缺乏对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太笼统,比如,读一本好书,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让读书有意义和有意思?都没有深入地去想。因此,这样的作业就成了一般性号召,也成了学生的一段苦旅。要真正落实,需要老师们在推荐、共读、分享等关键环节上做文章。老师的态度很关键,我们布置的“作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随随便便地布置“作业”,是对学生生命的蔑视。

三、多借鉴同仁的教学经验

几天前有幸聆听了孙老师的一节复习课,孙老师课堂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及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有所思、有所悟。孙老师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是《相似三角形专题复习———比例与倍分》,整节课他引导学生围绕着一道典型的、开放的例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思考,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纵向加深、横向沟通,并在逐步变式训练中加强了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变通,进而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达到了“以一闻十”、万变不离其宗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复习课往往只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孙老师的`复习课让我领悟到:复习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一个“串点成线”的过程。教师要将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在帮助学生建构起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更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孙老师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1.选题是复习课的关键,合适的例、习题是实现目标的基础。2.基本图形思想是学习几何重要思想方法,要让学生在各学习阶段加强对于几何基本图形的积累,并学会在复杂图形中分离出几何基本图形并辨别出经过变式后的几何基本图形。“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对孙老师课堂的最好写照。整节课孙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展示,而他则不断运用诙谐、激励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适时的点拨,引领着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画龙点睛的点评,渗透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任,导致教师讲得多而学生活动少,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究其原因,教师备教材多,备学生少,不了解学生,所以不信任学生,不信任学生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课堂就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更不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孙老师的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努力方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在学习借鉴名师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以上几点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产生的思考,可能不尽完善或成熟。总之,我们要了解青少年心理,懂得教学艺术,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部门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对于课堂主体与课堂教学目标等,也做出了明确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以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为核心初中数学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各项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自主构建知识;数学教学;提问

初中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难度,若是学生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将会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质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数学知识,为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思维模式奠定有利基础。

一、鼓励学生提问

问题是促使学生进行思考的根本动力与源头,只有在发现问题以后,学生才会从心里引起重视,并充分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诱导、设置疑问、类比分析等方式来展示问题,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问题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若是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将会影响到学生思考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目的。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将学习、阅读、课堂中的无法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问,以培养其问题意识,而教师则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奠定有利基础。

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索得出结论

新时期,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下教育部门对于初中课堂教学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且要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开发学生思维为目标而开展各项工作,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及时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以适应当前教育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发现问题,并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来学习相关知识,并深化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话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我们生活中,点、线、面是非常常见,那么在你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哪些与点、线、面相关的事物呢?”由此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指出这些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线、面时,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特点进行概括,从而总结出有关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相关性质,让其在思考与探索中得出结论,培养其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自主构建知识。

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反思,实现自主构建知识

在学生通过思考与自主探索得出结论以后,并不意味着教学环节就此结束,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情况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做到学与思之间的相互结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学生也可以对自己从提问、思考、探索、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以便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为了使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更加明确,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在肯定其思想上闪光点的同时,指出学生在思考、探索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促使学生在今后思考的过程中加以改正,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且教学手段的滞后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才培养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而中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深化学生对于各项数学知识理解,并在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贤.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8):99.

[2]党晓红,徐大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61.

[3]肖瑶.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J].现代妇女,2014,(02):116.

作者:沈爱华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庆中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7

《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把握数学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中国数学教育沿着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

一、科学把握课改核心,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把握,有效地实施。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学生观。建立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也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的数学观。倡导数学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数学教学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 “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数学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 “学会向数学知识提问” 、“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关系内化上升为形式化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 “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思想实验。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本身的严谨性特点。为此,数学教师应充当教练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从而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学应是一种反思与体验性教学。从这个角度上讲,数学教师应当以评价参与者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强化数学教学的评价意识。在有效教学中进行有效评价,在有效评价中进行有效教学,使教学与评价形成互动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理想教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理想教学,从而使理想教学与理想评价形成良性互动。

2.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建议:一是数学教学应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应认识到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 《重构课堂》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 ”六大关注“,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这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础上,追求有效益,这种追求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

1. 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 ”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 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强调让学生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改变用 ”纯数学“去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让学生从现实世界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数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让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选择的,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目标陈述方式,教学目标都必须是可观察、可检验的。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第一,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不仅教师能理解,学生也要能理解,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陈述目标,以免不同的人对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第二,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 ”教师行为“代替 ”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 第三,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是说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学习无法发生;但是没有环境的外在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中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更需要依靠教师去激发和调动。

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通过学习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习以至人生的境界,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根本途径;教师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贯穿教学过程之始终。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形成概括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问题。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谐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之;知识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于具体的情景之中,因为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认知建构还产生于集体的积极商讨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发现认知的不谐调,通过形成集体对于知识的共同理解来获得认知与知识之间的谐调。教材虽然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排列,但是,教材是以静态的序列呈现的,不可能充分满足知识学习的结构化要求。并且,知识的结构性并不等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要求,因为知识的结构性往往是根据研究结果的归属来排列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排列顺序,按部就班地、匀速地进行,必须根据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当学生通过认知结构内化加工,认识到了知识的共同特征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之后,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进而会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知识由此变得组块化、群集化,减轻了对记忆的负载要求。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是 ”接受——— 建构“式的,它是一个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必须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 ”干预度“,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的原则是: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发挥学生集体的互助与促进作用。指导过程包括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示范整理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第二,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或伙伴合作进行知识整理;第三,让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整理;第四,对整理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指导的内容有:所要整理的知识范围;知识整理的角度,如找出共同特征,比较不同特点,指出变化过程,等等;整理知识的方法,如表格式、纲要式、概念关系图。 教师还可通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创造性的知识整理。创造性地整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结构化加工。 4. 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权威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学习都有不利的影响。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1)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 ”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等等。

(2)上课期间,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教师在布置任务以后,应该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察看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积极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 5.教给学生认知技能,掌握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尽管新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学生已有的概括水平也比较高,但学习者仍无法解决问题,对新的学习内容不能产生迁移,究其原因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即合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数学学习中,学习者的解题技能从以下两方面影响着问题解决和迁移: 一是解题技能给学习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出发点,是学习者以准确的假想开始,沿着合理的程序对问题进行分析。二是解题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迁移的问题上,有助于将问题中的隐蔽关系突出出� 因此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发展权利和需要尊重理解的人;充分认识到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人,只要我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现代各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注意教师在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协调、和谐、互补。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8

数学教学的基本做法是以学习新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尝试学习。这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而且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一种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好方法。其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启发诱导和围绕尝试这一中心环节开展探究活动。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每节课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尝试点,编成有梯度的问题。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尽可能和实际现象对照比较,使学生产生如下心理动机:感到新奇———产生兴趣———急于解决———认知碰撞———迫切探究。这既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学生的尝试学习创设了最佳情境。如讲授代数平方根这个内容时,上课开始就可先出示一组口答题:

(1)面积为16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面积为2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3)面积为14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在回答第(3)题时,迟迟不举手,看得出学生都在苦苦思索,想在所学的有理数范围内找一个数,其平方等于14,这样的数不存在,因此,形成了认识“冲突”。什么数的平方等于14?同学们用期待的目光等着老师点拨,从而使这节课达到最佳的教学契机,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无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的获得就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有疑”到“无疑”的探究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求知过程。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进入思维“盲区”,创设疑问的氛围,引导学生感知问题,然后自己去尝试、探究和猜想,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又如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先写出一组简单的方程,让学生观察、解答:

(1)说出这类方程的一般形式;

(2)试举出一次项系数为零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举的方程有x2=9;x2-4=0;x2=7……)(3)观察x2=9和x2-4=0的解是什么?学生争相举手。当让学生回答x2=7的解是什么?多数学生举手迟疑,陷入了沉思。 小结时,可以让学生总结什么样的方程可以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去解,除了课本上的结论外,学生还总结出了“一次项的系数是零的、且二次项的系数与常数项的符号相反时,一定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的结论。

2在探究尝试变式练习的环节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动力,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追求。因此,在尝试和变式练习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考热情。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引导学生先用三角板和量角器得出一百八十度的结论。该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需要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但具体证明时,学生遇到了困难。我们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寻找证明的思路和方法。首先,180°的角与平角的度数相等;若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其次,考虑应当怎样证明的问题,学生会即刻答道:若能把其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组成平角,问题就可得证;也有的学生指出,若能想办法将其转化成同旁内角,问题也能得证。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证明。结果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研究出现多种作辅助线的方法,并且证明的思路和方法都非常正确。归纳其基本思路是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这种做法充分凸显了学生的自主角色,在议论、探究中发现了新的知识和方法,并且独立地解决了提出的问题。这时学生无不充满着兴奋和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进取意识。

(2)精于激发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每个问题有其一定的规律,若能教给学生剖析问题的原因和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解题的钥匙,长此训练下去,学生在听课或做题时,总会想着发现、揭示其内部规律,找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如讲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学生发现并总结出了“缺少常数项的情况下用这种解法解题简便且一定有两个根,其中一个根等于零的”规律。经过长期练习,学生水平提高了,他们无论干什么都想去发现规律,走解题的“捷径”,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思路入手,多路径剖析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首先做到长期性,用初中三年的时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其次是阶段性,认真备好每节课,备课时要想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时间久了,学生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从多角度分析解决。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很愿意拿出新招,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看一看自己有多大能力。例:已知:在ABC中,∠B=∠C,D、E是BC边上的两点且BD=CE,求证:∠ADC=∠AEB。分析:主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三动”,明确思路。生1:要证∠ADC=∠AEB,只要证出AD=AE就行。生2:要证∠ADC=∠AEB,只要证出ABEACD也行。到此,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证明,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接着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学生变式操作,教师也考虑如何变的题更好。总之,我们认为,凡是一位好的数学教育者,定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每时每刻都让学生“三动”,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他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刘心。中学数学教学中尝试学习的运用效果分析[J].中学生语数外,20xx(4)34.

[2]黎贤敬。谈谈尝试教学在数学教学的应用[J].群文天地,20xx(10)41.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9

一、合理运用操作实验和游戏,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数学概念

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高低,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目的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初中生的自主思考和练习时间,从而帮助初中生赶走视觉疲劳,提高课堂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手段包括:讨论法、辩论会、讲授法、课堂小游戏和操作实验等,当然最直接、最有效的还属课堂操作实验和游戏。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种类划分”时,很多初中生容易混淆一些图形的概念,即使教师多次讲授,还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趣味性的课堂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平面图形的概念。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各种类型的平面图形卡片,如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将这些卡片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找出同类型的图片。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发现,很多中学生容易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混淆,对于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锐角三角形也区分得不是特别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将易混淆的图形的特征和区分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开展这样的趣味性课堂教学游戏,一方面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帮助初中生弄清楚了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有裨益。

二、结合图形与类比方法,降低初中数学的学习难度

在初一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都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只有学好了这些重点章节,才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采取结合图形与类比的方法,帮助初中生扫清学习障碍,并在长期的初中数学学习中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由于有理数的概念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偏离较大,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出发,将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深入浅出地教给初中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制作几幅图画,将3×5和3×(-5)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利用数轴的方向来区分有理数的正负。如果把“乘以5”看作是沿数轴的原方向运动五次,那么同理,就可以把“乘以(-5)”看作是沿数轴的反方向运动五次。以此类推,就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通过结合图形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关键知识点;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进而让他们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培育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将数学概念与知识呈现给学生,将初中生的感官积极调动起来,进而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形与性质”这一节内容时,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形状是一条“光滑”的抛物线,但是对于“光滑”这一概念,初中生不仅难于理解,而且也很难将其画好,所以教师在教学演示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演示由孤立的点到连续的点再到连接成光滑的抛物线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演示,既让初中生的大脑中形成了抛物线的具象,又加深了他们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对多媒体的利用,还可以让初中生在屏幕上看到,随着自变量x的连续变化,函数值y所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变化,最终得到精确的、完整的二次函数图象。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数学概念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理想的教学效果绝不是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所能达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不仅可以帮助初中生更轻松、更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而且还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理解,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将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将复杂的数学疑难点简单化,增强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有利于初中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操作实验和游戏、图形结合与类比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加初中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进而让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财务分析课程教育教学论文 篇10

财务分析课程教育教学论文

一、《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一)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导向设计模块化教学任务

依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任务教学培养方式,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中涉及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综合分析、营业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利润分析、资产结构及效率分析、资本结构及效率分析、财务报表综合分析任务,设计为十个职业能力模块,创设真实任务的问题情景,并完全按照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来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财务分析操作的真实性和职业性。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由于设定目标任务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渴望和调动他们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知识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典型财务分析工作职业能力的要求,组织安排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阅读与分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岗位工作能力。通过不断努力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启发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形象教学法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样师生进行了充分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财务分析》课程教学项目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项目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综合分析、营业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利润分析、资产结构及效率分析、资本结构及效率分析、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等教学模块。在教学模块的设计上,可将每一个项目分别设置几个相关任务,每个任务内含具体的能力,包括应知能力和应会能力两部分,应知能力为应会能力服务,任务的深度要参照高职教育标准,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达到初级资格水平。图1为《财务分析》课程内容构架,描述了课程模块。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情景设计

《财务分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经济业务资料,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该企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完成对该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凭证登记和账簿登记工作并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这样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的感情状态得到最优发展。

(一)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它要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服务,教师进行情境设计时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准绳。情境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情境设计要合理设计,精心谋划,要有针对性,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同时也要使情境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不应单纯为设置情境而设置情境。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财务分析理论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单证、图片、实物、影音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多媒体教学可以补充更多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充实更多的案例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计方案,不同组别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训练学生现场的控制、反映和应变能力。

(三)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运用实物道具创设真实情景场面。财务分析课程是对企业会计核算结果加以评价分析的课程,课程教学中可以创设真实的企业场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核算结果的好坏进而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法,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信息。以某一企业某年度的真实经济业务为例,采取分组的方式,分成出纳岗位、总账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报表会计岗位等,分别由不同的同学来担任,进而了解不同岗位会计之间的勾稽关系,将最终形成的会计报表由所有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以资产负债表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们扮债权人、投资人、经营者等不同学角色。在报表分析前,需要搜集材料,当进入角色时需要描述自己对投资人等情况信息了解,而投资人也要准备相关的知识来应答债权人的提问等等。然后角色互换,这样学生就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以及所收集的语言知识表现出来,展现给大家看,也容易激发他们再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真实情景,也容易加深学生对所用知识的记忆。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11

数学是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就目前现状而言,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堂效率低、进步发展空间小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学好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数学在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社会而言,数学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进步等起到了推动作用.人们运用数学推理等的方式,对电磁波、原子反应、遗传变异等科学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推动了社会的科技发展.通过学习数学,可使学生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提升,也让学生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抽象思维、数学逻辑等不够成熟,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而初中数学恰恰是对逻辑推算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一门课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些更加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讲解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困惑时,也只是用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解答,这样单一、抽象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真正的理解,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第二,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进行授课,无形之中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初中数学课堂效率低下.第三,教学情境创设不具实用性.在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时,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颖,而使其脱离了实际,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并不具有实用性,学生没有理解、体会到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情境的真实意图,也不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不能起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第一,激发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的兴趣时,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对数学知识展开讨论、研究,更快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因此,对于教师来讲,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第二,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师应将“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在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单一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第三,分层教学.目前,有些教师为了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对数学课堂教学时长进行了压缩,加快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度.从表面上来看,这样的方式为学生争取了更多的复习时间,但从根本上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教学.

第四,创设互助合作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每个班级也存在着必然的差异,这些特点对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学习小组的分配,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提问艺术,以一系列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展开更广泛、更有深度的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艺术;兴趣;探究;思维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赋予了提问更为丰富的内涵,新课改下的提问不再只是单向的师问生答,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具体的学情与教情来灵活而巧妙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趣启思导行,以带领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走进数学知识的殿堂。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思维涣散时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自主而独立的学习意识,并没有形成对数学学科的直接学习兴趣,其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部的刺激,并且有意注意时间短,并不能长期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此时要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就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而教师的导向正可以通过提问来实现,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1.导入提问,引发关注。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大多学生依旧处于课下的松散状态,此时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纸的厚度是0.1毫米,沿中线对折对折再对折,对折20次后纸的厚度和30层楼的高度哪个更高。许多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30层楼更高些,以此富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

2.课中提问,集中思维。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散,此时我们依旧可以运用富有趣味性的提问来将学生分散的思维与注意力再次集中于新知的探究上来。这样比起直接点名指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更能起到激发与鼓励的效果,更能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状态,使学生的探究进入高潮阶段。

二、学生思维困惑时提问,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中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在数学探究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或阻碍。此时如果处理不当,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学生对数学探究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活动无法开展,探究无法深入;如果处理得当,引领学生攻克难关,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更能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加肯定自己,真正地学会数学探究。此时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启发者与指导者,要学会运用教学智慧灵活地处理,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拨开云雾见月明,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分析,进而直达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学生出现错误时追问,寻找探究的新起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不能按照教师所预想的那般完美,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在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尤其是许多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认知与理解上的错误,但这些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实则不然。学生的这些错误往往是一种普遍现象,此时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加以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自行认识错误,同时这样的探究所得学生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灵活。如二次函数图像,将y=x2的图像上移一个单位后是函数y=x2+1的图像,向上移动y值变大,故而是+1,因而许多学生认为将图像向右移一个单位x变大是函数y=(x+1)2的图像。针对学生的这一错误,我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指导学生来思考图像左右移动时x值是如何变化的。进而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来正确认识,这样更能实现对此知识点本质的理解与认识。

四、在师生之间展开互问,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提问的主动权严格地控制在教师手中,只是让学生来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问互答,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不唯师、不唯书,引导学生在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这样更加深入的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循环之中,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

五、小结时总结性提问,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小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结尾部分,一个好的小结同样重要。以提纲挈领的问题来进行课堂小结,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从而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点,明确教学的重点所在,同时帮助学生理顺本节所学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完整而清晰的了解,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与无效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小结时要善于以总结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复习本节所这知识点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调整学习方案,以实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彩梅。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谈[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xx(7).

[2]齐新华。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论初中数学的提问艺术[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xx(8).

[3]刘艳。浅谈新时期初中数学提问艺术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7).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 篇12

一、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初中生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枯燥事物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多的需要别人的引导及鼓励才能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就要积极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知识,设置导学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而问题导学的核心就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形成数学基本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导学为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学习自主性。这对于有效落实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着重要价值。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问题

问题导学法教学是以问题为主要承载工具,着重教学内容的引导价值。教师在展开问题导学法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合理创设问题。有效的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那么,创设的问题就要涵盖教学任务和目标,紧密贴合学生自身实际。例如学习初中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教师就要认真分析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大纲创设教学问题。要从回顾教学知识,情境导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深化、课后知识拓展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熟悉回顾以前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不等式”、“不等式及其解集、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教学内容的了解。在引入题目对教学知识考查。教师在问题导入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概括知识的能力。

2.紧扣问题核心、合理设置问题导学情境

问题导学教学法的目的就是通过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传统的题目式问题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多和学生交流,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从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教师就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通过创设以“家庭话语权”为背景的家庭问卷小调查。让学生联想家庭成员对于家庭事情的话语权,谁在家庭中的权利最大。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做一个话语权星级程度与家庭成员姓名的数据直方图。这样有趣的数据调查背景,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巩固学生对于数据调查及直方图绘制的知识,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3.无缝贴合生活实际、强调问题启发性

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逻辑性很高,学生对常规性的数学问题一般很难提起兴趣。而教师在展开问题导学法教学时,要注意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要保证问题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去创新思考。例如学习《投影与视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教师就要联系生活实际去创设问题。例如引用古人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反映投影与示图。还有每天人的影子大小等等。在保证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也要保证问题的启发性。例如创设问题将一个长方形纸片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在什么情况下体积最大等等。长方体的体积与其各边长有什么联系?进而逐渐的引导学生产生思考。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总结

综上可知,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简洁,符合初中生心智发育的特点。同时以导学为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学习自主性。这对于有效落实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扣问题核心、无缝贴合生活实际、强调问题启发性等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吴永春)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13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技击技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兴趣导入创设情境

初中数学已经将代数和几何两部分加以结合,对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将是最好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为出发� 现阶段初中生大部分会对明星以及网络游戏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课本内� 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物,作为数学案例的一部分,站在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这样,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入手,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初中生就能够更为积极的去学习数学,配合教师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下,更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相交线》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何为相交线,并引导学生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由于相交线的出现,造成的看图时出现错觉的。案例。此时教师将这些容易导致视觉错觉的图片与相交线的概念联系起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也能够让学生再次理解课上所学内容,并认识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同样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入手,联系生活创社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解决问题相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数学学科,提升初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程度,让初中生能夠以一种更为正确的态度去学习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者帮助学生去理解数学知识点,也可以在学生初步接触和学习到了某类知识与技能之后,选取日常生活中问题来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去尝试着解决。教师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时最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初中生能够去有充足的时间,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从而保证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之中能够真正的去检验自己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可以帮助自己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学生需要认识到“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会利用字母和数学符号来表示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三个角。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三角形的物品,并 这样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创设数学学习情景,突出了数学学科的生活性和实用性,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

三、人文关怀创设情境

数学学科经历了几千年的� � 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真正的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由来,并且能够根据其来历,准确地认识到某一数学知识可以更为专业的来帮助学生解决哪一类问题。同时教师可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有关于美学等方面的教育,然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精神品质的提升,让数学知识与技能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例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传递给学生“算筹”这样一个古代计数工具的概念。教师可以在让学生理解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设想一下古人是如何来表示负数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古代人日常生活的视频,帮助学生更为迅速的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之后教师再引出“算筹”,让学生了解古人在表示数时,会利用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学生就可以在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上,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且尝试着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时间问题,同时要注意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加以人文关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创设情境,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不断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建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校园(阅读).20xx(11)

[2]杨桂芹。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04)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教育论文 篇14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教育论文

数学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全方位建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前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说过:“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即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作为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乡镇初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而且学习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有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我认为欲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必先夯实其数学基础。首先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教学;再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第四要精选例题、习题,通过严格系统的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最后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补救,确保学生“双基”过硬。

二、创设情境,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徂代疱”,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其思维的积极性。

三、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

万物在运动,教育在发展,教师的教法亦必须不断更新。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选择好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教师备课时,一要备教材,二要备学生。不仅要弄清教材编排体系、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而且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的切入点。从而选择出富有创新的、最适合学生的一套完善的教法。

四、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一)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在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然后举手发言!”话音刚落,不少同学就举起了手,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这几种方案只要再测量出所需几条线段的长都可以求出水池的宽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不同,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比较归纳→得出结果的系列训练,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二)利用添加辅助线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添加辅助线是初中几何教学的一大难点,面对一道几何题,学生在添加辅助线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切忌包办代替,只要恰当引导,学生还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例如,在解决有关梯形的问题时,学生通过动手作图不难发现有很多辅助线的作法:

(1)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

(2)平移一腰;

(3)平移对角线;

(4)作底边上的高;

(5)作梯形的对角线……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以后,选择适当的辅助线就是垂手可得的事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操之过急,包办代替,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

(三)利用“变式”练习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在讲解“求解相交两圆的圆心距”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犯得出一个解而丢掉另一个解的错误。我先用运动的观点向学生解释两圆相交的形成,当两圆相切时,如果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当两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两圆相交。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圆心在公共弦两侧的相交两圆,待学生根据已知求出圆心距以后,让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当两圆的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时,再让学生计算两圆的圆心距,这时学生发现,在相同已知条件下两种情况算得的结果并不相同,由此得出两圆相交有圆心在公共弦的两侧或同侧两种情况的结论。学生通过类似的大量“变式”练习,不仅有利于彻底根除多值问题中漏解的毛病,而且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会逐步增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