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包粽子话题作文

包粽子,我可就积累了不少经验了,要重点做好扎绳子这个环节。选叶子、叠成漏斗形、放米都非常顺利,到扎绳时我更加小心,舅妈也在旁边提醒我:“你动作不熟练,一定要小心啊!”我点点头,随手拿起一根绳子,在粽子外面缠了又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会包粽子话题作文,供大家学习。

学会包粽子话题作文1

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我的家乡也算得上是繁荣,所以每逢端午,必定热热闹闹的一派景象。蜿蜒交错的窄巷中,屋檐下,就地摆满着各色小吃,到中午人们饿了,椅子一摆,几个人凑上一桌,讲讲吃吃,整条巷子就满满当当都是谈笑声。

在家乡,人们大多懒得自己办吃食,上酒楼置上几桌,节日就这么晃过。但端午节的粽子,定要“自食其力”的。把浸在桶里的竹叶摆在一边,咸草串进门圈,再将忙一早上才切好的香菇,腌好的五花肉等料子整齐地码桌上,木凳一放,就可以在门槛边忙上好几个小时,还可以跟对面的人家聊上几句。棉湖的孩子都是幸福的,没说有谁的母亲不会做小吃,包粽子。

在母亲忙活时,他们便捞上几片叶子,扯下几条咸草,装模作样地填上几把糯米,几粒花生,用草胡乱绕上几圈,倒也还看得过去。但肉等料子他们定是不敢乱碰,要是打翻了盆子,弄脏了地板,隔天的“教育”逃不过的。家乡的女人爱干净,再怎么忙碌,都要干净。

待母亲绕足一串,便放进锅里,用火烧上半小时左右。若母亲欢喜,还能将自己捣鼓了好一阵的“粽子”放进去。等待美食的时间往往是难熬的,孩子们便蹲在一旁剪一下竹叶头,跟母亲讲讲学校好玩的事,再呆不下去了,骑着高到胸前的自行车,在四通八达的巷子里晃悠或结拜到商店买根冰棍舔舔,这都是可行的。

但无论怎样,在粽子煮熟时拿着瓷碗恭候着,是必须的。家乡的粽子总是小巧精致,由母亲细长的双手利落地将紧裹的竹叶掀开,有三个圆润小角的粽子,一骨碌滚进碗里,便是白白嫩嫩的一片。

将几颗花生粒挑去,悄悄掷入母亲碗里,张嘴就是一大口,糯米有嚼劲却不黏牙,藏在粽子中的香菇虾米鲜味十足,有时舍不得吃掉它们,就津津有味地啃掉糯米,剩下的再慢慢品尝。这样粽子可以连吃好几天,待到新鲜感过去,门上挂着绿棕也剪完了。

家乡的端午倒是闲适得无趣了,但端午节的粽子,那淡淡的下午,遗留在舌尖的美味,是久久都无法忘怀的。

学会包粽子话题作文2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棕叶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妈妈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仿佛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

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隐隐的,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沉沦不已。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

学会包粽子话题作文3

端午节,插艾叶。粽子香,香满堂。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包粽子,小激动哦,这份体验值得珍藏。

一大早,爷爷就为我们精心准备了材料:煮熟的芦叶,淘洗干净的糯米、赤豆,鲜酱油腌渍入味的瘦肉。

万事俱备,只欠动手,我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手巧的妈妈先动起手来,只见她拿起三张芦叶,错开、顺次排好,接着把芦叶卷成一个精致的漏斗型,然后往里面加几勺米,接着左折折右折折,最后用棉绳一绑,三下两下的,一个严严实实的粽子就完成了。

我看得手痒痒,便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开工了。可是,我的“漏斗”要么漏米,要么芦叶开裂,问题百出,急得我抓耳挠腮。

妈妈微笑着说:“很多事看着容易,真正操作起来就难了,这是有技巧的。”说完就手把手地教我。一遍又一遍,我的“小漏斗”也终于有点模样啦!

放米、入馅儿,都很顺利,就在我暗自庆幸,觉得自己快要成功时,一只大大的拦路虎出现了。给粽子封口卷芦叶时,米粒从各个角落“跳”出来。按住这边,那边漏了;按住那边,这边漏了。哎,直接用绳子捆起来得了。于是,我急忙拿起一根棉绳绕呀绕,想把粽子捆紧一些,结果叶子破碎,一个粽子全散架了。呜……

关键时刻,老妈救场。妈妈抓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地完成了整个过程。之后,我百般尝试,在手忙脚乱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形状不一的粽子。耶!

今天的"包粽实践,让我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学会包粽子话题作文4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这句民谚告诉我们五月初五以后,天气渐热,才可以放起厚衣服。这句谚语也让我想起我们这个星期一,作文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端午节,举行了社会综合实践了“包粽子活动”。

陈老师跟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和习俗。比如:端午节的名称有20多个: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女儿节、浴兰节等。据说五月初五那天,爱国诗人屈原抱石跳汨罗江自杀,百姓们为了鱼虾不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煮熟的米饭团、鸡蛋、鸭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现在我们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还有古时候人们认为在五月初五毒蛇、蜈蚣、蝎子、蟾蜍和壁虎等有毒的动物出来咬人。于是家家喝雄黄酒,门口插艾草,菖蒲来驱赶妖魔,毒物等。人们还迷信地认为那天是“恶日”,生出来的小孩不能养活。否则男孩长大害父亲,女孩长大害母亲。那天还不能盖房子,否则家里人都成秃子等。

陈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完这些传说之后,就教我们包粽子。

只见老师把粽叶的圆头往里一卷,呈现出一个沙漏的模样,把糯米放到里面装满后,便用粽叶尖头部分盖住,最后用绳子绕紧打一个结,就这样一个粽子很轻松地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照老师的样子,把米装进去。可不料,粽叶竟被我给捏烂了,我只好把米倒掉,重新再做一个。我又拿起了一片粽叶,与之前相比我小心多了。

我把米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正准备扎绳子,粽子竟散了。我不由一股怒气涌上心头,干脆扔下粽叶,坐在椅子上看她们包。这时,我看到我旁边的女孩也是不停地失败,但却没有像我一样不包了,她一直还在努力地包着。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你不能像她那样,坚持不懈?

为什么非要放弃?为什么”我又拿起粽叶,虽然还是失败,但我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终于包好了一个,我心里高兴的比吃蜜还甜!

后来,陈老师又让我们记住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她说,这些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

整个下午,我虽然只包了一个粽子,但我深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中往往包涵了太多太多失败的苦涩!

学会包粽子话题作文5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爱吃香喷喷的粽子,也看过别人包粽子,却从未自己动手包过。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开眼界了。

开始动手,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外婆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却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满头大汗。幸好外婆替我“解了围”——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

我手忙脚乱的折腾了一会儿,终于到了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扎粽绳。外婆说,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我接过棕绳,先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还自作主张地打了一个蝴蝶结,自认为包得不错。可是当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绳,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滚落下来。

我不甘心,又试了一次,这次顺利多了,我一连包了好几个粽子。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小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

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不禁想,明年端午节,我还要包粽子。


学会包粽子话题作文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