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议精选三篇

学生评价体系建议(通用3篇)

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议 篇1

目前我部教师的上课任务较重,人均在12节以上,而且有很多班主任还需要到新校区上课,而且大多是年轻教师,无论是从工作经验还是工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的不足的,特别是对我校学生管理体系的理解不够,就显得手忙脚乱的,总感觉到累。基于以上情况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管理体系,很多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体系理解不够,对学生的管理认识不够,学生会的管理工作以及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我校学生的学生管理体系,了解学生的情况,我们要培养怎么样的学生,是在技能的培养,为人处事的培养,还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通过讨论大家有个了解学校的学生管理体系。与各位班主任有了相互的理解,大家都能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工作起来可能会好很多。

其次,加强对班主任对学生干部的监督指导工作,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不够,要么自己全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要么自己全部放手,造成班主任什么事都给学生干,也不知道学生做得怎样,发现问题了就骂学生,怪学生,直接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有不好的印象,所以加强班主任对学生班干部的监督工作,并且在挑选班干部与培养班干部这方面要下点功夫,总是觉得自己班级没有好的班干部,优秀的班干部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抱怨出来的。

第三,在执行学校“军事化管理”上,我们可能要多花点心思去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理解“军事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是被逼的,是我们自己愿意这么做得,可能效果要好点。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建议,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议 篇2

学生评价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环节,也是新型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评价是广大教师历来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经过多次反复,不断创新,不断升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施行,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如何进行学生评价指明了方向。

一、 评价观的改革

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更新评价理念,改革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就是要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笔者认为应完成六方面的转变:1.教育评价目的从“选拔”转移到“发展”;2.教育评价方式从“他评”转移到“自评”;3.教育评价的客体从“智育”转向“五育”;4.教育评价的标准从“相对标准”转移到“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相结合;5.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走向两者的结合;6.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从“武断”走向“灵活”。

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与进取心,培养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激活个体,唤醒创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其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学生是评价的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应发挥学生在学生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

二.学生评价的方法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

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学生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必然要重视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

1.按照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教师应借助于以前的成绩记录、摸底考试、智力测试、观察、访谈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教师应借助于平常作业、日常观察和形成性测验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强化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

在教学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采用课程学习活动评比、学习小组评价、全班集体评价、学生互评、作业评价、建立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等非测试型课堂评价方式和平时测验等测试型课堂评价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内容要关注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与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内容比较广,概括性水平比较高。它可以考察学生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各种评优、

选拔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终结性评价通常与区别优劣,分出等级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评价对象的焦虑。但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学习质量的动机。终结性评价也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较好地反映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2.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它有利于在群体内作出横向比较,可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也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动力。

绝对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它有一个共同的客观的标准作参照,从而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明确学生发展状态与教育目标之间有无差别。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比较充分地照顾到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3.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也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

他人评价是指由其他有关方面的人员对评价对象所实施的评价。外来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家长和社会。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要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定明确而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要以促进学生达到目标为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以各级课程目标为依据,明确各级评价内容,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制定改进计划,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对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重视,意味着学生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二)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能克服传统学业成就检测上的种种弊端,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实践、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可以给学生评分,也可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诊断,但重点在其后。课堂上的评价领域应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允许追求多样性的答案。教师对要评价的行为表现应自己先实际表现一下,评价的标准数量不宜太多,表现评价的工具可以直接借用也可自行编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和宽度适当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设计表现性任务的条件、情景和观察的次数。

(三)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方式,在课程评价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亮点。它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用于收集学生作业,通常为学生的较好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所完成的作业中,选出较优秀的几份,并且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加以反思。档案袋内还可收集课前预习笔记、优秀作业及优秀试卷和作品、学习小结或反思、探究活动中最深刻的解题方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能够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提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证据,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 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三.现行评价方法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一)现行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然而我们现行的评价体系还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有一定的 差距,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如下几点:

1.激励的导向性与实效性不强

现在不少教师开始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1)只重形式,不重实质,激励有表面化、形式化倾向;(2)只谈表扬,不谈批评,评价走上了另一极端;(3)奖励方式一味求新,学生产生浮躁情绪。

2. “成长记录袋”操作困难重重

使用成长记录袋也带来一些困惑:(1)袋中成长记录没有很好的与学科相结合,缺乏目标和针对性,缺乏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2)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冲突 。袋中的材料五花八门,使用范围较大,但由于个人喜好不一,易产生分歧,影响了它的使用。(3)

时间、精力的加倍投入,让教师、学生负担加重。(4)成长记录袋的管理困难。一所学校也有近上百成千份记录袋,在哪保存,谁来管理,如何管理,还缺乏通盘考虑。许多学校甚至弃之不用。

3.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过程中的不足

家长、学生对新课程理念还很陌生。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而家长、学生的不理解。在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却忽视了对家长和学生参与评价的必要指导,从而影响到家长和学生参与评价的质量。农村里还有许多学生是留守孩子,家长不可能参与学生评价活动。新课程实施后,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并以好的分数作为成绩记载。于是,好学生常会埋怨成绩不好的学生经过几次考试后成绩与他们差不多,或超过他们。不少学校怕麻烦,没有组织多次的同类型的考试。

4.配套机制的落后

中、高考制度的存在让老师们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去做。到目前为止,中、高考从内容到形式较以前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一卷定终身,一分之差就会名落孙山,是完完全全的甄别功能,真真切切的结果评价,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评价体系与高中阶段的旧评价体系之间有着极大的矛盾。

学生评价改革与教师、学校评价改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很多地区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然沿用旧有的评价体系,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已经滞后于学生评价改革。严重阻碍了

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因此穿新鞋(教材改革)走老路(观念陈旧、分数第一)还在严重影响学生评价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 学生评价的建议

如此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1.努力做到启发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教师要确定明确的目标,积累对学生观察的资料,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和不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优缺点运用启发性原则,给以适当巧妙提示。委婉评价,点拨提醒,指点迷津,都可以让学生受到启发。学生评价要有针对性原则,教学评语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心理需要、兴趣爱好、个人习惯等给予不同的评语。

2.进一步完善“等级制”与“成长记录袋”

针对等级制实际内涵不稳定的情况,教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帮助家长、学生认识等级制内涵的多变性,在编制试卷时力求试卷难度稳定,保持平衡,并可根据各次试卷的实际状况灵活划分等级。针对教师担心学生不适应分数制的情况,国家可以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统一使用等级制,教育部门的各种检测试卷也应为等级制作好榜样。

进一步细化成长记录袋,将其分为这样三类:作品成长记录袋、过程成长记录袋和进步成长记录袋。作品主要取自学生平常的作业而

非额外的作业。评价时可以结合班队课、家长会,尽量不占用额外时间。成长记录袋的管理,现在可由家长、学生来管理,平常放在家中,评价和展示时带进学校。教师要做好学科记录袋的指导、检查工作。今后,学校应有专人管理,辟出专门场地放置,要增加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尽快普及成长记录袋。

3.家长参评学生自评,切实兑现多元化评价

要让家长、学生真正参与评价,发挥评价的实效,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指导。鉴于当前实施方法有限的情况,笔者建议:

家长参与评价的方式有:(1)建立家庭学习档案 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学生准备成长记录袋,让家长在家中看到显示的进步,也让家长和学校联系交流有了具体依据。(2)家长批语 即家长把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写在作品上,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学生会感到自己作品的价值在增长。

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有:(1)调查表 教师设计的针对学生某方面情况,采用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达到反思的目的。

(2)信件 让学生通过交笔友或与父母通信的方式(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来提高自评能力。

4.加快完善配套机制,优化学生评价改革环境中、高考应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考试本身和考试制度。高等学校、高级中学招收新生时除依据考生成绩,还应考察学生成长记录袋、其他必要的辅助考试,建立或完善优秀生特长生推荐制度。

开展对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的研究和实验,优化学生评价改革环境,推进新课程各项评价改革工作,让教师们觉得课程改革是他们职业发展和体现生命价值的一次重要机遇。还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增加教师改革动力,广泛宣传评价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使改革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议 篇3

一、 指导思想明确

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扭转单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评价、奖惩学校的现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导向与激励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评价信息,对学校做出全面、科学、客观评价。

二、 评价的主要内容比较全面

《评价体系》内容由办学条件、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素质教育、体育卫生、办学特色、教育科研等指标组成。办学条件是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

1.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是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把育人质量作为评价重点。小学重点考察在校生的巩固率,要以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学生视力不良率(近视新发病率)等为重点,突出对中小学生运动与健康的评价。要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和参与学校经常性的艺术、科技、等活动情况列入评价内容,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2.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特色体现。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要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支撑,在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等方面充分体现,有运行机制、经费、设施等条件保障,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和学生广泛参与,取得一定成果并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

3、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考察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治校理念;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等专业发展情况;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等。

4、教育科研。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提高,教育科研在教育中的作用便逐渐显露出来,但如今的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有着明显的不协调。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一个创新知识的过程,而是科研者的一个学习和进修的过程。 “科研”是小学教师的一个最好的学习和进修的形式。教师素质提高的最有效最能与时俱进的形式是“科研”,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瓶颈”。 因此,在我们研究和颁布对中小学教师评价新体系时,真正考虑到了“科研”所占的比重,比重应该占多大等问题。 只有彻底认清教育科研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摆正科研机构的位置,克服现存科研中的种种不良倾向,小学教育科研才会有真正的希望,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会有突破性进展。

三、评价原则科学、客观

本次评价学校,督导评价是手段,促进发展是目的。在评价中能做到有章可循,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原则性。主要遵循下列原则:1.规范性原则

2、导向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客观性原则5、自主性原则6、发展性原则。这些原则有助于指导学校工作,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评价方法行之有效

上级领导来校评价时能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1、听取汇报2、随机听课3、察看现场4、抽样测查5、座谈问卷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可靠。学校办学水平的年度评价结果是对学校工作进行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0 为学校今后向更高、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五、存在问题与困惑

1.由于市级和县级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明显差别,各项硬件建设不均衡。比如,育苗小学的学生计算机还是1980年购置的台式电脑,由于年久,运行速度慢,出现故障率极高。且离上级要求的小学生机12:1的标准很远很远。

2、近年来由于部分乡村学校的相继倒闭,农村学生的涌入,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生源的增加带来了教室的短缺。小学班容量要求不超过45人,从目前来看难以实现。

3、从目前来看,学校图书中,现存大量以前的图书,主要以印刷书装订为主。上级要求具有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电子阅读计算机,希望上级加以资金上的扶持以满足学校因暂时困难一时难以实现的需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