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优秀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五年级 篇1

汪楚涵

“愿每一位女同胞在自己的星空中,为所爱的生活和事业采撷最璀璨的星。”这是现实生活中的“花木兰”王亚平在三八妇女节为所有女性同胞送出的祝福。此时此刻,王亚平,这个中国首位出舱的女宇航员,正在距离我们大约400公里的太空,给我们讲述太空的知识。

对于太空,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太空课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却大大的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储备量。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油和水是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但在太空里把油和水放到一个瓶子里,轻轻摇晃几下,他们就能混合到一起。再比如,一般来说,普通的液体混到了一起就不能分开了,但在太空,只要稍微用到离心机的原理,就能让混合在一起的油和水分开!而且,在地球上,眼泪很容易就能从眼眶掉下来,但在太空里,眼泪只会在眼眶里打转。就像王亚平说的“在地球上坚强很困难,但在太空上就很简单了。”

这场全国6000万学生一齐听讲的课堂很快结束了。回想起我们之前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宇航员们不也跟志愿军战士们一样吗?他们虽然不用在战场上抛洒热血,不用英勇杀敌。但他们——伟大的宇航员们,也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啊!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2

今天,我们在教室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带我们参观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企鹅服”等运动装置的用法,并解释了太空中锻炼的重要性:空间站几乎没有重力,微重力的环境会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缩,需要坚持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转身,从而让我们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着,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太空实验环节了。三位老师演示了太空细胞学实验、浮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制成一个水膜,再向水膜中缓缓注水。由于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较强,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老师又向水中注入一个气泡,将脸靠近水球时,水球里竟然呈现了一正一反两个像。老师解释道,这是由于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部分,使其分别成像。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结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太空授课是物理课堂上最生动的实践案例”这一说法。

正如王亚平老师在课程最后给我们青少年的寄语,“我们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们的梦想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绽放”,我们当今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简短 篇3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800字 篇4

赵安南

冲出地球,飞向太空,一直都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正如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一开始小心翼翼的穿过大气层,然后后边开始征服整个太阳系。”从古至今,人类对太空的渴望可谓是越来越强烈,无论小孩大人,似乎都对这个充满奥秘的宇宙十分好奇。

今天是2020年3月23日,今天下午15:40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这节课还是由原来的三位老师来给大家讲解,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但内容却比上一次更加有趣。“天宫课堂”第二课涉及到的项目有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还有天地互动环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天与地方互动”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叶老师、王老师、翟老师站成一排细心地为同学们解答他们的疑问。其中一个问题吸引了我的兴趣,“眼泪在太空中是怎样的是?”是像一个小球样蹦出来还是像什么呢?王亚平老师回答道:“在失重的环境下,眼泪是无法正常流下来的,它只是在眼眶内来回打转,或者是凝在眼角。”要一个在地面上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太空中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其次就是太空抛物实验中的顶流-冰墩墩吸引了我,。在我们的认知里,一个物体在空中都是垂直掉落的,但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得到了新的认知。王亚平老师拿出我们的顶流-冰墩墩轻轻地抛了出去,冰墩墩并没有直接像在陆地上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缓慢地向外飘去,直到翟老师接住冰墩墩。我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简直是太神奇了!”在同学的疑问与老师的讲解中,这节课慢慢进入了尾声,最后结束了这一节有趣而短暂的第二课。

我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人出现在太空,毕竟“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简短 篇5

在太空中的生活一直让我很好奇,今天看的直播让我大开眼界。看完后,我不禁感叹太空的生活太有趣了,但我在那种环境下会呕吐,这几位在太空中的叔叔、阿姨,在登上太空前,受的是超乎常人的训练,这次直播让我感受到我的国家越来越强大。

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优秀观后感 篇6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广告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足球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00字左右 篇7

王宇瀚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的第二课,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壮举。在天宫课堂中宇航员老师们给我们讲了很多有趣的太空实验比如水油分离实验等。让我们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神奇实验,也让我们有了一览空间站的荣光,老师们还对空间站中的很多太空科学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也解答了我内心中对太空生活的疑问,使我对太空生活产生了向往,让我对浩瀚的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