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推荐11篇

初中年级神奇纳米教案(通用11篇)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

[教学重点]

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

一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

[教学安排]

1.两课时完成,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蚜虫的资料,以备交流。

2.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用抓重点句的方法进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4.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仇春霖,当代作家,教授。(笔名舸夫等,1930年生,江苏省盐城人。5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既写杂文、寓言,也写科学小品文和文艺理论。出版的寓言集有《无花果》、《猴子刺虎》、《帆和舵》等,一些作品被改编,制成动画片。)

二、题目解说:

“甘露”本是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份的排泄物,并不稀罕。而“秘密”则给“甘露”批上了神秘的面纱。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揭示事理。

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那些方法?

[请学生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入手,科学而灵活地引导]

三、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抓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发言中极易找到第4自然段这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而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最后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几个层次来介绍关于“甘露”的知识?

[本题目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本文结构的能力,本文按照关键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的出现可判定l至3为一部分,同时又按照讲述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可把9至ll放在一块,于是文章按以上标准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讲古代人的对“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秘密;第三部分(9一ll)进一步揭示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四、讨论、探究

①“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②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题要求学生了解,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③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链的相互关系。]

五、小结

第二课时

六、交流信息

①分组讨论:通过了解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蚜虫的信息,我们上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有关蚜虫的信息,那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信息,获得更多的有关蚜虫的知识。

②学生交流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其整合资料,以备下一步的交流。

七、教师小结

①先请学生按小组上交结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适当小结:a.关于蚜虫分类;b.关于蚜虫形态及生活习性。

②同时整理有关蚂蚁的相关知识。

[选择与蚜虫有关的资料交流]

一、分组探究

①我们学习本文,学到了大量有关蚜虫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②本文写到蚂蚁和蚜虫关系如此亲密,而蚜虫是害虫,这样一来,我们该如何对待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保持大自然生物链不断,保持生态平衡。]

二、本文作为说明文,语言上有许多特点,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找词语、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得到:①生动动形象,具有趣味性;②用词准确;③富有情感。然后结合以上特点,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小结、扩展

①教师小结学习本文的心得;②以作业扩展学生视野:课后一、三。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2

一、预习导学

统一中国的人物、时间;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二、学习目标:

1.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三、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四、精讲释疑:

(一)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东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五、引导点拨

1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2.秦始皇采纳李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的建议,在地方上推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厂卫制

六、反馈矫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请写出促进秦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在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

(4)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举措?

七、知识拓展与随堂过关检测。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王珪的《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内容探究】

一、西汉的建立

师:阅读课本第55页“材料研读”的内容,根据材料,说一说,西汉建立之初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生:(1)境况:残破荒凉,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师: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甚至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有的将相只能乘牛车。

师:阅读课本第54页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面对如此萧条的状况,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做?汉初的统治者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师过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二、休养生息政策

师:阅读教材第55页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第一,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有哪些?第二,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1)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有: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2)作用: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使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多媒体课件展示汉代耧车(模型)]

师:这是当时的先进农具,使用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播速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草、收割。耧车是汉代农业恢复和进步的有力证明。

师过渡:前面我们提到汉高祖之后,他的继任者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汉高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是如何得到延续和发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师:阅读课本第55页,归纳“文景之治”的措施。

生: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师: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树立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展示材料:

材料: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来,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盐铁论》

教师讲解翻译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参照这则材料想一想,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有。具体表现在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师: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展示材料:

材料: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教师讲解翻译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想一想,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取得的成果对汉武帝时期的兴盛有没有起到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所有的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正是有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有了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实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板书设计】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的建立

2.汉初社会状况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内容

2.作用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2.表现

【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2、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

——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秦灭六国

条件:

1、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六国。

2、嬴政即位后,招募人才,听取建议,谋划统一。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秦朝建立)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机构:皇帝之下,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管辖:由中央直接管辖。

数量:全国36郡,后增至40多郡。

行政长官:郡守。

下设:郡下设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字: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文字统一可以使政令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货币: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度量衡:秦始皇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必须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交通:

1、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2、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3、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防御匈奴:

1、派蒙恬北击匈奴。

2、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御匈奴。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探究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4.教师讲述: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5.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试比较秦朝的郡县制与周朝分封制的不同?

提示: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县制

探究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2.教师补充: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归纳。

(1)文化上:以小篆作为统一文字。(展示教材第44页的统一文字图片)

(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展示教材第44页的统一货币图片)②统一度量衡。(展示教材第45页的“铜量”和“铜权”图片)③车同轨、修驰道。

(3)军事上:①开凿灵渠。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述了嬴政()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2.秦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派蒙恬北击匈奴

B.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C.建立郡县制

D.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4.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

B.实行暴政统治

C.保障社会稳定

D.实现君主专制

5.秦朝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掌管监察事务的中央政权机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参考答案:1.A 2.C 3.B 4.D 5.B

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是历来考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等问题,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3、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1)[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神奇的纳米》,多媒体出示标题,神奇的纳米。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一)阅读探究(1)

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什么叫纳米机器人

阅读汇报(1)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和加工的技术。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二)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概念,它的内涵我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列举初三化学课本上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滴水(约20滴水为一毫升)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大约有

1.67×1024个,即10亿人同时一个一个地数,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的水分子,从而说明分子的微小,体会纳米技术的精细之极,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多媒体展示[IBM]图片,并加以说明。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的好处。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

怎么理解“修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巩固了基础?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 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统治者,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资治通卷》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自主预习】

文景之治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生: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师: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

1.是经济凋敝;

2.是边境不安;

3.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一、【单项选择题】

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

A、发展农业生产 B、做给农民看

C、稳固自己的统治 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简答题】: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

答: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

并顺利实施。

1、减轻农民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2、奖励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三、布置作业:

请大家查阅资料,看“大风歌”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跟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作比较,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7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东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秦灭六国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A.河南安阳 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 D.河南登封

3.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

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皇帝

6.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知识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

7.下图为20__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标识,这种字体在秦朝时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这种字体是()

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楷书

8.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A.铲形币 B.刀形币

C.圆形方孔半两钱 D.蚁鼻钱

9.秦始皇为开发岭南地区,促进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兴修了()

A.大运河 B.万里长城

C.灵渠 D.白渠

10.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

D.山海关、临洮

03能力提升

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车同轨

1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

(1)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哪一历史功绩?

(2)以上两幅图片,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两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三:秦朝疆域图

(3)根据上图写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1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请写出促进秦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在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

(4)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举措?

04直击中考

15.(包头中考)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16.(深圳中考)秦始皇采纳李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的建议,在地方上推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厂卫制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知识管理

1.商鞅变法嬴政221咸阳2.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皇帝郡县3.小篆半两钱度量衡车辆道路灵渠万里长城东海陇西长城南海

基础过关

1.C2.C3.B4.D5.D6.D7.B8.C9.C10.A

能力提升

11.B12.D13.(1)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2)图一: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图二: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意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3)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14.(1)商鞅变法。长平之战。(2)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4)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直击中考

15.A16.B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

2. 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 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说明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 课题解读:

文章题为《神奇的纳米》,是一篇介绍纳米和纳米技术的文章,突出的是纳米的神奇。(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出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好前景。文章的内容重点突出“神奇”,什么叫“神奇”?词典上解释为特别高超和出奇。那么纳米技术能称得上“神奇”吗?作者大胆的想象描述了未来的外科手术和生活中种.种神奇的现象,外科手术居然不用手术刀,不流血,病人动手术不再有疼痛,这是不是“神奇”?纱窗会根据人的需要自动送入新鲜的空气,杯子掉在地上不但不坏而且还会蹦起来,让人们捡时不弯腰,电视机可以印在墙上,这是不是“神奇”?作者举出实例并加以形象的描述,用事实来体现“神奇”,确实让人认识到了纳米技术在研究应用上的价值。) 三. 内容讲解:

文章主要讲了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纳米?

(2)什么是纳米技术?

(3)它的神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4)纳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好处?

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1段):以外科手术为例,展示纳米医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这一部分写得最为生动形象,大有先声夺人之势,篇幅也最长,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3段):作者是以常规外科手术的情景作铺垫,指出其流血、疼痛,恢复缓慢的弊端,并提出了不用麻醉剂,没有手术刀等条件下,如何进行切除脑垂体瘤的问题。

第二层(4—8段):描写用纳米医学技术切除脑垂体瘤的手术情景,突出了手术的舒适,简便安全以及良好效果。

第三层(9—11段):交代“不流血外科手术”的进行原理及不流血、无疼痛、痊愈快的神奇功能,主要内容是介绍纳米机器人的工作过程。

第二部分(12—14段):由纳米机器人引出对纳米,纳米技术等知识的解说。这一部分是知识性最强的部分,是全文的基础和核心。

第三部分(15—17段):列举外科手术之外的种.种例子,展望纳米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和拓展。

第四部分(18段):总结全文,作者分析了纳米科学发展的状况,预测纳米时代到来“只有几年之遥”,并提出“纳米技术”才真正是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思想的最具冲击力的“科技”。

四. 结构图示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学生一般在电视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分析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秦的疆域

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一幅以地理图标为形式的疆域图。

【合作探究】

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评价秦始皇?

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患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刘恒在位期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西汉的建立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政策:(了解)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鼓励人民生产,轻徭薄赋。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 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2) 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影响: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西汉的建立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2.教师讲述: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图片展示:“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厘米,是西汉瓦当,陶质。此瓦正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4.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提示:说明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5.历史再现:“与民休息”

(1)主要角色: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2)剧本:

汉高祖:(坐牛车出场,愁眉苦脸状)今朕已得天下,然面临诸多困难,不知采取何种政策治理天下?

大臣甲:大王莫愁。臣以为可对刁民使用强政,严刑酷法,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施暴政,天下更乱!秦朝灭亡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训!只有休养生息,方能稳定局势,终使大业持久不败。

众臣争论不休……

问学生:如果你是天子,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休养生息政策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休养生息的含义是什么?

(2)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西汉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影响?

2.教师总结归纳:

(1)含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原因:①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②主观上:汉朝初年的统治者,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经过,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3)具体措施:①卸甲归田;②劝民还乡;③释奴为民;④十五税一。

(4)影响: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探究三:“文景之治”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文景之治”的内容是什么?

(3)“文景之治”的含义是什么?

2.教师总结归纳:

(1)出现原因: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内容: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②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含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西汉建立于(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

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3.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之治

4.《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

A.励精图治,主张改革

B.重视“以德化民”

C.吸取秦亡的教训

D.皇帝勤俭节约

5.“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参考答案:1.C 2.C 3.A 4.C 5.D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初中七年级《神奇的纳米》教案 篇11

一、课堂导入:导入分为两部分,一是开场白:“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刘邦从一个泗水亭长华丽转身为一个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可谓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袭,然而在这种华丽背后是一片萧条,新兴的大汉王朝是否会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短命悲剧呢?刘邦及其继任者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凋敝的社会状况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由此出示学习目标。带领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对目标进行分解。

二是图片对比,课件展示两组图片,一是秦始皇陵墓照片,二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的陵墓照片。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的冲击,以陵墓为切入点感受两个王朝不同的命运走向,引起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不同治国策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二、讲授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过渡,话剧展示《刘邦的烦恼》。(操作,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设计意图,通过话剧刘邦的烦恼,使学生从刘邦的角度分析汉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以及刘邦采取了怎样的手段才实现国家安定。同时通过两位大臣不同治国策略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暴政和仁政的区别)

3、过渡,要求学生提炼话剧告诉我们的历史信息。汉初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

4、史料呈现: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尤其是对“人相食”三个字的定位凸显汉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5、提问,造成汉初这一惨状的原因。

6、过渡,刘邦如何解决的,由此推出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二)休养生息政策

1、释义: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西汉初年,经济十分萧条。汉高祖及其继任的统治者吸收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即不做大规模劳民伤财的事情,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减轻人民负担,让人民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教学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

2、提问: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归纳概况: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4、小组讨论:假如你是一位汉初的农民大爷,谈谈你对休息政策实施以来你家的变化?提示①你参加过秦始皇灭韩国的战争;②你的大儿子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军;③你的小儿子被因饥荒成为奴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走进历史体验历史,感受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社会变化和作用)

5、过渡,刘邦的继任者文帝和景帝又是怎样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

(三)文景之治

1、概括归纳,文景时期休养生息的措施。

(设计意图,在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提炼文景之治措施的关键词,培养学生理解文本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2、历史话剧:《汉文帝与千里马》

(设计意图:通过课本相关史实内容,对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措施的第三点,提倡节俭以身作则进行话剧改编,加深学生对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理解)

3、再次出示秦始皇陵墓和汉文帝陵墓图片,得出认识,成由俭 ,败由奢。

4、两组史料:

政治方面: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史记》

经济方面: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汉书食货志》

(设计意图,史料呈现方式,新闻报道题材,使学生从史料中认识到文景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最终取得的效果)

5、点拨升华:文景时期治国效果,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6、视频:《辛追墓的考古发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从考古学角度见证文景时期的繁华和盛世,使学生对历史的感知更加具体,同时也加深点滴的积累可以成就大业的道理。)

7、提升:出示《帝国表情——东方的蒙娜丽莎》汉景帝阳陵陶俑。总结,文景之治的富裕和祥和,印刻在每一个大汉子民脸上,这张出土汉景帝阳陵陶俑的微笑,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那么你能从这微笑中读到了什么?

课堂总结

三、当堂检测

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 )

A.西汉 B. 东汉 C. 西晋 D.东晋

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 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3.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 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

A.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B. 下令士兵回乡务农

C. 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D.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5.史书记载“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这说明汉文帝( )

A. 正直无私 B. 轻徭薄赋

C. 重农抑商 D. 注重节俭

6.“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的、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这段描绘与下列哪一盛世局面有关( )

A.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四、课后思考:

1、对比秦朝的政策和汉初的政策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个好?

2、休养生息政策的弊端是什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