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年级作文(通用8篇)

很多诗人写下了凭吊赤壁古战场的咏史诗。它们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我的二年级作文(通用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我的二年级作文 篇1

我喜欢的花是石榴花,它很像一个小喇叭,里面有几根小条条真美丽,小蜜蜂看到一定会飞过去采蜜,那样子真可爱,它闻了一定不舍得摘,因为小花长大后就是一个石榴。石榴的味道可甜了,你越吃越想吃,不过你还是少吃点,因为还要留给爸爸妈妈呢。

石榴花是我最喜欢的`花。

赤壁古诗范文 篇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国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又称“赤壁鏖兵”,其熊熊的火光不仅照亮了许多雄姿英发的人物,改写了三国时代豪强纷争的历史,而且催生了不少怀今吊古的诗篇。晚唐时号称“小杜”(杜甫被尊称为“老杜”)的杰出诗人杜牧的《赤壁》,就是其中极出色的一首。

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之南岸。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率号称八十万(实际为二十余万)的大军挥戈南下,于长江横槊赋诗,意图统一全国。东吴之孙权派大将周瑜等率兵三万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与曹军相遇于赤壁。屯兵江北的曹操将战舰以铁索连接起来,孙刘联军用周瑜部将黄盖的诈降而火攻之策,趁东南风起大破曹军,曹操从此再也无力南下,三国鼎立之势于焉形成。

从唐代以至于清代,咏唱赤壁及赤壁之战的诗作颇多。天纵英才的李白,也曾经一试身手,他的《赤壁歌送别》是:“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这首诗发挥失常,应该是李白“不在状态”之作,如同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不能时时处于巅峰。明代以来,就有人怀疑它不是诗仙的手笔。在杜牧稍后专写咏史诗多达一万余首的诗人胡曾,也有一首《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此作就事论事,没有闪光点,也缺少诗味,如果要评委亮分,只能勉强及格,前提还是评委宽大为怀。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众多咏叹赤壁之战的诗作中,杜牧的《赤壁》缘何一枝独秀与特秀,千百年来传唱人口,就是事出有因诗出也有因了。

杜牧的《赤壁》是所谓“咏叹诗”。咏叹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门类或者说一个品种。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以西汉少女缇萦救父的史实所作的《咏史》,是我国咏史诗的开山之作。西晋诗人左思的代表作为《咏史八首》,他是一代咏史诗名家。时至唐代,咏史诗空前繁荣,如果说唐代以前的咏史诗多出以五言古风,唐代则多出以五七言绝句和律诗,除李白、王维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名篇。中晚唐时期,盛唐的盛况已经不再,诗人们抚今追昔,反思历史,寄寓感慨,出现了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罗隐、韦庄等许多名家,他们虽不专于咏史,却写出了许多咏史名篇,其中以“小李杜”最为杰出。杜牧的《赤壁》就是名篇中的名篇。

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为题材,抒写诗人感慨感悟的诗作。咏史诗的上乘之篇,必然具有精幽的“史识史见”与隽永的“诗情诗味”,杜牧的《赤壁》一诗,正是二美并具。

《赤壁》诗的二美并具,有赖于构思的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赤壁鏖兵是一场大战,写法上一味求大,就会流于浮泛空疏,大而无当,杜牧巧妙地从一枝“折戟”着笔。“戟”,原是盛行于东周的将戈、矛合成一体的古代兵器,既可直刺亦可横击,战国时改为铁制。赤壁山下,长江岸边,一枝沉埋在泥沙中尚未完全锈烂的铁戟令诗人浮想联翩。“将”为拾起、捡起之意;“认”,系辨识、回想之意。磨洗、把玩这一枝断戟,令人回忆起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以及发生于斯时斯地的那一场战争。小的是“折戟”,大的是“前朝”,大中取小而小中见大,意象具体鲜明而时空渺远辽阔,激发出读者无尽的审美期待。

我的二年级作文 篇3

未来的我是什么样的?是舞蹈家?还是一名**?我无从知道。但是未来世界一游,让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小组有九个人,我们去未来世界里体验了四种随机的职业,分别是**、手术医生、消防员和保险销售员。

在手术室里,我们了解了人体各个内脏的功能,学习了怎样给病人输液;在消防局里,我知道了在加油站里,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也不能打电话;在保险公司里,我们了解了个人意外伤害险的`用途并将它卖给了未来世界的老师们;在警局里,我们体验了**抓小偷的活动,并学会了**握抢的方式和敬礼姿势。

这次活动我最难忘的就是在警局当**了,这让我体验了一把当**的瘾,从中,我也明白了这个职业的危险性。**为人民服务,维护治安,保障人民安全,是高尚的,令人敬佩的职业。

我的二年级作文 篇4

每一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和可恶的一面,我也不例外。先说我善良的一面吧!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见了一个老奶奶,走起路来非常的艰难,正好又是十字路口,车辆非常多,一个人过马路既不安全,又会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我跑了过去,扶着老人看着绿灯亮了,赶紧走过去。

老奶奶夸我是个好孩子,我的心里乐滋滋的。

还有一次,我和朋友一块坐车回家,坐一次三元,他一掏口袋,发现只带了一元,下车走着吧,外面还下着倾盆大雨,这可怎么办,正在他有左右为难时,我毫不犹豫的给他垫了两元,他说:“谢谢啦,裴文龙,回家我会还你的”。“不用了,谁让我们是好朋友呢”我说。虽然我的午饭泡汤了,只能买一些便宜的食物。

但我能在关键时刻帮朋友做一件事,心里感到很自豪!

现在说一下可恶的一面吧!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回老家,走的时候,因为于爱博把我最喜欢的玩具弄坏了,所以我和他打了起来。我踢、他打,我打、他踢。我的爸爸拉这我,他的爸爸拉这他,我发怒了,拿起一块石头,向他扔了过去。

我把于爱博的头打流血了,我害怕急拉,我残酷透顶,后悔莫急,万一砸成了……后面不堪设想。

这就是不一样的我,两面人的我。

我以后要一个善良的一个人。

赤壁古诗范文 篇5

[关键词]情景教学;古诗词;鉴赏;苏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63-02

一、以景激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一直强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反复的吟咏以达到理解诗词主旨的目的,这种方式自然有其优势。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仅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教师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古诗词,那么教学就会变得可有可无。陈新璋先生曾说过:“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而艺术欣赏强调对美的体验和感悟。正如苏轼的经典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所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这上阕中,作者将咏史和写景结合起来,磅礴大气,气吞山河。如此气势滔滔、壮丽动人的景色,没有丰富的想象以及相似的亲身经历,是断然无法从简单的反复吟咏中感受得到的。

某位教师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并没有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死读诗词。她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一段长江景色的航拍镜头,让全体学生在长江震撼的景色以及震天的涛声中,感受长江的磅礴之势。与此同时,这位教师也开始深情地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的精神纷纷为之一振,对诗词中的景色描写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这位教师又说道:“苏轼作为宋代的大文人,平生十分喜爱三国历史故事,尤其对赤壁之战尤为喜欢。哪位同学对三国中的赤壁之战比较了解?能不能自告奋勇给老师和大家说一说?”几个同学先后站了起来,讲述了赤壁之战的故事。在学生绘声绘色的叙述下,其他学生的兴趣也纷纷被激发出来,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这位教师成功地丰富了诗词鉴赏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体验中,这位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以精美的情景设计帮助学生轻松掌握了诗词的主旨,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境。

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诗词鉴赏时,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有利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境。然而,在传统的吟咏法教学方式下,除非学生具备敏锐的审美感觉以及高度的艺术修养,或者拥有和作者相似的情感经历,否则难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打通理解的桥梁,缺乏情感上的触摸,无疑会阻碍学生对于诗词中心的把握。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雄伟,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之作,而在此惊涛骇浪的雄浑气势中却抒发了作者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感慨。不少学生在初读这首词时,都能从语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豪放气势,可是却极少有学生能抓住最后那两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主旨。最后问学生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往往都只能答出“借景抒情,咏史抒情”。可是抒的是什么情?却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来。

某位教师在进行这首词的教学时,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两段历史人物事迹的视频。一是周瑜,讲述他年轻时英姿勃发、风流帅气的历史事迹,同时还配上了激昂的音乐。另一个则是苏轼,讲述他胸怀抱负却屡遭挫折的经历,并给配上了低沉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将情感更多转向了年少有为的周瑜身上,而对于苏轼的经历则抱以无奈的情绪。教师通过将这两人的生平进行对比,凸显了苏轼的人生不如意。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苏轼的遭遇产生了同情,这就引发了一定的情感共鸣。而当教师再度问及最后两句的主旨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出“苏轼羡慕周瑜”这样的答案。虽然这样的答案还不是很完美,但无疑已经说明学生在把握诗词的主旨上有了进步。

三、发展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景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情景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固然和教师的设计密不可分,但是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古诗词中往往不乏对当时情景的描写。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主旨和意境融入其中,才有了传诵至今的这些优美诗词。而学生在鉴赏时,如果不能以丰富的想象和灵巧的思维去加以体会,就难以真正做到对古诗词的理解。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开篇第一句先是简单描写了长江壮丽的景色,紧接着第二句便穿越历史,写到了“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的想象力在此可见一斑。学生在鉴赏诗句时,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难以在内心中构建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情景,也就无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因此,如果没有想象力,没有灵活的思维能力,鉴赏古诗词就无从说起。

情景教学法不仅能以景激情,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谈胜轶。古诗词鉴赏之情景关系[J].新语文学习:高中,2010(1).

我的二年级作文 篇6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有菠萝、哈密瓜、芒果、葡萄、猕猴桃、香蕉、苹果、梨、西瓜、红果、红枣,能吃到这么多的水果,真幸福!

秋天是落叶飞舞的季节,秋风吹过,把金黄的落叶铺满了大街小道,很美丽。

秋天的风是凉爽的,秋天的云是白白的,秋天的景色是美丽的。

我高兴地说:“我眼中的秋天真迷人。”

赤壁唐杜牧 篇7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题材;手法;创新

杜牧身处国势衰微、局势动荡的晚唐。素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在晚唐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甥裴延翰编次《樊川文集》二十卷,收诗文四百五十篇。无论是咏史、感怀、抒情、写景,均不乏佳作。其中,以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他的咏史诗既有一定数量、质量,也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

一、杜牧的生平与咏史诗的生成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可以说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很有文化传统。“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篇,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由此可见,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书香门第的家世致使杜牧从小就饱读了诗书,成年后他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抱负,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唐文宗大和二年,他26岁进士及第。他做过十年幕吏,又任过黄、池、睦、湖州刺史等地方官,还任过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等京官,官终于中书舍人,然而他却一生官不及将相。所以,杜牧感到怏怏不平。另一方面,杜牧虽然出身名门世家,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道已经衰落,买宅还债,奴婢大多散去。此时的杜牧家生活穷困,饱尝辛酸。所以杜牧对生活疾苦的了解较为深刻,也养成了他耿介刚直的个性。

在《自撰墓志铭》中,杜牧已自称“某平生好读书”,而于所读书中,又对经、史格外留心,因为“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所以,他为文作诗极好征引古事。不仅在《罪言》这样的策论中,引古事以证明得山东的重要与失山东的危害,而且《阿房宫赋》的写作也是有感于“秦人不暇自衰,而后人衰之;后人衰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衰后人也”这一种历史承袭现象。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说明,杜牧的好古并非泥古,而是以“今用”为目的。

杜牧的咏史诗多半是就史论史。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大唐的气数就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据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轴空竭于里闾。”(《唐纪》六十)。这就明显地指出,第一,当时朝廷中是宦官专权,朋党之间的相互争斗频繁发生。朝中的官位很紧缺,但是象杜牧这样的一般士人却很难有机会进入政治机构的上层。第二,当时的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低微,不善于官场应酬的有才人士,在考场上不甚得意,甚至终生不第;即使考中了,也很难做大官。面对着唐王朝末世的现状和自身暗淡的前途,他们的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中仍然关心时政,为朝廷着想,对朝廷还仍存希望,抱有幻想,却往往是个人身世沉沦,空怀抱负。面对晚唐王朝的现状,杜牧忧心如焚,渴望一挽狂澜,济世济民。但是官场上的黑暗,仕途上的坎坷,使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长期的幕僚生活,加上不断的谪迁,让他感慨颇多。但他只是一位无权无势的文人,也只能把满腔的愤慨通过饱蘸情感的诗篇发泄出来。诗人是时代的神经,他们对于现实要比其他人敏感的多。白居易也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中就突出强调了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诗歌的政治作用。面对现实,杜牧有一种忧郁情怀,他本人又具有绝世的才华,性格豪俊,因此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沉沦,所有的这一切都影响着他的咏史诗歌。

二、杜牧的咏史诗的题材类型

杜牧的咏史诗数量比较多,而且大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其咏史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朝政得失

诗人常常多愁善感,在登临古迹时,免不了会把今昔进行一番对比,抒发个人的感慨,表达一个文人对事物的看法。杜牧也不例外。如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扬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全诗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泊秦淮》)。诗中的秦淮河两岸曾经是很有名的繁华地带,这里酒家林立,有钱人在此过着花天酒地、笙歌艳舞的生活。诗人路过此地,泊舟岸边,亲眼见到两岸的灯红酒绿,亲耳听到两岸的淫歌艳舞,触景生情,作诗一首,借古讽今,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预示晚唐王朝的末日“计日可待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及诗人的忧愤之情,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

杜牧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思想中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面对晚唐王朝的现状,他很想挽救,也很愿意出谋划策去拯救国家。但是苦于无人赏识,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因而他的这类怀古咏史诗就表现出了一种涌动不安的情绪。诗中既有深沉而凝重的历史感,又包含激情,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抒发着自己的政治抱负。

《题乌江亭》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中的“乌江亭”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然后再图谋发展。可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乌江边。这首诗与李清照的《乌江》截然不同。在此诗中,诗人杜牧提出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推想。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可项羽因兵败而自刎,这只能说明项羽的胸怀不够宽广,缺乏大将风度。诗人先对这点进行了批评,然后进一步提出假设,如果当时项羽回到了江东,重整旗鼓,那么几年之后很可能会卷土重来。诗人其实是在批评项羽不善于把握机会,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会用人。在此杜牧强调了兵家不仅要有远见的卓识,而且还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应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还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一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即使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之作,也常常融合了他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三、杜牧的咏史诗的创造性贡献

(一)杜牧咏史诗的创作意识比前人更明确

杜牧的咏史诗或以史为谏,或针砭时速,极大地增加了咏史诗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以叹古怀昔的旧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的亲问题、新情绪,消除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隔膜,把晚唐社会危机四伏、人心思治的状况以及难以排遣的兴废之感统统包容于诗中,扩大了咏史诗的容量,同时,由于他所写问题与情绪的普遍性,在当时及后世都可引起广泛的同感。

作家的创作总要受某一种思想指导,咏史诗既然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它就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关系。杜牧认为乱亡的根本在帝王的荒淫。他的诗常写荒淫丧国,遗恨无穷。如《隋宫春》:“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亡国亡家为颜色,他们偏狭地看到了文言不利的一面。如果说运动的成功是在于取缔了士大夫阶级所垄断的文言,那它的失败也在于取缔了能够博大精深、联结古今的文言。到如今社会,这种断裂性的危害已经轻易可见。

(二)侧重工具论

胡适后来在回忆运动时有过这样的总结:“在一九一六年二三月之际,我对中国文学的问题发生了智慧上的变迁。我终于得出一个概括的观念:原来一整部中国文学史,便是一部中国文学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去替代另一个工具。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史上的语言工具变迁史。”显然,胡适这种“文学工具论”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文本的思想性。

和梁启超一样,胡适在本质上是一位政治哲学家,他之所以要选择掀起一场文学领域的革命,是因为他认定文学是对大多数人进行宣传教育的最好的工具,要想很好地宣传他的信仰,就只有进行文学语言的变革。在“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妙,表情表得好,便是文学”观念下,白话达意表情的功效远远大于文言,所以即使那些即使带来新思想的文言也是不入流、而被时代抛弃的。他的这种态度在取得胜利后的1922年所写《五十年中国之文学》容易可见。在里面他赞扬了严复和林纾翻译外国著作的先锋性。严复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在当时的中国,起了打击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而林纾用文言融西洋诙谐风趣之风于文,译书百部,“更用力气,更见精彩”,是“介绍西洋近代文学的第一人”。最后笔峰一转,他们因不是白话而写而被贬低。

当然,五四运动的主导者们的目的,不仅是使上升为合法的正式的书面语,来取代不利于宣传布教的文言文,而且是要否定文言文所包含的封建内容、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不过在当时短促的时间里也只有周氏兄弟等人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启民和承古,还深入到对现代资本主义以物的发展与追逐为核心的文明形态的反思和批评。其实,在这个层面上学衡派比胡适更有眼界和包容性。他们正试图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去进行改良时,使两者更加和谐的相处和发展。所以事实上,文言和白话只不过是一种语言形式,正如成仿吾所谓“容器”而已。新瓶装旧酒,酒还是一样的味道。也可以像文言文一样承载着满脑子的封建之道。数十年来的历史实践表明,将文学语言视为社会变革的首选工具,这种功利化和简单化的思想使中国的文学多次走上了变异的道路。

总之,胡适、陈独秀等五四新文化派倡导的运动在今天看来还是功大于过,他们的激进的思想行为也是需要我们理解的。不过运动带来的危机的浪沫已经早已浮现,当下的知识分子在这点上也早已发觉,并提出了各种提案。如何转危为安,如何促使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这在当下,已是燃眉之急。(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28

[2]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72年。145

[3] 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5] 李敖。胡适评传。文汇出版社。2003.

赤壁唐杜牧 篇8

1、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2、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3、代表作有《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来源:文章屋网 )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