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议论文优秀7篇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优秀的议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仁者无敌议论文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仁者无敌议论文 篇1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良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多做些解释了。“仁”指对任何人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古代早有人意识了这点,从前“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说明如此。

“上善若水,仁者无敌”总的来说是无论遇到任何事都心如止水,以“仁”心去面对,相信一定能够与人相处和谐。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谦虚的美德。

文帝,景帝在位其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以安民为本的方针,创造了安定的局面,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减轻刑罚。文帝在位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景帝又减轻了笞刑。经文帝、景帝将近40年余的整台,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史安其宫,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以善去帮助那些百姓,使他们为这个君主,这个国家而保护这片土地,这就是“善”的力量。

“刘邦善于收揽民心,注意择善而从,又以进能攻,退可守的关中为根据地,逐渐由弱变强。项羽虽然在兵力上占,但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最后在垓下陷入汉军重围。在刘邦的谋臣张良故意安排的“四面楚歌”声中,楚军大乱,项羽仅率领八百骑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这说明了“仁者无敌”的原因。

“仁”是实施者的心态,对百姓的善待,原意说:“统治者实施‘仁’的教练,百姓会把农作物暂时放下,扛起钥头把敌人打跑”。它说的统治者应该以“仁”来做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却能穿透世上最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的逢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

所以我们要有水一样的心境去面对任何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要学会去宽容别人,以德报怨,以德报恩。这样才会与人相处和谐。

仁者无敌议论文 篇2

二人成仁,仁者爱人,既爱自己,也爱别人。

爱自己,人性的本能,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万物灵长人。

爱别人,就像老鼠爱大米,生存的本能。

所以,爱自己与爱别人之间没有丝毫的矛盾,两者同为“仁”的两个方面,两个互相映衬的表现。

古时,周王曾这样问孔子:一个国家要繁荣安定,需要哪些东西维持?孔子答道:需要三样东西――君王要有百姓的拥戴;官府仓库要有足够的粮食;军队要有充足的军备。周王又问道:倘若要在三者中除去一项,应为什么?

军备!

两项呢?

军备和粮食!

孔子的回答揭示了一个国家繁荣安定的首要条件:爱人!君王要爱戴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来以仁爱之心泽被苍生的君王,哪一个不是成就了千古英名?

更何况这样爱别人,却是最好的爱护了自己。周王这样问孔子,本意无非是想知道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出自于爱自己的本能。而后他能按照孔子的做法――爱人,则振家兴国。

所以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这就是“仁”的归宿。

又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官府要奖孔子的学生,他却拒绝了。最初大家纷纷赞扬他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可后来孔子却责备他:倘若人人都像你这样,做了好事,别人要封赏你,你却不接受,没有报酬而又极其危险的事情,那以后还有谁敢去做?你这是开了一个消极的先河!

孔子的话是何等的精辟入理,孔子的那个学生见义勇为,就该奖赏,他也应该领赏,这样爱自己,为自己着想,却也是为别人着想,当以后有人遇到危险困难的时候,就有人帮助他了。这是另一种层面的爱别人,就好比,你如今栽了一棵小树,后人乘凉。

所以爱自己也可以更好地爱别人,这就是“仁”的起点。

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提出仁者爱人,并且给人们好好地上了两堂课。如今,我们成长的必修课上,也应该有“仁者爱人”的教程。

让我们温故:仁者爱人;

让我们知新: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仁者无敌议论文 篇3

俗话说的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我们在这车水马龙的市区,对于能够在虫鸣鸟叫中生活是我梦寐以求的。终于在风和日丽的清晨,和妈妈以及妈妈的同事共同开车前往“清境农场”。

在前往的途中看到了满山的槟榔树,沿途樱花盛开,万紫千红真是美不胜收,看见天空的白云霭霭像极了澎彭松棉花,我忍不住打开车窗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绿草香,令人心旷神怡,将尘嚣抛诸于脑后。

期待已久的“清境农场”,终于映入眼帘中,出了车门,满山满谷的绵羊,及壮硕的马群,在我面前奔驰,这就是著名的“青青草原”,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呀!沐浴在蓝天白云及蓊蓊郁郁的草原,真是人生一大享受也……。而一只只毛绒绒的绵羊令我联想起香甜的棉花糖,一朵一朵的散布在翠绿 的草皮上,相互争食游客手中的饲料,这有趣景象对于长年居住都市的小孩是弥足珍贵的经验。

到了日正当中,令众人引颈企盼的“绵羊秀”即将热烈展开,只见人山人海,坐无虚席,将整个表演场地挤的水泄不通。很幸运的,我因为秉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提早就定位,而坐于绝佳观赏位置。首先上场的是成群结队的羊群,被聪明及训练有素的牧羊犬追赶着,从一开始排列乱无章法到最后羊群整整齐齐的到达羊圈,观众拍手叫好掌声不绝于耳,平时的严谨训练,如今呈现出来。而鼎鼎有名的外国牧羊人妙语如珠逗的大家开怀大笑;而惊险绝伦的牛仔秀,展现出高超的皮鞭技巧,将台上观众的气球一一精准击破,观众却毫发无伤,真是艺高胆大,令人拍案叫绝。更值得一提的是哈萨克的马术表演,让我暗自吃惊,年轻的女骑士交替跳跃于马群中,如果一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她们精湛的演出,使我想起“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必定是下过苦功才有今日的演出,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夕阳西下,这时觉得又饥又渴,便喝了天然浓郁的牧草汁及香醇的羊奶馒头,真是人间美味,齿颊留香。当夜晚笼罩大地时,窗外传来阵阵的虫鸣声,空气之中飘来扑鼻的花草香,我沉浸在这悠然的“清境”山林之中,静谧的月光洒下我的窗前,我沉沉进入香甜梦乡。

仁者无敌议论文 篇4

知道什么是永垂不朽吗?如果你说你知道,那么《论语》你懂吗?是的,这诚然是一部穿越时空的世纪之作。一直是不喜欢历史的。文言文总是枯燥而乏味的东西,但是经典却是每个人亦能接受并永不过时的。

两千多年前,在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精魂,其弟子三千,成才的七十有余,可以说,他的思想至今还主导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这无非是个智者,封建的年代里,被称为圣人、贤哲的他提出了改变历史的论断,“仁”“礼”“知”“学”“思”“政”“义”“修身”“为君子”,这就是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我不知道孔子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规范也并非都能一一做到,也许论述史记的写者夸大其辞,道听途说神化了孔子,这也不能再去考究。可是,单单是看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妙笔连回便可知晓:即便人未如此,心灵、心政也是政治廉洁的。更何况,孔子是亲身印证实践过的呢!

“仁者爱人”,不管怎样,孔夫子的人格魅力是不容忽视和贬低的,这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仁政”支柱,亘古不变。

仁者无敌议论文 篇5

爷爷退休了,经常帮家里买水果。可是他买的水果一点儿都不好,总是被妈妈埋怨。爷爷一点儿也不介意,仍然乐此不疲地抢着买。

一天傍晚,爷爷叫我陪他去公园散步。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走着走着,爷爷忽然对我说:“想不想吃香蕉?买点儿香蕉回去吧。”

不等我回答,他就向街上一辆三轮车走过去。我一看,车上只剩下两把香蕉了,而且皱巴巴的,皮都有点儿黑了。我赶紧说:“爷爷,这些香蕉不好。”爷爷却好像没听见我的话,把两把香蕉都买了下来。我有点儿不高兴,心想怪不得妈妈说他不会买东西。爷爷看出我不高兴,笑着说:“我买这些香蕉,是在帮助别人。人家不容易呀,这么晚了还不能回家。我把香蕉买了,他就能回家吃饭了。这些香蕉就算不好吃,这钱对我们来说也不算什么,却帮了别人一个大忙。”我听后,理解了爷爷的苦心。回到家后,妈妈果然又埋怨起爷爷来。爷爷仍然乐呵呵地笑着。我剥了一个香蕉吃,感觉到好香好甜。

仁者无敌议论文 篇6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有七擒孟获这个典故。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七纵呢?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七擒七纵是因为他有一颗仁义之心。你看,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将孟获杀死,而是将他放走。就这样七次将孟获进住,又七次将他放走,让南蛮心服口服。并且,诸葛亮将孟获放走,不就是想让孟获投降,让百姓不再生灵涂炭吗?五擒孟获之后,诸葛亮以忍无可忍,大发雷霆,怒曰:“孟获,你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依然不服,你知不知道因为你多少人生灵涂炭?”当孟获表示不服时,马谡怒曰:“败将也敢讨价还价,丞相,应杀之。”说罢,便拔出刀来,要杀死孟获,被诸葛亮阻止,有将孟获放走。连主张攻心计的马谡都拔出了剑,可诸葛亮还是将孟获放走,可见其有多么仁义了。

有一个词为“仁者无敌”,我认为这个词非常适合于诸葛亮。平定南蛮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共二十余年,西蜀少数民族从未发生叛乱,全靠诸葛亮的仁义之心。由此可见,仁者,天下无敌。

仁者无敌议论文 篇7

一周之前买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初读后没什么感觉,可是越是兴到味深处,那股属于于丹的味道就深厚。这就是大家呵!

于丹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论语,就是一位仁者的叮咛!

孔子行世一生,用于丹的话说,就是:他不会教你太多,有时候记住一两字就够用一辈子了。孔子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

孔子注定是属于那个过去的'时代,现在不会再有,未来也不会再有。

孔子说的道理,不是索然无味的教训,不是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更不是像辞海那般严肃的解释,他所说就是一些生活平常小事中的常理,是一种对生活艺术的诠释!他只是把他快乐生活的秘诀告诉了我们了而已,所以,于我看来《论语》就是孔子交给我们的一把钥匙!它能使我们在这个时代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智言的畅通,亲情的无阻

孔子在《论语》里说;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述而第七—六)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应有一个目标,这样才合乎常理。这还不够。还应为人处世以德,应遵循仁爱的方向。但仅仅有了这些就够了吗?不,不够,所以他又教导我们要涵泳于六艺之中,这就是人生了。

其实这就是他对生活的诠释。

又比如,在《论语》子罕第九—十六中,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其实就是对生活常理时间流逝的感慨而已,孔子只是把这些常理用平易近人的话记录下来,看我们在两千五百年后仍然受益而已。

如此看来,《论语》并不是多么高深,也不是多么肤浅,它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仁者的叮咛,仅此而已。我们可以用一刻钟读懂它,也可能一辈子都读不懂!

最后,就以于丹的话作为结束吧!“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