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上海卷高考作文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上海高考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作文1

投向未来,改变自己就是最美的存在

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给文学界传达了一种理念,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并没有最终解释权,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才最重要。

这听上去很伤感,世界知名的大文学家,连自己孕育的精神产品都做不了主,更别说社会中的芸芸普通人,好像更没法决定自己在世间的去留。这么一想,个体的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场景切换、社会变迁更是完全无能为力,时代的“微尘”下,每个人都很卑微。

真的是这样吗?

20__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将人类社会置于危难之中,很多人的命运轨迹被改变。有稳定工作的人突然失业,猝不及防下面对中年后的再就业;有信心满满创业的小商户遭遇重大打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有莘莘学子无法回校,遗憾中结束了大学生涯……很多事情往往给人一种命运的悲观感和生活的无力感。但在面对惨淡的洪流之时,总有人在自不量力地还手。

身患重病,仍在疫情期间每日休息不到3小时“连轴转”的张定宇医生;面对复杂雷场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的杜富国战士;把论文写满高原,高山瓦砾中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钟扬教授……发现没有,他们从不强求对事情的掌控感,面对人生中的意外转折总是选择点燃自己,尽力而为,能起多少作用,就做多少事。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现在的社会是功利的焦虑社会,每个人都处在“剧场效应”之中,一旦有人要“站起来看戏”,就会引发群体效仿,竞相竞争。家长比孩子,学生看成绩,职场较进步,每个人都在焦虑的莫比乌斯环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可不必如此,提一句形而上的建议,请在自己的诗意里栖居。

王阳明一生多次被贬谪,数次被发配到当时的“世界边陲”,但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是怎么思考困难的,王阳明觉得“仁心无外”自然能够“涵盖乾坤”。说到底,社会中漂泊,每个人都要“不假外求”, 我们的意义都不在改变世界,而是为了改变自己。

萨特曾言:“人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小小星辰,在天体物理的世界里渺若尘埃,面对星轨运行只能随波逐流。但是在自己的星球里,每个人都是巨无霸,一束小小的星光也可以照亮一片黑暗。

只要志存高远,永无止息,就可以说一句“仁在其中矣”,努力的过程,奋斗的经历才是意义所在。至于外界的毁誉、评价,最终的失败、成功,应该看作清风拂面,不需要去在意了。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请不要悲观,不要放弃,更不用执念于必须做到什么。只请一猛子扎进自己的理想,向前奔跑,不用回头。你做的所有努力,不一定结出一颗香喷的果实,却一定开出一朵特美的花。

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作文2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20__年高考试题“上海卷”的作文材料,要求写一篇文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相对而言,“上海卷”这个作文要求算是简单不过了,只有这么一句话;然而,这貌似简单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面甚广,从国际到国内,从历史到现在,抑或是某人个体的成长,都难免面对“重要的转折”。为此,笔者从自身的经历中明白,“重要的转折”并非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只要好好把握,好好利用,那将在不断的“转折”中走出真真的“自我”。

从“厌恶”到“喜爱”的“转折”中成就事业。人生真的有许多不可预见的东西,只有发生了才明白其中奥妙。记得当年高考落榜后,只好回乡务农。村小学一位老师请产假,村里叫我去“代课”。由于自己还不到十六岁,完全“管不住”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们,两个月的“代课”日子让我度日如年,曾发誓“此生不再登讲台”。然而,三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一位十分要好的教师朋友又代了一个月的课,不知是孩子不同还是自己日渐成熟,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份曾经“厌恶”的工作,后来就顺理成章地代起课来,由“顶编代课民师”到“代课民师”再到“民师”再到后来转为“公办教师”,其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也走得快乐,并对这份工作“喜爱”到“绝不转行”的程度,成为了终生无悔的“事业”。

从“不会”到“爱好”的“转折”中体验人生。说起写作,笔者比任何人都糟糕。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写作能力远远比不上现在班级里的“后进生”。直到上了高中,遇到一位幽默风趣而颇有文学功底的老教师,才稍有起色,但对作文依然是“谈而生畏”,从来没有自觉写过。后来成为教师了,为了鼓励孩子们写作,和他们约定坚持写日记。就这样,开启了另一种课余生活模式。就在开始写日记不久,县里的“机关报”复刊,被镇上安排为“通讯员”。当第一篇“消息”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时,那份激动真的难以言表。就这样,日记坚持下来了,至今已写了三十几本;从新闻消息的写作再到简单散文的创作,使我从最初的“不会”到后来的“爱好”,“转折”得那样自然。有时候就想啊,人生路上究竟还有多少不可预见的“转折”在等着呢?

从“陌生”到“熟悉”的“转折”中感悟情怀。那些年,业余写作主要是捕捉身边的新人新事,按标准的格式写出一则则简短的“消息”,然后投稿。直到六年多前,单位倡导撰写时政评论文章,弘扬网络正能量。当时感到压力很大,觉得时政文章是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才写得出的。压力之下,在主流网站上阅读到一些时政评论,然后大着胆子写起来。曾记得,当时正是5月11日,次日就是汶川地震纪念日了,于是又想起当年地震中“范跑跑”,写下了《“真话”未必该说》一文,果然第二天被“湘江评论”采用。就这样点燃了创作时评的热情,及至后来走进共产党员网,在各位编辑老师的鞭策、鼓励下将这一份业余爱好坚持了下来。对时评文字从“陌生”到“熟悉”的“转折”,让一名基层党员真切地感悟到了新时代奋斗者应有的情怀。

人生虽短但其路也漫漫,预设的蓝图也许在“转折”中改变甚至“泡汤。然而,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面对不可预见的“转折”,只要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奋斗”的姿态,那不管何种类型的“转折”都会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自然的力量的巨大的,但我们依然可以改造自然;人生的“转折”难以预料,但依然可以因势利导,为我所用。“转折”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转折”中消沉、退却。或顺应“转折”,或战胜“转折”,视“转折”为崛起的机会,人生的财富,那将会在不断的“转折”中一往无前。

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作文3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泽东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

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上海卷高考作文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