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干部学员赴宁考察报告范文

10月23日至11月4日,市第12期中青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根据学习计划安排,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组织下,赴宁波市委党校进行异地教学。在13天的时间里,我们听“真经”于堂上,观“潮涌”于衢中,虚心学习,认真思考,触动不少,获益良多。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识,又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异地教学为全体学员提供了跳出看的机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次宁波之行,我们重点听取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矛盾及其思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走在前列、实施港桥海联动促进宁波经济发展、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民营经济与宁波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网络与当代社会、干部心理素养与心理效应等10个方面的专题报告和讲座,实地考察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仑港、天一广场、余姚丹山赤水、全球生态500佳奉化市滕头村、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慈溪市周巷镇、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慈溪周巷长胜市村、宁波雅戈尔集团、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10个现场教学点。这些考察点各具优势,各具特色,集中代表了宁波市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置身高楼林立的都市,徜徉富饶整洁的村庄,靠前观察深入实施城乡联动、产业联动、港桥海联动、内外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联动、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等“六大联动”发展战略的澎湃之势,亲身感受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矫健步伐,无不为宁波的发展成就而惊叹,无不为宁波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而折服,无不被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深深打动,无不被广为传送的甬城之爱而感动。

宁波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56.7万,其中市城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13万,辖6区、2县和3个县级市,是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宁波市依托其优良的港口资源条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及接壤上海、濒临杭州湾的独特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空前,活力四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富足,一个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正散发熠熠光彩。宁波人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后获得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桂冠。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6.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8.84亿元,第二产业1353.53亿元,第三产业964.0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2.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11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334.95亿美元,其中出口222.3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中,宁波市位居第18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位居第8位。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商业城市排行榜中,连续两年位居前列,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200个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宁波位居第6位。宁波市下辖的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都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即,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之比为5:5。

在这次异地教学中,全体学员都强烈地感受到,宁波市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市的明天。要加快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就必须认真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将对我们实现由小康向现代化的历史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起来,宁波市的发展至少有这么几条基本经验。

1、时时事事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时时事事紧扣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第一,他们促发展不为形势所左右,不被其他工作所干扰、冲淡。不管某一时期国家出台什么宏观调控政策,他们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当别人还在争论、左顾右看的时候,他们早已走在前头,用一句诗来讲,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第二,他们促发展的领导力量集中。即2、4、8理论,市级、县市级、乡镇级领导分别保证有20%、40%、80%的精力用于抓经济建设;每条线、每个部门都在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而且这些服务不是抽象间接的,而是具体直接的,有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和考核要求。第三,他们促发展敢于突破框架和本本,只要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发扬“四千万”精神(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变通。第四,他们促发展,有着十分强烈的机遇意识,既善于抢抓机遇,又关于变挑战为机遇。他们认为宏观调控是机遇,人“下”是我“上”的机遇。紧紧抓住了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培育和发展等历史性机遇,获得了先发优势。

2、面向新世纪,建设和发展做到视野开阔,着眼长远,高起点、大手笔。无论是繁华的天一广

场商业圈、老外滩、东钱湖、三江口,还是宽阔气派的鄞州大道、现代化的高教园区、花园式的雅戈尔工业园等等,无不是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活力的交相辉映,无不是东方底蕴与西方时尚、实力与魄力的有机融合。城市建设是这样,其他如人才引进、企业集群发展、旗舰企业培育、争创名牌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等也一样,以超前眼光的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来精心设计建设。在未来的竞争中,宁波把自己定位于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结算中心、外贸进出口中心。在区域发展上,他们正在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就是要建设东部新城和现代化的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推进产业高度化、协调化,构筑宁波经济圈。

3、十分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人文环境既是区域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同时又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区域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宁波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精力和发展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科教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上,大投入、大建设,创造了一个非常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富有现代气息的城乡环境。优越的环境和优良的条件,吸引了一个个大的项目投资宁波,截止底,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0026家,投资总额406.8亿美元,合同外资25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2.7亿美元,29家世界500强公司在宁波投资兴办56家企业。他们抓精神文明建设,着重抓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抓科学生活方式的倡导和示范,抓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抓各行各业的工作和服务规范,抓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抓社会运行秩序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干部有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的精神状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来担起建设跨世纪的重任。一个地方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干部的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或许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是最好的诠释。一是责任心、事业心、使命感。学习考察中,不管是党政干部还是党校教师,无不传递着一种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和奋起直追的时代精神,都以发展为己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是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自我加压,超越自我。宁波把上海作为自己赶超的标杆,规划跨行政区域,以都市圈来统筹整个大宁波市的发展。三是敢于突破、敢开先河,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为有效发挥北仑区域的整体功能,理顺了北仑区、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两区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推动了北仑区域的快速发展。四是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务实的宁波人长期受浙东学派的熏陶,强调的是要实事求是,低调办事,不事张扬,众富不露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正面临着全面接轨沪杭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如何在竞争的夹缝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确保嘉兴首位、浙江领先和全国升位,宁波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应围绕打造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这一目标,在发展大产业、构筑大载体、促进大统筹、优化大环境上下功夫,努力促进由小康向现代化的历史跨越。

1、在发展大产业上要明确两个支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经济中,先进制造业体现产业重心,现代服务业体现增长潜力。先进性是制造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打造先进制造业的第一条就是要把科技、信息、人才切实武装到企业中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向科技要效益,向信息要效率,向人才要发展。与此同时,要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就是要立足现实基础,抓住皮革经编、家纺印染、印刷包装、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1232”产业,通过扶强扶优、合并改造等途径,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使龙头企业与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紧密协作和比较健全的产业链,从而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推动,加大经济增长的中间投入。要按照跳出工业抓工业的思路,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特别要重视金融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以民间资金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资金,引进一批外资外地银行,强化信用担保,拓展资本市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2、在构筑大载体上要突出两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要致富先筑路。积极推进高速公路连接线、运河改道、通村达户到组道路建设,构筑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努力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方便与外界的联系,缩短与各地的时空距离。要进一步理顺省级开发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和镇工业功能区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通过大开发、大投入,实现大集聚、大招商,真正构建发展的大平台。要突出产业的专业化布局,引导分散在全市的块状经济向园区集聚,加快推进园区布局结构的调整,更好地发挥集群功能。要加快各工业区的信息化、生态化改造步伐,着力建设数字化、循环型园区。

3、在促进大统筹上要抓住两个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从的实际来看,统筹发展的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产业建设、农民增收这个关键环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着重做好发展设施型农业、城郊型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等五篇文章,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训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握减少农民、减少村庄的社会发展趋势,长远性、高起点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力促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辐射、城市文化向农村传播。深入开展“小康示范、百村整治”、“生态家园”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乡土文化,繁荣

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疫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生机构,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城乡教师对口制度,调整全市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4、在优化大环境上要强调两个基点:环境创优,服务提效。要抓好硬件建设,加快一主两副多星建设,进一步美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功能,形成富有特色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转向文明、法治、生态、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营造吸引外来投资者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使成为聚才磁场、创业乐园、投资热土、成本洼地、安全港湾、生态家园。在软环境建设中,最关键、最突出的还是审批制度的改革。审批环节繁琐、周期长仍然是企业引进和发展中的无形关卡。巩固和深化效能建设,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要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办证窗口建设,所赋予的权限要进一步到位,所负有的职责要进一步明确,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能;二是要加强流程和通道的建设,使之通畅、绿色、简便,各部门之间要沟通、协调、衔接好;三是要把好关口,“批”与“审”有机结合,对污染企业的审批、企业用地的面积、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都要进行调控。总之,通过营造设施配套的基础环境,完善创业功能;营造富有活力的政策环境,激发创业热情;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鼓励创业行为;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提升公信力和吸引力;营造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升创业能力;营造稳定有序的法治环境,保障创业权益。

学宁波之长,创之新。发扬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精神,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