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作文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 1

进入21世纪,我国少儿教育已步入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时期。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对青少年儿童崇尚美德、提高艺术素养、开发智力、强化动手、动脑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9世纪,德国著名天才卡尔・威特对美术绘画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深有感触,他说:“孩子能在绘画中学到精益求精的好品质,也在绘画中培养耐心和信心。绘画可以使孩子一生更加富有色彩,使孩子更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并使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我国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国家教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相应的少年儿童美术教科书,并纳入了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少年儿童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审美意识、艺术修养的全面提高。因为发现美、传递美、创造美、塑造美是时代赋予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也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始终追求的目标。纵观当前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由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年美术艺术委员会及陕西美术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展’’及中国艺术促进会主办的“PHE国际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大赛’’等诸多赛事凝聚了一大批美术界知名画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他们积极参与了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作品的评审等工作,这些活动很好地为青少年儿童搭建了一个文一个展示才能、抒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涌现出不少具有强烈民族特色、鲜明时代气息以及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新面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

在成绩面前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的同时更要看到少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参赛及获奖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诸多作品的亲切感似乎少了些,反映的生活深度似乎浅了些,儿童质朴的天性在作品中的反映似乎缺了些。究其原因,这与美术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太多注重想象,过多主张自我、过分追求夸张、过度迷恋表现,致使少儿绘画作品出现:内容浮浅化、表现单一化、造型概念化的状况。在片面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作品给人传递的信息是:一想象,二夸张,三表现。这些作品欠缺了对生活的感悟,欠缺了生活的根基。

一、生活是少年儿童绘画创作的源泉

米勒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田园画家,他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耳闻目睹农民劳作的清苦,灵感源泉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情景。他的绘画作品多为描绘农夫的田园生活,优美而自然,宁静而祥和。在《播种者》《晚钟》《拾穗》这些美术史上名垂千古的杰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希望、美好以及生命律动的温馨光景,坚实的构图、幽静而柔和的色彩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真诚和执著。

我国著名的连环画画家贺友直先生在创作《山乡巨变》的过程中,曾两度深入山乡农村实地写生、体验生活,通过对地域地貌、环境特征以及人物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掘、刻画,作品不仅完美地体现了文学著作所传达的内容,使读者感受到了山乡清新爽朗的气息和山乡人民勤劳质朴、爱憎分明的品格,还给人留下了无限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作品不只是对生活的照搬与描摹,还是艺术家对生活理解后的再创造,是对生活更真实的反映。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除了要有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外还需要有作者对生活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及艺术加工过程。也就是说,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反思后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及情感的体现。脱离生活的少儿绘画创作一定是空洞乏味的,过分追求想象与自我的教学观念一定会阻碍少年儿童对生活情感的培养,没有生活的根基,其作品就不会有生命力。

我们提倡通过少年儿童绘画作品创作的过程,促使他们深入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在生活中寻求作品的养分;提倡通过观察写生,通过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将他们的情感注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用心去体会、用情去交流、用脑去创作。丰富的生活内容会使少儿绘画创作更具感染力、更具真实感、更具内在美。在对生活的感悟中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同时,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在教学中发现,少儿往往有比成人更具观察事物的独特能力,出于对生活的诱惑与好奇,他们更容易关注和留意身边成人不易发现的生活现象,而这些生活现象往往是构成绘画作品的重要元素,我们应重视少儿的这些发现,肯定他们的成果,引导他们在绘画作品中得以很好的应用。

二、表现美是少年儿童绘画永恒的主题

人们看待世界的观点以及观察事物角度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使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会有所区别。

著名的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厌倦了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为追求心中美丽的艺术王国,放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的生活,在阳光炽热、自然芬芳的小岛上与当地土著人同命运、同生活,创作出了笔触粗狂、色彩单纯而强烈、具有装饰美感的油画作品。高更向往的是单纯、原始、粗狂与质朴美。而柯罗是以画自然风景而驰名画坛,“在我的生活中只有一个梦寐以求的目的,这就是画风景。”他说:“以寄于自然的坚强感情和不屈服于任何打击的忍耐力来追求自然,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备,最好不要从事画家这个职业。”他终生热爱自然,柯罗所崇尚的美就是自然景色。

徐悲鸿先生笔下骏马的剽悍、勇猛及倜傥洒脱、英俊潇洒的气质,以物喻人、寄物抒怀、予人力量、催人奋进,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刚毅与情怀。然而,从罗中立的《父亲》中,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美,人性的善良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而是缺少美的感悟。”这一名言告诉我们,只要用心感悟,用爱体会,慧眼欣赏,锐耳聆听,美无处不在,美无处不有。

自然产生美,美在平淡里。所谓诗情画意,无非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春暖花开、夏日艳阳、秋高气爽、寒冬飞雪,湖光山色,碧水蓝天,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感悟到它的美妙之处。林中听蝉鸣,池畔赏荷色,湖上泛轻舟'深山有琴声,是多么美好的享受。

“美的东西往往是能拨动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力量,所以,美的东西能使人的头脑更为清新,美可以使人的精力充沛,并促使身体与精神更健康。”这是社会学教授巴勃罗・德菲特对美的感悟,他

说:“在生活中高尚的人物和美好的事物对我们产生着巨大影响。因为我们经常接触到它们,所以对它们竟然习以为常,不可能对其加以关注。事实上,每一幅精美的图画,每一次壮丽的日落,每一处优美的风景,每一张漂亮的面孔,每一朵灿烂的鲜花――无论是在任何地方见到的任何一种形式的美――都在影响着我们,无形中使得我们的个性更加高贵、更加文雅、更加出众。”

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美好的问候、一片炽热的爱心、一句真诚的赞美。这就是和谐美、这就是生活美。

我 也会为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而兴奋不已,或为丢失一颗饰品而懊恼惋惜。我们赞美母亲的美丽,不只在于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长大,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她会不惜生命代价呵护我们,这是一种无私的美、一种奉献的美。我们歌颂祖国美,是因为她给予了我们生长的阳光、养分、土地。

因为有了美,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活离不开美,我们为美而生活,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我们的少儿美术绘画教学并不是以把每个同学培养成画家为最终目标,我们把追求美作为少儿绘画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少儿审美意识为主线,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求美、认识美,并且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为什么美?怎么去表现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全面提升少年儿童的综合素养。

《晒太阳》是我班杨圣宇小朋友参加2011“PHE国际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大赛”荣获少儿组绘画一等奖的作品,内容反映了在春冬交际时分一群农村老大爷在洒满阳光的土墙前,悠然自得、尽享温暖的情形。人物表现,举止自如、神态各异,采用传统勾线加色的写实手法,做到了内容、形式的协调统一,作品体现了农村老年人一种安逸、和谐、平静的美。

创作素材是我们在郊区农村采风时拍的照片,但在创作过程中发现照搬照片显得画面很平淡,缺少时代感,经过反复推敲、提炼、修改,最终在保留人物富有民族特色的对襟袄、懒汉鞋、旱烟袋这些服饰的基础上,添加了时尚的红色翻毛皮鞋、流行的红底万字形图案上衣,通过对服饰的调整,实现了民族特色、时代气息及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高了同学们对生活美的认识,对艺术作品要有生活的典型性、要高于生活的道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等奖作品《花儿朵朵》是王玉杰小朋友的作品,画面通过单纯直观的构图和活泼明快的色彩表现少年儿童在做课间体操的场面。人物、小鸟、绿草、小河自然融合、交相呼应,构成了画面的天真美、童趣美。“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在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优美的儿歌旋律仿佛在我们的耳边回荡……

面对当前少儿美术教学的现状,我们试图对教学思想及教学方向进行一定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生活及生活美作为少儿绘画的重点表现内容,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绘画素材,用真情实感去感受、理解、表现生活的美。2011年,我班12名同学的12幅作品,参加了“PHE国际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大赛”活动,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三个优秀奖的优异成绩。

新时代下,要求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得松懈怠慢,少儿教育事业需要我们的精心耕耘和浇灌,我们要在新的潮流面前冷静思考、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甘于奉献。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 2

在一个BBS论坛中,有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帖子,内容是这样的:

那天我在阅览室随意看杂志,见一个人径直走进来,被管理员叫住:"登记名字和卡号!"那人停住,有点不知所措:"我没有卡号""是这个学校的吗?"管理员没抬头,只是继续着手上的活。"不是""哪儿的?""工地上的。"管理员顿了一下,抬起头,看着这个陌生的来客,问道:"哪儿的工地?""就是。学校操场后面的那个。"低沉的声音有些不自信。沉默了3秒钟。等待中。听到管理员缓缓到,却是很肯定地说:"进去看吧!"

“进去看吧!”多么简单的四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简单,只需要不到三秒钟就能说出来,但对于那位阅览室管理员和那名农民工来说,却并不简单,一直以来,农民工在我们心里都是又脏又臭的,对他们这一群人难免会多多少少有一些歧视,但那名农民工,虽然衣衫褴褛,满身臭汗,但他依然还有着一颗可求知识的心,他能够战胜心里中的不平衡,大胆地走进知识的殿堂,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而文中的那位阅览室管理员,却能够为了这个又脏又臭的农民工完成心愿而打破规则,这些难道都不能令我们感动吗?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 3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题记

天气冷极了,我跟爸爸在顶着寒风等着公交车,虽然带着手套,但双手还是冻得僵硬,真是个鬼天气。我的双脚跺了又跺,一辆辆车过去,望眼欲穿的时候,终于车来了。人们蜂拥而上,我被裹挟着上了车,刚才是冷,现在又多了烦闷。

“各位乘客下午好,欢迎乘坐14路公交车。到百货大楼的乘客请往后门走。请拿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准备下车。开门请当心。”听着这温柔的声音,一股暖意涌上心头。只见一个头发花白,大约50岁左右的售票员站在车门边。爸爸告诉我:“她叫答朝荣,是全国劳模,是我们阜阳人的骄傲。”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我开始仔细观察她。

每一位乘客上下车时,她总送出亲切的微笑。那温柔的话语,一遍遍,慢慢逐走了车厢里的寒冷。我看着她,心中疑惑,每天重复这样的表情和语言,她能不感到厌倦吗?正想着,一位老大爷蹒跚的挤上车,他面色苍白,两手一个劲儿地发抖。我正为他担心,答朝荣已经迅速迎上前去,搀住了老人,给老人安排了一个靠前的位子,让老人坐稳。我看得出了神。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 4

关键词 素材选取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外活动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127-02

“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界这些年以� 美术教育生活化是以儿童发展为本,让美术活动回归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学生自我。从而发展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大胆、自信的个性。尝试将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渗透在建构式课程的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自主的运用美术手段进行表现美的表达,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而体现现实生活的美好。

一、美之源头:素材选取生活化

“艺术源于生活!”我们首先从学生最贴近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多样化的创作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围绕农村生活选材

儿童爱好美术,不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选材显得尤为关键,需要不断改变拓新创作的工具与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情趣盎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孩子的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天然的美术素材。作为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农村小学的教育特色,挖掘农村特色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学会从中选材。如在教学浙美版十二册《美无处不在》一课时,我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美无处不在,而农村生活也是一样的。针对《水乡》这一幅摄影作品,先让学生通过欣赏,发现美就在身边,从而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身边的农村生活场景,如溪边妇女的洗衣画面、小河里孩子捕鱼的情景、在水中嬉戏的画面、田间的劳作场景,从自己身边的农村生活场景中发现美。通过欣赏《蜂巢》(摄影)、《蜻蜓莲蓬》(中国画)等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在我们农村的事物中,有很多与之相似,存在着造形以及活动形态的美,如屋檐下燕子的窝、树上的鸟窝造型很美,田螺的形状、向日葵的姿态,蝴蝶在花朵之上翩翩起舞的形态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美。

(二)围绕校园生活选材

校园是学生的第二家园,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所,因此,校园生活也是学生美术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立足自己的校园生活,以校园生活为背景进行选材。例如,在教学浙美版十二册《我的小学生活》一课时,我依托课文主题,先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小学生活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内容。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选材目光投向自己的校园生活,关注自己在校园中玩的游戏,参与的活动,以及和同学的交往、学习等等,再通过与城市学校比较,突出农村小学孩子常玩的游戏,如走格子棋、踩高跷、玩老虎洞,与农村生活结合的一些活动,如制作木头手枪、木头刀、水枪比赛,以及农村孩子间的独特交往生活,学会从平常的校园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出示一些描绘小学生活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在讨论交流中发现这些作品所运用的一些有效表现手法。接着让学生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学校生活场景,运用其中的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二、美之体验:课堂教学生活化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儿童是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练习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一)生活化情境引入课堂

开展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生活经验”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只有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经验,才能使美术活动真正让孩子体味生活的美,自由创造美。诗人柯勒律治说:“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据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因此,一直以来,我都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欣赏建筑艺术》时,我先带着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述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在教学中,我还将校园中的一些建筑以及其他有特色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将生活化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实地写生教学融入课堂

美术根植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堂应该是大自然这个课堂。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需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在平时的美术课中,我紧密联系当地的实际,把附近的古街等作为实地写生基地。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生命力,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我尝试中带学生出去走一走,问一问,玩一玩,让他们走进环境中去感受生活,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就提高了,自然学习兴趣就更浓了。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到校园各个角落、校门口白塔古街,到附近的油菜花基地、民居等地方进行写生,并对部分写生作品进行加工和创作,此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狭隘的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三、美之释放:课外活动生活化

以往美术活动比较拘泥于以学习活动的形式进行,我们需要把美术活动的形式生活化、多样化。美术教学的生活化,就要让学生从美术课堂出发,通过课外美术活动的生活化,走向富有活力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外美术活动中获得享受。而美术活动的场所不仅是教室,还有小画桌、操场、田野等,活动的形式可与别的学科结合,也可以与各个季节的特征相结合。

(一)课外美术活动亲近自然

美术活动应让儿童走进现实生活,通过美术活动让他们亲近自然。结合季节特征,我带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春天来了,就带领低年级的孩子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带他们去田野里踏青,去欣赏和触摸大片的油菜花,去感受小草的稚嫩,去体会树木的生机。虽然孩子们还不能用多么精妙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的发现,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从活动中体验了愉悦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愿望,也为他们的美术创作积累了经验。秋天到了,带孩子们走出活动室去寻找秋天,找找像扇子一样的银杏叶,像火一样红的枫叶,还有梧桐叶等等,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孩子们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树叶粘贴画”活动中鼓励学生们大胆的构思、想象,用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组合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梳着两个辫子的小女孩儿,带着帽子的稻草人,还有威武的大狮子,漂亮的小金鱼,还有老鼠嫁女的故事……无不体现出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儿童加深体验、扩展经验。

(二)课外美术活动强化教育

课外美术活动的生活化,学校应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美术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的活动。”因此在为学生提供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在课外尤其重视指导农村孩子进行一些废旧物品的收集,如:纸盒子、塑料袋、一次性杯子、碎布条、易拉罐和包装袋等等。孩子十分乐意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养成废物利用的习惯,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看着学生们在玩中学,又在学中乐,一批批有装饰又实用的作品在学生们的手中诞生。学生们在课外美术活动生活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最为平凡的美,启迪学生的想象和创造,促进了孩子们才智和心智的发展。美术活动走进真实的生活。

美术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小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美术教学结合学校和农村里的活动,以美术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让学生在绘画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总之,作为教者的我们,需拥有一颗极其敏锐的心,真正做到“心之所至”,才能使学生灵感不断,进而让“美之所现”。

参考文献

[1]许年。生活化的美术教育[N].伦贝尔报,2002,(21).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 5

关键词:教学资源;美术;有效利用;校本课程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美术老师,不仅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发现美术教学资源的慧眼。美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有:拓展校外美术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及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因而,作为美术老师要有“生活处处皆美术”的意识,积极发现生活中可利用与开发的资源,大力开展美术课程开发与美术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整合利用学校、社会的各种美术教学资源,尝试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以下是我所尝试的一些方法与案例。

一、挖掘校园周边环境资源,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

校园周边环境资源中有丰富的美术文化资源,它们以各种方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何识别并将校园周边美术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美术文化课程资源,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途径,培养他们对校园周边美术文化资源的兴趣,改变学生对美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践中,我通过教学实践性原则:“凡是能在生活、生产现场进行的课程一律到现场去,尽可能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社会。”

1.组织室外写生

组织室外写生的教学形式主要针对的是生活中肉眼可以看到的涉及历史、自然、文化的美术资源,又能满足教学实际条件的一种教学。

从这种教学形式看,学生走进生活对景写生,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教学过程更加充满活力,这种方法很简单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案例一:《家乡的桥》一课的教学片段

我在上小学浙美版第六册《家乡的桥》一课的时候,我带学生出去写生,画学校周边的廊桥。庆元有很多的廊桥,庆元的木拱廊桥古朴而优雅,它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学生很兴奋,也很珍惜写生的机会,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认真画着自己熟悉的桥。在视觉表现的过程中,我不刻意要求具体的单一表现技法,使他们不做图像的模仿者,使学生在多样化表现方法和自主探究中快乐地作� 课后,让学生去了解这廊桥的历史,去了解庆元到底有多少廊桥,它们有着怎样的传说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其文化内涵,并要求在了解情况后再次整理写生的画,画出富有人文气息的作品。

第二堂课上,一学生说:“老师我还真没想到,我们这小小的庆元会有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廊桥,还有这么多与廊桥相关的美丽传说。”我便让学生交流他们的调查发现,学生兴奋地说出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说“如龙与来凤的故事”,有人说“咏归桥”咏归二字之由来,通过交流,学生惊奇地感受到平凡事物也有深刻的一面,以前只是没去发现而已。从而使学生能学着关注身边的事物,学着去了解乡土美术文化,从而提升了学生热爱乡土艺术的情结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现场人物访谈

现场人物访谈教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让学生感受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表现的侧重点为非物质艺术文化资源,它存在的主要形式是以人们口传方式为主的。由于这种文化资源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因而受较大的时空限制。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在艺术采风中,对民间老人和艺人进行现场采访,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古老的民间文化,然后根据学生生活启示,发挥他们的想象进行视觉表现。我发现这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案例二:现场访谈庆元木拱廊桥师傅吴复勇

吴复勇是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人,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工匠,他也是目前庆元县比较年轻的、能建造大跨度木拱廊桥的师傅之一。学校离大济村很近,组织一小部分的学生现场访谈,还有些学生问了吴师傅的收徒条件。吴师傅说:“能拿大斧、大锯,熟练掌握刨、劈等基本功;能吃苦耐劳,有强壮的体魄;要与其投缘,头脑要灵活,悟性要好。你们啊,还太小呢,现在的任务还是先好好学习吧!”通过这样的访谈,让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家乡的廊桥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要为保护这份宝贵的遗产尽一份心、一份力。

3.实地参观活动

在学校里,我通过努力组建了学生美术社团。在客观条件允许下,每学期组织一两次活动,带他们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及民间艺术较为集中的地方。

该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受条件的限制,局限于部分学生参加,我以点带面,让部分学生参加此类活动。活动后,我把活动的情况在学校的橱窗进行宣传,利用教学的辐射功能。同时,我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小组的形式自行组织参观活动,并要求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他们参观考察的成果。

案例三:参观“庆元香菇博物馆”和“廊桥博物馆”

近几年来,随着县里的发展,我们多了两个博物馆,香菇博物馆与廊桥博物馆,馆内不但有很多家乡历史性的内容,也有外地名家和本地艺人的美术作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一方面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另一方面了解我们家乡发展的历史,了解香菇与廊桥的历史!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感受家乡的美,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原来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忽视了而已。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活动,寓教于生活,无形中学生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对乡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美术教学形式,活动筹备和组织的事务很烦琐,要考虑很多细节的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同时,还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民间活动的信息。

4.举办专题讲座

现场人物访谈、实地参观活动是部分学生参加的活动,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大。而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的资料,精心制作教学课件,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在这方面,美术老师制作出了《不一样的精彩――版画欣赏》《走近百山祖》《大济花灯》《庆元的方言魅力》等教学案例,与大家资源共享,我便在学生中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到乡土美术的艺术特色,真切地感受到乡土美术文化的内涵、艺术美感及他们肩负的保护乡土美术资源的使命。美术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道理。

二、依托校园环境资源创设展示才艺平台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智力、物力等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一般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学校的黑板报、镜框、橱窗、宣传栏以及各种设施设备等都属于条件性资源。它们虽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却与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合理地开发利用校园内的条件性资源,在校园中开展了系列美术实践活动。

1.策划美术实践活动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按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美术教科书的内容安排,并在部分学生中展开调查,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美术实践活动是什么,然后进行具体策划和实施方案。通过调查,其中“学校艺术墙”设计方案最受学生的喜欢,于是我们开展了“学校艺术墙”设计制作活动。

案例四:“学校艺术墙”设计制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1)前期准备。

首先粉刷墙体:选择综合楼走道的墙;其次确定主题:以“国粹”和“春”等为主题;再次组建队伍:在四、五年级各个班级中,通过自愿报名的原则,组建二十支由5~10人组成的队伍;最后规划方案:师生共同规划,以学生为主体的,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制订详细的行动活动方案。

(2)具体实施。

首先设计图稿:在规定的时间里,每组学生分两小组绘制2份设计图,通过集体讨论,交换意见,确定正式图稿(教师参与)。

然后绘制作品:画面用丙烯颜料上色,这由学校统一购买。时间安排是统一和分散穿行,一般利用学生放学时间和星期六休息时间。

(3)后续工作。

记录访谈:主要针对活动实践行动本身、活动过程以及结果作品呈现时全校师生的评价和影响力,以及对美术教育的本质和工具的认识。

整理分析:对各类信息进行整理、研究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调整并改进,完善行动方案,为下次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利用学校条件资源,创设学生展示才能的美术实践活动,这就像杜威指出的“从做中学”的原则,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依托校园,发现素材

学校有很多有趣的题材,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熟悉它,了解它,却没能发现它的美,我们美术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身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

学校的绿色走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千万不要对身边的美术视而不见,而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丽。教师善于在校园内,发现美术教学素材,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美,留住身边的美。以绿色走廊为依托,开展了《绘制兰馨》现场写生教学,收到了好的效果。还有学校的大课间,有一项很有特色的体育运动,就是我校特有的“香菇功夫”,让我们的孩子去画功夫,从中体验美术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3.创建班级美术文化

(1)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也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很少能给予他们美术素养上的影响,于是,我们因地制宜进行创建班级和校园美术文化活动,让简陋的教室营造出艺术的气息,用美术特有的方式装点教室空间,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尝试。

一方面向学校提出建议,定制画框:给各班级定制大小不一的画框,我和学生一起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予以装裱和悬挂,并定期更换作品。

另一方面发动各班的班委,创计和制作班级艺术宣传栏:内容主要是关于一个画家的手抄报和一部分优秀习作。

(2)课前三分钟。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学生上讲台介绍一位画家或艺术流派。学生按学号的顺序轮流,准备的时间是一周,每次是两位学生共同准备。其中一学生课前上讲台讲述画家的生平和艺术特色及代表作。同时,要出一份关于介绍内容的手抄报,并注明讲稿信息的来源,给其他同学深入地了解画家提供便利,手抄报当作一次作业给予打等级分,并记录在成绩册上。并将手抄报作品进行展示,培养了学生美术绘画方面的技能,更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艺术栏又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给教室增添了艺术气息。

各位老师,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潜在美术教学资源,并将潜在的美术教学资源转化为美术教学的“活教材”,形成美术教学特色,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美术,有效地学习美术,是一个教学的大课题,是我继续要努力的方向,是我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永远要做的功课。

参考文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