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高考中,都会有一小部分的考生完成“满分作文”的壮举,快来一起欣赏吧,
围棋之道千变万化,奥妙无穷:一子可致败、一子可逆挽、一子可定乾坤。初学围棋者,应以本手为基,勤习万子;精研棋道者,可追求妙手,纵横黑白之间,出神入化;若学棋不精,筑基不牢,则易生俗手,得不偿失。哪怕你成了《天局》里的那位“棋痴”,人间已无敌,只剩天对弈,而且还能跪死一角祭出妙手,最终“胜天半子”,你也要感谢平日里,万次重复研习的本手。
棋道亦人道:于棋路而言,棋手应多习本手,慎出妙手,忌行俗手。于人生而言,修行者则要沉心蛰伏,稳中求变。如此,本妙相济,棋艺可得圆熟,人生也趋于完满。
所谓本手,是基业,是大厦之砖,是埋头拉车、日拱一卒的犁牛精神。当彭士禄毅然接过中国核潜艇研造的大旗时,一场漫长的“学棋”之旅便开始了。六十年代初条件艰苦,彭士禄便领着团队日夜兼程,用手摇计算器和木尺算出十几万个基础数据;人才奇缺,彭士禄便守着他的五十多名队员蛰伏川野,强本固基。彭士禄的修行没有奇迹,靠的就是一字一顿的承诺,靠的就是堆积如山的算术稿纸。如此,彭士禄团队靠着初学者的谦卑,靠着无数“本手”的积累,也让他有朝一日使出了“妙手”,不仅成就了个人事业,更为中国棋阵赢下关键的一局。
至于妙手,是奇迹,是点睛之笔,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妙悟,它是个人乃至国家的质变。当苏炳添无数次踏上100米的起跑线时,他终于悟出短跑之道,终成“亚洲飞人”;当康德数十年如一日于陋室沉思时,他才能参悟出哲学的秘密,这才有了“三大批判”的思想成果;当中国无数次摸索治国强国之道,不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中国才能雄踞东方,向世界展示一个浩荡大国的气魄与胸怀。妙手之道,不是彩票与赌博,它不可复制、不可偶得,唯手熟者,唯“众里寻他千百度”者得之。
当然,“本手”与“妙手”是相互成就的。韩国“棋佛”李昌镐少有妙手,但他永远凭借“半目胜”的优势赢下世界众多棋王。此时,他的棋不是没有妙手,而是把每一招本手变成妙手,凭借超然的本手促成妙手之神,反过来他又更专注于本手的奠基之功。我国从艰难申奥成功到有能力再次主办奥运会,个中艰辛已不是几次妙手能概括完全,背后的走棋者,是十几年来砥砺前行、不断壮大的个人与团队。
本手虽质朴,一旦纯熟,妙手自生;妙手虽可贵,若无本手筑基,只不过是空中楼阁,一碰就塌,再多妙手也易沦为俗手。本手与妙手恰似阴阳两面,彼此相谐才能万元归一,本妙相济方可无往不利。
可曾想,你的周遭,就有一场场棋局,个人的,民族的,时代的,正在对弈,激战正酣。
夯实本手避俗手,自得妙手始道高
“水竹光中戏弈棋,棋中妙处有谁知”,这“妙处”之一怕就是能悟人生之理吧:治学恒为“本手”实,为人慎思避“俗手”,水到渠成得“妙手”,蓦然回首始道高!
壁立千仞,累于微末——扎实基础练“本手”,为水为风助前行。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这是治学和为人的“基础”。庄子《逍遥游》中有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而这“本手”就是这“水”,唯有积得够多,累得够厚,才能有百舸争流之盛景!为着这“本手”,宋濂穷冬烈风不为惧,足肤皲裂不自知,这才有了“预君子之列”“缀公卿之后”;为着这“本手”,苏炳添满身伤病未在意,年龄虽限求超越,这才有了冲出亚洲速度,创造体界历史。“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鹏飞九天须风厚,人行万里在“本手”,故曰:扎实基础练“本手”,为水为风助前行。
桃羞李让,自是清流——慎思明辨避“俗手”,有志有力助攀登。
“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这不仅是围棋中我们要规避的,更是治学与为人时我们要防范的。治学时,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志与力,如此才能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惊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奇绝;为人时,要有“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的志与力,如此才能见“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无“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遗憾。棋中“俗手”害全局,行时“俗手”碍攀登,我们应抱必赢之志,携本手之力,许人间清流,故曰:慎思明辨避“俗手”,有志有力助攀登。
思属风云,造炬成阳——回首萧瑟得“妙手”,至善至美助飞跃。
“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创造,是“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绝招,这是每一位弈棋者的期盼,也是我们为学者的追求。庖丁解牛,何以不似“族庖月更刀”?何以超越“良庖岁更刀”?因其“妙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妙手”何以得?庖丁“见其难为”,也是“怵然为戒”,戒什么?戒“俗手”;而后“视为止,行为迟”,凭着解牛十九年,所解数千牛练就的“本手”,“动刀甚微”,终得“謋然已解”!吾辈当学庖丁,吾辈当求妙手,待来日,回首萧瑟得“妙手”,至善至美助飞跃。
“本手”须实,“俗手”须避,“妙手”须求,吾辈青年应悟得这“棋中妙处”:扎实基础练本手,慎思明辨避“俗手”,回首萧瑟得“妙手”,如此自能云程发轫、干霄凌云,一起向未来!
那个莫名其妙的邀请,就像一只短笛划过,前后各有一局。我不知道是谁邀请的,但是我自己赴约的。
那么多的兴奋,那么多的崇拜,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退休。该赴约了,但是我不能走。
老朋友就像落花,落寞而快乐,在过往的树下坐了许久,悄然发霉,悄然离去。
一旦变绿,就吐在杯子里,团团乱转。一簇一簇的,每次都开。那些五颜六色的低语随着果肉一起荡漾。岁月流逝,依然是夜的温暖,风的柔软,水的静谧。
不知何时,不知为何,心经不再飘扬,绿堤漫溢,冉冉慢慢变成静水深流,沉睡在心底。心湖,深邃,狠辣,一抹洪飞,俯仰之间,背着双翅凉凉,一声叹息。
时间在额头划线,测量两岸距离,猜测心湖深度。很多变化都是命运的悄然调整,是秩序的苦心设计。你能做的就是你能做的;你不能做你不能做的事。没有人应该受到责备。
自然是互相束缚的。浅淡,茶边;深浓者有亲缘关系;对错,爱情。缘起是昨日之风;命运是今天的乌云。风云平安,人缘好。
当年绑绳子的,现在每人牵半根绳子,看以前的手是对是错,明是暗;在一个或短或长的差距中,找到未来的自己。哦,发出邀请的人原来是他未来的自己。请柬里有一轮红日,在黎明河边温暖地等待着自己。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什么事叫做无怨无悔的话,那么在我看来,就是朝夕与书相伴,在油墨的芳香里悠然一生。
如果人生真的有一种境界叫做幸福的话,那么在我看来,就是和书中的高尚灵魂对话,用生命激活经典,用经典的力量还生命一副本来模样,可以天真,可以飞扬。
小时候,我觉得,书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借着童年的风,悄悄扎根在我心底。
月朗星稀的夏夜,美妙的童话,将我带到一个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在丹麦,体会小人鱼的忧伤与快乐;在瑞典,与雪峰中寻觅白雪女王的宫殿;在法兰西,漫步中世纪的城堡,寻找那只遗落的水晶鞋。
书香淡淡,梦幻绵延
日子一天天过去,儿时那个淘气的小女孩渐渐长大,变得安静,变得成熟。这时,我又发现,书更像一位不能言语却魅力四射的导师:文字是她的笑貌,知识是她的风韵,内容是她的音容,思想是她的灵魂。我要深情地说一声:“感谢您!我敬爱的书老师!”
徜徉在美读的缤纷世界里,书老师交给我多少圣洁的美丽,林林总总,形形色色。
有一种美叫阳刚,“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是它最壮丽的乐章!国学大师梁启超心系饱经沧桑的祖**亲,为中国的少年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时至今日,仍余音绕梁,令人热血沸腾!
湘江学子毛润之用生命写出了更为豪迈的乐章:“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此,中国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有一种美叫悲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它最动人的绝唱!
屈子一身素白,在汨罗江边留下了永远的理想。斯人已逝,然年年岁岁,粽叶飘香,端午的追思只为屈子的遗恨:壮志未酬身先死,至今热血犹殷红! 有一种美叫梦幻,那是徐志摩诗中那康桥的柔波和夕阳中的新娘 还有一种美叫忧伤,那是易安的愁绪,凄凄惨惨,迷迷茫茫
而今,那一份份美,它放佛是清香犹在的旧日茶,然而我感受到它时时刻刻都在我的血液中流淌,攀登在悦读的巍峨书山中书,书老师教会了我学做真人——无论荣辱贵贱,都要守住玉洁的冰心,生同莲花之雅洁,死如荷叶之芬芳。
妖妖朱华,低低浅塘。月白风清之夜,莲沐浴着月光,亭亭玉立于淤泥之上,素雅,娴静,去娇艳之色,去轻佻之态,无意与群芳争艳,亦不惹蜂蝶狂舞。身下,便是一层厚厚的肮脏的淤泥。莲,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的美自然天成,比牡丹多了几分雅致,比芙蓉多了几分灵气,比凌波仙子多了几分飘逸,似仙女下凡,傲视人间。
我一直疑惑,身陷淤泥怎可能这般素洁?
或许我太过大惊小怪。松咬石缝而撑苍穹,竹对狂风而摇修身,梅傲霜雪而报早春,兰生幽谷而芳香迷人。凡君子,非逆境不显其才,非污浊不显其洁。环境,只能影响意志薄弱的人,对于意志坚强的人,它也无可奈何。 不由想起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尘世,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累了,倦了,他看破了官场,看透了尘世,他要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是五柳先生啊!难道脱俗就一定要与世隔绝吗?难道脱俗就一定要像个仙人道士那般,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吗?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青莲居士,这个名号就和莲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如其名,李白就像莲,与生俱来的脱俗,与生俱来的高傲。他确实曾有入世的梦想,可注定,官场的红灯绿酒,禁锢不了他的心,不然便不会有“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千古佳话。这不正是太白对权贵的讽刺吗?然而他心里清楚,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高傲的“酒中仙”,于是将功名利禄化为竹杖芒鞋,遍游大江南北。他也曾愤怒地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也曾无奈的感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仍不断地让自己“大隐于市”,不被世事摈弃,也不向黑暗低头,一路把酒当歌,笑看尘世风景。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李白最具备莲的气质。《庄子》里有句话:外化而内不化。所谓外化,是指与外界相处时,要通达,要学会顺应;内不化则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不要受外界变化的影响,一定要有所坚持。这或许就是李白的人生守则。
书香淡淡,诗情不绝
生命的道路两旁,鸟语花香,风光无限,全因有书伴我左右。
星夜里,默念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和飞鸟的距离,一个在高空中,一个深潜在海底”,用浪漫的幻想点亮年轻的心;阳光下,和罗曼·罗兰一起纵览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一生,“生命就像莱茵河的河水,从眼前缓缓流过”;风起时,在《飘》中感受南北战争的波澜壮阔,从一个女孩身上学习坚强,“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云归处,呼吸在徐志摩的诗情里,“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
书香淡淡,思绪却万千
浩大的世界上,时间如潮水,千百年来往往复复,冲刷着一切,却永远冲不散那一缕书香。因为唯有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寺庙会倒塌,神像会朽烂,而书却经久长存。对于伟大的思想来说,时间是无关紧要的。多少年前初次闪现在脑海里的伟大思想今天依然清新如故。他们当年的言论和思想都刊于书页,如今依然那么生动感人。
书是人们至今仍在聆听的智慧之声,永远充满着活力,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是“读书有三境”,原穷毕生之力,痴情不改,盼得终有一日能达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骄傲境界。
但求那一缕书香,伴我一生一世。
亲爱的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苇以航,通彼远方”。
《圣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大洪水袭来,巨浪滔天,黑云遮蔽。在生灵的性命都受到威胁之际,诺亚造了一艘巨轮,带领家人及牲畜、飞鸟、昆虫等生物各雌雄一对进入方舟。依靠方舟,地球上的生灵得以存活。
请大家设想,若是洪灾来临时,没有“所有生灵都上船”的统一行动,而是各谋出路,那么地球上的生灵能够到达平安的彼岸吗?或者说,我们还会传颂这一故事吗?
想必不会。这便是“命运共同体”的魅力。如今的世界形势,暗流涌动,波云诡谲,犹如大洪水来临之际“鲸波万里”之势,而我们,只有一叶扁舟可以摆渡。没有人是一个孤岛,没有人能孤立存活于广袤大陆。一苇以航,我们青年人应该凝聚成“命运共同体”,承担责任,努力拼搏,以驶向美好的明天。
携手同行,青山一道同风雨。
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木心也说过:“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人们的意志凝聚起来,就形成了命运共同体。离开了命运共同体的个人,犹如与宏大主旋律脱节的音符下面的小点,微小无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我看见中国生产的口罩运往他国,我看见中国的医疗队员驰援国际社会,我看见塞尔维亚总统深情落泪称赞中国医疗队……这些都是中国在抗疫中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表现,令我动容。
青年奋斗,决胜千里抵达未来。
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人代表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都要在不断的奋斗中实现梦想。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青年更要努力奋斗,明确你、我、他,所有的世界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青年当胸怀世界。你是否看见,战火纷飞的北非,蓝盔部队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平安之墙?你是否看见,疾病肆虐的异国村巷,无国界医生用生命守护生命?人生的意义无法在一己私利中生根发芽,青年当有立己达人的情怀。
青年当以促文化交流为任。三月春风来,桃花酿酒,春水煎茶;四月谷雨季,垄头麦绿,百果登场……衣袂翩翩的中国青年李子柒用短视频记录中华田园的文化脉络,在外网流行,不愧为世界青年之典范。
正如《鱼丽之宴》所说:“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功不在我,功必有我。我们应该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一苇以航,携手同一世界,驶向美好明天!
在给大观园题匾名、做对联时,宝玉大显文采,博得众人赞赏,也给贾政得意了一番。若观在座宾客,均为素习文章之人,宝玉一后生为何有资格奢谈笔墨呢?除了如贾政所称,宾客们出于谦虚礼让,也有宝玉跳出俗套,自有文思出性灵的原因。
想那些宾客借用欧阳文公的醉翁之典,虽然貌和,究竟神离。岂言放逐边地的游乐,契合皇妃省亲之气派?于是,贾政便另辟蹊径,从另一句中挑出来“泻”字,其意境稍显灵活,但终究没有跳出古人的框框。
而宝玉的“沁芳”之妙,妙在贴合情境,更妙在独抒己见,彰显性灵。“性灵”一说似乎高深,其实也就是跳出俗套窠臼,表现真情实感。“沁”字乃水从心,还观者神思清水之净,并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自然之意,“芳”字则一方面称合园中奇木异花生长之容,一面又契合元妃高贵的身份。美景佳人,两者结合,有浑然天成之气质跃然心间。
古来文章千万,典故浩如烟海。到清代曹公所生时,远观传统之树枝繁叶茂,近看来却垂垂老矣已无生气——文章承载了了太多附属功用,八股取士便是人尽皆知的明证。贾政的宾客们确属笼中之鸟,其羽翼也负了不能承受之重。这样一来,宝玉的雏凤之声就更显清灵可贵了。
有一段时间,我初入文学之门,也为众多巨擘文章所震撼,又遵照老师所指,沉溺于摘抄句段。然则发现,用于自己文章之时,则少有助益——或于文章之情不合,或与文章之事有隙,稍作修裁,则全失其原本精巧幽微之滋味,宏展慨然之气魄。每每提笔,总苦于文思匮乏时,便又求路于寻章摘句之功。
直到生活变故的发生,直到少年倾颓的开始,直到经历很多观照出为文本来的意义,直到明了事之所致,情之所问,直到远远望去一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幸福,二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苦闷,才将将看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原意。
好文艺以源自心灵为真,是人的主体性在对象世界的高扬,它的力量不来自于对象世界的矫饰,而是还原对象世界之后,留存生活世界与其中人之处境的本来样貌,定格于主体审视对象的尺度,丰富于人在尺度之下多彩缤纷,五味杂陈的人生体验。
宝玉之痴,痴于众浊我清,痴于不通世务,痴于赤心不染。他睁眼看时,唯有一生追求之物,竟似空中楼阁,愈追愈远,落得楼下呆望之人,还在穿凿文字,附会诗意。今者读之,谁能知其间
满是个人孤肠的扭结,空是性灵之音的回响啊!
围棋中,弈者往往求胜心切,不知“以正合”的兵家正道,莫不想着“以奇胜”的诡道,希冀一招致胜,毕其功于一役。殊不知,妙手不可偶得,本手游刃有余,妙手才可练就。
无论学问、事业,莫不经历这两重境界。如果说练就本手,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狂执着的话,那么妙手偶得,则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不期而遇的惊喜。
其实不惟围棋,技艺、学问、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游泳的“水性”,阅读的“语感”,工匠的“手感”,乐人的“乐感”……这些妙手,无不来自单调刻苦的训练,和“人间万事出艰辛”的本手。
庄子笔下的庖丁,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绝技背后,是十九年、“所解数千牛”的扎实基本功;达芬奇惊世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其神韵或许从画蛋练功中绘就;苏轼的意到笔随,常有神来之笔,其才情在“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苦读中酝酿;钱钟书的博学洽闻,妙语解颐,其器识早已在“横扫清华读书馆”中涵养。而冬奥会上,天才少女谷爱凌凌空飞跃的惊鸿一瞥,敢于挑战世界的转体1420度的高难度妙手,其实从洛杉矶凌晨五点半的反复训练中练就。……
守拙以守正,苦练基本功,练就本手;创新兼创意,熟能生巧,才能妙手偶得。
本手和妙手,如辩证法中守正和创新,如书法中的临帖和破帖,如舞台上的“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如为文的“勤于读书,易于作文”,如学问的“厚积才能薄发”。本手和妙手,亦如静水和瀑布的关系:静水深流,默默蕴蓄水位,然后纵身一跃,�
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登堂入室……大道至简,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不易之道。
严歌苓说“我们都想着拯救世界,却忘了帮妈妈洗碗”。我们不屑于久久为功的基本功,我们往往浮躁功利,不惜“背绳墨以工巧”,志大心高而又疏于深厚的基本功,又怎能行稳致远?这让我想起了威斯敏斯特教堂无人墓碑上那段震惊世人的忏悔文字: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只到暮年,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然后,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这段真诚的醒悟,或许道尽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体验的“通感”,如一柄利剑,刺痛了我们每一个人;如一颗巨大的苦胆,需要我们时时去苦尝明志。我们往往不屑于平淡无奇的本手,觉得凡拙平庸;人人都想做万里挑一的妙手,结果最后只能沦为俗手,用败笔涂鸦不堪卒读的人生。
倘若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选择做踏踏实实做本手,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功夫到处,灵犀一点,或许会不期而遇的成为妙手,人生或许又是一番光景。就像那些功勋、英雄,他们永远立足本职工作,绝不见异思迁,甘做“隐姓埋名人”,却干成了“惊天动地事”。
一粒棋子喻人生,方寸棋局有乾坤。但愿我们执好人生的棋子,以守正守拙为正道,练就出本手;以创新出巧为蹊径,幻化出妙手,经营好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