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大国粮仓》观后感(精彩11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

《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1

读袁隆平,读“杂交水稻”之父,我可以从中读出精神,读出品质,读出境界。读袁隆平,我知道人要有一个伟大理想。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多么伟大理想啊!多么崇高追求啊!这是人类千百年来梦想,是无数英雄为之努力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坚定而明确理想。他们把理想作为自己人生航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达自己理想彼岸。在理想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紧弦发条,拉满弓锐箭,展示出常人所难以想象意志力量,越过让常人望而却步艰难险阻。终于,他实现了他夙愿用占全球8%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人口,他让中国人远离了饥饿。

读袁隆平,我知道要想做事业,必须先学做人。

只有做一个老老实实人,才能踏踏实实做事;只有做一个淡泊名利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个坦坦荡荡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贪图名利,他可能早已是亿万富翁;如果袁隆平贪图享受,他也不用以九十多岁高龄流连于稻田之间。他是真正想为人民做点实事,为农民增收,为国家分优。

读袁隆平,我知道机遇宠爱有准备人。

从查得威克发现中子,到中国科学家合成人工胰岛素。他们遇到机遇,获得成功,哪一个不是做了充分准备,哪一个不是经历了数千次实验呢?有位名人说得好“当你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就可以考虑机遇了!”是啊,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人。

读袁隆平,我知道运动是很重要,因为身体是革命本钱。

试想,如果所有科学家都健康长寿话,那么,我们社会将会增添多少新发明创造啊!每次听到有风华正茂科学家去世,我都会为他们感到惋惜,为国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经常运动,使自己身体健康,有了强健体魄,才能为人类多作贡献。袁隆平九十多岁了,仍然能在实地实验,这他平时经常运动,有一个健康身体有直接关系。

读袁隆平,使我精神得到升华;读袁隆平,使我心灵得到美化;读袁隆平,使我生命得到增值。

《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2

2021年5月24日,注定是值得铭记的日子。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我盼行至您的梦里,良田万里,禾下乘凉”“知道他走了,一定要来送送他。我们种田的,对他有感情”……各地群众手持鲜花赶来吊唁,其中不乏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脸上有泪,眼中有光。

人世间,“吃饭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件的事情。对中国人来说,“袁隆平”三个字,是嵌入百姓粥饭、天下粮仓的重要符号;对全球而言,他的“东方魔稻”“营造了一个粮食更为富足、粮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稳定的世界”。

虽然今后无法再看到这位一生为民谋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个人心头的种子,化作千千万万个“他”,蕴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种力量,有着爱国为民的情怀。“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是学农的,我应该在这方面尽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

这种力量,有着信念坚定的分量。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他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这种力量,有着矢志不渝的勇毅。“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门规”---“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这种力量,有着勇于创新的担当。充分尊重科学规律,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他的一生。

这种力量,有着朴实无华的品质。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总与水稻有关,是一位直到入院前还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绝不愿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中国“老农”。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他留下的“种子”,将在无数后来者和奋斗者的代代传承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着全球关注的目光,同时,在尖端科技领域也有不少“卡脖子”问题,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阻隔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面对成绩与不足,以自立自强的精神在科技领域不断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这种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用“脚踏实地”的作风成就“顶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颗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闪耀。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我们定会坚守,定去拼搏,定将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3

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

然而,他对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却感到“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他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我想,仅从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们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谦逊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让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谷子,越是低下头。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人喜欢张扬、高调。比如,表现在学习上,喜欢吹嘘自己的博学与能耐,看过几本薄书,就自诩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写过几则公开发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诗人、作家。表现在工作上,喜欢凡事必称大,有的事还没有做,就开始说大话,刚刚干出一点成绩,便“拉长、吹大、垫高”,热衷于在媒体上“精心包装,隆重推出”。这种喜欢张扬的人,虽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许能慷一时之慨,开一时之怀,求一时之名,取得一时之利,但这种人往往行之不远,登之不高。而谦逊的人则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做人行事,这才是成就大业的基点,是走向成功的长梯。

也许有人担心,谦逊的人,久而久之,会被人遗忘,终究会吃亏。其实不然。这些人、这些事或许一时难 这正像袁隆平所说的,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特别是谈到物质享受时,袁隆平认为,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弯路,少留遗憾,身心才会健康,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远。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最应大力弘扬的就是袁隆平这种谦逊美德,常怀一颗平常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越是成绩突出,越是贡献巨大,越是形势大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如此,我们的工作才会大有起色,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当思来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凉,吾辈接棒!”。

“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时,在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悲恸高呼中,在车辆的呜咽鸣笛中,在每个人的泪水中,在湖南长沙,在全国各地,在国内外,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表达一种哀思与缅怀。为啥袁隆平的离去会触动亿万人心,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心怀人民,心系人民的温饱。面对上世纪60年代的粮食短缺,作为学农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了他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可以,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社会,人民才把他高高举在头上。“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始终脚踩大地,专务于伟大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热爱与拥戴。

世间从此再无袁隆平,但在遥远的太空,有一颗星星更加闪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们在表达哀思的同时,延续他献身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伟大精神,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追思。

《大国粮仓》观后感个人心得 篇4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平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近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电影《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5

该纪录电影以“谁来养活中国?”开篇,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都一一变为现实,呈现了中国人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的美”“吃得健康”的历史性转变,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影片用镜头语言表述百姓故事,让普通百姓聚焦中国饭碗,以平民视角答疑解惑,了解中国粮食安全。用史实验证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特别是以袁隆�

通过观影,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具有极端重要性,真正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纷纷表示将牢记初心使命,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储粮工作“四个坚持”新要求,传承中储粮人“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精神,以“实干+精细”的工作作风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坚决守住管好“大国粮仓”,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 篇6

“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由于工作需要,院里几次决定给袁老师换大一点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但袁老师不同意,说:“这间办公室蛮好嘛,我都习惯了,有感情了,再说,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大家拗但是他,只好算啦。袁隆平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手里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的经费。按理说,像他这样的身份,弄一间大一点装修得像样一点的办公室于公于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同意,让人在当初的不理解之后,幡然顿悟,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本高洁,香自苦寒来”。

《大国粮仓》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7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观后感(精彩11篇)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观后感(精彩11篇)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世长辞,国人纷纷泪目。上万市民雨中悼念袁隆平院士,一声声“袁爷爷,一路走好”令人心碎,网友哀思刷屏朋友圈……国士无双,痛别之际,我们更应该化悲伤为力量,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以实干实效继承他的遗志。

学习他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袁老立志学农,是因为“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1953年,他曾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历经一次次曲折的过程,才终于取得科学道路上的成功。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为天下人“稻粱谋”。为了祖国和人民需要,他把自己化作了一颗种子,走到哪里耕耘到哪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汗水浇灌,硕果累累。

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他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知足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他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 今天,在缅怀和追悼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传承他的追梦精神,用创新与奋斗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学习是最好的纪念。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世间再无杂交水稻之父,但他的精神风骨必将由后人接棒,永续传承,生生不息。让我们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继续实现他“种下的稻田梦”。

纪录电影《大国粮仓》优秀观后感 篇8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他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买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但他抽烟要抽好烟——“中华”,每个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开销。“我对财富的看法,有钱不花就是没钱,放在银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钱。”

不论银行里有多少钱,袁隆平还是种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渐增多的条条皱纹,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大国粮仓》观后感个人心得 篇9

这位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伟大院士袁隆平,有人评论说他的身价只有1000亿元,但他的月收入,连工资补贴都只有几千元。按照他的贡献,他应该有更多的钱,但是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笑吟吟地说:“钱对于生活和生产很重要,但是钱的方式一定要对。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等于没钱。但是有了钱,第一,不要铺张浪费,第二,不要吝啬,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

所以,我穿衣简洁大方是一个原则。你穿得这么好干什么?很闪亮。穿的好,不一定地位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简单、直白、深刻、发人深省。有人评价他:“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他几十年来一直努力学习,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忧国忧民,利国利民……”袁隆平院士作为一名科学家,不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是一位具有可贵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人。他卓越的科技能力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品格、精神和风格为我们的知识分子在教育战线上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作为一个在环保战线上战斗的知识分子,我由衷地赞美袁隆平院士,我认为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造福人民。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院士那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不仅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增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雄心壮志,还要让每个人都学习和发扬他的做人态度和奉献精神。

大国粮仓电影观后感 篇10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 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

当今学界,浮躁、浮夸之风盛行,门派成见根深蒂固,为了评职称、快出名,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窃,一些单位仍然论资排辈盛行。这些都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以及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而袁隆平是中国科学界一个难得的帅才,他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点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杂交水稻的人才梯队。上世纪,他曾把自己发现的野生稻资料无私地提供给各地的科研机构,从而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他还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资金奉献出来,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平的学生邓华凤根据老师的思路,历经两年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设想变成现实。报奖时,邓华凤想在名单上把袁隆平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平却坚称,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参与评奖,充分表现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广阔胸怀。

发掘和弘扬袁隆平的精神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该以袁隆�

影片还重点展现了中储粮集团公司作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在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守住管好“大国粮仓”的责任担当。

中储粮集团公司现有24家分公司、9家子公司,在全国布局直属库和分库980多个,储备体系网络布局覆盖全国。总仓容、罐容超过1亿吨,占全社会仓容的五分之一,储备品种涵盖小麦、稻谷、玉米、大豆、食用油和棉花,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自2005年起。中储粮先后承担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以及玉米、大豆、油菜籽以及棉花临时收储任务。中储粮在收购中大力推广运用“惠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提前预约售粮,减少排队聚集,方便农民卖放心粮、舒心粮。

目前,中央储备粮绿色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8%,质量达标率、宜存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通过广泛应用先进绿色储粮技术,确保储粮绿色、保鲜、营养,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新需求。同时,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实现所有直属库智能化管理全覆盖,实现对直属企业管理全过程实时在线监控,建成国内粮食仓储行业最大的物联网,增强了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