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我们的父辈观后感【精彩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在统治者眼里,没有血流成河的鲜血,只有追求胜利的野心。
看完《我们的父辈》,无论如何我也抑制不住想要写影评的冲动,借着这样的电影只想愤青一把的嘲讽一下我们生活世界多数人的意淫。
看国产抗日剧,你看到的永远不会是震撼而会是手撕鬼子的大快人心酣畅淋漓。看完你不会感觉生命的脆弱,死亡的可怕。因为国产神剧给我们呈现的即使是死亡也会是那么大义凛然,荡气回肠。一如既往的意淫,让现在更多的爱国者,充满了对战争的渴望。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战争开始他们也是战争英雄,注定名流千古。在我看来,看着这些电影,我只想说,如果让编剧抗日,或许只需要八天,并且我们还会觉得小日本所有人死有应得,我们的人刀枪不入,恨不得再挑起一回战争。
当你看完《拯救大兵》、《兵临城下》、《兄弟连》、《我们的父辈时》,死亡带来的不寒而栗总会让你躲避战争。战争题材的电影是是让我们反省,而不是让我们自娱自乐的意淫。正如弗里德汉姆所说,战争会把人性最丑恶的一面呈现出来。看完《拯救大兵》,我感触最深的是里面的厄本,这个在战争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最本真的恐惧,以至于久久不敢开枪,看着队友死。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我们看的时候会想,他赶紧死掉,但如果换成我们,或许我们早已成了逃兵,连枪都不敢拿起。因为死亡随时可能袭来,没有人生下来就盼着死。
《我们的父辈》通过五个人的视角,很好的向我们呈现了战争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他们只想好好的活着,从小灌输的教育思想让他们认为战争真的的是为了解放和拯救。对于死亡,在他们最后一次狂欢面前只是一个名词,因为他们相信圣诞前他们还会在这里载歌载舞。
电影中最不该死的两个人死掉了,本来该死的三个人存活了下来,导演通过这样表现的手法,向我们呈现了战争的变换莫测和对人思想转变的深刻揭露。
弗里德汉姆讨厌战争,从最开始就认识了战争的结局。可最后被父亲逼了第二次参加战争。其实那时他已经明白了死亡早已注定。只是什么时候,怎么死而已。他明白自己走的每一步,从最初的参战,只是因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父亲的逼迫和所谓战争英雄兄长的比较,参战时的抵触,在泥淖中被苏联人错误指路彻底的消磨掉,他已经明白这是战场,没有同情,我们从不仇恨,只是因为我们是对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当看到威尔汉姆被枪榴弹击中后,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强攻下破壁残垣的通讯站,他更加深了对于战争的厌恶,但那时已经停不下来了,双手沾满了鲜血,只有等战争结束,以死来赎罪。战争把他培养成刽子手,他可以击杀手无寸铁的孩子,同样可以放走维克多。行尸走肉的他只是在等着死亡。我特别喜欢电影中那个狼的镜头,导演无情的讽刺了人的贪婪,在满身血腥味的人面前,狼也畏惧的跑掉了。弗里德汉姆是二战中普通的一员,他的死早已注定。
维克多,对于纳粹不报希望,却对于德国充满幻想。第一次逃出来后,甚至想回到德国。当在德军的枪声中逃跑时,他已经明白这个国家彻底抛弃了他们。他能做的只是活着,他可以放掉犹太人、可以放掉弗里德汉姆、可以挂念着格雷塔。这是他仅存的信念,他从未变过,他讨厌战争,却身不由己的被卷入战争。
格雷塔,是这五个人中最天真,最活泼的一个人,同样也经历了对战争向往,恐惧、绝望、淡然的一个历程。她喜欢歌剧,喜欢社交,她只想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爱想爱的人。可战争让她身不由己,拉入最残酷的生活中,她开始懂事,开始不再不食人间烟火。她的死亡源自于对于人最坏本质的不了解。当死亡来临时,已经不再反抗,而是等待。她反映了战争中女人最真实的生活,只是玩物,想要反抗却身不由己,想要幸福却不再可求。
夏莉,一个和威尔汉姆一样对于国家充满热爱和虔诚,准备随时报效祖国。但不同的是,那是威尔汉姆已经知道了战争的残酷,爱她却不敢表达。当她进入战地医院时才发现,生活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下一次的重逢,可能是圣诞前,但不一定会是他们五个人。出卖莉莉娅时她在国家和情感间选择了国家,到寻找桑亚时而耽误了撤退的汽车,她对国家和战争的信念已然改变。最初对于威尔汉姆的爱支持她坚持下,当听到威尔汉姆死亡的消息时,支持他的信念彻底崩塌,她能做的只是坚持的活下,反感战争,希望战争尽早结束。
威尔汉姆,一个出色的中尉。父母眼中的骄傲,国家的英雄。当认识到战争的无情和不正义之后,他选择了逃避,他坚持了心中的信念。苟活着却不得不为弗里德汉姆的死负责,讲述着故事,忏悔着曾经犯下的错误。
他们五个人,只是因为受纳粹的影响对于战争,懵然无知的参与其中。他们从来不是刽子手,他们只想像小时候一样快乐的活着,即使参加战争,对他们而言也是神圣的。战争摧毁了他们。
看完这样电影,我会害怕战争,因为战争意味着死亡,而我除了爱国,回归现实生活中,我只想快乐的活着。
五个人,
五个人生,
五个被改变的人生。
离别之前,五个人欢聚一堂,抱着对未来的期望,虽然都知道战争残酷,但还是欢声笑语,现在,战争的残酷对他们来说仅仅是说教。
重聚之时,三个人满经沧桑,怀着对战争的恐惧,因为知道了战争残酷,但还是举杯一饮,现在,战争的残酷对他们来说已是噩梦。
战争只会把人的最坏一面暴露出来。Friedhelm面对战争的时候表现的最理智。他有自己的理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或许会是一位学者。可是他来到了战场,来到了不属于他的战场。来时,他不敢开枪,走时,他弹无虚发。开始,他有信仰,他尊重生命,他知道优待战俘,他知道孩子生命的可贵。黑暗中的战壕里,那一闪一闪的烟头,就像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对抗这整个战争。那轰鸣而来的炮弹教会了他,个体面对大势的时候的无力与无奈。战场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兵戎相见,你死我活,你不杀他你就要死的现实,逼迫着他开了枪,开了第一枪,也就有了第二枪,第三枪······直到麻木,直到自己都知道自己的最坏一面是什么,直到为了生存成为冰冷的士兵。好士兵总是懦弱,偶尔坚强。他知道他成为了一个好士兵,一个他自己都厌恶的好士兵。死亡,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对命运自己的掌控,尽管这种掌控是如此的被动。以自己的死亡,让下一代认识战争的残酷,以自己的死亡,来挣脱这个社会大势。或许死亡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战争会彻底摧毁一个人。Wilhelm带着英雄梦,带着荣誉感,步入了战场。杀战俘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开枪了,他知道这是命令。迟疑是因为心中坚信的东西动摇了!随着闪电战的破产,他的信心在一点一点消失,他越来越不懂得战争的意义。直到信心被彻底的打破,他懂得了他弟弟的那句话,“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但这改变不了我们明天要继续战斗的事实,直到全部倒下直到战争结束才会停,我们就是屠宰场的牲畜,任人宰割,今天是英雄,明天就成了猪,这样没有意义,根本就没有意义,没有国家,没有元首,只有这些人,我希望你能带领我们。”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信仰,他的信心,他的希望都已经没有了,他的弟弟能在看透了一切,没有信仰下还能继续求生存,他不行了,他败了,他逃了,他想要放弃一切,他只想要回归山林生活了。战争摧毁了他的信仰,摧毁了他的爱情,摧毁了他的生活。给他留下的只是无尽的伤。他带着这些心里的负担存在着。
战争之下,无幸存者。不是受害者,就是实施者。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她是实施者,注定要为自己的行为背负心灵负担,就算后来做了再多好事也弥补不了当初的错误留下的心灵负担。她是受害者,她的爱情,她的人生都被战争摧残。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为了这个目标,她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希望以此来出名,同样她也以此,自以为救了自己的小男友。她应该是这五个人中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她的命运从来都是掌控在盖世太保手里了,最后的悲剧也是无法避免的吧。Viktor一个犹太人,从战争开始就努力的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一直在寻求生存,战争夺去了他的父母,夺去了他的爱人,在战争中,自己也是经常命悬一线,如同大海中的孤舟。
战争带来的是什么?五个人,死了两个,剩下的三个,内心伤痕累累。五个人谁也没有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都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向前,被淹没。
这也像极了我们的生活,刚毕业的时候,雄心壮志,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可是经过社会的洗礼,几番下来,重聚时刻,大家有的只是无尽的心酸和无奈。“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大多数人以为,生活是由奋斗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件事情,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
波兰在20世纪赢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波兰拥有活跃的犹太人群体,总人数超过300万。在犹太人大屠杀期间,超过90%的波兰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杀害。
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波兰犹太人只有1/12得以逃生。战火熄灭后,波兰政府将犹太人的土地、房屋等财产分给了波兰人。为避免让已属于自己的财物“物还其主”,一些波兰人便对刚刚逃离战火、满怀希望返回家园的犹太人举起了屠刀。从纳粹淫威下“十二死一生”侥幸存活下来的犹太人早已失去了反抗能力,他们或远走他乡,或逃到深山野外隐居起来。
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中期,“排外”的阴霾一直盘旋在波兰大地上。“一部分别有用心的波兰人,将第三帝国对犹太人的暴行裹上民主的斗篷承接过来。”
1945-1946年,克拉科夫等地曾发生了至少50次谋杀犹太人的案件,被谋杀者都是大屠杀中的幸存者,谋杀者施暴的目的是阻止那些犹太人重返家园。这一切促成了1945-1947年和1956-1957年两次波兰犹太人向海外移民的浪潮。有人认为,波兰犹太人历史研究所,实际上是在波兰几乎没有犹太人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1968年波兰又爆发了新一轮反犹浪潮,波兰犹太人口剧减,大部分犹太人都逃离了波兰。共产党政权在波兰,波兰犹太人的处境已经正常化了。
看过不少二战的影片,从电影到美剧到各个国家的各种剧。其实很多东西都已经说白了,战争体现出跟生命的对立统一的东西。现在再在战争片能获得突破的影片拍的其实已经不是战争的场面了,就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不用楼房的高度去忖度文明的发达了。其实说白了就是用小细节去引人思考,比如说那个坏蛋纳粹啊,霸占人了别人还预谋害人,最后还活的好好的。其实很多很多剧中的小情节。
让我觉得颇有意味的是,那个苏联女护士。夏第一次问她你在看什么?她说,我在看猎人的解释(我猜应该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错了不要喷),她说沙皇迫害农奴,人民是没有价值的存在。仿佛是在诉说自己和正在解放自己的同胞的悲惨过往。第二次夏问她,战地医院要转移了苏联人打过来了你怎么打算的,跟我们一起走么?苏联女护士只是把手比成枪指着头说,俄国人会把我当叛徒枪毙。
最后苏联护士没跑,也正是被叛国罪枪毙的,“审判很短,她犯了叛国罪,被枪毙了”苏联女战神如是说。这其实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苏联人会因为救德国人被苏联人杀死,这个苏联女娃娃没有跑。相反的的,夏后来救苏联人却并没有被德国人杀死而且苏联人也放了她。回国也许跟那个老头在一起,或是跟小男军官再续前缘这都不重要了。之间种种国际啊,人情的关系我们都不说。
一说其实就又要扯远了,说多了就要扯到俄国人的血泪史和抗争史了。大家其实都明白,没有苏联红军的英勇,苏联这个国家也就莫得了,快打到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当时很想跟德国划地赔款了,德国就是不让。其实放了谁谁都不会让的,毕竟卧[]榻之侧啊。苏联哪个人说的我忘了,“以后的历史上绝不会有一个苏联人在红场行纳粹礼”,结果呢。现在的俄国小脑残都在干嘛呢。
说起那个苏联女护士,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一个地主的早晨,主人公波里库什卡,因为自己身份卑贱偷了东西哪怕诚心悔改也自认不会有人相信,于是他自杀了用这样的方式让别人相信。故事最后他的老婆上吊了,孩子掉进马槽也死了。故事悲剧收场。在这些被政治家定义成阶级底层的人,他们的尊严比他们的生命还要贵重。这在今天来看确实是挺难理解的,但是放在那个时代就能够说上一说了。我们看,苏联女护士她没有叛国,只是大势所趋,自然而然的事但是在苏联女护士来看,她已经死了。她在人格上自己判处了自己死刑。当然那些叛逃的红军是其他方面,怕死的,因为爱情,或者想打一炮再死的……各种理由历史不会说,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没资格去评判那些上一秒放声大笑的人,下一秒血泪相和流的战士们。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不是国家或者个人的。其实这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从内心认为自己就是就是怎么样怎么样了,这是这个世界这个国家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鲁迅先生也说,这个世界上的人不存在一种不在本身阶级上说话的人,这诚然也是对的。但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认清自己。才能做出对于自己,社会,国家,世界,相对正确的决定。当然了真正的借鉴意义是借鉴到今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青少年。这一部分,聪明的青少年他只会做不会说,笨的青少年他只会LOL地下城各种游戏戕害了自己的生命,不过这些人他们存在也不存在,但是他们为了历史必须存在
最后还有,那个最后牺牲自己的那个小军官,哎…咋说呢,要我我宁愿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活着,为啥?他能听海德格尔的课!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啊!
我们的父辈,一个个都经历过人人自危的时代,所以,他们,我们不懂……
——题记
因为思想的沉重,他们会彻夜翻来覆去闭不了眼,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他们要考虑的,比我们多得多,他们经过了人情世故,世态冷暖,他们也曾有纯真,幼稚的时候,但那太短,他们要在他们的父辈教导的那一点点的基础上,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很多东西,他们现在的成就,是自己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那单纯的正方体,早已被岁月打磨地圆润光滑,你可能会觉得父母假,装,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不是他们的真心。
他们当然也有单纯的打拼时代,他们遭尽冷眼,淋遍了雨,哭完了泪,最终等来了他们的光辉岁月,因为他们经历过,知道承受那些东西的累,所以他们不想让你再承受一次,他们太爱你了,他们经历过有一腔热血却只能旁观的痛苦,他们经历过,就够了,他们不想让你再苦,再累了。有同学跟我诉苦,说他爸妈把他的人生道路都设置好了,就等他去走,好无聊。我当时什么也没说,只是为他的父母惋惜,他们的孩子,注定要走和他们一样的路,无法改变。他的父母也许很少对他笑,一直都在骂他,但是骂他实则在为他的不理解而生气,很少笑是因为他的父母试图隐藏他们的脆弱,他们经历了人情世故,每每想起作文,想想,笑得出来吗?
许嵩的《世界变冷》有一句:“果能够多一点点微笑,快乐也会多一点点围绕。”但是现在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他们的心早已被覆上厚厚的一层钢铁,那是他们的最后防卫,现在仍有很多孩子,狞笑着,把父母的最后防卫撕破,他们不知道,那时父母脸色的苍白并不是生气,而是因为孩子的不理解而悲伤到极致变得没有眼泪。所以,往往让父母悲伤的,不是自己的不苟言笑使世界变冷的自责,而是不被子女辈理解的悲伤。
终于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他理解了人世间的坎坷,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走他的路,所以他逼迫孩子,孩子反抗,他也老了,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激烈的反抗,不就像自己的孩子?他顿悟了,随即悲伤,父母早已离去,母亲去世时自己还在商海遭拒,心灰意冷,把手机关了机,两天没开,于是便没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听人说,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儿子……”当时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在这么一个惬意的午后,头发花白的他,终于哭出了声,而现在,却没有母亲那温暖的手掌抚摸着背,没有父亲浑厚的声音安慰了……
当懵懂化灰,单纯遗尽,皱纹满脸,学会旁观,知道退让时,你会理解父母,心疼父母,怀恋父母,你终于长大了。——后记
很难过,其实说什么都表达不出此刻我内心的感受,我以为看过了《兄弟连》《太平洋》甚至《南京南京》后不会再这么压抑,不会对战争这么厌恶,但是《我们的父辈》俨然不会放过再一次震撼我的机会。
有好几次都想哭,为他们,几个花样年华与我一样的青年们,他们本不该有如此的命运,可是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谁又能幸免?当初的信誓旦旦当初的爱国心切当初的豪言壮语,已经永远不能回头。战争不允许你懦弱,你只能坚强,甚至不把自己当人。
《我们的父辈》不煽情,劫让人有想哭的冲动,你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是生命的叹息,也许是时代的无奈,也许是对自己的救赎…
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这般光明正大地反思自己,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只能活在谎言中,我们都不喜欢听真话,也不喜欢被批评,更别说自我批评,可是,谁愿意永远活在谎言和回避中呢?
这一天,在我家的晚餐桌上,弟弟吃的满地都是饭粒。爸爸就对他教训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时,爸爸又不由得想起以前的艰辛生活。
30年前,他们住的是破旧的瓦房,而且很小。房顶上的砖瓦,一片好一片坏,下雨的时候还会漏水。每天都要下地干活。爸爸每天很早就起床,拾柴,劈柴然后去上学。上完学回来,就要烧柴煮饭,一个人煮饭时要一边看火,一边看锅。时不时要加点柴,加点水。而爸爸就是在这烟熏火燎的环境中做作业。弟弟妹妹们也不能闲着,忙着做家务,下地干活。有时吃完饭后,要下地干活,浇水,施肥时,还要到粪池挑粪来施肥,每天弯下腰来除草。弄的腰酸背痛。吃的只是很简单的饭菜。七八个人挤到一张小小的破旧桌子旁吃饭,只有两三碟小菜,如此而已。穿的也很破旧,缝了又逢,补了又补,哥哥穿完到弟弟穿。两三个人挤在一起,睡在一个小床铺上,没有蚊帐,一天的劳累,使他们倒头就睡。至于学习方面,用的更是节省,铅笔盒都是用纸盒子做成的。写字的本正面用完了,还要用背面。铅笔都用成矮矮个了,也不舍的扔,还要把它们用光光。对比现在,我们总是浪费纸张,笔呢,一下子一支。父亲的生活就是这么简朴,这么艰辛。
父亲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他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学习,长大成人,获得成功,取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相比之下,我们有如此好的条件,却不好好学习,真是惭愧,也很浪费。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今天上午回家,又见父母为生活琐事大动干戈。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所以看他们个个怒目横眉也觉得再正常不过了。我实在不清楚他们平时犹如仇深似海,可竟然在一起度过了青年、壮年乃至老年生活,不但过去如此,我想就是以后他们的晚年生活争争吵吵也是在所难免。
有时候想起他们我都觉得有些心寒,如果自己以后到了老年也想他们那个样子,这辈子的幸福真是无处可寻了。不过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老人们,没有争争吵吵的实在少得可怜。如果说十有八九的夫妻是在吵吵闹闹中度过一生有些夸张,但十有六七还是比较符合生活现实的。前几天一位大婶还在说她过世的老伴儿,当说到他们在一起干农活时的磕磕碰碰,满脸的幸福像,说到眼前的生活,虽然也在夸奖子女们的孝心,可语气黯然许多,两眼除去淡淡的水雾,没有一丝光彩。我突然明白了父辈们的争吵其实就是他们情感交流和宣泄的方式,由于生活环境的因素使得他们羞于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只有反其道,通过怒吼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发泄情绪之后便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刚才对对方的伤害。不愿表述自己真实情感是他们自私的一面,可是无限地原谅却是后人望尘莫及的。他们不会因为对方一句透骨的伤害而甩袖而去,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憎恨对方,所以竟管他们结婚之前谁都不认识谁,但结婚之后离婚的少之又少。
也许是一个时代一种价值观,我们不理解父辈们的生活态度,可他们却明白我们哪些是对的哪些走了弯路。看着周围的年青人,他们离婚如换衣服那样简单,我们也会有些哀叹他们不知生活为何物。可想一想自己十几年前不也是靠着冲动生活吗?难道我们只有达到如今父辈们的年龄才能明白他们明白的生活吗?那样的代价太大了。
父辈们通过他人的教训总结出生活的真谛,我们用自己坎坷的经历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知道后辈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父辈,新中国的同龄人,经受了新中国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挫折与苦痛,半生展遭困厄:长身体恰逢三年天灾,求知识遭遇十年人祸,育子女又赶上高教自费……
然而,面对重重打击,我们的父辈却仍昂首挺立,不屈不挠,无怨无悔,平静从容。他们十年磨一剑,当改革的春风又绿神州大地的时候,父辈又义无反顾地加人到建设祖国的行列,大刀阔斧地促改革,大张旗鼓地搞建设。看那巍巍的浦江大桥,看那熠熠的东方明珠,看那城市的日新月异,看那科技的突飞猛进……这其中,可有哪一行哪一业不是父辈在指点江山?这其中,可有哪一层面哪一部门少了父辈辛苦操劳的身影?再看那文艺界、教育界、新闻业、出版业,各界各业硕果累累,这累累硕果中,又有多少出自我们父辈的布满茧子的双手!
呵,今天我们舒适地生活着的这座繁华迷人的城市,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无处不浸透若父辈的心血和汗水!无处不铭铸着父辈的智慧和才干!而且,朋友,当你在夜幕下,漫步在流光滋彩的华街上的时候,你满眼看到的难道只是五彩霓灯在闪烁吗?难道你没有感觉到那正是父辈的金子般闪光、水品般透亮的爱国心在闪烁?
呵,此时此刻我多想引吭高歌,歌唱我们的父辈,歌唱他们非凡的智慧,歌唱他们卓越的成就,更歌唱他们的博大的胸襟、伟大的人格啊!
可是,我没有放歌,因为刹那间,我意识到,父辈的辉煌与伟大,不是要我们去歌唱的,而是要我们去学习的,父辈在逆境中自强,在挫拆中建起美丽的花园,而我们,在这个花园里该有怎样一番作为呢?我们的父辈是伟大的,那么,拥有伟大的父辈的我们,能否成为又一代伟大的甚至更伟大的父辈呢?看来,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