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人》观后感【优秀8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小鱼儿帮大家收集整理的8篇《宇宙与人》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宇宙与人》观后感 篇1

"还记得十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兴奋和迷茫。相对于宇宙,我认为电脑动画更加神奇,至于对片子讲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只觉得好高深。可能是那时注意力都被都被那绚丽的电脑特技吸引过去了吧。

十年后,当那些特技效果都已经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之后,再看这部片子时才对片子讲述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索。美丽的宇宙,深邃幽远,不知道藏着多少未知的秘密。作为宇宙中已知的唯一具有智能的我们人类,正在努力的探索宇宙的奥秘。

我们生活在一个既伟大又平庸的时代。说伟大,是因为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深刻的认识宇宙和自身,并在继续积极的探索着。说平庸,是因为我们无奈的发现能被我们理解的知识实在是太少了,基础理论已经有近一个世纪没有重大突破了,我们依然在消化前人留给我们的理论成果,而在对前人理论的学习和探讨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未知的秘密。我总在想,现在就说我们是文明生物是不是言之过早了呢。

还是先说宇宙吧。电影里说我们现在的宇宙开始于一个大爆炸,前些年通过对引力红移和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总认为这和各种神话中的开天辟地差不多,按照人类的认知,凡事都是有一个开始的,宇宙也不例外。接下来的情形让人很郁闷,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由四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可是对于最早发现的引力来说,没有任何人和任何理论能解释它为什么存在。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呢?也许很多年以后,会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们也只能是想当然的认为这是随着物质本身存在的。就像盘古的斧子一样,别问从哪来的,人家本来就在。然后事情就简单了,宇宙的温度慢慢的降低,物质开始在引力的作用下渐渐凝聚成团,最终演化成了恒星和星系。恒星渐渐的老去,最后死亡。在死亡恒星的瑰丽残骸中,新的星系慢慢的孕育直至形成,像凤凰涅槃一样的重生。这应该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再漫长的过程都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从地球诞生开始,或者说从有生命出现开始的岁月才变得精彩起来。

我对金星的印象尤其深刻,它既是启明星又是长庚星。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为其命名。从地球上看金星的确非常漂亮,可在金星浓密的大气里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个暴怒的女神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火山,有毒的硫酸雾和二氧化碳像被子一样保护着金星表面的热量不向宇宙空间散失,即使像装备着厚甲的前苏联金星号机器人探测器也被这极端的大气环境给毁了。这是无节制的全球性气候变暖。也许很久之前金星就像地球一样的安静美丽,可如今这地狱一般的景象也许正是地球将来的样子。

生命的存在是宇宙中无数的巧合共同作用所造就的奇迹,适宜日地距离、引力屏障、富含氧气和水的地表、相对稳定的地壳和大气、月亮的保护以及磁场等等。

我们的地球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样子。全球的温度下降、水汇聚成了海洋、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凝固成了碳酸盐、氧的过剩、造山运动形成的崎岖不平的地表等等,在这样适合的环境下,生命就像病毒一样迅速的繁殖,他们就像拓荒者迅速的布满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寒武纪真的是收获氧气的时代,生物开始了大型化和多样化,也才能渐渐的演化出我们人类。

科普片的目的如果仅仅是科普的话也许并不能吸引太多的人,普及的力度和深度很难把握,很容易就陷入都是专有名词以及数字的枯燥境地。这部片子做得很好,至少我不觉得很烦闷。它除了向人们介绍宇宙之外,还用一种近乎崇拜和自豪的口吻肯定了人类自身的力量。虽然人类的文明史相对于宇宙来说显得非常的短暂,但是我们有信心改变和创造更适合我们生存的世界,不辜负宇宙对我们的厚爱。

观后感 /ghg1000z/3260。html

宇宙与人观后感 篇2

150 亿年前, 在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 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 物质的浩瀚宇宙,并且,到现在为止,在这 150 亿年间,这个爆炸仍然在进行, 也就是说宇宙的形成是核聚变的结果, 而这一情况是一直随宇宙的存在发展而存 在的,因为宇宙的运动是不会停止的,一旦它停止运动了,它必将被自身的引力 所灭亡。而这也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宇宙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数目上的不同就造就了不同的宇宙万物。

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 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 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没 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终有一天,科学将会揭示整个宇宙 的奥秘。

然而由我们所认识的宇宙的形成来看, 也不难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 那就是:世界的物质性。

从整个生命的起源过程来看,也是历经了几十亿年的历程,从恐龙时代,到 现在的人类统治时代,世界开始出现文明,人类懂得了思考,这一切注定人类是 出现的最伟大的生物。

这似乎已经出乎了物质所能接受的范畴,或者说物质不再 是单纯的物质,物质的含义更加丰富了起来。

人类是伟大的, 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 但是我们必须谨慎的使用人类的智慧, 人类创造了文明, 但是人类也是可以毁灭文明的,姑且不说人类文明是否会为更 高的文明所代替。

人类将探索文明的进程延伸到了外太空,但是带去的还有大量 的太空垃圾。人类面对宇宙的赠与,或许少了些许的感恩之心,反而是无止尽的 竭去。物种的加速消失、生态链不断遭到破坏、钢筋混凝土的文明背后,地球承 载了太多的伤害。

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 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滥用宇宙赋予 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 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我们可以认识 规律,但也必须尊重规律。

人类把自然的改造为适合人类的,人类的智慧就这样不断地被开发。地球也 慢慢的按照人类的意志被改造的越来越生机勃勃。但是我们对宇宙、对世界的研 究与认知要建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坚持辩证唯物主 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通过概括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 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 1 坚持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坚决排斥附加和主观臆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 学告诉我们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改变客观世界并同时改变我们的主观世界。

人在依存与宇宙的同时也存在矛盾,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运用马 克思主义正确方法论去去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人有聪明才智的大脑,却不可以 改变世界万物的命运。

相对于宇宙人的力量又是如此的渺小,人的认识能力又是 如此的短浅,宇宙伟大的神秘,让无知的人们只有用神来神化了!没有办法用科 学解释的, 也只能把创造宇宙者的高级智能物来崇拜了!宇宙为何而存在?智能 物为什么来创造宇宙呢?人只能用自己狭隘的想象来编织美丽的神话和传说来 解释无法解释的东西。

人类的出现带来了人类文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宇宙也在不断发生着我们无法感知的变化, 虽然这种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带来 一些灾难, 但这却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使所有物质力量在一种恰到好处的抗衡中 实现最充分的物质演化。太阳仅剩下四十亿年的光辉,这期间,人类不知又将有 怎样的发现, 也不知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对抗太阳的巨大演变,让生命的奇迹得以 延续。而四十亿年,对于宇宙是短暂的,但对于人类却是漫长的,人类还有足够 的时间来研究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奥秘。

物质世界是那样地美妙, 在宇宙漫漫长的演变中人类只是那精彩的一段。或 许人类的诞生, 正是宇宙安排的, 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但人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探讨宇宙的奥秘吧! ——参考文献

宇宙与人观后感 篇3

《宇宙与人》观后感 宇宙是神秘的, 而茫茫宇宙用物质创造生命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学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 我们知道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石。

而这段话用现代的科技化知识向我们诠释了世界是物质的,生物起源于物 质,物质是人类起源的基石,让我明白“世界是物质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影片《宇宙与人》中对有关宇宙诞生、生命起源、外星世界、恐龙灭绝等一 系列充满神秘色彩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形象、科学的解答。地球上生命的诞生 也是经过无数日日夜夜的进化得来的,地球的演变最终产生了生命。地球上环境 的完善也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月球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它留给我们了足够 做美梦的温馨长夜, 然而它却由于质量太小而只能成为一颗死行星,或许这就是 宇宙的选择。

我从中仔细、 清晰地看到了创造人类的物质系统和它的运作。其中我深刻地 体会到宇宙是一个生命体,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宇宙与人》观后感 篇4

《宇宙与人》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

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

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

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90%;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吨钢可节省水约25吨,可减少空气污染物90公斤;可减少水污染物45公斤。

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买,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个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

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约占70%—80%;堆肥法,约占10%—20%;焚烧法极少,仅占1%。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较晚,全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只有少数城市借助国际援助建成一些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国内自行设计的卫生填埋场,大多因资金不足,设计、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宇宙与人观后感 篇5

我们一直认为太阳会永远“照顾”我们,永远不会灭绝,但这是一个错误,一个大错误。电影中提到太阳毕竟不是一种永恒的能源。太阳只有两个核聚变,90亿年的氢聚变和10亿年的氦聚变。当氦耗尽时,太阳的引力将继续坍缩,不会产生任何阻力。这时,它的力结构就会出现不稳定,并释放出一些外围物质,形成一种灿烂的气场。宇宙中有许多这样的气环,它们是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的死亡标志。如果它们当中有怀孕的生命,我想知道它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化成智能,在它们死亡之前找到新的栖息地。幸运的是,人类至少有40亿年的准备时间。

星系不是宇宙中最大的物质群。它们有更大的结构。我们的银河系与大约20个星系结合形成一个大的星系团。在这个星系团中,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最大的两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有数千亿颗恒星,相距3000万光年,也就是每秒30万公里的光,在它们之间运行了3000万年。

在星系之外,似乎有无穷无尽的星系,而目前观测到的最远的星系距离我们超过130亿光年。

我们看到的宇宙是有限的。然而,我们惊讶地发现,即使没有看到整个宇宙,我们也可以判断宇宙有多大,它在做什么。在这么大的空间里,人类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角色,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宇宙是一个群体,一个物质群体,在银河系的另一边,还有另一种“人类”吗?

答案是肯定的。宇宙中有几千万尘埃,几千万星系,在遥远的地方,也有几千万生物生活在它们的“地球”上。不同的环境必然有不同的生物形态。也许它没有四肢或五官,但以其他形式出现。但也许其中有那些比我们年长,比我们更文明是谁,谁,像传说一样,能飞高速宇宙飞船,宇宙的恒星之间的自由旅行,甚至使用某种感应波之间的自由交流他们的行星,等等。我们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但我们似乎被留在了宇宙的一角,封闭发展,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寻找一些安慰来填补自己的失落感。

宇宙与人观后感 篇6

数千年前,人类的思想开始脱离混沌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宇宙,开始对生命的起源充满好奇。宇宙究竟是什么,宇宙与人又有什么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限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只能借助于天空飞翔的鸟来幻想宇宙。而事实是,这种愿望终于在400多年前得到了实现。人类的眼睛真的延长了,望远镜给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可以说超过一切其它单件的工具,因为没有它,就没有可能了解天体的基本运动,就没有可能在天体的观察中得到的牛顿定律,也就没有以这个定律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于是,我们的生活就从此日新月异。

关于宇宙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大爆炸说。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 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历程。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宇宙间的气态物质,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虽然大爆炸说广为大家所接受,但科学是在不断向前的,最近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几张照片又让天文学家们开始对这一学说产生诸多疑问。宇宙形成的真正原因,还是一个谜团,等着一代代的科学家们去探索,去改进。我们应该抱着怀疑的态度,只有在不断的争论中,真理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许多人又会有这样的疑问,人类的生命又是怎么起源的呢?

这要归功于我们拥有一颗叫太阳的恒星。可以说太阳的光辉对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阳光在地球表面已经掠过了40多亿年,今天的生态就是纯粹阳光的塑造,这种塑造使得地球拥有了一个长达40亿年的生命链。现在,我们可以精确地知道,这颗价值非凡的发光体非常的巨大,它的直径相当于110个地球,它的表面是6000度的高温,经过一亿五千万公里空间的传输,地球只得到它的光辉的5亿分之一,但仅仅这个零头却恰恰让我们受用无穷。

人类非常羡慕太阳的这种核能,但是却以破坏性的举动宣告了我们对这种能源的掌控,这就是氢弹。一朵这样的核聚变云能轻易地抹平一座几百万人的城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这样宝贵的能源资源不能用于毁灭人类文明,而应该去造福大众。这里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约束温度极高的核反应。由于地球上任何物质都不能承受热核反应所需要的1000万度以上的高温,于是人们试验用能量约束能量,用强磁场来悬浮聚变的核能。目前,许多国家都有了自己的核电站,核源造福百姓的愿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我们对核能源的利用率尚处于较低的阶段,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太阳给我们的启示,相信我们不会坐吃山空的,能源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开始逐渐变得自大傲慢起来。我们开始肆意地破坏环境,开始无所顾忌地改造宇宙赐予我们的一切。我们认为我们所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殊不知,既然太阳可以孕育一个星球,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毁灭一个星球。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只会让我们自食其果,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的话,我们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宇宙不止只有我们地球一个行星。

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今天,人类更加强大,这种强大连人类自己都为之振奋。的确,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人与宇宙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会走得更远,会得到宇宙更多的眷顾。

宇宙与人观后感 篇7

浩瀚的宇宙包容万物,包括可能和不可能;现在和未来;当人类,一个渺小的生物,落在宇宙——地球的小尘埃上时,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然而,人的思想比宇宙大,比宇宙宽,所以它是比较的:宇宙,人,谁主宰?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大约200万年,200万年前,甚至更早,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地球形成之初发生了什么,更不用说宇宙的年龄了。据说宇宙大爆炸是有历史的,但是对于宇宙爆炸的原因,爆炸后物质的去向,以及如何形成宇宙的各个部分仍然没有明确的解释。宇宙的空间如此之大,以至于它有如此之多的物质。也许真理可与人类的思想相比。太阳系外有星系,星系外也有星系,那么星系外的星系呢?也许没有概念空间。

宇宙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来自于我们的知识,或者来自于我们似乎不可能做的事情。例如电影《宇宙与人》中介绍的太阳与木头燃烧的原理:木头燃烧的本质就是原子交换释放出某种化学能。燃烧后,原子核的质量一点也不下降。太阳燃烧的原理与营火完全不同。它在燃烧原子核。爱因斯坦利用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计算出核能可以达到普通化学能的2000万倍。宇宙中最有效的核能是氢与氦的聚变,即四个氢原子与一个氦原子的聚变。这个过程可以把千分之七的物质转化成能量。物质的能量虽然只有千分之一,但太大了。如果我们把一千克氢原子的千分之七转换成能量,就等于四千吨石油和六千吨煤。一根只能燃烧几分钟的树枝所含的核能,足以点亮一个100瓦的灯泡100万年。

《宇宙与人》观后感 篇8

在前几天的一节马哲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科普片《宇宙与人》。电影中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构产生核聚变,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是小小核子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能够做的,更是我们必须做的。

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谓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比如:在某个巷子里,几个人推着车子买盒饭,那些饭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或在菜市场买菜他们总会给你一个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

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车内处理,他们把橘子汁烧到一定温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吗?这些方法,极大的保护了环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