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
其实我原本以为中间进来的“实验对象”会在这里逐渐的好转的,或者说我希望这样吧。在他被带走时回头的一笑,我理解为是对马修老师的报答。或许自始至终也只有这么一个人在对待他时除了批评、纠正外还有尊重。
一个人,在选择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前的各种利弊分析之中一定是或多或少有一些理想成分在里面的。进入这个行业之后除了各种应对,也应该保留一份理想。这份理想是对自己的,是对孩子的,也是对社会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
没有了理想,也就没有了耐心。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忽视一个重要的德育规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总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就会对学生们的错误,尤其是重复错误表现出强烈的厌恶,觉得孩子是屡教不改。
我想,如果马修老师也是这样想的,就无法接受孩子们学习了歌唱后用歌声编排“校长”以及其他错误了。一旦放弃了初衷,一切又是一个循环的开始。
克莱蒙·马修老师在一所寄宿学校担任代课音乐老师,在这里他仿佛走进了一所地狱。克莱蒙·马修自己亲眼看见了学校各种严厉的惩罚,孩子们却无法求助。克莱蒙在学校的日子里懂得了孩子们的心灵,在孩子中组建了合唱团,每天费心劳神地让孩子们练习歌唱,给孩子们写乐谱,这就是克莱蒙老师对学生们的仁慈、关怀和宽容——无限的爱。
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之下,他们逐渐懂事,逐渐成长。孩子们既喜欢上了老师,也喜欢上了音乐。克莱蒙对孩子们的爱,毫无保留地放在了每一个的身上。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常常对老师的教导表示不耐烦。为了我们身心健康成长,老师们经常提醒我们,反复地教导我们,是为我们好,希望我们以后凭着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生活技能走向美好的生活,走向美好的未来。可我们呢,而是用一种冷漠的眼光望着老师,每当想到这些,多么地让人惭愧啊!
老师的爱,就像那明亮的灯光,照亮着我们的心田。我们应该懂得尊敬老师!
你的生命是否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似乎并未名满天下,却给过你从未有过的慰藉;他也许并非满腹经纶,却让你明白了从未懂得的道理;或许你与他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可他对你的影响却足以改变你的一生。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便是这样的一位老师。放牛班,即差班,是接纳问题少年的班级。
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一位满腹才华却不得志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了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任职学监。刚进校门马修便看见学生恶作剧使得神父眼眶受伤,险些失去生命。校长哈森对付这些桀骜不驯的学生就是简单粗暴的方法:关禁闭、打耳光、揪耳朵、辱骂。不管是否正确,他总是以最冷酷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们,甚至连娱乐活动都被禁止。这些学生或是被原来的学校开除,或是被父母放弃,甚至有些是孤儿。正是这样一群差生,在外人眼中无可救药的社会渣子,马修老师用爱细心地浇灌着他们,用音乐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窗户,最终使他们唱出了动人的'歌曲,也使得这群问题少年获得了新生。
影片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两种教育方式让我产生了如下感想:
校长哈森因为抓不到恶作剧的凶手就让集体受罚,直到真正犯错的人主动认错才肯罢休。这是典型的教育上的“连坐式”惩戒制度,支持连坐制度的 从连坐惩戒的目的出发或许可以理解,但实际收效甚微,产生的负面效果更大。因为连坐制度会极大地遏制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每天都担心自己会犯错。所以综合考虑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20xx年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明确了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一种教育方式,具有育人属性。我们在应用教育惩戒时要十分警惕它所带来的副作用,有些甚至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
爱比惩罚更有力量。当马修老师知道了使神父受伤的真正凶手是乐格克后,没有直接带他去见校长和关禁闭,而是派他去照顾神父,并告诉神父是他主动要求的。神父十分感动,乐格克面露悔意,这样一来便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由此,爱在教育学生中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当学生犯错后,身为老师应当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更能实现教育的目的。爱的感化往往比冰冷的惩罚制度更能使学生明白道理,也会明白世界的温情所在。没有孩子天生就是恶魔,也没有孩子天生就是问题儿童。选择使用暴力对待他们还是用爱去感化都在一念之间,可结果却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如果能被善待,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果能得到正确引导,“放牛班”也有春天。希望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能被这样平凡却无比温暖的光芒照耀,也希望在这凉薄的世界中,有人能与你温暖相待。
短短九十多分钟的片长,却蕴藏着一个社会。
池塘之底是一个小社会,等级分明,制度森严。院长哈森是剥削阶层的代表,冷酷无情,贪得无厌。他残忍地对待那些犯错的孩子们,滥用私刑,为了他的仕途他不惜毁掉孩子们的前途,但没有孩子有能力反抗,直到马修的到来。
是马修改变了这个社会。
面对被摧残了心灵的孩子们,他循循善诱,面对孩子们过火的恶作剧,他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包容。他用音乐之光照亮了孩子们长期阴暗的心灵。
马修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仕途上的失意使他偶然来到这个被铁门紧锁的院落——这个尘封心灵的地方。一道铁门,囚禁的不只是躯体,还有心灵。
院长根本不懂孩子们的心,他只知道“一犯错,就处罚”,在他眼中,孩子们只是他追名逐利的工具。对,孩子们是桀骜不驯,可这是谁造成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因后天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已经沾染恶习,院长还要把他们推入叛逆的深渊。他只管用暴力使孩子们屈服,却不曾想过驯服烈马要用温情照料而不是凶狠的马鞭。
可恨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偏有这种人,骑在学生、家长头上作威作福,却少有马修这样的好老师。为什么哈森这种无能又丧尽天良的人能在社会上兴风作浪,马修这种善良负责任的人却不得重用,郁郁而终?这不只是电影,更是现实。
是马修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试想如果池塘之底没有马修,将会葬送那里所有孩子们的未来。那么,现实生活中没有心灵引导者,又会怎样?我们不能强求每个老师都成为马修那样的好老师,那是不现实的,但根本原因在哪儿?
每一个家长和老师啊,如果你们对孩子们少一分不闻不问,多一分仁爱和关怀,就没有池塘之底。
法国向来善拍文艺片且都很成功,总能以细碎的情节、脉脉的温情来打动观赏者,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放牛班的春天在大学时便看过了,当时是学生,仅从文艺片欣赏角度去看电影的剧本结构、导演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演员的演技。而今作为一位职教的老师,今年寒假又找出次片又看了一遍,环境发生了变化,感受也大不相同。
整部电影始终笼罩着一种佛家大慈悲的情感。大乘佛教以度人为己任,佛相信万物平等,万物皆能拯救,造了业罪,通过真心悔过佛也会给他们一次救赎的机会。
我们从事职教应持此胸怀,给我们学生脉脉温情,找到一座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感化他们。
《放牛班的春天》是20xx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该片讲述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在1949年到一间外号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代课教师的一段经历。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最终用音乐的方法打开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在电影推荐排行榜上看到过许多次,浏览过简介,但一直没有看,潜意识里觉得音乐电影应该是给学音乐的专业人士看的,我看了应该会觉得枯燥无聊,而且总觉得“合唱团”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但当影片放到第4分钟,主人公马修出现这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学校”门口时,我便被深深吸引了,他拿着行李,人虽然有些胖但走路走的笔直。不免感觉有些滑稽。当他站在全校师生面前,那不知所措紧张的站姿,也为电影奠定了幽默的基调。让我一改对音乐电影的偏见。
这所学校的孩子调皮,他们爱唱一些搞怪的歌,他们唱的不好,但又非常爱唱,难道他们真的无药可救了吗?也许,可以通过音乐改变他们。是啊!哪个小孩儿不喜欢唱歌,不喜欢音乐呢?人类天生就对舞蹈和音乐欢喜。音乐和舞蹈最能表达人原始的情感。
于是马修试图用音乐打开他们的`心灵,他开始自己创作曲目,教班上的孩子唱歌,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这群学生中,有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学生莫翰奇,他的声音是上天赐予的奇迹,每当他独唱时,他那专注的眼神里有许多东西。有骄傲,喜悦,对音乐的热爱,还有一些说不明白但带给你心灵震撼的东西。但莫翰奇却是一个特别骄傲,难以驯服的学生。马修用他特别的方式教会了莫翰奇感激。
莫翰奇犯错后,马修老师故意冷落他,并且故意地对他置之不理,一个有着天籁般声音的孩子突然被取消了独唱的资格,这种冷落打击了孩子的自尊,重挫着他的骄傲。
但在伯爵夫人来视察时,马修老师又重新给了莫翰奇展示自己的机会。
那一刻。
“在莫翰奇专注的眼神里,我突然领略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他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就像台词里说的:“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像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枕,荣耀之巷”。
当然,最让我震撼的还是这部电影的音乐,有着法国音乐的细腻,温馨和浪漫,触动着我的心灵,尤其是当莫翰奇独唱时,那动人的歌声在心中缓缓流淌,,婉转动听,纯真质朴,空灵华美,一次次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和灵魂上的荡涤。看来,除了流行音乐以外,我们也该多听听其他方面的纯音乐,单纯的钢琴,或者小提琴,或者合唱……,这并不是音乐家的专利。
在某个周末的早晨或某个下着雨的傍晚,静静地挑选一首纯音乐,不去在乎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的,哪种风格的,抛开对音乐的偏见和限制,多去尝试一下不同的音乐,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震撼。
今天,老师特意省出了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也在那里读书的话,我肯定已经跳楼自杀了,你可能不知道在那里的规矩只有三个,一:服从指挥,二:服从指挥,三:服从指挥。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如果一个人对老师做了个恶作剧,伤到老师了,他们之中如果没有人甘愿承认的话,他们校长就会不假思索的让所有人轮流受罚,不管是肇事者还是无辜人。总之,他一个都不会放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救星终于来了,他就是马修。我说马修老师是他们的救星的原因是,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不是一味打骂,也不是动不动关禁闭,无视孩子们的惊恐害怕,而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个孩子都捡回了自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生命中,一个教师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一位坏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让孩子的一生都过得暗淡无味,而一个好老师往往可以用一句温柔的鼓励,用一个肯定的眼神,用一句关心的话语。点亮一群孩子的人生,让他们的一生都活得光彩有力。 在这部电影中,马修好似一位放牛人,用自己的爱心找回了丢失了的牛群,用爱化成了一盏盏灯,照亮了前进之路,用爱化成了一个个路标,无时无刻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我想说只要人生充满着爱,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爱的脚步,只要你真心的做一件事,你就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马修老师,我会一直支持你,支持你对孩子们做的一切,支持你在教育方面不分贵贱的精神,支持你那良好的教育方式,马修老师,大胆的去做吧,孩子们一直都在为你鼓掌!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应� 做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老师。我觉得,每一个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渊博的知识,还有在学生失败时说的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迷茫的时侯伸出的援助之手。电影往往是虚构的,可是,有些电影中却包含着无尽的真理,尽管它们是虚构的,可是它们却可以像一个不容更改的事实一样,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个永远的印迹,像一个永不消失的光点,点亮我们的生命,指引我们前行!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群“有问题的叛逆少年”,但他们在新学监马修的带领下,慢慢的转变,这正是安徒生的童话中丑小鸭褪变成天鹅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两种教育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是校长哈森的严厉派,这似乎让我想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私塾中,从来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骂就骂,而且禁锢学生的思想,背不过文章便拿戒尺责罚。只不过与现在不一样的是,古时候的学生都很听话,用戒尺也能使学生拿到好成绩。
但是现在,21世纪里,学生愈发叛逆,像弹簧一样,老师硬,则他硬;老师软,则他更硬。有的老师也懒得理会,便保持一贯传统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学监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种开放教育。老师从来就不打骂学生,而是靠“温暖”来感化学生,就算学生再不听话,但学生“冰冷的心”也会有融化的那一刻。电影中的小男孩皮埃尔开始也是一个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马修却发现了他异常的唱歌天赋。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么让这个叛逆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的?是马修的坚持不懈,是他的火热的心,终于感化了学生。
这两种教育我都经历过,我也被老师打过骂过。我也遇到过像马修一样的老师,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在电影中马修最终战胜了哈森,思想派战胜了严厉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教育模式还依然并存着,但不管怎样,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都是为了学生们的未来!
读了放牛班的春天后,我感到老师是多么的强大,值得尊敬!使我又一次受到了良好的师尊教育。
“池塘之底”是一个住满调皮孩子的学校,因为里面有许多都是父母离异,没有人管孩子,所以非常调皮。马修是一名刚被调到这所学校的新学监,校长是一个性格暴戾的人,我真不明白怎会有这样的校长,他虐待学生,大家都讨厌他,但是太怕了。马修以前是一名音乐家,他总拿着一个包�
马修发现莫安琦很有音乐的天赋,所以成了他的合唱团的独唱。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局了,可是谁知道呢?一场大火就灰飞烟灭了,其实马修救了孩子们,因为他带他们去玩捉迷藏了,但是校长却为他没有看守学校而解雇了马修。之后,其他的老师投诉了校长,这所学校就这样消失了。贝比诺无处可归,执着的请求马修带他走,马修心软就带他走了。
电影中对于莫翰奇的描述有“天使般的面孔”、“魔鬼的心灵”、“天籁之音”,可见他是个不一般的孩子。他心中对母亲的依赖却不愿表露,想唱歌却又故意逃避。“池塘之底”的压抑气氛,让他把自己紧紧的保护起来,以桀骜做外衣。一切的叛逆只是想获得母亲更多的爱和关注。
莫翰奇发现自己的母亲和马修老师在一起的时候,把墨水泼洒到了马修的脸上。
马修老师取消了他在合唱团中的独唱部分,把他撂在了一边。当最后的真正的表演时,公爵夫人看到站在一角的孤立的莫翰奇时,马修告诉她,“他是个特例。”回答没有多一个字,轻描淡写中,仿佛莫翰奇压根就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这对于莫翰奇来说,惩罚已经很重,而他那一贯无所谓的神情所掩饰的内心,其实是后悔的,怨恨的。他身体斜靠在柱子上,双手插在裤子的口袋里,微低着头,看与不看之间,希望被谅解的内心,一直在挣扎着。
而这些,马修是了解的,他比任何人,甚至比莫翰奇的妈妈都更了解他。这种了解是从马修发现没有参加合唱团的莫翰奇,独自一人在教室里尽情歌唱的那一刻开始的,表面上平静的马修,依然难以抑制内心的狂喜,他断定,自己发现了一个天才,一个在音乐方面绝对有天赋的孩子。这个发现之后,马修一直在帮助莫翰奇,帮助这个孩子改掉不好的习惯,帮助他往这条光明的路上引。他的努力,即便在莫翰奇把墨水泼洒到他的脸上也没有停止。所以在这里,在回答公爵夫人“他是个特例”时,马修这只是说给莫翰奇听的,他已经原谅这孩子了,或者说从一开始,马修就压根没责怪过他。马修只是想让莫翰奇知道,自负骄傲,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当马修转过身来,准备开始之前,对着“乐谱架”郭邦挤了挤右眼时,我知道他是轻松的,快乐的,因为马修知道,莫翰奇已经在求得谅解,这足以说明他的进步。
在前段演唱完之后,马修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对莫翰奇发出了邀请,提示他,下面该是最最出彩的男声独唱。莫翰奇从惊讶,到直起身,手从裤袋里拿出来,到满是疑惑,再到确认轮到自己独唱时的那种惊喜,投入,进而微笑感激。正如马修的画外音所说的那样,“我突然读到了很多东西,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的,懂得去感激。”
这一生动的情节为我们做了一次学生过激行为处理的示范,我们教学中也可能会遇到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我们应该学学马修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发火,不批评;先进行冷处理,让学生有自己悔悟的时间;然后充分了解过激行为发生的深层原因和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最后选择合适的情境,表现出你的宽容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所以,要用宽容的心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用爱让闭塞灰心的孩子们看到了美好和希望。
影片中的皮埃尔、蒙丹、还有佩比诺都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但是为什么他们不好好利用呢?因为当他们心灵中的天使和魔鬼相遇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魔鬼的那个我,要不是遇见了马修老师,真不知道他们会走上一条怎样的不归路。那究竟又是什么力量,会让这些问题少年宁可放弃美好的未来,也要选择跟魔鬼做朋友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所以,他们便放纵自己,让肮脏一点一点吞噬了自己纯洁无暇的心灵。
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只要自己把自己当成魔鬼来看待,那么他就等于跟死神握了手,从此会不求上进,让美好的青春在自己手里毁于一旦。那样的人不是魔又会是什么呢?
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我要像马修老师一样,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险阻,都能坚强自信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放弃!只有这样,我的人生才会阳光灿烂、乐趣无穷。
当天使和魔鬼相遇的时候,让我们昂首挺胸,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天使的我做朋友,尽情释放自己的光芒,让自己
纸上原本不动的音符,经过马修老师的指点,慢慢地开启了“放牛孩子”们心中原本善良的内心。在他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有着如诗般的纯洁天真,他包容他们的错失,鼓励他们勇敢地证明自己,把他们分成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等角色,并 原本调皮的皮埃尔就是此时被发掘出来,逐渐展现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并
音乐的确具有很深的感染力,严肃紧张的数学老师慢慢地有了笑容,甚至可以改变暴躁的校长,使他在合唱团的歌声中童趣大发的玩起纸飞机;音乐也可以让人为之倾注一生,马修老师被辞退后,没有追求名利,一直与音
贯穿整个影片的,都是孩子们稚嫩清澈的歌声。一曲曲听下来,使人心生愉悦,似身临如画美景,蓝天白云之中。艺术之所以成其为艺术,是因为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美好。
对于“放牛班”的孩子来说,音乐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在之中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感悟到了希望和尊严,再没有调皮捣蛋,再没有恶作剧。阳光般明媚的音符,轻柔地荡涤着他们正在成长的小小心灵,也改变了他们对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看法,他们开始感受到爱和付出的伟大力量,也从此有了一个崭新的人生。
让观众醉心的,除了老师和学生这样人皆有之的情结,相当多的人更爱片中的音乐,音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之一。
从教师行业的角度来看,看管学校的孩子们,在他们的家人和那里的老师、院长看来,几乎都是无可救药,犯了错就必须惩罚的孩子,“调皮捣蛋”“无可救药”似乎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就是这样一群在我们这些观众看来都令人头疼不已,甚至感到恐怖的孩子,在音乐老师马修的教育下,变得温顺乖巧、充满活力和讨人疼爱,马修的坚持、执着和付出是值得的,马修对孩子们善良天性的信念是令人敬佩的,马修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时也是令人感动的。从马修老师身上,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应该受到很多启发。
马修老师坚信学生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一定可以被感化。这点是他坚持用行动和语言感化学生,进行持之以恒教学的原动力。影片中,体育老师、因不堪忍受学生暴力行为而离开的那位老师,和校长都认为学生无可救药,认为他们邪恶,撒谎成性,行为怪异,必须用非常严厉的方式才能管得住他们,镇得住他们,所以“犯错,处罚”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和尚方宝剑。也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学生天性善良,所以他们不愿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愿意相信学生的话,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处罚”是他们的利器,学生当然就和他们对立,矛盾于是越来越激化,“处罚”也就越来越严厉,甚至是残酷。但是新来的马修老师却是一个愿意相信学生的人,他总是对学生说“邪恶并不是你的本性”,“你为什么要做不符合你天性的事?”,这些话深刻表明了他对学生善良本性的信任,因此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后来进班的“魔王”蒙丹也是如此。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学生们终于被感化,最终他们之间形成了信任,产生了感情,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马修老师愿意和学生真诚交往,愿意相信学生。这点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他对恶作剧弄伤麦神父的学生盖贺克的身上。盖贺克恶作剧弄伤了麦神父的眼睛,而且伤得很严重,当马修老师知道后,为了避免其他学生继续当替罪羊和盖贺克被院长处罚,也为了给盖贺克一点教训,他和盖贺克私底下约定,他不告诉其他人是盖贺克干的,但是盖贺克必须义务照顾麦神父直至他痊愈为止,盖贺克答应了他,并且忠实地履行了约定。通过这件事情,马修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信任,学生认为他不是来对付他们的,即使自己犯了错,只要愿意承认并改正、弥补,还是会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原谅的。这实际上体现了马修老师对犯了错的学生的关心和保护,当然,这都是建立在他对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的,并且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值得我们借鉴。
马修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给予积极的,持久的,和耐心的培养。本片的主要情节是马修老师发现莫翰奇的音乐天赋并努力培养,作为一名老师,“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同样重要,马修老师并不是一位只会哄学生,只会与学生建立感情的老师,当然这很重要,但同时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音乐家,他具有教书的技能。教给学生知识,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天赋,是老师的基本工作,马修老师发现莫翰奇拥有音乐天赋后,先是在合唱团里锻炼他,后来向他妈妈提议把他送到里昂音乐学院深造,这些都对莫翰奇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育人是教书的灵魂,教书是育人的基础,可以说,马修老师把“教书”和“育人”这两项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出色。
《放牛班的春天》总体来说对我们师范生尤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校里难免会有不听话、调皮捣蛋的类似放牛班的孩子们一样的学生,同事或者领导也有可能不太配合、支持自己的工作或者方法不太对,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好学生的健全人格,怎么样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关系,马修老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总之,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相信学生天性善良,用爱去感化学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去吸引学生,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像马修一样受人尊敬喜爱的好老师。
尘世间谁都想要有力量。希望有力量生存,有力量养家,有力量成就更多。
但是,力量,每个人显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剧中主角,忠厚老实甚至有点儿窝囊的教导主任,怎么看都是好欺负的对象,就连小孩子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发现他简直就是自带春天的天使。他的春天,温暖着茫然无望却渴望爱和美的孩子们,点燃了因生活困顿而没有自信的女子的信心,他甚至还一度把春天吹进了贪婪而食古不化的校长的心里。那场全校随着音乐快乐舞动的场景简直让人以为从此大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几次春风化雨的美好时刻的出现,都是音乐带来的。有些拘谨、人生也不太得意的教导主任仗剑走天涯的力量就是音乐。音乐使他自带光芒。他沉浸在音乐和沉思中时,他教孩子唱歌时,完全成为另一个人。不再是凡尘里那个怕校长让他丢了糊口的工作窝囊中年男,不再是担心孩子的恶作剧而管不了的教导主任,也不是那个连“爱”字都没能说出口的失恋人。诗情画意都写在了他的脸上,通身充满了文艺范儿,有了力量,让孩子们臣服于他的“魔力”里。
返回世俗的他却是无力的,像是立刻被打回了原形,完全没有了音乐里的顶天立地、雄心壮志和让人见之忘俗,仍旧是那个为了三斗米而折腰的嗫嚅人。但是,良知所给与他的高尚却没有随着音乐的暂停而消失。被辞职后的教导主任在苍凉的清晨,形单影只地走上了他来时的路,一个送行的影子也没有出现。突然,学校高墙里一双双孩子的手抛下一张张祝福的纸片,-在他离开的路上绽放出希望的花儿。原来是真的,只要春天来过,花儿就一定会绽放,绽放后结出的种子还依然会植根在珍贵的人间。
天使美而不自知,无声度化身边人。
《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春天是音乐,是良知,是美,更是是善良和希望的启蒙。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位叫马修的音乐家,他成了“池塘之底”孩子们的新学监。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马修寻找到了一座新的“桥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音乐他只为那群孩子们谱写乐章,但它同样悦耳动听。最起码,那群问题少年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和爱。
不,又不全是爱。影片总让我会想起一些片断。那个个子很小,父母在二战中牺牲,不会唱歌的佩皮诺,最后他成了马修的养子,成了一个大名鼎鼎的音乐指挥家。那个在睡前狂欢时一边吹口琴,一边唱着“秃子,秃子,你会完蛋的,秃子,秃子,这儿轮不到你说话”的科宾,但马修没有像校长一样把他拎到办公室揍一顿,而是和他一起唱这首歌,尽管最后他当了一个“架子”。那个戴眼镜的博尼菲斯,那个“天使的面容”莫朗奇,那个马修第一天来就给他“惊喜的”勒克莱克……他们都被马修淳朴的音乐所感动,洗礼了心灵。
那个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他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问题少年找回自我,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
可惜,那个愚昧无知的校长借机开除了他,他离开时,没有一个学生来送送他,可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感动了,他至少证明了:无论是哪一个问题少年,只要他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路,只要再没有犯“问题”,他就不是一个问题少年。
《放牛班的春天》让我看到那些男孩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它讲述的不止是爱,更是教育的模范。
本周五,我们3-6班级全体同学在音乐厅里观看了一部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剧烈的震撼。
电影主要讲了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代课老师。这个学校由顽皮的孩子,冷酷的老师,严肃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这些孩子,对学校的严肃制度很不喜爱。决心用音乐去感化这些孩子。最终,孩子们变好了,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世界闻名的音乐指挥家莫安琦是里面的一个顽皮孩子,莫安琦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虽然他很难缠,但马修老师还是把他的音乐天赋挖掘出来。
这时,我想到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校用赏识教育来培育我们成长,鼓舞着大家前进。我们的学校因材施教,也培育出了很多人才。我们的学校和他们的学校相比,我们的学校更好。
这部电影没有华美的场面,没有血腥的打斗,没有新颖的情节,但它感人的故事、鲜亮的刻画、动人的音乐已足以使每一个观众感动,并爱上了这样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