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
这天我在吉林教育频道收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受益匪浅。
节目的开头讲的是一个小故事。把大树比喻成父母,大树陪着孩子长大,时时刻刻奉献着自我的果实、树枝、树干,让孩子实现了愿望。孩子长大后,大树变老了,孩子明白每一天陪着大树。这时于丹老师讲到了“孝”字。百善孝为先,要我们明白感谢父母,尊敬师长。“仁”字是要我们充满爱心,和善待人。“自立、自强、自信”是说孩子的成长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经验和悟性。
想想自我,有时候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他们啰嗦。有时候他们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我总是不情愿。想到那里,我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而我却不明白感恩,总惹他们生气、悲哀,真是太不就应了。我今后有空闲的时候,给爸爸妈妈送一杯温水、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帮妈妈拿东西、洗几次衣袜,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我学会感恩。
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最主要的,否则即使你考试得了100分,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那天听于丹的讲座,偶尔想起这样一件事。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此刻想起来,大家在一齐的时候,姥爷就经常悄悄跟我说,你看,那里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个性有礼貌,谁个性博学,谁做事个性麻利,你去看看谁能当你的老师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是好的,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姥爷,说你看,有一个叔叔肯定不是老师吧。然后姥爷就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这也是一种老师。
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的蒙昧状态,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读,要去记忆。所以《论语》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读经典很有意思,开始会觉得简单,但读来读去,便应了郑板桥的那句话:“画到生时是熟时。”感悟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敬仰圣贤。因为他们不用华彩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必须要去膜拜,必须要去远离。他们不因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报,觉得不可企及。他们以自己的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
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就是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之后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孔子说的,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便是孔子的温暖世道了。
其实只要做到五个方面,那么这种仁爱就基本完成了:恭则不侮,生命有尊严;宽则得众,受众人爱戴;信则人任焉,走得更长久;敏则有功,打碎的罐子变宝贝;惠则足以使人,调动他人用心性。
我们以下代人的眼光来看“恭”和“宽”是教我们怎样样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们怎样样做事的,“惠”是教我们怎样做官的,做人做事做官这就是我们现代人一生基本上要做的资料,所以中国儒家的仁爱思想,我想他跟我们这天每一个人生命中的理想都会相关,他让我们有具体的做事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主角。
周六早上八点十分,我准时打开电视,收看于丹老师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于丹老师语言妙趣天成,一个个小故事被她娓娓道来,而这些搞笑的故事又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关孝心的部分让我感触很深。
“什么是孝呢?”,于丹老师首先发问,然后讲述了一个《男孩与苹果树》的寓言故事:男孩小时候很喜欢和大树玩耍,大树每一天都等待着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时期,大树让他摘取果子换取学费和玩具;青年时期,大树又把树枝给了男孩盖房子和娶新娘;之后大树贡献出树干给中年时期的男孩做独木舟去周游世界。能够说大� 当男孩成为老人时,他想去的地方已经去过了,想看的东西也已经看过了,此刻他只想和树桩在一齐晒晒太阳。
故事中大树和男孩的关系多像爸爸妈妈与我的关系呀!都说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的爱,它只求奉献不求回报。而作为子女又就应如何呢?“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作为子女要有感恩的心,即孝心。古时候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现代有敬爱的周总理吃饭时总是先给父亲喂饭;田世国为救母瞒着她偷偷捐肾;台湾企业家赖东进跪着给失明的父母喂饭。看看我自我,在家是个“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平时要什么有什么,可一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我就会对爸爸妈妈大发脾气,怨东怨西的,甚至有时对他们的说教不屑一顾。
记得不久前我和妈妈一齐去商店,妈妈原本是准备给我买笔记本,但是到了商店,我就被里面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所吸引,看看这支笔、摸摸那支笔、再试一试,哎呀!这些可真漂亮。妈妈已经选好要买的东西,我笑眯眯地对妈妈说:“给我买这套钢笔吧”,妈妈说:“你都有那么多笔了,还要,不买。”一听这话,我的脸一下子就变了,小嘴翘的老高,之后,妈妈再问我还有什么东西没买吗?我就爱答不理的。事后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自我确实已经有很多笔了,要它也只是因为好看,正像妈妈说的买就买确实需要的,不要贪图好看。想想在生活中妈妈对于我确实需要的东西,无论它多贵,妈妈也从不拒绝,总是很痛快地答应。而可有可无的东西,妈妈就会让我思考到底需不需要。我当时却因为妈妈的拒绝而生气,此刻想来十分惭愧。
生活中爸爸妈妈总是在一点一滴地关心着我。好吃的、好喝的都是让我先吃;而剩饭剩菜从不让我吃;脏了的衣裤、袜子只有我脱下来放在一边,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将它们洗干净;每一天下班后他们又总是第一时间冲进厨房为我准备可口、丰盛的饭菜;我有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总是向他们述说,他们会为我排忧解难,而他们却从未对我讲述自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难事和不快,因为他们总期望我每一天快快乐乐地、健健康康的。
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后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懂得珍惜父母之爱,师长之爱;让我明白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好处。所以,从这一刻开始,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
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我们只知道索取,觉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可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同学们,你为下了班的父母端过一杯热茶,还是为父母洗过一次脚?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得感恩的含义,何况我们呢? 我们不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和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特别是我们的老师。
老师您每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班里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们还是总惹您生气,不好好学习。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会好好学习的,不会惹您生气了。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
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潜力?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潜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
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应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
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于丹教授的讲座,使我明白了许多,我怎样去做一个“大写的人”?怎样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怎样解决问题和做事?
看到爸爸那两鬂的白发,心中的愧疚油然而生,我从前做的事太伤父母的心了,理解之后精神得以重生。
孝,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其实,不管是本分、传统美德、还是义务都无所谓。难道没有这些规定,我们就不爱自己的父母了吗?不要把这当成一项工作,这是爱的行动,是本能的付出。现在,我们还小,在物质上不能给太多父母的需求,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其它方式来孝敬父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同时自己也不要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当然,如果我们长大了,年老的父母也只是希望痑陪伴着他们,像儿时一样,簇拥在父母的膝下,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虽然我们正值青春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以所谓的“逆反心理”为借口,去伤父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因为父母为我们牺牲了青春,给了我们生命和太多的爱!
人生就是一本书,时间的手匆匆将它翻过,并不理会谁读懂了,谁还在糊涂。如要使做事有效率,最好是“想到就做”。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之后,你会发现你随时都有新的成绩:问题随手解决,事务即刻办妥。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坚定自己必胜的信念。面对困难,要学会冷静,沉着思考,要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全局。然后,一步接一步,有系统地剖析它的形成原因,不利和有利两方面的影响。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我想这也是我在今后成长过程中应该做切实努力的方向。
朝阳,向天穹的额顶升起;
光明,将大地的阴郁驱尽;
生命,在光辉中诞生、延续;
在光明的世界里寻求希望的踪影。
这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潜力的重要好处,四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在讲第一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明白,但它却再一次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颗粗壮的大树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一天小男孩都来找大树玩,摘几个果子吃、摘几片树叶玩,大树都不生气,每一天都盼着小男孩来和它玩,大树一天一天的盼着,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来找大树了,又过了很久他已经是个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恼的叹着气,大树说:“孩子啊,你怎样了?”小男孩说:“别人都有钱买新玩具我都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卖钱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之后,小男孩于是好久都不来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树底下叹气,大树问:“你又怎样了?”“别人都有钱盖新房子、娶新娘,我却没有。”“那你把我大的树枝都看下来卖钱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来看大树,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气,“你学业也成了,房子也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大树问,“别人都去海外了,我却在家里待着。”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于是,小男孩就把树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来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大树问:“我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大树桩,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
哎。”“不,我回来,是因为想和你一齐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父母无私地给予我们这么多,我们就应懂得珍惜和回报。目前作为学生能回报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于丹老师还讲了周总理每次回家都给老父亲喂饭,然后才自我吃,父亲去世后好长时间都不断流泪。这些都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
名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孝敬父母,让她们觉得幸福!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教育好自我的学生心存感恩,对家人、对长辈、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和以前帮忙过自我的人都就应感激!感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这一刻做起!
星期天的早晨,我被爸爸叫醒,一起收看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节目,看到深受启发。
讲座中讲述了大量的故事和实例,尤其是一颗大树的故事,途述它把自己的全部都贡献给那个小孩,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最后只留下一棵老树根,而小孩一直到头发白了,满脸沧桑的时候,才明白大树的用意,才感恩它,才来真心的陪伴他。我们的父母都像那棵大树一样,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来哺育我们,盼望我们能实现梦想,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有时间,我们也要多出去走走,多结交些朋友,不能让自己整天守在书桌旁和电脑桌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观察外界的各种食物,这都是知识的积累。
只有在德智体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我会努力的去争取,是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告诉了大家怎样去感恩父母。
她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4、5岁时,去一棵大树下摘树叶,拔树枝玩,有时他不高兴了,就会在树上刻字。到了小学时期,孩子来到树下一脸不快乐,大树就问:“孩子啊,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孩子说:“你看别的孩子有足够的学费,有钱去买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大树说:“那这样吧!你摘下我的果子去卖钱,就有交学费和买玩具的钱了。”孩子高兴极了,每年秋天都来摘果,然后就不来了。到了成年阶段,孩子又回到树下开心不起来,再也结不出果子的老树问:“孩子,你把书都念完了,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孩子说:“你看我的同龄人都有家了,可我没房来迎接我的新娘。”老树说:“你看,我有很多又大又壮的树枝,你能够把它们砍了然后去盖房。”孩子听了立刻砍了老树所有的树枝走了。孩子到了中年时,又一次不开心的回到老树下,树干问他:“你又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孩子说:“我总要看看远方吧!我的朋友都飘过大海去了远方,而我却不能。”树干想了一会儿说:“你能够砍了我的树干,做一个木筏去远方。”孩子听了兴冲冲地把树干砍下拿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头上长出了白发。一天,他来到树前,树根说:“我没了果子,没了树枝,没了树干,你就不会再陪我了吧?”孩子说:“
该去的`地方我都去了,此刻,我就想陪着您晒太阳。”
其实,我们的父母一向像这样满足着我们,我们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让他们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今天,我读了于丹的专题讲座,感受很深。
于丹先生在讲座中主要强调,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孝顺父母、尊重老师、关爱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道德上得到发展,在智力和身体上全面发展。
于丹先生首先谈到了“孝道”。孝道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倡导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道和孝道。感谢你的父母,尊重你的老师。孝道不仅是一种外在要求,也是一种内在责任。
然后谈谈“仁”。仁爱就是学会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充满爱心,善待他人。这部三个字的经典名著说:“我不知道;在人类生命之初,人性是善良的。性质相似,习惯相去甚远Rdquo意味着当人们刚出生时,他们的天性善良,气质非常相似,但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惯都会有所不同。教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理解一个人的痛苦,与两个人分享,痛苦会减少一半。相反,与两个人分享一个人的快乐,快乐会增加一半。与他人沟通,多关心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成长。
最后谈谈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儿童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经验和理解。不要拘泥于规则和步骤,而是要学会在这个混乱和嘈杂的社会中找到有效的信息。
经过于丹先生的授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学习。首先要学 如果他们不能成为一个人,即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好,他们也不
当我想到自己时,有时我的父母督促我学习。我总是太罗嗦了。有时他们让我做我能做的。我总是不情愿。当我想到这一点时,我不禁感到非常内疚。我不知道我的父母为我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痛苦。我不懂感恩。他们总是让他们生气和悲伤。这太不合适了。在那里,我想对我的父母说:我错了。我以后会听你的,尊敬你,报答你的养育之恩。
在我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改掉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与同学们快乐地学习,确立自己的崇高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成为优秀合格的人才。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使我对感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是出于真诚恳切的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感恩,并不止于此。当一个人经常说感恩的时候,他的生活便少了一份报怨,多了份珍惜;当一个社会经常说感恩时,他的世界便少了份纷争,多了份和谐。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
我们感谢父母,从哇哇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所以感谢他们给予的生命,抚养我们成人;感谢老师,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感谢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引领我们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感谢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为贵;感恩,让我懂得承膝于祖辈的乐趣;感恩,让我领略到阳光的妩媚;感恩让我明白什么是披肝沥胆,风雨同舟;感恩,让我明白鸟语花香,蔚蓝的苍穹。
感恩深深,真情切切,感恩使我懂得如此之多,?因为有了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了,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感动于一缕阳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如果你曾感动于乳羊跪母、乌鸟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那么,让我们合上双手,闭上双眼,向上天诚心的祷告,愿天下人都学会感恩!让感恩意识传递,相信我们的前途会更加光明,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看到一本好书,遇到一位良师益友,观看一场有益人生的讲座,都无疑是一次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底蕴的难得机会。很幸运观看这次讲座。
这次讲座,让我进一步深刻明白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一份朴素的生活态度在当下,在唤醒与建立孩子完整人格中越加显得弥足珍贵!
一直以来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宠爱着,娇惯着,为其遮风挡雨,为其提供最好的条件,只怕他吃苦受累,更怕他受委屈,不希望其在磕磕绊绊中生活学习,总想着能给他解决所有问题,然后让他在康庄大道上畅通无阻地疾行或奔驰。一味的付出下,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家长的给予是应该的,不懂得生命的给予和接受都应该是相同。一点点挫折困难就打了退堂鼓,更可怕的是丧失了面对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学会了用回避,打岔来掩盖事实的真相。缺乏勇敢的承担。
人一辈子都会遭受遇到不同的挫折困难,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磨难,也是财富,怎样在挫折中修复才是至关重要的,修复的越快就越能赢得更好的时光。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言,“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是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也正如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赖东进,他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苦难的人生,是苦
难给了我人生的磨练,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们孩子同样也是,如何培养起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正是基于此。即使在挫折中依然不忘感恩与回馈,在逆境中也能更好的成长,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感恩者!
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每一个关心自己,为自己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也让我自己更加明白在教子路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心存感恩的心,感恩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个人,感恩上苍给予我温暖的家,健康的宝贝,感恩儿子能在一所好的'学校接受好的老师给予好的教育??就让我们用善良的心怀感知这个世界,用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人生这个社会大舞台的煎熬历练下舒展自己的生命,并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社会,这就是我们能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告诉了大家怎样去感恩父母。
她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4、5岁时,去一棵大树下摘树叶,拔树枝玩,有时他不高兴了,就会在树上刻字。到了小学时期,孩子来到树下一脸不快乐,大树就问:“孩子啊,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孩子说:“你看别的孩子有足够的学费,有钱去买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大树说:“那这样吧!你摘下我的果子去卖钱,就有交学费和买玩具的钱了。”孩子高兴极了,每年秋天都来摘果,然后就不来了。到了成年阶段,孩子又回到树下开心不起来,再也结不出果子的老树问:“孩子,你把书都念完了,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孩子说:“你看我的同龄人都有家了,可我没房来迎接我的新娘。”老树说:“你看,我有很多又大又壮的树枝,你能够把它们砍了然后去盖房。”孩子听了立刻砍了老树所有的树枝走了。孩子到了中年时,又一次不开心的回到老树下,树干问他:“你又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孩子说:“我总要看看远方吧!我的朋友都飘过大海去了远方,而我却不能。”树干想了一会儿说:“你能够砍了我的树干,做一个木筏去远方。”孩子听了兴冲冲地把树干砍下拿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头上长出了白发。一天,他来到树前,树根说:“我没了果子,没了树枝,没了树干,你就不会再陪我了吧?”孩子说:“
该去的地方我都去了,此刻,我就想陪着您晒太阳。”
其实,我们的父母一向像这样满足着我们,我们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让他们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交往,如同茫茫大海上的灯塔;交往,如同无边沙漠上的绿洲;交往,如同饥饿难忍时的食物……交往时十分重要的,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那天,我观看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感触颇深。
讲座是关于交往的,于丹教授对中小学生交往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在的中小学生爱把自己锁在家里,不愿与别人交往,本是该快乐嬉戏的时候,却很少见到他们玩耍的身影。中小学生中54%的 36%的人更愿意与父母等长辈交往。只有10%的人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这充分的说明了现在的中小学生不懂的交往,不愿意交往。当我看到这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认为,交往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通过交往,我们能交到许许多多的新朋友。我们可以从朋友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没有的优点,正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把快乐与朋友分享,会得到两分快乐。当我们烦恼的时候,把烦恼与朋友分担,烦恼会减少一半。当我们需要朋友时,朋友也会给予我们:在我们成功的时候,朋友的一句真心的鼓励,会告诫自己不要骄傲;在我们失败的时候,朋友的一句安慰,让我们不气馁,给予我们温暖与希望。爱因斯坦说过:世间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这说明了交往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这使我忽然想起一个故事:一位科学家为测试交往的重要性,找了学习相差不大的两个中学生,同时转到陌生的环境上课,其中一位性格很外向,很喜欢与人交往,而另一位则有一些内向,也没有什么朋友。当他们两个转入这个陌生的环境上课时,都十分的不习惯,成绩也快速滑下。过了一个月后,令科学家所震惊的是:那个外向的学生在下课时身边聚满了人,和他有说有笑,他的成绩也提高很快;而那个内向的学生下课时孤零零的坐在那里,没有一丝生机,他的成绩也在继续下滑。当科学家问那个外向的学生为什么成绩上升的那么快时,他笑了笑,说:“在我成绩下滑时,我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他们给我讲解我不会的问题,还给予我许许多多的鼓励,我的成绩自然开始提高。”而问到另一个学生时,他含着泪,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玩耍,当我感到伤心难过与无助时,没有人安慰我,我感到十分自卑……”通过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交往的重要性。
杰利密·泰勒说过:友谊是我人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的舒解剂,是我们的压力的流泄口,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我们思想的散发口,也是我们沉思的锻炬和改进。我们要学会交往,结识一些良友,会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因为交往是人生中的重中之重。
我一直认为,当自我保护,自我掩�
不想寻章摘句、引经据典,只觉得她让灰色的孔子链接了多彩的世界,让《论语》在她独具个性的视角下,变得通俗易懂、意蕴悠长,体现出了经典的平凡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不器”。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天天看那些《羊皮卷》、《需求层次论》《心灵鸡汤》等等;却从不曾注意过这超越了两千年时空的儒家之道,竟然处处精辟;掩卷而思,做一个《论语》的信徒也不错!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使我对感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是出于真诚恳切的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感恩,并不止于此。当一个人经常说感恩的时候,他的生活便少了一份报怨,多了份珍惜;当一个社会经常说感恩时,他的世界便少了份纷争,多了份和谐。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
我们感谢父母,从哇哇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所以感谢他们给予的生命,抚养我们成人;感谢老师,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感谢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引领我们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感谢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为贵;感恩,让我懂得承膝于祖辈的乐趣;感恩,让我领略到阳光的妩媚;感恩让我明白什么是披肝沥胆,风雨同舟;感恩,让我明白鸟语花香,蔚蓝的苍穹。
感恩深深,真情切切,感恩使我懂得如此之多,?因为有了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了,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感动于一缕阳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如果你曾感动于乳羊跪母、乌鸟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那么,让我们合上双手,闭上双眼,向上天诚心的祷告,愿天下人都学会感恩!让感恩意识传递,相信我们的前途会更加光明,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
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潜力?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
高度的概括潜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
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应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
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我和儿子一起看了湖北电视台播放的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感恩教育的信息非常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于丹先生的讲解非常透彻,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教育,也给我们的父母带来了启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节目讲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和爱心,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和自信,并提到了我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只知道该问什么、不知道该付什么、只知道该爱什么、不知道该爱谁是当前独生子女的常见问题;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就是让他们知道在这个社会里,不仅父母爱他,还有很多人关心他。要让别人关心自己,首先要关心别人,给别人爱。“在家庭中”;仁爱;是人类最灿烂的天性和最高尚伟大的品德。要教儿子做人,首先要给他一颗仁慈的`心。从小就给予孩子同情和怜悯,是培养他善良和仁慈的第一件事。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同情心是成人同情心和同情心的反映。因此,父母对他人困难的同情和痛苦的言行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感染和唤起孩子对他人的关心。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父母对孩子说:“孩子们;看,那个阿姨抱着她的弟弟多累啊。让他们坐在那里,“经常让孩子们看到大人是如何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这是培养孩子良好素质的最好方法。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善待父母和朋友,然后他们可以慢慢地引导孩子。如果他们的孩子有问题,你的批评和教育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孩子们认识并纠正错误。此外,你经常说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慢慢地发现孩子真的会改变。此外,孩子们通常会学习你的行为,他们会变得非常关心和负责。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应该逐步扩大教材,教孩子们爱家乡。热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爱事业、爱生活、爱点滴培养、言行引导、仁爱博爱、人道主义道德,将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并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提升。
孩子的爱是温柔的。如果你关心它,它就会长大。如果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如果你打它,它会死的。如果你想有一个可爱的孩子,让我们在生活中培养和照顾它。十年树百年人,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群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完美!
主讲是以一则预言故事而展开,每每听到这个故事,都会一次一次地打动着我的心,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都是全身心的付出。而现如今,当孩子听到这则故事,是不是真的能打动他们幼小的心,能够体会父母含辛茹苦的将他们抚养长大呢?
父母和孩子之间既是爱的结合体,也是矛盾的结合体,往往因为有爱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会形成积怨。
我是一个母亲,当我第一天看到我的女儿时,突然觉得我有了孩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可就在昨天,我还是一个人的女儿,而今天我要负起一个母亲的责任,要用自己的全部去爱这个孩子。在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很忙,她要照顾全家,还要在外农忙,很少陪伴在我身边,和我一起玩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渐渐长大,完成学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我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陪伴我的女儿,她一天天的长大,渐渐的有了自己的喜好,我们往往 孩子是任性的,父母是固执的,矛盾因此产生。有时,我在想:是不是对孩子管得太多了,总是一厢情愿的希望,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碰荆棘,想给她的人生道路上点上一盏指明灯,但结果总是不随人愿。于丹老师讲了他大学时登泰山的经历,她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最终都能够到达顶峰。或许我们还是不了解我们的孩子,或许我们的孩子也想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完成她的人生目标。我们作父母的也应该反思,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不应该一定要按着我们的路走下去,可能在她人生的道路上,帮助她选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鼓励她坚强的走下去,是对她最好的爱。
于丹老师讲到 “仁”,也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仁”或“不仁”。对此我也深有感触,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是不能脱离社会的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的,父母有责任有义务教导孩子如何和周围的人打交道。学龄前的孩子,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是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如果我们经常和孩子发脾气,打骂孩子,甚至不考虑他的个人感受,固执己见,这会对孩子的人格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当他进入到校园,周围有很多性格各异的孩子,她会很难和同学们建立和善的关系。试想一下,我们这样爱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想给他最好的,可这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吗?我们会经常在路上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有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挣脱了家长的手,一直往前跑,家长就在后面喊他,叫他,狠狠的批评他,死死的抓住了这只小手。这个孩子在马路上跑的时候,并不是他勇敢,而是他并不知道危险的所在,他的好奇心迫使他干各种各样危险的事情。我们家长也可能在这个时期,渐渐的打击了他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没有更好的引导他。这种好奇心和自信心的缺失,将会影响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现在的孩子在一起玩,不是跳皮筋、踢毽子、跳山羊,而是一群孩子围在一起打游戏,要么就是追逐打闹,要么就是自己玩自己的玩具,互相攀比谁的最好玩,各夸各的好。就这样孩子渐渐的独立,没有团队竞争意识,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当事情的发展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时,往往会表现出手足无措或不敢面对困难,难道这就是我们家长花重金给孩子的爱吗?
听完这次《感恩教育》的讲座,我深深的感觉到,在很多家庭,不是孩子不会感恩,而是我们家长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有了依赖,有了对物质的攀比,等等……让孩子们觉得一切来之容易,更不会珍惜,包括父母的爱。
教育好一个孩子真的是不容易,在我们还不是父母的时候,没有一堂课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可如今不论我们是不是合格的父母,都上了岗,所以,只有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最后,祝愿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起床,如约的打开电视机,观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四个内容,给我印象最深字的是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他很爱发脾气,因此,他的朋友就很少。有一次,他的爸爸对他说:“你以后要是在发脾气,就往这个木桩上钉钉子!”过了一个星期,木桩上的钉子已经密密麻麻的了。又过了一个星期,小男孩突然发现木桩上的钉子越来越多,于是,他每天都克制自己不要发脾气,过了一个月后,钉子从密密麻麻变成了零星了,又从零星又变成了空白。小男孩非常开心,后来,爸爸把他领到了木桩跟前,叫小男孩把桩子上的钉子全部拔掉,可此时木桩上显现出许多小洞洞,于是小男孩明白了,虽然钉子拔掉了,但对别人的伤害是永远弥补不了的。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小男孩。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乱发脾气,尊敬长辈,就像妈妈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做一个人见人爱,人 见人夸的小女孩。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她教我们应怎样做人,以后我们应多听于丹老师的讲座,在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感恩教育讲座》的视频后,我和孩子学会了很多也看到自身的一些不足。
孩子说以后要学会关心别人、孝顺长辈、乐于助人,不但要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学着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懂得感恩。
我也体会到很多,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书本上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多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要让孩子勇于面对挫折,奋勇自强。也要改掉自己对孩子的不忍心和不放心,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各类人群和大自然,开阔她的眼界,达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这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职责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职责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此刻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我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之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就应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较,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我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我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