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爱岗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15篇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是一场精彩的斗争;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弱肉强食,成王败寇。阿盟僧和斯科特,共同面对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却一胜一败。他们的实力相当,却是斯科特的计划有误。他们的“竞争”中,出现困难,面临困难,并解决困难。“人员过多”“天气寒冷”“环境恶劣”。斯科特的团队都闯过了,而他们却输给了另一只队伍。这场胜败不是一般的胜败,而是关系到两个国家。关系到英国与挪威!这张国旗代表了很多:荣誉,喜悦,胜利……
尽管斯科特的团队失败了,我仍然敬佩他们。斯科特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正直。团结、坚持、勇敢。在谎言与事实面前,他选择了向别国国王证明他国胜利。这种决心不是常人所具备的,这种忍耐不是大众所具有的!
奥茨,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他没有拖累大家,执着地向死神走去……天哪!有多少人能像他如此坚强啊!像他如此勇敢呢啊!这五个人果然是那30个人中最出类拔萃的5个人,这种人格无人能及。他们已经战胜了自己,突破了极限--脚趾被冻掉,光着脚板坚持行走。我不忍联想到那个画面,一根根脚趾活生生地被凛冽的寒风吹落。也许,那时他已失去了知觉,对于肉体上的疼痛,已经不及心灵所噪声的疼痛来得突然。那个在艰苦环境下,仍然背着“是外人眼里不起眼的十六公斤重的岩石继续行走的博士”……
他们承受了太多,终获得了死亡的终结。但他们的世纪,却永驻于人们的心中,英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尽管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英国人的骑士精神,探险精神,从斯科特一行人中,我看到了,我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勇士,什么叫做英雄,那就是他们--斯科特的队伍!
《人类群星闪耀时》又译《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从书名便可知这本书要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个壮丽的瞬间。除此之外,作者茨威格还为这本书立了一个副标题——十二幅历史袖珍画。这是当时闻所未闻的文学体裁,因此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那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我震惊,细致描绘的场景仿佛一幅幅画卷,让我置身于那些伟大的时刻。
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我们可以通过茨威格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体会一个陷于苦苦痴恋的女人的一生。而在这本关于人类、关乎历史的书,我又一次感受到茨威格笔尖的魔力——在感叹伟大史实的同时,又为深刻的人生哲理所折服。可谓是“不读不快”。
作者序中如是写道“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上,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这类星光璀璨的时辰,我之所以这样称呼它们,乃是因为它们有星辰放射光芒,而且永恒不变,照亮空幻的暗夜。”于是,在茨威格笔下的历史瞬间中,有几个在我心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狂野——《不朽的逃亡者》。文章描述的是为了权力和金钱想成为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人,巴尔博亚。如果说发现太平洋是那个“闪耀的时刻”,那么不择手段的巴尔博亚呢?作者茨威格就在标题标明了他的立场——“不朽”,褒义词,“逃亡者”,贬义词。即一个逃亡者做了一件不朽的事。文中如是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此生的使命。”而这一切都是狂野的,别人冒险都不敢做的事,而他以狂野之心力挽狂澜,完成了历史上一大壮举。李大钊说过:“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与求达于真理。”明白自己一生的事业,即使只有一种逃亡的形式,那就是逃亡到不朽的事业中去,不也能被历史所记录吗?
毁灭——《拜占庭的陷落》。拜占庭,曾经欧洲繁荣的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其日趋衰落时被觊觎着奥斯曼帝国王位的马霍梅特下令攻陷。这场战役几乎没有悬念。拜占庭的人们知道大难临头也坚持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里做最后一次弥撒,捍卫他们的信仰,“等待着白昼,等待着死亡。”可谁也不知道的是,这场战役会以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结束,一所被遗忘的小门,使拜占庭从世上抹去,使承载着辉煌历史的建筑尽都毁灭。茨威格写道“然而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即使再伟大,也抵不过毁灭的一瞬间。倒下的一座座城、被记载在史书上一个个亡国的时刻,都在提醒我们的人生丝毫不能怠误,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理想——《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在如今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时代,你是否想过在那个电学的幼年时代,世界各大洲还彼此不通音讯。那时候的技术和条件极其恶劣,连接两大洲的电缆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有一个人,他叫居鲁士,决定把他的整个身心投身于这项事业中。在这期间,居鲁士受到过追捧赞赏,也受到过人们的鄙弃,最终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尝试,在六年后,居鲁士依然怀着同样的信念,两次航行后才获得圆满成功。文中这样写到:“今天的奇迹成了今天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这一瞬间起,地球仿佛有一个唯一的心脏搏动。”“一个人找到了他要为之毕生奋斗的使命,一项任务找到了使它实现的人。”是的,一切皆因那人和他不朽的使命,使世界有了更多精彩的时刻。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对历史时刻的描写,能使读者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是美的享受,使我沉浸历史的奇妙,领悟人生的真谛。试想一下,若是拿破仑、托尔斯泰、亨德尔、列宁等人通过茨威格的笔下回顾自己的一生,又会是怎番情景呢?毕竟他们最辉煌的时刻被喻为“人类群星闪耀时”。
而至于茨威格,写作,就是他不朽的事业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令外国人惊叹不已的文化功底,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应由人们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一本书,书名为《人类群星闪耀时》,当看到这本书时,我还以为是介绍人类的发明史呢!但是没想到我才刚翻了几页,便打破了我的猜想。书的第一章名为“发现太平洋”,后面讲的全是各国有名的历史故事。我慢慢的被这本书吸引了,虽然听读过这本书的姐姐说它太无聊了,但我还是看了,并且一口气读完了它。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书中的场景。“12位时代英雄,决定历史的12个瞬间,不可不读的传世杰作。”这是书封面上的一句话,看完这句话,我由衷赞叹,“确实啊!”
书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有商人、船夫、君主、各国王子、音乐家与战士等等。当然,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商人为财而不择手段,而有的却安守本分,自力更生;有的王子为篡位而不惜杀害自己的亲人,而有的王子却以礼待人,心胸宽阔,以宽容夺得天下;战士有的懒散,甚至有的将领自己吃喝玩乐,任凭将士出生入死,但有的将领却和将士共同御敌,誓死为国家奋斗效忠
从小时候我们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便可以明白,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坏人最终也得不到好下场,这正如动画片中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一样。但是我们也知道,邪恶永远不可能被完全消灭,像影子一样,只要有光明的存在,影子就永远也不可能消失,正如片中的“灰太狼”一样。那么,问题来了,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___是一个人的文化高低。我们青少年从6~7岁便入学接受教育,为的就是让我们青少年从小就传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高低决定历史的走向。
记得在我小时候时,就因为文化水平高 那是我刚上一年级不久的事。星期天放假,我待在家里闲来无事,便看起了动画片。这时二姨刚好抽空来我们家玩,那时是夏天,天气炎热,虽然家里打着空调,但刚从外面进来的二姨因为天气炎热,有点口渴。便让我帮她倒一杯水,我便起身为她倒了一杯水。喝到水的二姨润了润嗓子对我说:“Thank You!”我一时没听懂,傻傻的楞在原地。不一会儿,自认为天资聪颖的我想了一想:这“Thank You”一定是哪国吃过东西或喝完水后的一种对提供水或食物的一种感谢。所以我随口就回答了一声“不用谢!”听到我回答的妈妈和二姨都大吃一惊,这反而让自信满满的我有点慌了,以为自己理解错误了。看着我一脸慌样,妈妈和二姨才缓过神来,对我说“你难道不知道‘Thank You’的意思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这让妈妈和二姨更加纳闷了。又问我“那你不懂为什么要说‘不用谢’呢?”,我一本正经地说出了我的理解。这倒让原本纳闷的妈妈和二姨开怀大笑了,看着她们对我的见解大笑,小小的我心里倒有点不平衡了。后来,直到我上了三年级后才明白二姨当年对我说的“Thank You”是英语,意思是“谢谢”,它的答语是“No Thanks”,意思是“不用谢”。经过这件事后,我明白了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公民应尽的职责与道德规范。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转变,许多新颖又方便的科技逐渐出现在了我们的世界,供人们使用,造福人类。
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拥抱崭新时代!让我们永远记住文化造就历史,文化的高低决定历史的走向!让我们好好学习吧!
尽管英雄史观遭到人们的批判,被用来衬托客观唯物主义史观的正确性,但不得不承认,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在时代变迁的风口浪尖,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的场面还是让人心潮澎湃。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有一定的道理。
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历史方面的书,尽管它里面只包含了短短十几篇历史特写,却让人深深体会到那些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是亨德尔、列宁、菲尔德等人的成功,还是拿破仑、斯科特、威尔逊的失败,都是那么生动有趣而引人深思。茨威格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人类的历史是怎样在关键的一瞬间被改写,让人有生不逢时之感。《滑铁卢的一分钟》里面格鲁希的执拗和愚笨葬送了拿破仑刹那的胜机,令人扼腕。《攻克拜占庭》中那扇被人遗忘的凯尔卡门让奥斯曼土耳其人一举将东罗马帝国粉碎,不由得使人感叹这阴差阳错。《夺取南极的斗争》描述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的探险小组在最后关头表现出来的沉着和勇敢,这些真正的勇者值得人们敬佩。
我们可以发现,在茨威格的这部历史特写书中,并没有对那些利用战争手段建立政权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帝王将相们歌功颂德,他通过巴尔扎克的嘴表达了自己对于暴力的厌恶,他笔下的人物具有执着的精神,以良知对抗暴力,对于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西塞罗,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很可惜的是,茨威格并没有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我想如果他对这片古老土地过去的悠长岁月有过研究的话,他一定会如获至宝,因为这是一片开垦不尽的肥沃土地,足够他皓首穷经,钻研一辈子。以他的眼光,我猜想他会对屈原自沉,卧薪尝胆,虎门销烟,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胜利等等感兴趣。
这些人类的群星普照着暂时的黑夜,茨威格说:“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的流逝。”我们要做的,大概就是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努力的成长,期待成为那灿烂群星中的一员。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我还是想坚持,历史是由英雄和天才们创造的。阅读完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后,激情涌动,比起刚刚捧起这本沉甸甸的书时,更加激动,当然,不忘抑制这份膨胀的激情,静下来开始理性思考。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逝而去。”而在这种关键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做出不可改变的决定,他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然而,谁抓住了这些关键时刻,历史就把他捧为了英雄和天才,化作了不朽的丰碑;失去了,则成为了永恒的悲剧,始终让后人叹惋。
历史就是如此,是必然性?还是偶然性?我想这些讨论是无谓的。茨威格先生用12篇历史人物的特写,上演的一部部历史戏剧,足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曾经,开辟新航路和地理大发现是那一个时代的人们都认为的不朽的事业,而且那也是一个人们心灵坑脏,追逐黄金的时代。世界到处都充满了杀戮与暴力,也充满了自由和信仰。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被历史遗忘在一个无多少人知晓的角落。他是一个叛乱者和亡命之徒,为了逃遁和自由的追求,他逃到煊赫的行动中去,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然而,为什么他会那么有历史使命的崇高意识,无畏无惧的冒险的同时,竟以上帝的名义干出许多最卑鄙最无耻、非人道的事呢?可以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亦或者说这是历史的必然的要求和偶然的结果?信仰,是信仰要求英雄和天才们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牺牲他人甚至自己?
正是信仰的力量,使几经被命运打败的德国作曲家韩德尔重获新生,做出了《弥赛亚》这部旷世的不朽之作。他在上帝面前演奏出最感人而又最虔诚的乐章。他用生命的原动力证明了“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懂得快乐,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
信仰是生命的支柱,但走向信仰的道路却往往是充满挫折和承担着巨大的痛苦。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乎是以生命的代价走向信仰之路。当他在死神将要降临之际,突然刑场的赦免,使“他的心才感受到生的甜蜜”和“又不得不为受难而爱生活。”然而这是一种贪生怕死还是说敬畏生命?
还有同样是俄国的作家,托尔斯泰,其离家出走的思想是复杂的,但他始终怀有博爱的信仰,“通过暴力是不可能建立一种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都会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于是,他为了这样一种信念而去受苦难。但在我看来,不是苦难就有意义的,羊群式的服从苦难只会为维护专制者的统治更加巩固。革命,不是违背博爱,是为了更好的践行博爱的精神,尤其是大学生,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为了国家、人民而勇敢、坚强、乐于献生和抛弃生命,那一份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是否会在和� 很感慨俄国的革命导师列宁,为了革命利益的胜利完成,把自己的荣辱毁誉置之度外。很感慨美国实业家菲尔德为了完成越过大洋通话的梦想,仅靠纯朴的勇气承受着所有失败的压力和耻笑。
当然,我也很惋惜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胜败竟由一个窝囊废主宰着,而且只用一分钟的决定,格鲁西将军的一个决定,就把欧洲历史改写了。可见,命运是鄙视那些畏首畏尾的人的,它只会把勇敢者高高举起。而那些被举起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英雄和天才们。
我们应该为英雄和天才们喝彩,因为他们懂得抓住那些群星闪耀的时刻——“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照耀着暂时的黑夜。”他们的光辉与群星那样永恒,照亮后人。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有着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和著名的事件。这些事发生的那一时刻,就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芒,这些永恒的时刻会给予人类前进的动力,也会让人类从中得到许多经验。
《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记录了许多这样的永恒的的时刻,令人们受益匪浅。像《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中的巴尔沃亚,虽然他发现太平洋功不可没,但在这之前,他本应受到国王的处罚。这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否有功劳,是要看前后他所做的事的。《滑铁卢的一分钟》,是讲述一个小人物格鲁西是如何让一个大人物拿破仑失败的,就因为格鲁西的过失,从而使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这告诉人们
做事之前要多想想,不能只按照规矩做事,这样可能会使事情变得非常糟糕。《逃向苍天》,讲的是八十二岁高龄的托尔斯泰因想过一会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逃离了自己的家。这告诉人们,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这些时刻无一不使人念念不忘,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夺取南极的斗争》。
我们七年级时曾经学习过一篇课文《伟大的悲剧》,就是出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这篇课文讲的是挪威和英国同时向当时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南极大陆深处进行探索。两国探险队的领军人物是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在经过半年的争斗后,最终阿蒙森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斯科特紧随其后,当他们发现自己失败了后,都快崩溃了,但是这些英雄们都下定决心,一定要活下去,可是南极的气候太恶劣了,他们都牺牲在这白茫茫的世界中······
在这篇课文中,有一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完全可以不执行这一冷酷的职责,这样就没有人相信挪威人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很守信用。斯科特可以为了信用而使自己陷入无比痛苦之中,那我们是否能做到呢?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没有介绍胜利者挪威的阿蒙森,却极力赞扬英国的斯科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认为,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胜败之争,他们的那种不畏艰险,不畏死亡,舍己为人,为了自己的职责,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祖国的荣耀,宁愿放弃一切的精神值得全人类去学习和思考。
在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从这段话中,我能感觉到,作者希望人们能够记住这些英雄,能像他们一样,与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
我觉得,在他们的身上有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能够在危难之际,互相帮助,而现在的我们有些人,很少会互相帮助,甚至都没有体谅他人的想法。他们能在南极恶劣的环境下前进,不惧艰险,不怕困难,而我们中的许多人经常
在这本书中,类似斯科特这样的英雄人物有许多,韩德尔、列宁、托尔斯泰·······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许多伟大的精神。这些精神无一不对后人十分重要,他们会引导人们再度前进,他们会蕴藏在这些永恒的时刻之中,永远闪耀下去。
在人类的未来,必定也会出现这些永恒的时刻,它们会像群星一样,在黑暗中闪耀,让人类前进的路途更加光明。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杰作。作者描写了12位历史大人物及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历史瞬间。有按部就班的格鲁希将军因一秒钟的思考导致滑铁卢战役的巨大失败;有德裔英籍作曲家亨德尔创作《弥赛亚》时的绝望孤寂与灵光乍现;有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他集英雄、探险家、匪徒、无赖和叛乱者多重身份于一身;有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开阔的视野投身于电气化科技应用大潮中的美国商人菲尔德。.。.。.这些瞬间包括决定西方格局的瞬间、人类思想和艺术的瞬间以及人类对世界探索的瞬间。
斯蒂芬茨威格在序言中讲,那些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时刻到来之前,常常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寂静,但是在这寂静的背后,一个个事件,一环扣一环地套在纵深上千年的链条上,绷紧的链条也要有准备的时间,等待着历史时刻的到来。因此,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时刻,在出现之前,都有长时间的酝酿和势能的积累。但是绝大部分人只能看到那一瞬间群星的闪耀,而忽略了之前的准备。不管对于国家的闪耀时刻还是个人的闪耀时刻,都需要前期的积累。例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自从秦国立国后,经过三十多代国君的努力,逐渐崛起,实力也越来越强大,到秦王赵政时期已经如日中天。如果没有先辈们的努力和积累,即使赵政能力超群想要统一中国也是不可能的。
对于个人,要想成为在关键时刻能发挥作用的人,平时需要做正确的事情积累自己的势能,为自己的“关键时刻”做好准备。尽管我们并不知道那个“关键时刻”何时到来,或许永远不会到来,但依然能让自己的生命为“关键时刻”准备而有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
倘若艺术界出现一位天才,此人必千载不朽;倘若出现这样一个决定命运的历史性时刻,这一时刻必将影响十年乃至数百年。
这本书的内容是作者精挑细选的真实的历史故事,茨威格在书中前言中说道:“历史是真正的诗人、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它”。书中描述的事件与人物心理的真实性,作者并无根据自己的遐想加以冲淡或加强,因为历史在他从事完美塑造的那些玄妙的瞬间,是无须他人辅助的。
作为历史特写,茨威格在忠于真实和历史性的基础上,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描绘了迴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南极争夺战》当然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剧烈斗争,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更是人们与成功、失败之间的伟大斗争。
出发前,他们每个人心中都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因为他们坚信一定能够成功;出发时,五个人依然欢快地行进在渺无人迹的白色荒原中;雪原上的一个很小的黑点让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颤抖着可怕的念头:很可能有人经过了这里;不久,雪地上的一面黑色的旗帜让他们彻底地察觉到:我们失败了。一切努力都成了灰烬,几年的希望简直就像发疯。
返程的途中,大自然拿出它历经千年的力量。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发疯死去;奥茨像一个英雄那样去迎接死亡;剩下的三个人以相拥的姿势在睡袋里离开了这个世界。
“悲剧”,是的,他们得了第二,而不是第一,心中的希望已经全然粉碎;在回返的途中,他们也像一位位无畏的英雄一样死去。这就是一场“伟大的悲剧”。
成功?失败?他们失败了,但是也成功了。成功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谁又能说他们的精神没有成功呢?就如群星与太阳,太阳给了我们无尽的光芒,但是到了夜晚,没有了群星,这个世界也会变得黑暗。群星也一样是成功者。
他们的肉体已成了灰烬,但是他们的精神则凝聚成了一颗颗最耀眼的星星,不断地向后人们放射那与众不同的光芒,而且永恒不变,照亮空幻的暗夜。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了12个或名扬千古或不为人知的英雄人生。他们或是时运并济,成就一番伟业;或是一时疏忽,导致千古遗恨。但是,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群星闪耀,无人不被作者笔下这震撼的英雄气概折服。一个个传奇的故事,犹如激荡的海浪在海螺的空腔里回旋那样,澎湃而热切、愤怒而惋惜的热血在我的心中沸腾。
书中说,如果出现一个决定世界历史命运的时刻,这一时刻必然会影响人类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于人生而言,这或大或小的时刻能否成为改变人生的时刻,更在于我们是否足够珍惜热爱生活,能否足够细心发现机遇。
藏在寻宝船的箱子里偷渡,杀死了船长去探索传言中的黄金之国,巴尔沃亚本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夺权者。他必须想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来躲避杀身之祸。他想到了为王室带回黄金,但那是宛如登天的难事。压抑着大军前来的恐惧,背负着造福人类的使命,他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精明的头脑,带领一小队士兵在巴拿马的热带丛林中穿梭。遭遇流行病,他宁缺毋滥选了最能干的几人。遭遇土著人袭击,他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爬上山顶,他始终是怀有私心的,独自一人,见证了波光粼粼的太平洋。回程同样不顺,但他挺过来了。回到城镇,准备征服黄金之国时,王室派来了第二群人与他分享胜利的果实。巴尔沃亚本想继续偷偷征服黄金之国,只可惜上帝不再保佑,他被送到了断头台前。这双第一个看见太平洋的眼睛,在他人的妒忌与自己的大意中永远闭上了。巴尔沃亚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命运的追杀,他发现太平洋,始终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样人人皆知。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就,他始终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颗明星。
一时的失误总是最可惜的。拜占庭的人们没有想到帆船可以越过山丘,穆罕默德想到了。拜占庭的士兵把守了所有的城门唯独忘却了一个最小的,奥斯曼土耳其的士兵却看到了。于是,未至结局,胜败自在人心。除此之外,欧洲教皇沉迷于虚无的权利争夺而忽视了战争的恶果,也同样发人深思。空前伟大的梦想,惊为天人的设想,精明过人的细心,成就了穆罕默德的伟业。只可惜,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爆发出了残忍的一面。三天三夜的屠城,城民的鲜血为他的荣耀抹上了黑影。而拜占庭帝国的悲剧在于盲目的乐观与大意。一方的疏漏,便是竞争者的机会。历史的进程就像人生一样,无论是胜者还是败者,瞬间的错误会铸成千古恨。
然而,机会同错误一样无处不在。在亨德尔因剧院无人问津而负债累累忧心之时,作词人的新剧词像是来自神的话语,未曾谋面却处处说进了他的痛苦之中。“昂起你们的头!”他受到了鼓舞,作曲的热情重新被燃起。最后的一句阿门,乐器声在他胸中浑然天成。一封原本被他撕得粉碎的信,重新救活了他。三个星期的谱曲,成就了清唱剧《弥赛亚》的热卖。在此之前,亨德尔对生命的渴望也令人惊叹。右半身瘫痪,对于作曲家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无药可医只能温泉疗养期间,被劝说只能泡三个小时的他硬是坚持了三倍以上的时间,只为治好他的身体。他成功了,回城时已经可以正常行走。惊讶了他身边的人,更惊讶了我这个读者。对生命的热情胜过了药物的疗效,对生命的信念可以拯救绝望的人们。不觉已是潸然泪下。
阅读历史,不止于了解与叹惋,更在于以史为鉴。热爱、仔细。不能成为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明星,也可以闪耀在自己的生命里。
这周末,我读了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他异常擅于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他比较喜欢描述戏剧化的`情节。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对《滑铁卢决胜利的那一瞬》和《马里恩巴德哀歌》印象最深。在《滑铁卢决胜利的那一瞬》中,作者几乎没有怎样描述两军的交战,而是重点地写了法国的骑兵元帅:格鲁希——这场战役的失败的重要原因。他自我没有主见,即使已经意识到追击敌军似乎是个错误的决定,可仍然没有胆量对皇帝的命令提出疑惑,结果造成法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被牵制住的严重后果。同时,它又告诉我们不能小看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就是因为拿破仑下命令时那走神的一秒钟,导致整个十九世纪的历史彻底改变。
《马里恩巴德哀歌》讲的是歌德在失恋的情景下,写了一首诗,诗十分动人。为此,他得了一种怪病,他的朋友每一天都到医院为他读这首诗,他的病竟然好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同一样事物,或许,这事就没那么糟了。
这本书记载了人类19世纪的伟大事件,提议你也来读一读。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记录了一些人类最伟大的时刻。本文将着重讲6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巴尔沃亚
第一个,巴尔沃亚,这个盗贼,土匪,冒险家。逃命使他上了恩西索的船,到了达连,进了柯玛格莱酋长的屋子,知道了山后面的海,太平洋。
他勇敢,大胆,激进,冒险。他嗜血,残忍,暴戾,杀戮。
1513年9月,他横跨巴拿马地峡,仅凭人,剑,矛,弓。他兑现自己的承诺,将所获分给所有受苦的兄弟们。
他在走出丛林的第一晚,用绳索捆住被俘俘虏的手脚,让野狗撕裂,嚼碎,吃掉他们,为了祭奠兄弟们的辛苦付出,为了发泄他的疲惫。血腥让他满足。
他是见证太平洋的第一个欧洲人。最终死在了自己过命的兄弟皮扎诺手里。
第二个故事。穆罕默德二世
第二个,穆罕默德二世。这个枭雄。炸不开拜占庭的城墙就造新火炮,驶不进金角湾,破不开铁索阵就从陆路把船搬过去。断粮路买亲友无所不用。千年古国拜占庭帝国就此灭忙,基督胜地圣索菲亚教堂改姓清真。
士兵进了君士坦丁堡,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整整三天三夜。
第三个故事。格鲁希
第三个,格鲁希。也许放在现代,格鲁希会是一个好的员工,老板,大臣。可在1769年,他的死板陈旧,造成了他一生的悔恨。
固守陈规,因循守旧。他不敢不听从皇帝的命令,即便拿破仑1/3的兵力在林子里瞎晃荡,即便3小时外的山上震天响。
救援不及时,拿破仑腹背受敌,威灵顿有普军相助,拿破仑大败滑铁卢。法国人民的希望就此沉寂。
第四个故事。苏特尔
第四个,苏特尔。这位可怜的老人。这位可怜的老人。
我没有多余的话可以说,只剩下一句。这位可怜的老人。
他注定得不到他要伸张的正义,可他执拗的不肯放弃。
1837年。他变卖了所有财产,去追求向往的加利福尼亚。3个月后,伙伴们各奔前程,仅剩他一人。他便一人横渡太平洋,漂泊辗转到夏威夷。在夏威夷组建了远征队,继续前进。最终到达了那个给了他无限财富,和无限痛苦的地方,圣弗朗西斯科。
他开发了那里,造仓库,挖水井,耕地,播种,圣弗朗西斯科的土地很出息,苏特尔成了一个大富翁。
可苏特尔在自己的农庄的锯木厂里发现了黄金。一下子让全世界人民疯狂。
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像饥渴的蝗虫,企图将这里的黄金一扫而空。他们不受法治约束,强权既是真理。苏特尔的财产被洗劫一空。
苏特尔离开这个疯狂的地方,重新开始。可他怎么能忘记这个他一手建立起来的“黄金国”?
他让次子学习法律,苦心谋虑,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诉讼,要求收回自己的合法财产,及从他土地上的黄金。他还打赢了。
这可惹怒了那些疯狂的“淘金者”。他们烧了法庭,要烧死法官,将苏特尔家劫掠一空,苏特尔的大儿子饮弹自尽,二儿子遭人杀害,小儿子溺水身亡。
苏特尔的一切都毁了。
他不服,他咽不下这口气。他恨钱,可他要个公平。
于是此后的25年,华盛顿的法庭大厦周围经常会有一个衣衫褴褛,神志不清的老人,被人戏称“将军”。他要伸冤。
1880年7月17日,“将军”突发心脏病,在国会大厦的楼梯上结束了他的一生。
第五个,菲尔德。
菲尔德让我学到了强大。
一个人,力排千难万险,庆祝了全部的精力和资产,要做一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他要在美洲和欧洲铺垫海底电缆。
1854年,这实在是个冒险。
第一次,万众瞩目,电缆断了。
一年后的第二次,海上狂风暴雨,电缆缠绕成一团乱麻。
五个星期后的第三次,电缆终于连接成功,举世沸腾。
在纽约,人们兴奋,激动,为此准备了浩大的游行。他们的英雄,菲尔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跟着是船上的指挥官,接着才是美国总统等大官儿们。其荣耀程度可见一斑。
接着,荣耀多浩大,跌的多痛苦。夸赞多嘹亮,辱骂多高亢。
菲尔德从天堂跌到地狱。
由于技术问题,海底电缆的讯号消失。于是群起攻之。大家说这根本就是一场欺骗,海底电缆从来没有过讯号,菲尔德是民族骗子,或说电缆最初有讯号,但电缆被过度使用玩儿坏了,或说是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串通好的,电话都是假的。等等。
总之,菲尔德成了阴谋家,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的错。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我不知道这段时间他是怎么挺过去的。换作是我,大概第一次,第二次,就不会有五个星期后的第三次了。可他丝毫不怀疑自己,而且找计划的哪里出了问题,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实施。不妄自菲薄,不自我怀疑。哪怕被万众唾骂,污蔑。
六年后,他重头再来。
六年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铺设联通欧美的电缆变得更加可行。菲尔德再次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他再次提出这项计划。
六年的沉寂,菲尔德的自信,意气风发没有丝毫变化。要说变化,唯一变的就是他更加平静,内敛了。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这项工作,横渡大西洋30多次。
然后,再次失败。电缆又断了。
然后,他就再试一次。
一年后,终于,“东方巨人”号载着电缆再次出发,欧美大陆的讯号终于联通了。
大致之所以有伟大的行动,就是有伟人,他们敢提出,敢尝试,有超越常人的自信,坚定的信念,和决不会放弃的精神。
他们像阳光。黑暗又怎么样,绝不会淹没他的光芒。他一直在,一有机会就迸发出来。
第六个,斯科特。
这个故事小学课本上好像学过,叫《南极考察队的故事》。不过有删减。
故事很简单,英国的南极探险队历经千难万险,却依旧被挪威的阿蒙森抢了先,第二到达了极点。在回程的路上,由于储藏点的煤油和食物预备不充足,及天气太过恶劣的原因,一行五人被永远的埋在了南极的大雪中。
故事是很简单,寥寥几句便说完。
可他们在当事时,面对兄弟的发疯,脚趾冻掉,仅仅5人,他们是怎么撑下来的。何况在那样的情况下,威尔逊还拉着整整16公斤的岩石样本,不懈的进行科学观察。
何况他们在一片漆黑里守了8天。
不知道必死的绝望是怎样的。
而他们,斯科特们,斯科特,到最后一秒还在写日记。
他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定要照看好我最珍贵的遗产——我们的⼉⼦,起码不能使他成为⼀个懒散的⼈”
这个平时死板而沉默寡言的人,他感激自己的朋友,致敬自己的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他将自己南极之旅的细节诉诸笔下,以备将来祖国参考。
他帮逝世的朋友写信给他们的亲友。
他的信能被看到吗?不知道。可他到最后一秒,都没有放弃希望,都没有放弃爱人。
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历史方面的书,尽管它里面只包含了短短十几篇历史特写,却让人深深体会到那些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是穆*默德二世 、亨德尔、列宁、菲尔德等人的成功,还是拿破仑、斯科特、威尔逊的失败,都是那么生动有趣而引人深思。茨威格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人类的历史是怎样在关键的一瞬间被改写,让人有生不逢时之感。这些人类的群星普照着暂时的黑夜,茨威格说:"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的流逝。"我们要做的,大概就是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努力的成长,期待成为那灿烂群星中的一员。茨威格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人类的历史是怎样在关键的一瞬间被改写,让人有生不逢时之感。
伟大的英雄从来不会被岁月遗忘,他们所散发出来的光辉就如同那在黑夜中照亮天空的星辰,那样光彩照人分,那样亘古恒久,被后世以不断地用诗歌散文,用语言的魅力与艺术一代又一代地赞颂歌咏下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也是这样一部歌颂英雄的历史作品,一个杰出的剧作家,哪怕是古罗马最富盛名的文学大师,也要穷尽毕生精力才能塑造出一部荡气回肠、恢宏壮阔的伟大悲剧,然而历史的洪流却如一支巨笔般将每一个短暂的传奇书写下去,而这些短暂的传奇便是那些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而茨威格则无比成功地将这些由伟人,抑或是由短暂地列入不朽者的行列却又重归平庸的人所创造的传奇凝聚成了十四篇生动翔实的历史特写,读完掩卷深思,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仍然久久萦绕于心。
然而这些伟大者并不一开始就是光彩照人的巨星,他们中的人物有些甚至说不上取得了真正的成功,然而却也如同星辰一般散发出了一缕耀眼的。微光,在历史浩瀚无垠的天空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浓墨重彩地大书一笔。他们或许并不� 但茨威格最终将他们誉为人类的星辰,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个人价值的升华,他们不再是一个卑微而渺小的个人,而是融合到了历史的洪流中去。他们中的有些人缔造了悲剧,但是这悲剧却更能撼动人心,就像发现加利福尼亚金矿的苏特尔颠沛潦倒的一生,就像拿破仑令人唏嘘的滑铁卢。前者为如今加利福尼亚的繁荣创造了先机,而后者则留下了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代战神和帝国的传奇。
回顾每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感受英雄不朽而魁伟的灵魂与心灵,让英雄的故事顺着那奔腾汹涌的历史的江流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直到历史创造出属于又一个时代的真正英雄。这或许就是茨威格想给全人类所表达的一种诚挚而热切的嘱托吧!不说文章,单看他写的内容,人物取舍就会让人对茨威格这个人心生莫名的好感。 真实的人性不可能是一白如宣纸,也不可能一黑如泼墨。 在茨威格的书里,人性和人都鲜明的,立体的,真实的再现。说真的,比起那些被歌颂了千年膜拜了万代的圣人,其实我更愿意看一看这样的故事。让人颤抖,也是一种触动。
当看到这个书名《人类群星闪耀时》,我就意识到这本书与普通的人物传记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描写的不再是一个个伟大人物作为单独的个体,如何去为改变命运而奋斗,而是回到历史发生的那一刻,从人类的高度,以一种俯瞰的视角,看这些杰出的人们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意志,作出意义深远的决定或举动,从而改写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让自己的名字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
对于茨威格这个名字,我们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他的作品《南极争夺战》,也就是这本书的倒数第四章,就曾经登上过小学课本。那时,我便被作者的细腻文笔所打动,同时也很欣赏作者对于历史上这些精彩瞬间的敏感度。时隔多年,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来源,以及总共这十二个历史瞬间时,我又重新获得了当初的感觉。此外,我还更加被作者独特的历史观所吸引,钦佩他对于生活的思考与体悟。
人类历史,浩浩汤汤,伴随着荣耀与耻辱,纠缠着光明与晦暗,将这上迄千年的历史反映出来,似乎编著一部大部头的人类通史都无法做到。茨威格虽说是一位小说家,但也不缺乏历史学家对于历史节点的把控力。他以小说家的敏锐,找到了人类历史的一些瞬间。这些瞬间有的直接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走向,有的描写了人类才华与创造力的喷薄涌现,有的反映了崇高的人性和伟大的品格。而在找到了这些瞬间之后,茨威格又通过小说创作的细腻笔法,加以渲染,让鲁日在创作《马赛曲》的那一夜喷发的才华宛如绚丽的火花,让斯科特上校在南极的牺牲显得更加壮烈,让格鲁希在滑铁卢的犹豫不决显得更加令人惋惜。
在第二章《拜占庭的陷落》的结尾,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然而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在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围困,古老的拜占庭帝国向西欧各国发出求援信号时,西欧君主们无动于衷。直到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十字架被拉倒,世界受到严重威胁时,欧洲人才为当初的冷漠而感到后悔,然而一切都已于事无补,未来的几百年他们都将受到伊斯兰的挑战。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据说哈佛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得出一条规律:人的一生通常有七次机遇,把握住一次就会走向成功。一旦都把握不住,那么将会碌碌无为终其一生。我们正当青年,可以说还有很多机会在前方等着我们去抓住,去把握。我们切不可耳目闭塞,任凭机遇从我们身边溜走。从拜占庭陷落的历史中,我们要从欧洲人身上吸取教训,拥有开放的胸怀和热情的态度,对身边的一切表示关心和同情,才能发现机遇,不会后悔。
发现了机遇后,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那也是无用的,更加令人惋惜。在《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中,格鲁希面对拿破仑的召回令,犹犹豫豫,浪费了时间。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溃败,等他赶到滑铁卢时,战争已经结束了。作者写道“他来得太晚了,永远太晚了!尽管他被任命为······但任何东西都无法赎回他原可充任命运主人而他却对之无能为力的那一瞬。伟大的一秒钟,他对不恰当地被召唤来而不善利用他的人的报复就这么可怕。”可见,我们在迎来机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自己,相信这就是机遇,并将它牢牢抓住。片刻的犹豫迟疑都是危险,造成的后果恐怕永远也无法弥补。
对于个人而言,努力拼搏,积极进取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但我们同样也要意识到个人是离不开集体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只关注历史上这些瞬间,或是这些人物的丰功伟绩,很容易被他们的光环所迷惑。茨威格也说过“真正的事件均有待于发展”,在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是很多因素成年累月的积淀。特殊历史事件的爆发,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英雄人物的绚烂人生,反映的是其背后人民的呼声和历史的大势所趋。只有在历史的夜幕下,伴着周围众多的小星星,那些杰出人物的星辉才显得更加闪耀。
在我们试图试图复原历史或回望历史的过程中,知识转变成了形形色色的文字。我们不妨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人类世界的知识,另一类则是关于动物世界的知识。然而,只有人类明确的意识到了自己与生存世界的关系,只有他们用思想点燃了生活,创造着新的大千世界。
人类有思想,所以他们当中会产生思想的精英,使人类思想经历一波一波的高潮。号称“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选取了十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拜占庭的陷落、亨德尔的精神复活、滑铁卢的一秒钟、黄金国的发现······铁血杀伐与一世枭雄、永恒悲音与帝国陨落等让人心灵震撼的历史场景中,一个个历史上的思想精英们登上了舞台。
这本书里写的伟人,体现出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形象,而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或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体现出崇高的人性,完美的品质和性格,或干脆只有一件惊世之举。()在我看来,作者正是将拍电影时常用的“蒙太奇手法”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这些人们所做之事,无论大小,作者都将其淋漓尽致的描写,称作“历史特写”。
读过这本书后,我发现了它与名人传记或正统史书的关系:它是他们的结合体。既然是历史特写,那么就一定会有一个充当这段历史的缔造者或者推动者的人物(伟人)。而从他们缔造或推动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既能窥见当时社会现状的一角,又能看出美好或丑陋的人性在影响着这个历史事件。有人有事,人和事相互衬托,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我觉得这种写法最大的优点,就是两全其美,又与史实紧密照应,又写出了鲜活的人物。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我那先前朦朦胧胧的历史框架在读完这本书后了然清晰了起来,在感叹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时,我赫然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学好历史!
这个璀璨的比喻令人神往。人类的历史如漫漫长夜,现在是如何被到达的,未来的走向将如何,没有谁真正能说清楚。然而在这长夜里,有如此多的星辰散发着光辉,为后来的人们指引着道路,在他们最无助最失望的时刻,告诉他们,这也会过去。
现在,无论你谈什么问题,都会有人告诉你,这是社会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否则做什么都是徒劳。比如学法律有人和你说国内司法体制太差劲,学医有人和你说国内医药审核有猫腻,什么问题都可以大而化之、无限倒退,最后是什么都不要做了。我不喜欢这种笼统的话。
从高中开始读茨威格的人物传记,每每有热血上涌醍醐灌顶之感,好像自己的热情都还在。茨威格重视个人的作用,他大段大段地描述人物的情感。在《玛丽恩巴德悲歌》中这样一段披露歌德内心世界的描绘:
“此刻,年迈的老人坐在滚滚向前的马车里沉思默想,为心中一连串问题得不到确切的答复而烦闷。清晨,乌尔丽克还和妹妹一起匆匆向他迎来,在“喧闹的告别声”中为他送行,那充满青春气息、可爱的嘴唇还亲吻过他,难道这是一个柔情的吻?还是一个像女儿似的吻?她可能爱他吗?她不会将他忘记吗?正在焦急地盼等着他那丰富遗产的儿子、儿媳妇会容忍这桩婚姻吗?难道世人不会嘲笑他吗?明年,他在她眼里不会显得更老态龙钟吗?纵使他能再见到她,又能指望什么呢?”
站在国家的高度历史的高度,个人往往是渺小的不值一提的;然而作为个人,每一次欢笑与泪水却是真真切切的情感,岂能简简单单地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过?谁都是有血有肉的,这些最细微的东西恰恰是人身上最重要的部分。
近日,89岁高龄的杨振宁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重申了6月出席“邵逸夫奖”时的观点。他认为“最近几十年中国的科技发展得非常之快”,还称“在合适的情形之下,一个脑筋清楚、做事果断而有远见的、不那么民主的政治,把科技推上去的本领更大,因为它有效率。”
诚然,过分重视个人可能会导致效率的降低,但效率的说法总给我一种把人当零件的感觉。
茨威格眼中的英雄标准也与他人不同,在《昨日的世界》中,明确地说:
“从来不愿意去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剧。在我的中篇小说中,主人公都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他们深深吸引着我。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譬如说,我不屑马丁•路德,而写伊拉斯谟;不写伊丽莎白一世,而写玛利亚•斯图亚特;不写加尔文,而写卡斯特里奥…… ”
伊斯拉漠一生勤奋著述,揭露教会的黑暗,嘲讽教士的伪善,反对宗教狂热,控诉教会使用暴力残酷迫害一段。然而他的思想固然充满人文精神,终究敌不过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教会强权和习惯势力,因而一生颠沛流离,最后在孤寂中死去。
卡斯特里奥的朋友加尔文掌权后改变了以往反对宗教压迫的立场,实行独裁统治,引起了卡的强烈愤慨。卡斯特里奥最后面临的是一场巴塞尔法院的审判,他很可能作为异端而被判处死刑,所幸在法院开庭前,因心力交瘁而猝死,终年48岁。
以上两篇都单独出书立传。
《群星》一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夺取南极的斗争》。斯科特与阿蒙森竞争前往南极点,却屈居第二。带着些许沮丧,从极点返回的过程中,斯科特和他的朋友在饥寒交迫中骄傲地等待着注定到来的死亡。最后的时刻,斯科特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坐在家里不知道要好多少!”
对于未来我一无所知,我甚至不想着成功。在很多缱绻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睡一觉直到睡不动。人人上以前有篇文章,大意是人要认识到自己的一生可能会平凡地度过。每每读了《群星》一书后,就像前面说的,有一股热血上涌之感,觉得该做些什么,至少不是得过且过甘于平庸。
在我最无助最无所适从的时候,我仰望星空,人类之中最杰出的那群默默地散发着他们的光辉,我不去想什么是成功,只是觉得现在自己的样子还不够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心甘情愿做个失败者,或许也不错。同样,我也永远不会嘲笑别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