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优秀9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次为您整理了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1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具有巨大震撼力、深沉而令人痛苦的电影。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烛光。一根火柴点亮了蜡烛,犹太人在祷告,赞美诗结束后烛光慢慢熄灭,变成一缕青烟,然后四周变得黑暗。

特有的黑白色画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也象征着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一个小女孩用红色,这个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我想正是这个小女孩触动了辛德勒,使他从最开始的一个趁机想发大财的商人,转变成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人。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强与弱、野蛮与良心的之间的冲击。

那些名单上的犹太人是幸运的,就像斯坦恩说的:“这份名单是生命,名单之外就是深渊。”。但,有更多的犹太人惨遭屠杀,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历史是苍白的,没有人可以篡改它黑色基调——沉重而哀伤。但是,现在却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炮火之下。

在中东的土地上,孩子们十几岁便放下课本,拿起路边的石块练习着打倒敌人。很难想象在贫民区的矮墙、砖块中他们的童年是多么的悲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欧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中东地区的人口图却是个标准的正三角形——青年人口比例大大高于老年人口比例。他们的平均年龄甚至不到30岁!

这正是连年不断的战争造成的!新闻里常听到:“以色列对加沙实施新一轮空袭,造成巴勒斯坦6人死亡12人受伤”等等的战报,我们都早已习以为常。当这些人的 生命化为一个个数字的时候,没有人哀伤。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是战争的受害者。可是然后呢?没有然后了!有的只是报复,又是死伤!

记得政治书里有句话:当今世界的局势是大多数地区和平,少数地区战争。

这是一句令人可悲的话语,透露着整个世界的无奈。人性在那里早已被泯灭,拥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渴望。

我想我无力改变这一切,可以的只有希望。

希望其他国家能够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

希望巴以两国的停火协议能够长久!

希望全世界和平!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2

人在历史中是多么的渺小,像尘埃一样匆匆而过,再无踪影。辛德勒说,有一样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运气,而是战争。是的,大多数时候历史是波澜不惊的,但当战争来临,一切都不同,历史被改变,命运被改变。辛德勒说,战争总是把人邪恶的一面挖掘出来,永远不是好的,永远是坏的。但是,他自己恰恰相反,战争,使他这个原来一心大发战争财唯利是图沉迷女色的商人,成为了一个拯救者,成为福音的象征,成为一个民族的恩人,给了多少犹太人希望,给了1200个犹太人生命。即使在世界大战的历史中,人也还是微小的,大多数人湮没在历史中,无论是被杀害的犹太人还是杀害犹太人的雅利安人,都随着历史而消逝,没有留下个体的痕迹,而辛德勒,由于和自身身份相悖的行为,又因为时间给出最终公正的结果,成为没有被历史湮没的名字。

值得祭奠的,是辛德勒;杰出优秀的,不止是辛德勒,还有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190多分钟的黑白片看下来,我的感受是,如果看此片在前,可能我对南京南京的评价就会将下来一些。斯皮尔伯格是大师,首先,他的电影很真诚,十年磨一剑,商业片的成功没有让他忘记自己,作为犹太人,他能够潜下心来做这样一部电影,发人深省,并在接到波兰官方“不要打扰亡魂”的告诫后立刻改地自搭景地,将所获奖金全部捐赠大屠杀纪念馆等,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投入自己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其次,大师毕竟是在拍电影,在选定题材的前提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使电影好看这一问题。斯皮尔伯格非常知道观众的需求,因此即使在这样非主流商业片的拍摄中,他也很知道什么是观众需要的,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电影中随处可见涵义深刻的细节,比如红色衣服小女孩的隐藏希望与死亡绝望,比如用血色妆点脸色,比如进入浴室害怕是毒气的恐惧和淋浴喷水的松了一口气,以及之后下一拨人进后烟囱冒出的浓烟,等等,不胜枚举。而辛德勒的塑造更是深刻,在战争和生死的考验中,一个人会流露出怎样的本性?外在被剥落,原本隐藏的自己都未察觉的心性慢慢袒露,辛德勒的转变是一点一滴的,观众全都看在眼中。而这样的人在特殊的情境下是多么的珍贵,虽然实际上是在救人,却没有救世主的面孔,要有一流的交际手腕,才能在杀人者中如鱼得水地周旋,胡萝卜加大棒才能成功,金钱、地位、良心、勇气、能力,缺了什么都不行。斯皮尔伯格也许是有功利心的,除了纪念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他可能是憋着一口气要奥斯卡肯定的,有什么关系呢?他成功了,带来一部好的作品,打动观众,留存在电影史上,这是贡献,他得到的荣誉是他应得了。

两只手的海报也很震撼,在需要的时刻,请每个人,伸出援助的手。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500字范文 篇3

对于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不少人是这样对其定义的4,《辛德勒的名单》之前,斯皮尔伯格只能拍些商业爆米花电影,但是《辛德勒的名单》之后,斯皮尔伯格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两花齐开,没有什么他驾驭不了的。

由此可见,《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本身的优秀。

作为一部讲述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种族的迫害的故事,本片从一开始便具有一种史诗感。影片几乎全部黑白色调画面,令奥斯卡·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行为覆盖上了一层厚重感,让人能够完全沉浸到这一史诗之中。

而连姆·尼森和拉尔夫·费因斯两人的表演,令观众很难知晓“善恶”到底如何准确划分。尼森饰演的辛德勒虽然在片中好事做尽,但是他很少显露出自己大善人的形象,而是总会在阴影中侧出面庞,令人感受到一丝压抑和阴沉。而费因斯饰演的德国军官,虽然坏事做尽,但是他在面对自己犹太女孩仆人时,又常常纠结万分,难以自罢。他既深受德国纳粹种族思维影响,所以很难摆脱对于犹太人的偏见看法,然而他又深爱着自己的这位女仆,在规范和感性互掐时,他最终决定毁灭面前的女人,让自己解脱。

也就是说,斯皮尔伯格用这个关于人性救赎的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多变性,它可以在一时间成为戕害人类的恶魔,同样,因为某种恻隐之心的瞬间感召,他又可能会成为道德接受洗礼的善人。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4

看完《辛德勒的名单》,眼泪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尽管不是第一次看,但是仍然有种揪心的感觉。看着喻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黑白画面,听着夹杂在犹太儿童清澈无比的圣歌歌声极其不协调的枪声,整个影片默默地展示着那段哀伤的过往。个性是那个红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于人群,与再次出此刻运尸车上的比较更是让人悲伤。犹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阴暗的历史。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根据粗略统计,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他人正因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杀。每次读到那段历史,我读有种莫名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却并非来自于大规模屠杀本身,而是屠杀是在极其有秩序的组织之下进行的,尽管屠杀对于人类来说确是恐怖的梦魇。不仅仅仅屠杀是流水线作业式的,就连从区分犹太人到送入集中营的所有程序都是国家机器高效率运转的结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张把犹太人送进死亡工厂的证件都有法官的许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纳粹时期的司法机关都无法摆脱助纣为虐这一污点。正因纳粹所有残酷对待犹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机关的运作中得以顺利的执行。也许有人会辩解到,正因德国法官所受到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严格训练,因此只能依照法律严格执行,哪怕有违本性。但是真实中的德国法院却经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适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兰克福地方法院判处仅看了一德国少女一眼的犹太画商马克斯构成“进行侮辱和当众伤害”罪,其侮辱仅由看了一眼构成,远远超越了其司法依据《保护德国血统和德国荣誉法》里对于侮辱的界定。也许还会有人辩解说,在纳粹的思想宣传下无法辨别这样的法律是不正义的恶法,更无法拒绝适用违背正义的法律,正因没有一个足以使其忽视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险,义无反顾进行公正审判的环境。无可否认在很多时候确实是形势比人强,不得已而为违心之举。然而这个理由能够用于普通的德国人,却无力抹去司法的污点。的确,当时架构于优生学基础上的纳粹法学理论对于屠杀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作为正义守护者的司法机关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人类个体的尊重,这一法律的终级价值目标。在强权之下,也许无法拒绝不正义之法,却至少能够逃避,至少能够选取不一样流合污。明明知道纳粹进行

的是屠杀,却仍然助纣为虐,这比直接杀人者更加恶劣。无论有着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为执法者在执行实实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终要为此承担职责,理解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为营救犹太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每个个体犹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机关在整个纳粹统治期间的审判里最重要的缺席者。处于纳粹疯狂鼓吹的优生学理论中,再加上战争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难免的。但是就连影片里喜爱拿集中营里犹太人做活枪靶的阿蒙,亦能够从对犹太女仆说“谢谢”和“我不想把感冒传染给你”等不少细微情节中感到些许温情。而最讽刺的是,纳粹司法的判决里连这种极小的人性温情都没有,只有冷酷与漠然,不仅仅对于犹太人,亦包括波兰人等一切所谓的劣等民zu。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案例发生在1943年2月18日,14个波兰农夫因屠宰了自家的猪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关进集中营,3人被判死刑。此案的司法逻辑竟然是人命不如猪命。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怜悯,怎会有出现如此可笑的判决呢?毕竟恶法消极执行与用心执行之间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纳粹法官之因此恐怖,是正因其对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视与轻蔑。正是这种漠视让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护者的象征,而化身为恐怖阴影的一部分。

对每个个体的人的尊重不仅仅仅只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关怀,对于法律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好处。正因无论是公平也好,正义也好,最终都务必在每个个体人的身上体现,甚至整个司法体系都离不开透过对个体人的适用而建立。公平、正义、民主这些美丽的梦想如果离开人,也但是只是抽象的词汇象征。法律也许看起来是冰冷而无人情味的,但是那种对人的尊重却渗透在法律精神之中,从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开始。正是出于这种尊重,才有了英国大宪zhang里“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名言,才有了威廉一世与磨坊的故事,才有了三权分立而筑起的权力的堤坝,才有了“无罪推定”的刑法原则,才有了程序重于实体的实践……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伯林到德沃金,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从自然法学派到女权主义法学,这种尊重都有意无意的表此刻几千年来各种学派不一样学说的字里行间。学习法律两年了,感觉自己与普通人最一样的地方并不在于学到的法律知识,而是感受到的一种法律的精神——平等,尊重,宽容。我想,对于一个合格的司法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法律知识的深厚与技巧的纯熟,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当事人。如果所有的司法人员都能够秉持这种态度的话,至少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刑讯逼供与佘祥林式的杯具了。

《辛德勒的名单》的人性光辉反衬出纳粹时期司法的恐怖,提醒我们务必用对生命的爱与尊重去驱散那些法官黑袍下的阴影。不仅仅仅对于恶法如此,对待优秀的法制体系时,亦当如此,正因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就是尊敬法律本身。缺乏这种尊重的法官极其有可能将制定良好的法律在执行里变为“恶法”。也许这部电影并不是有关法学的,但那段历史的厚重却透过黑白的影像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心,勾起了我们对正义的渴望与希冀,唤醒了和辛德勒一样的情怀。如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的一样,“《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期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样被《辛德勒的名单》所感动,象辛德勒一般尊重每一个人。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5

朦胧的烛光,老式打字机的吱嘎作响,娓娓道来的一长串的人名,开始讲述一个漫长的故事。从1939年的九月开始,到1974年的十月三日结束。中间是一场令人发指的暴行和一个高尚而伟大的灵魂,还有一曲对生命的挽歌。

当一批批生活在波兰的犹太人刚刚带着全部家产被迫搬到位于德国克拉科夫地区的隔离区生活的时候,辛德勒还是一个生活在灯红酒绿中的不折不扣的商人兼纳粹军官,打算发一笔战争财。他选择雇佣隔离区内的工人,也仅仅是为了低廉的成本。他的犹太会计师斯泰恩在隔离区的街头四处奔走,伪造资格证发给教师和音乐家,让他们幸免于难。这个出发点让辛德勒日后在目睹了纳粹的屠杀后不惜资产拯救了一千一百余名犹太人,也让他最终倾家荡产在拮据中死去。因此而重获自由的幸存者,一一来到他的墓前,按照犹太民族的习俗在他的墓碑上放上石头,纪念他的善行。

当初在辛德勒逃亡前工人赠与他的戒指的上,刻着一句格言:“凡救一人,即拯救了一个世界。”

这是整部电影最好的简介,无需其他。

我们看到孩子们手拉着手,跟着广播里的曲调齐声歌唱,然后走上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妇人以为只是一时的分离,让家人吞下藏有金粒的面包再走出家门。大夫用听诊器探听墙壁的夹缝中是否藏有人,带来死亡的讯息;纳粹士兵射杀了老者后,反而微笑着哄失去丈夫的老妇人怀里哭闹的孩子,天空中洒落死难者的骨灰……这里是种族灭绝行动开始后的克拉科夫隔离区,一个人间地狱。

但人性的光辉无论在何等阴暗的角落都会存在。除了辛德勒的善举,那个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的种族里,一样可以见到灵魂的光辉。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医生夫妇,他们在纳粹军人闯入诊所之前让弥留之际的病人服下药物,有尊严的离开人世。一切结束之后,妻子微微昂起了头,直视着沾满鲜血的枪口。她的眼神里只有轻蔑和不屈,坦然而从容,没有恐惧和妥协。这是凝聚着一个种族全部尊严的一瞥,代价是多余的一声枪响。

还有帮助一对母女逃脱的小男孩,为了不显虚弱而被送往毒气室,用针扎破手指,将鲜血抹在脸上显得脸色红润的女工,跳进污秽的下水道求生的孩子们,还有急中生智扮作收拾路面的军人而幸免于难的男人,他们的智慧背后是对生命的渴望,需要绞尽脑汁用全部的计策去换取苟且偷生的权利。

他们要面对的就是这样可悲的选择,甚至没有周旋的余地。

整部电影的氛围就是如此压抑,以至于中途只出现了一种颜色,那是一个在混乱拥挤的人群中穿梭,微笑着躲在床底下的红衣女孩,她的存在似乎让人看到了希望,也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在一片压抑的黑白色中的暖色,他们没有杀害她,没有人发现她的藏身之所。渺小而不起眼的红色在浩劫中带来了生的希望。

但有人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这个红衣女孩是在一列将遇害者的尸体送往焚尸炉的队伍里,在各式各样的衣服里有一抹刺眼的红色映入眼帘。那个无辜而善良,甚至不知道自己处境的女孩没有逃脱命运的玩弄。

整个种族清洗的血腥和残暴就这么轻描淡写却毫无保留的被这一抹醒目的红色所揭露,辛德勒所抱有的最后一点侥幸被它碾地粉碎,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全部资产开始营救那些无辜的人们。无法继续忍受一个个生命再次从他的眼前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辛德勒,也许象征着另一种灵魂深处的暖色。就像开头出现的烛火,光芒微弱却渗透出人性之善,无法照亮整个被卷入战争漩涡的民族,却能让那些幸存者重新获得尊严和生活的希望。那张名单拯救了无数生命,而名单之外则是深渊。

影片的结尾,重获自由的人们聚集在天空下,世界重新拥有了色彩,这是一个民族的绝处逢生。一曲交织着善与恶,人性的毁灭和重生的挽歌在辛德勒的墓前缓缓响起。长达三小时的影片就这么落下帷幕。但这个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已经打动了无数观众。

所以,我们也愿意在时隔多年之后往辛德勒先生的墓碑上轻轻放下一块石头,来纪念这个延续了无数人生命的老者和在那段历史中逝去的灵魂,还有那一抹永远不会被时间的流逝所吞噬的人性深处的暖色。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6

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乐课上。但是那是音乐,当时给人很压抑的感觉!正因音乐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助,失望,恐怖…从那时起我就想看看这部电影,但是终究正因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没看…

一晃,已经上大二了!上周上课程与教学导论时,老师提到了它。最后决定看了,时刻安排不太适宜,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认识了奥斯卡。辛德勒,一个让我尊敬的“纳粹分子”!

辛德勒是个爱财的商人,他也很好色!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但是这也并没什么,毕竟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纳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渐的远离了他的“组织”。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务必”的工人名单,透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火车被错开到奥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将她们救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拯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个让我尊重的人!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7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总是没有开始看。今天终于有机会能够坐下来、静下心来观看这部电影,我感到庆幸,幸好是在这个时候才看的,不然微薄的耐性会让我用吃零食或者打瞌睡这种行为来度过这黑白的三个小时,如果真的是这样,不知道我会错过多少。

这部影片再现了二战期间德国士兵攻占波兰后,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多名犹太人的故事。我之前也有看过类似背景的电影《美丽人生》;《美丽人生》是从犹太人的角度去讲述整个故事的,而《辛德勒的名单》则是从德国人的角度来讲述故事。主人公辛德勒是一个商人,刚开始认为犹太人聪明且劳动力廉价从而在自己的工厂中广招犹太人,他是一个商人,他的行动起源是为了盈利,他没有伤害来到他厂里的犹太人,这比在集中营工作不知道好多少。于是到后来传出了“辛德勒是个好人,他不会伤害犹太人”之类的话,辛德勒感到害怕,他拒绝了犹太女性对他提出的救出她父母的请求;但画面一转,那一对老夫妇从名单中被挑了出来,进入了辛德勒的工厂。

辛德勒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片中没有明显交代辛德勒变化的原因,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一个人良心的觉醒。在犹太人被困在拥挤的车厢里时,辛德勒以“这样很好玩”的理由向车厢内洒水,事实上他这样的行为给车厢中的犹太人带来一瞬间的舒爽。辛德勒也用自己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蒙,让他知道什么是权利。这部电影和其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为了伟大而忽略人性,辛德勒作为一个商人的投机,奸诈,在前半段都可以看出来,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因为这很真实。

在很久以前就对犹太人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可能是许多很聪明、在世界上很出名的人都是犹太人的缘故吧。片中的犹太女性在面对体检时,将手指咬破,把血抹在自己的脸上来掩饰自己的苍白;小孩子在面对危险时不是慌慌张张,而是结伴躲藏。这样子的一个民族却一直经历着磨难,但他们的顽强、乐观、智慧让我十分佩服。片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因为在面对危险时每个人都是英雄。在面对危险时,整个民族的坚韧一览无遗,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勇气和足以摧毁一切团结,让他们走到了今天。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的戒指,戒指上写着犹太民族的谚语: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的情绪开始崩塌,随之而来的是自责、后悔和无力。“如果把车卖掉我还可以救十个人,如果把金徽章卖掉我还可以救两个人。”辛德勒在倾家荡产即将踏上逃亡之路前,自责感淹没了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钱挣得不够多,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辛德勒在最后终于大哭出声,伟大的人在这一刻彻底散发出了光辉。他的爱与付出,让蒙受重创的犹太民族有了复兴的基础。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那群犹太人或是那段时光,辛德勒都是黑暗中最亮的光。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8

《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一部黑白影片,展示了一个灰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的的心都灰色的,无论是未来毫无希望犹太人还是杀人如麻纳粹党!

二战。犹太。人类历史中笔墨最浓最黑的几页。兴许这一题材的电影早已铺天盖地,各种侧面写罢,各色千秋演尽。淹没于时间消逝于记忆的非林胶片无数,这张名单何以独树一帜?个人认为,极富艺术感的表现手法、巧妙的情节主线选择、以及真实丰满的人物塑造是其脱颖而出的部分原因。当然,轻柔却近乎震撼的配乐,“于无声处听惊雷”般拨动着观众情感之弦,确保了在漫长的195分钟里必定有一次动人的喷发——或许在那一袭红衣出现的一景,或许在淋浴笼头涌出生命之水的一刻,或许在犹太歌声再度飘荡于奥斯维辛上空之时……

关于人物,最震动我心灵的,还是这样一个人物:辛德勒的犹太会计,stern。

stern,人如其名般,严谨到刻板,刻板到木讷——却有着清醒的头脑,不仅在经济方面。绝对的理智。从一开始,他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意识到没有国没有家的他只能是战争风雨中飘摇的一支脆弱却坚忍的芦苇,意识到无论他与辛德勒多少亲密他们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辛德勒,出入舞会派对;他,只能在犹太聚居区里挣扎,朝不虑夕。几次辛德勒将他从虎口救下,他只是淡然,至少表情上。怕是心绪复杂到无法用清晰的表情表现出来了吧。也难怪,在一切开始之初,辛德勒举杯感谢他,他会显得那样的不自在。想来,时间和事件,真是改变人最高效的方式——一切快结束之时,同一间幽暗的办公室,stern手捧名单,说太好了,这名单太好了。他是个犹太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幸存的犹太人,一个见证了这一时代洪流的犹太人,一个将犹太民族所面临的困境与矛盾聚于一体的犹太人,一个幸运的、传奇的犹太人。

最新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800字 篇9

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乐课上。但是那是音乐,当时给人很压抑的感觉!正因音乐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助,失望,恐怖…从那时起我就想看看这部电影,但是终究正因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没看…

一晃,已经上大二了!上周上课程与教学导论时,老师提到了它。最后决定看了,时刻安排不太适宜,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认识了奥斯卡。辛德勒,一个让我尊敬的“纳粹分子”!

辛德勒是个爱财的商人,他也很好色!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但是这也并没什么,毕竟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纳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渐的远离了他的“组织”。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务必”的工人名单,透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火车被错开到奥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将她们救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拯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个让我尊重的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