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细心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日记两则作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1、深刻了解德国纳粹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2、学习日记的写法,利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灵轨迹。
教学设想
1、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
2、围绕“战争与人”的话题写一篇日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二、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三、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 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奥托·弗兰克选材的时候,根据了几项标准。首先,篇幅必须精简,以便符合荷兰出版公司那套系列要求的规模。其次,安妮笔下与她自己的性事
有关的文字也要删除,安妮日记首度问世的时代,也就是1947年,公然将性事付诸笔墨,不大合俗,在青少年读物里尤属不宜。最后,出于尊重死者,日记中对奥托的亡妻及“密室”中其他人有些失敬之处,也未予刊行。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十三岁,停笔时是十五岁,对自己的一切好恶都直言无讳。
奥托·弗兰克1980年辞世,遗言将女儿日记手稿赠予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由于这批日记出版以来,其真实性一直有人质疑,战争档案研究所下令彻底调查,证明真实性毫无可疑后,将日记全文连同巨细靡遗的调查报告一并出版。这个评注版不但包括a、b、c三个版本,还收入弗兰克家族的背景资料、这家人被逮捕与发配的始末,以及安妮的笔迹研究、笔迹研究所用的资料,一应俱全。
奥托·弗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因此也拥有他女儿的版权。该会后来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供应一般读者。无数读者得识安妮的日记,原是奥托·弗兰克所编版本之功,我们这个新版本也无损旧版之美。新版本的编辑与增订工作,由作家兼翻译家米里亚姆·普雷斯勒(mlirjampressler)担任,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托·弗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本版已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批准,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安妮撰写其日记的第二版本(b版)时,为里面的人物使用了假名。她本来想称自己为安妮·欧理斯(anneaulis),后来又想以安妮·罗宾(annerobin)自名。奥图为其家人使用真名,其余人名则依照安妮的心意。
这么多年来,在“密室”里协助这家人的几个人,其真名已众人皆知,我们这个版本因此使用他们的真名,因为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以真名实姓居功了。至于其他角色,则仍用“评注本”中的假名。对于不愿曝光的人士,我们则使用战争档案研究所为他们取定的姓名字头缩写。
读者不妨记住,我们这个新版本有许多是以安妮十五岁时写下的b版为根据。安妮有时候会回顾从前,为某则日记写下几句评语。这些评语,我们都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清楚标识。安妮拼字与其他文字上的疏误,我们也代为改正。除此之外,本版文字都忠于安妮的原作,因为这是历史纪录,多事编派与澄清都是不宜的。
四、关于“那个时代”
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全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下,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的女孩考虑得更加迫切。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种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五、文本研习
问题设计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指导:她指导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问题设计2、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尽管战争仅仅是极少数人的意志,但是战争的进行依靠的毕竟是大众,如果大众能觉醒,认清侵略战争的真实目的,如果大众能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如果大众不屈从于专制集团的利益,战争是有可能被制止的。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日法西斯蒙蔽了他们的人民,而战争结束后,这两个民族人民对侵略战争的反思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问题设计3、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是什么?
指导: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首先基于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认识到和平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唯一道路。
问题设计4、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问题设计5、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指导:说明炸弹的密集。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指导: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指导: 战争的烟云太厚重了,可以看出在战争面前普通人的弱小和无奈。
上一篇:《安妮日记》教案1
下一篇:《安妮日记》教学设计3
5月8日
心情指数:★
星期五早上,我终于把背诵卡背完了.于是就喜滋滋的回到我的座位上做好课前准备,这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当我打开铅笔盒,发现毛裕洁送给我的一支圆珠笔不知什么原因冒油了,还“吐了一屋”。使铅笔盒中的其它“兄弟”不得安宁,纷纷避而远之。
于是我转身从书包里拿出餐巾纸,小心翼翼地拎起那支可怜的圆珠笔,仔细地擦拭着。接着又清理了铅笔盒,当我大功告成之时。孙琰叫道:“你的手!”我这才发现手上满是笔油,两手变成蓝色的了。心想一定是刚才不小心染上的。不叫还好,这一叫引来了前面的好事者――邬建坤,他扭头看见我沾满笔油的双手,幸灾乐祸道:“蓝魔,蓝魔!我们班的张玉姣变成蓝魔了!”看见同学有难,居然还如此落井下石,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更可气的是他竟然还邀请同桌也一同前来观瞻……
5月9日
天气:晴到多云
心情指数:★★★
早上,我在学校的草丛中捉到了一只还在沉睡中的蜗牛,人家都上学了,它竟然还蒙头大睡,我便轻轻地地敲着它的“房子”。过了好一会儿,它的触角才从“屋子”里慢慢地探出来,并逐渐伸长。我发现顶上还有个圆圆的东西,也许是它的眼睛吧,四处张望一番后感觉到比较安全了,才伸出头,触角下有一张小嘴巴十分可爱,之后又伸出身子,缓缓地爬了出来。爬着爬着,一条又短又粗的尾巴从“屋里”渐渐地露了出来。
放学后我在书上了解到蜗牛是害虫,啃吃农民种的菜叶;蜗牛的壳又分为右螺旋形和左螺旋形等等,真是有意思。最后想提醒大家捉了蜗牛一定要洗手,如果你不洗手就有一种臭味。
教学目标:
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应该关心有困难的人,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
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使学生能按照日记的格式,学写日记。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检查生字的读音
3小组自学,识记生字
4小组交流
5给生字组词
6指导写字
四、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则日记的内容。
二、朗读感悟
1. 自由读课文:“我”做了几次梦?每一次都梦见了什么?为什么会不同?
2. 全班讨论:两次做梦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3. 比较朗读
4. 指名读课文:读后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三、实践活动。指导学写日记。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又复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 
    日记 
    12月23   阴 
    晚上回到故乡鲁镇。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不过,胡子还未留。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  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什么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  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又不知道该用什么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   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她是怎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从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提出上面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撰写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卫家山人祥林搜在鲁镇死去,终年四十上下。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卫老婆子的行为(合伙劫她)也就有了很好的注脚。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规范写日记的格式。
过程与方法
分小组阅读质疑,在阅读中探究、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关心有困难的人;继续培养写日记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贵州所在地,了解那的一些情况。
2、准备生字卡和相应的一些课件。
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认识生字。
(常规读文识字法)
四、流利读文,熟识生字。
五、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六、巩固生字,写字指导。
1、巩固13 个生字。
2、指导书写8个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是读书──说话,这节课我们是读书──提问,来个问答大挑战,行吗?
二、读书──问答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则日记,读完后,请围绕课文内容,你能对其他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一个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哪个同学来提问?
生1:阿英妹妹是个怎么样的人?
其他组回答:阿英妹妹是苗家小姑娘,家住贵州山区。
补充:她很勤快,帮妈妈干活,也很好学,不是看书就是问问题。
生2问:你认为妈妈小气吗?
其他组回答:妈妈不小气。她一直寄钱帮助阿英读书,穿的衣服和路费也是妈妈寄去的。
补充:六一节那天,妈妈也买了连衣裙,一个红书包,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也送给阿英的,所以妈妈不小气。
生3问:第二则日记中的我做了一个什么梦?
其他组回答:我梦见妈妈带我去买那条裙子。我没让妈妈买。我把钱省下来买书送给苗家小姑娘。
三、学习日记格式
师: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一则日记开头写了6月1日,星期五,阴。
生2:第二则也写了这些。
生3:我认为写日记要写名、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
师:同学们真行,是的,日记比以前学的课文开头多了日期、星期和天气,但没有题目。
四、练习写日记 五、展示日记
【板书】 日记 梦想 心
第一则 穿上白纱裙 不高兴
第二则 不买白纱裙
省钱买书 高兴
送给苗家小姑娘
教学要求
1.理解两则日记的内容,学习雷锋同志热爱人民、关心同志的高尚品德。
2.了解日记的格式。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日记的内容,了解日记的格式。
教学难点
懂得文中两个“傻子”的意思。
会回答这个问题:雷锋为战友做了许多事,本来很累,为什么他“感到快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新华字典》、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雷锋事迹
(一)读课题。
(二)教师问:同学们,你们了解雷锋同志吗?请你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同学们听。
(雷锋是解放军战士,他做了许多好事,楼道的宣传画中有他在雨中帮助老大娘的画,还有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的画,说明他……)
(三)教师补充: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纪念日,这一天电视台、各单位都要表彰学雷锋的先进小组和个人,雷锋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雷锋的两则日记,知道雷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了解日记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一)读第一则日记
1.小声读日记内容。
2.紧扣“傻子”这一关键词向全文辐射,展开教学。
(1)读“有些人说我是“傻子”,这是不对的”。
(2)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说雷锋是“傻子”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想法。
(3)这100元是什么钱?理解“省吃俭用”、“积存”的意思。
教师:在当时每个战士每个月生活津贴仅有6~8元,而雷锋却把这来之不易的钱寄给了灾区人民。
(4)投影:
比较下列词句:
教师:津贴费只有10块钱,是用来买生活必需品的,雷锋还在这几元钱中节省,你觉得他怎样?
(5)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说“省吃俭用”、“积存”和“傻子”之间的关系。
(6)抓住“傻子”这一关键词比较,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两个“傻子”的意思。
投影:
教师问:这两句话中带点的“傻子”意思一样吗?
学生:(前面有些人说的“傻子”是真傻。雷锋甘心做的“傻子”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的代名词。)
教师问:后一句为什么在“傻子”前面用上“甘心愿意”这个词呢?“甘心情愿”是什么意思?查字典。
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的意思。
3.体会最后两句话。
(1)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教师:在学过的课文中,谁知道哪些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傻子”呢?谁还知道哪些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无私奉献的“傻子”呢?
(2)读最后一句话。
“一个心眼”是什么意思?
(“一个心眼”就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
(二)读了这则日记你知道雷锋是个什么人?(热爱人民。)
三、朗读第一则日记
四、学习第一则日记中的生字、词语
1.重点指导两个字:
2.比一比,口头组词。
投影:
了( ) 曹( ) 共( )
辽( ) 遭( ) 洪( )
火( ) 奇( ) 在( )
灾( ) 寄( ) 存( )
3.读这几个词,并抄下来:
遭受 灾害 积存 辽宁 傻子
省吃俭用 甘心愿意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读第二则日记,初知内容
(一)全班小声读。
(二)指名读。
二、细读每句话,理解句意
(一)抓第一句话。(到省略号这是第一句话。)
教师:这句话比较长,你看看这个句子写谁?写的什么时候的事?雷锋为战友做了哪些事?
让学生圈划出句中的“五床褥单”、“一床被子”、“六百多斤白菜”这几个词语。
教师:这些数量词说明什么?删去这些词语有什么不好?他就做了这些好事吗?还有没有?
(二)雷锋为战友做了这么多的事,本来很累,为什么他“感到很快活”?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来回答。
(三)雷锋同志做的这些事都是属于什么样的事情?
学生:都是小事,都是平凡的,细小的,谁都能做到的事。
教师:从这些小事中反映了他的什么心?
(关心同志,帮助同志的心。)
(四)当战友高奎云看到自己的被子时说什么了?
(1)这句话写的什么意思?
(2)如果把“换”改为“补”好吗?为什么?
投影:
教师:下面两个句子交换一下写法,效果有什么不同?课文原句的表达有什么精妙之处?
(五)雷锋同志做好事不留名,他是无名英雄。“无名英雄”是什么意思?
(六)联系上下文,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一名无名英雄?
三、读全文,思考: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总结全文,知道日记格式
教师:今天咱们学习了雷锋的两则日记,雷锋同志还有许多好思想值得大家学习,你想知道吗?请大家在课余时间读《雷锋的故事》这本书。
(一)指导学生看日记格式。
(1)日记,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记什么内容呢?
教师:日记要把自己当天最有意义的事记下来,日记内容要真实,写出真情实感。
五、自学第二则日记中的生字,词语
(二)(1)自己学习生字。
(2)重点指导:“褥”“零”两个字。
褥:这个字是什么部首?
右边你是怎样记的?
数一数一共有几笔?
零:这个字部首是什么?
下面是个什么字?最后一笔是什么?
(3)比一比,口头组词。
投影:先( ) 办( ) 欠( )
洗( ) 协( ) 炊( )
令( ) 卒( ) 几( )
零( ) 碎( ) 凡( )
(三)读词语,并抄下来:
褥单 协助 平凡 零碎事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练笔)
一、读懂P112这段话
(一)弄明白哪句是提示,哪句是要求。
(二)读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提示。)
教师:写谁?(班里的同学。)
教师:写几件事?(一件事。)
什么事?(关心集体、助人为乐。)
写多少?(一两段话。)
(三)读这段话中的第二句话。
教师:有什么要求?
学生: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句子要通顺连贯。
教师:什么是事情的经过呢?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开始怎么?有什么发展?结果如何。)
(写请这个同学怎样做的?)
教师:句子要通顺连贯是什么意思呢?
(写完整话,句与句之间要连接、贯通。)
二、互相讨论
教师:在咱们班中有哪些关心集体 助人为乐的事?互相说一说,讨论一下。
教师:把讨论结果说一说。(谁?什么事?)
学生:①下雨时,李刚借伞的同学。
②班里的守时员每天最早到校,对工作认真负责,这也是关心集体的表现。
③修桌椅……
④小兰脚烫了,李丽每天照顾她上厕所。
⑤常莎是班里负责开门的同学,他病了,还把钥匙交给其他同学,他是怕同学进不了教室,这也说明他关心同学,关心集体。……
三、练习说一段或两段话
看书上这段话 想应该怎样开头?
练习说话。
四、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查字典
板书设计
(李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