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教育中,学生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就是他们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的亲情。然而对于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零碎,往往缺乏感恩的具体行动。
初中学生与父母相处十几年,感动的事情有很多。在“感恩父母”的主题课上,学生们争相述说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我发高烧的时候,妈妈背着我去了很多医院,急得都哭了。”“我爬山的时候,不小心摔在石头上,头上流了很多血,爸爸妈妈求医生一定要救救我。”“上小学的时候,我读书不好,爸爸总是陪我一起看书写字,每天都很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报答父母、感恩父母呢?”有的学生说:“我要买三房两厅的房子给爸爸妈妈住,我要买轿车带爸爸妈妈去兜风,我要买很多很多的补品给他们吃,我还要……”有的学生说:“我要考出好的成绩,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少学生认为帮父母倒杯水、打扫卫生等事情太小了,不屑一顾,他们表示长大后要做大事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假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中间的一位同学长大了,很孝顺,想感恩父母,但平时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不高。父母的住房条件不好,他想给父母买房,自己没钱,银行又不给贷款,他非常犯愁。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会怎么办?”有的同学说:“我打很多工,赚很多钱。”有的则说:“我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住上大房子。”还有的说:“我要给他们买好多东西,虽然买不起房子……”在这些话语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但也觉得正确的引导非常必要。我将他们说到的感恩行动进行了分类:大事和小事,并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其实多跟父母聊聊天,常回家看看,或者多往家里打打电话,再加上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就是对父母的安慰。在老师的温馨提示中,学生们若有所思,懂得了感恩父母可以从小事做起。
我为这堂课布置的回家作业是: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给父母送上一枝康乃馨、给父母洗一次脚……学生们认真地完成了这些作业,不再觉得别扭。感恩,就是这样实实在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认知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并且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老师应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自己的需求。
记忆中,父亲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严肃,如古洞深巷般悠远。很少与父亲碰面,时间是那般抵触,将我和父亲错开。于是,我为寻找一份相聚,注意每一个瞬间,珍惜日子的角落缝隙。渐渐的,我的心被时间着上了暗淡的一层。
我渴望父亲能与我畅谈,与我交心,我持续的等待着,但日子总如流水一般从我手心流过。
一个清晨,我依旧骑自行车上学。此时,父亲还应该在酣睡中。说了声再见,便跨上了车。没有人与我做伴,失落爬上了心头。
忽然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朝我涌来,背上暖暖的,是那么坚定与剧烈。我被这暖流包裹了,吹也吹不散。
这种力量在使劲凝聚,在空气中形成庇荫。谁是这力量的操纵者?我不敢回头,生怕这是幻影,用目光轻轻一触就能破碎。我只能沉浸在这温暖中加速前进。
久久保留着温暖,我隐隐感知到力量中透着坚定强大的父爱。
第二天,怀着寻找温暖的心出门了。脚踏得很慢,毫不令人察觉,我马上就能知晓温暖的背后了,我迅速的扭转头去,顿时,心中的温暖被击碎了,只剩下缕缕热气升腾出来。
又一个清晨,父亲刚回来,微微对我示意了一下,便进屋了。我开始怀疑,那温暖只是我心中的渴望。
骑在路上,不经意的回眸,一个身影在闪烁,是父亲!我的心潮澎湃,灰暗的心一下子被照得明澈温暖。那份力量是父亲射出的,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父亲的面庞。
回到家,母亲的语重心长回荡在我的耳旁:昨天你爸太累,身子快瘫了。我的眼泪顿时滚落下来,心中的温暖久久停留。
父亲在我的背后留下了深深的爱印,这包含深沉的爱汩汩流入心田。我被这温暖照亮,我要紧紧握住这份爱,一定!
我知道每年的倒数第二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一个感恩父亲,感谢爸爸的节日。对于父亲节我便不知道其他的信息了。
今天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原来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是在一九一年出现在美国。美国的杜德夫人有一次在参加母亲节的时候说为什么有母亲节却没有父亲节。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去世,留下了六名子女让杜德夫人的父亲照顾。杜德夫人的父亲最后因过度劳累而死。
1909年那年,正好是威先生的辞世之年,当杜德夫人过完母亲节后。那时,她才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的付出,并不亚于任何一位母亲。
通过这个故事,我更加懂得了父亲节的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我以后要更爱我的爸爸,这个父亲节我一定要为他准备一个惊喜。
我们应该在这天向爸爸问候一句,跟爸爸聊聊天。我想对我的爸爸说:”我爱您,永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