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作文(优秀1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15篇清明节习俗作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清明节风俗作文 篇1

清明节家乡的空气里弥漫着清明的气息。生机和活力涨满了大地寒冬的印痕一去不返。

我们这儿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和踏青外,还有煮鸡蛋、放风筝等。

今年清明节这天的早饭,母亲煮了一些鸡蛋给孩子们吃。煮鸡蛋大都是红皮,白皮的被涂成了红色,有的还画上了娃娃,那俏皮样令人忍俊不禁。可我对于吃鸡蛋却不感兴趣,只是拿在手中欣赏,妈妈则哄我说:“不吃怎行呢?吃了眼睛会又大又亮。”于是不情愿地吃了两个,而且只吃了蛋清,母亲又劝导:“不吃完怎么行呢?”于是又不情愿的吃了一个蛋黄。剩下的蛋装在口袋里,后来玩腻了,送给伙伴了。

照照镜子,自己的眼睛又大又亮,大概就是清明吃蛋吃出来的吧。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的一大特色,空地上,一个个风筝凌风而起,好似一个个飞舞的精灵。放风筝也需娴熟的技巧。手中丝线要扯紧,如果你手忙脚乱,手中的线一旦失控风筝就会不知所措,切莫慌乱,只要迎风猛扯风筝线,就会乖乖飞起。将风筝抛飞于柔风的那一刻,是何等惬意。

放风筝就像放飞了童心,放飞了欢快,放心了畅想,放飞了希望。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2

“二盼望”是,“挂清”——“清明节”,在我们这些对“生老病死”朦胧、不懂得“缅怀”已故先人的孩童的心中,根本不存在衷思啊祭祀啊什么的,对于我们来说,吃清明粑是之一爱,之二爱呢,则是第二天,同姓族人全部都要到葬老祖先的坟山上去“挂清”(即通常说的祭祖,前些年的“挂清”显得非常隆重,相比起城市里的绿色环保的扫墓自觉几分落后),“挂清”,就是全族人对祖坟祭祀完后,大家在家族中某一家聚餐!整个家族男女老幼到每一处,会给被牛踩马踏的祖坟培培土,会把祖坟周围及坟上的乱树杂草砍掉,让坟茔和墓碑现出来,这样,路过的人才会知道这个姓氏的族人没有忘记这个祖先。然后在祖坟前供果品,烧香点烛,再在坟茔附近就地取材或人为地找根木棍挂上白纸钱,又跪拜一番,之后放爆竹以示简单的祭祀结束。所以,这一期间,“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这一句话的上口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有些老人,会不愿其烦的在儿孙面前念叨!

“挂清”结束后,大人们赶着回家准备丰盛午餐,我们这些孩童就漫山遍野地疯:男孩子,钻入荆棘林中去摘一种叫作“酸咪子”的野果子;女孩子天生喜欢花,就会到处去折映山红;或挖些野蒜带回家作菜。大家玩得正开心时,听到大人的叫喊,大家就会往回跑。因为,在离开前,大人们有交待,听到召唤,说明吃饭的时间到了!

大人们忙碌了一上午,村子里袅袅娜娜升了半天的炊烟终于可以烟消云散了,这也预示着聚餐终于可以开始了。当然,聚餐前族人会在最长辈的那个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每一个人跪拜,这个长辈都会以这个人的实际情况许下很愿望。比如,要老祖宗保佑学生入学中举;或希望老祖宗保佑刚结婚的人来年生个胖娃娃;也或有家族中的老光棍来跪拜,希望来年能娶个好媳妇的等等!一番“折腾”之后聚餐终于开始了,家族中的妇女们端上头碗、都粑块炒回锅肉、粉蒸扣肉……这样一顿丰盛的家宴,实则是给全族人提供一次大团聚的机会,年轻的相互认识交往,年老的大家在一起叙叙旧。同时也为我们这些孩童解解馋开开荤,满足了我们又一盼望。

清明节习俗的作文范文 篇3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吃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吃馓(sǎn)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吃鸡蛋。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营养食品的习俗。

家乡的清明节风俗作文 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用扫墓的方式,寄托哀思,表达感恩之情。

——题记

从小到大,都已经过了十四个清明节了,但是我却从小到大都不明白,扫墓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真是大人们所说的“保佑你学业进步,身体健康”?

大清早,奶奶就忙着“奉神”,“还保福”。在家里的边放一个高高的蜡烛桌,在蜡烛桌后面放一张方方正正的折叠桌,折叠桌是用来放贡品的,贡品有:鸡,烧肉,白酒,包子,鸡蛋,“发糕”,糖果,饼干,粽子,水果,香烟等等,这种仪式一般都是由女性完成的,男的就负责点燃鞭炮,拜一下神(我们一般只是双手合在一起,然后鞠躬)。不仅需要在家里还要上祠堂拜一次。

家里的供奉仪式完成以后,就要开始集合出发,去扫墓了。同一家族的人们,各家都要带各家的贡品以及工具(锄头和镰刀),有人戴一顶草帽,抗着锄头,提一带祭奠用品,就一起向着先人的墓地出发。上山了,看见我家先人的墓是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没有墓碑没有任何砖砖瓦瓦,只能靠大伙用工具慢慢的把草铲除干净,才能清楚地看见墓地。墓地前有个空旷的地方,祭奠仪式在空地上举行。大家深色庄重,仪式也很隆重。锣鼓队敲锣打鼓,接着有人燃起鞭炮,有的人在悠闲的分点纸钱;有的人在烧纸钱烧衣裳,有人向墓地送上贡品等。等大人们准备的差不多了的时候,大家站在一起鞠躬祭拜,或者虔诚地跪拜,祈祷年年有好运,最后还要向四周丢食物(说是让墓边的动物或者神仙不要搞破坏),以保证祖先的平安。

墓就这样扫完了,本来是很美满的,但我却在半山腰出了一点小事。我没有站稳,也没有扶着旁边的树木,不小心滑倒在草地上,膝盖擦伤了,后面的一些活动也参加不了了。我连累了爸爸,他没有离开我,远远地落在别人后面,我说:“爸爸,您去吧!我好着呢!”爸说:“你都这样了,我也不去了。再说,我都每个清明节都祭拜,先人也不会怪我。我就陪陪你,怕你又疼了。”这时,我想去一直不解的问题,随口问爸爸:“爸爸,您告诉我,扫墓到底是为什么呢?”爸爸耐心地说:“古时候有的人在战争里丢失了生命,有人在黑暗的社会里丢失生命,有的人因为天灾失去了生命,没能够传宗接代,但是我们的家族却如此的幸运,生命一代接一代传递下来,这才有了我们。我们能够幸福滴生活着,这是先人的功劳,所以我们要感恩他们啊!所以后背为了纪念先辈,感恩先辈,就定下了一个统一的日子来扫墓祭祖,以表达后辈对先人的纪念与感恩之情。”

听完爸爸的话,我心里说:是啊!我们的祖先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把生命的种子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真是不容易啊!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想这扫墓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珍爱生命,传承生命,也就是对他们的最好回报吧!

今年的清明节,我懂得了扫墓的意义。

清明节习俗的作文范文 篇5

又是一个清明节,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知杏花村。”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怀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今天是星期五,我们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扫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长到了我的大腿,我们经过了田野,绕过了小溪,爬上了陡坡,来到爷爷的坟前。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爷爷走了,不可能再回来了,我非常思念、悲伤、痛苦。

我们拿起扫帚,把坟的周围扫了一遍,再用锄头把旁边的草锄干净,又各拿了一把黄土洒向坟头。奶奶拿出祭品,开始向爷爷祭拜,我向爷爷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拜了拜。奶奶嘴里唠唠叨叨地向爷爷诉说着什么。我想起奶奶平时对我说:“爷爷是一个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人”。但我已经没有机会能看见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们扫墓结束,就要回家了。我心里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杨柳青了,桃花开的时候,我一定会再回来看您的。

清明节风俗的作文 篇6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清明节。我们放假了。昨天晚上时,妈妈说让我们今天早上起早点儿。大家要去给外婆外公扫墓。

早上,妈妈早早的就叫我起床了!我揉着睡眼朦胧的双眼,说真的,弄啥都不愿意起来呀!可是妈妈说,必须的要起来了,因为妈妈已经和大姨,二姨哥哥们都商量好了的,要去给外公外婆扫墓的。我只好极不情愿的起来了。我们冒着倾盆大雨去二姨家和大家汇合。八点整,大姨,妈妈和我都来到了二姨家。哥哥们却还没有来。雨越下越大,我们说,这该咋办呢?雨这么大的,等会儿去扫墓,烧纸,都不好办啊!大家正在商量到底该怎么办时,二舅打电话来了,二舅说,雨太大了,你们就不回来了吧!路上不好走的'很。我们几个代表就行了,你们的孝心咱爸咱妈心领了哦!你们的心意到了,老天一直下雨,不配合,你们就不回来了吧!听了二舅的电话后,大姨,二姨,妈妈们刚才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了。她们说,那就不回去了吧!下次有时间的话,再回去给二老多送点儿钱,让他们好好的周游世界去。

今天的雨这么大,真是应了那句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让逝者安息,让活着的人,都幸福开心的过好每一天吧!

清明节习俗作文400字 篇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清明节我都会想起唐代有名的诗人杜牧。杜牧是在今陕西西安人。每到清明我们都要去扫墓。

今年我家全部人都从外地赶回来扫墓。在清明的前一天妈妈和婶婶们准备好过节的食品,好在清扫墓的时候用来做祭品

清明节到了,外面下着毛毛雨。奶奶叫小孩子不要去了,可我们都闹着要去,奶奶也无话可说。我们买好了扫墓要用的东西就出发了。我们先坐车到山下,远远望去,山上热闹极了。我们开始上山,在途中有很多大人们拿祭品、锄头、铲子,小孩子们就跟在大人的后面。我们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长满杂草的祖坟,我们开始忙活起来,有的锄草,有的铲土,有的在一旁站着帮不上忙。弄好了就要烧香烛,用12张粗纸和12支香在坟墓周围插好,因为今年是12个月所以要插12支香,12张粗纸。然后在坟头用石头放上几张粗纸盖住,开始烧纸钱、纸房子、纸衣服等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烧完以后,放鞭炮。最后拜三拜,我们就下山去了。

吃饭的时候,要多添一碗饭、一双筷子、一个座位、要夹满菜,这个座位是祖先的。小的时候我不懂事,就在祖先的座位上坐下了,后来爷爷把我叫下来了。

这就是我家乡清明的规矩。

清明节习俗 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每当读起这首诗,我就想起了老师给我们讲的“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原来是纪念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的,后来演变成了纪念先人和革命烈士的节日了。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准备好纸钱、水果、馒头、酒等供品,又拿着鞭炮、铁锹、松柏树等工具先向我太祖父的墓地出发了。我们来到山上,看到了一座接着一座的坟墓,坟墓旁边长满了杂草、荆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了我太祖父的墓碑旁,就开始“扫墓”了。我和弟弟、大姐、二姐摆放供品,爸爸和妈妈用铁锹修缮坟墓,爷爷和奶奶种树,折叠纸钱,烧纸钱。不一会儿功夫,我们四个小孩子就摆好供品了,只见供品有高有低,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悬崖陡壁,有的作文像一座山。爸爸妈妈也修缮好了坟墓,爷爷奶奶也种好了松柏树,折叠好了纸钱,开始点燃了,只见那纸钱的灰烬慢悠悠的飞上了天,我们带着悲伤而沉重的心情行磕头、叩拜礼。

接着,我们来到了竹沟烈士陵园,来到石碑前,看到了石碑上清晰地刻着一位位烈士的名字,我们看到这些烈士的名字后,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来他们的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就忍不住向他们深深地鞠躬,然后又献上了一束鲜花。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大自然一派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节也是放风筝的时候,俗话说放风筝是祛晦气的,我们学校也举办了郊游和放风筝的活动,让同学们放松心情。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清明节习俗。

家乡的清明节风俗作文 篇9

“清明艾饺松花糕,上坟芽豆呱呱叫。”每到清明,在我们绍兴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因此也叫艾饺,但味却截然不同。

清明之后,天气转暖,多雷阵雨。田埂上,小河边,草丛里,一篷篷,一簇簇的的艾草长的旺盛。双休日到了,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不一会儿,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

回家后,妈妈将青艾或黄花果草洗干净,在煮一下,放点食用碱,艾草容易捣烂,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顿时变成碧绿色的粉团,鲜嫩欲滴,还是半成品就让我垂涎。准备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馅也是很讲究的,常见的有芝麻白糖,也有笋丝豆腐干加咸菜的。

我与妈妈开始包艾饺了。这包果和包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边一样,一个个碧绿剔透,可爱极了,看妈妈包清明果也是一种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艺术品从妈妈手中飞出。那一个个码放整齐的艾饺谗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大约蒸了二十分钟,蒸熟出笼的艾饺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人们用它扫墓祭祖,妈妈总也忘不了在城里的亲朋好友,总在清明时节给他们送来自己做的清明果,那亲情,那美味令人难以忘怀。俗话说“清明吃艾饺,不怕阵雨浇”。

每年清明,我是最高兴的,因为不仅可以出游上坟还有一种食品,叫作芽豆,也是必需的。而上坟为什么要用芽豆?也是大有寓意的。因为“芽”再进一步就是“苗”,芽和苗都是有希望有想头的东西

家乡的清明节风俗作文 篇10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每年的这个时间都在学校所以不能和家里人一块过,总感觉缺点什么。所以就想到了家乡这个时候都在干什么,来让自己可以高兴一点。

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我们那的每家每户都会提前一俩天蒸罐馍(按我们俗话说就是在馍里面蒸鸡蛋),然后等到这一天吃,为了祈个幸福快乐。在过清明节的那天早上只要是家里有小孩的,大人都会给家里绑个秋千让小孩玩。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对于我们农村来说清明的来到预示这农活就该开始了。有句话说的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所以这时候种的瓜豆就是最好的了。他们可不想错过怎么一个好的时间。

一想到这些我真的都想一下奔回家,可以和爸妈一快吃罐馍而且还可以打秋千。那可真叫做好啊!

遗憾的就是今年的清明节没有下雨,如果再下点雨那就更好了。

家乡的清明节风俗作文 篇11

今天,语文老师让我们下午的时候每人拿一个鸡蛋,说是要给鸡蛋“美美容”。为什么要拿鸡蛋给鸡蛋美美容呢?这也是语文课上要讲的内容?我百思不得其解了。

刚回到家,脚还没站稳,我一眼就瞥见了桌上的日历。我瞟了一下,哦~~原来明天就是清明节呀!

好不容易等到下午第二节课上完,老师让我们把鸡蛋拿出来,给它“美美容”。我想了一想,决定做一个恐怖的“大怪物”蛋,可是做一个什么样子的“大怪物”蛋呢?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心想:“有了。”我决定做一个“大嘴怪”。说做就做,先画出一个恐怖的“血盆大口”,再画上一双闪着绿光的大眼睛和一对尖尖的长耳朵,然后画上了一对黑红相间的翅膀和尖锐的爪子。我欣赏了一下我的杰作觉得还差点什么。我决定再给它画上黑黑的马甲、帅气的披风和蓝色的腰带。“哈哈,终于完成了”,我兴奋的大喊起来。

其他同学的作品也相继完成了,我们交换欣赏了彼此的'作品。就在这时,老师说:“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我们这里清明节有碰鸡蛋、画鸡蛋等习俗,同学们的作品做的真好!”

“这个清明节过得太有意义了!”同学们兴奋的大喊道。

虽然清明节是缅怀先烈的日子但我们却用另一种方式把这个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有味儿。你感觉我们这种方式怎么样呢?下一年的清明节你也可以这样过奥!

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12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都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流,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家乡的清明节风俗作文 篇13

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我的家乡在石狮,家乡的人们很重视这个节日,每逢清明,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都会赶回家祭祖、扫墓。今年清明节,伯父一家、姑妈一家照例分别从香港、北京赶了回来。我们一大家族开了三辆车前往陵园扫墓。

车窗外,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伯父感慨地说:“石狮这几年的发展真快,都有点大城市的模样了!”姑姑接过话茬说:“是啊,家乡的经济发展迅速,变化确实大,但更喜人的是人们的观念进步了,思想解放了。以前,嫁出去的女儿被视为外人,是不准回娘家扫墓的,现在扫墓就不分儿子、女儿了!”……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陵园山脚下。哇!这里人山人海,更是车的海洋,花的世界,烟烛的天地!我们穿过喧闹的人群,来到了先祖的陵墓前。大家立刻忙开了,打扫、贴纸花、摆花篮、置祭品……待一切准备就绪,在大伯的带头下,我们点燃了手中的香,虔诚地跪拜祈福,最后烧纸钱,扫墓也便结束了。

扫完墓,回到家,我们就要包春卷、吃春卷,这可是我最喜欢的事了。包春卷可简单了,大人都会事先准备好春卷皮以及豆芽、鸡蛋、猪肉等各种熟食,只要拿出一张春卷皮,再往里面夹上喜欢的熟食,接着把皮连同里面的熟食一起卷裹起来,一个春卷就包好了。张开嘴巴咬一口,脆嫩润口,可好吃了。听姑婆说,台湾的小朋友清明节也和我们一样要吃春卷呢!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14

清明节的习俗就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就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这就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就是儿童所喜爱。

鞠就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就是用足去踢球。这就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就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就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就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清明节风俗的作文 篇15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是啊!芳草四月,又见清明。郊游踏青、祭拜扫墓,就在这春意黯然的,香火不断的清明节里。

清明节这天,我看见我的家乡父老乡亲们排着如长龙般的`队伍,比直的往山上走去。个个凝气屏神,庄严肃穆,一家扶老携幼,长途跋涉来到了长眠在青山秀水的青山里祖父祖母的坟前,爸爸正从袋子里拿出纸钱,青香,我小心翼翼地用帕子擦拭着墓碑,弟弟与妈妈把果酒贡品摆在坟前,爷爷奶奶正在-旁给祖父祖母清理杂草,清理完毕后,爷爷奶奶双手合十,喃喃自语。爸爸燃烛点香,一家人对着坟前烧纸。妈妈说道:“你和弟弟快给祖父祖母点香,烧纸,磕头”!我和弟弟磕完头,点完香后,小坐了一会,一家子便又凝静肃穆地踏着羊肠小道下山了……

虽然扫墓是个悲伤哀痛的风俗活动,但郊游踏青却是从满欢声笑语的。在幕园里,我看到了“桃花流水鲤鱼肥;听到了处处闻啼鸟;摸到了万条垂下绿丝绦”。

是啊!清明到,麦田喝足又吃饱。清明是如画板一样多姿多彩,清明是如歌一般流如流水,清明是悲伤的节日,清明是人们播洒希望的节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