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本文是爱岗的小编惊云帮助大家分享的孔雀东南飞读后感(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痴情的焦仲卿踏着沉重的步伐,手握发紫的丝绳,两滴多情的泪水从他空洞的双眼中流露出来,从他苍白的脸盘上滑落下去,他的心彻底的碎了。当泪水滴落到他抖动的双手时,他已经感受不到泪水的温度,身体已失去知觉,只在脑海中反复回想着一幕幕与兰芝生活的美好时光。
落叶黄昏,夕阳无限好。在黄叶密布的大树下,流波荡漾的河水边,两人相约在此。娇艳多姿的女子默守在树下,亮丽可人;俊俏的男子,衣服华贵,拿着扇子,步伐飘逸,果真风流倜傥。女子举目四望,寻觅着潇洒的身影;男子赶快步伐,希望早见佳人。当焦仲卿与刘兰芝站在河边双手牵握,说说笑笑之时,草也绿了,花也开了,河水激荡起甜蜜的浪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却得不到美好的结果。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才貌双全,却被阿母所排斥。美好的姻缘,就因为一家之言所毁了!
当兰芝被逼婚,想起自己曾经的誓言,至死不改嫁。“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终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爱情就像一朵玫瑰,外表看上去美得诱人,使得多情的人不禁去采摘它,最终却被花茎上的刺伤痛了,才知道,这就是爱情。
伤心欲绝的仲卿,为爱情努力了,却受到了莫大的创伤。当听闻伊人的殉情,坚强的男人也会流下痴情的泪,泪水流淌在爱情的河流中……
这次他握着发紫的丝绳,再次来到那树下,那河边。树已枯黄,河已干枯,鸟语花香的天堂已从这世界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一次次回想着往事,徘徊在宁静的树下。
他一次次的流泪,一次次的回想,一次次的徘徊不定。
泪,流尽了。
痴情的男子,抖动着双手,将丝绳无力地套在了枯黄的树枝上。
他在悲伤中殉情了。
当他醒来时,却身处在一个鸟语花香的天堂,树木枝繁叶茂,那一条河流起伏着,在他的视线中出现了那个娇艳多姿的身影。
他兴奋地奔跑过去,牵住了兰芝的双手。
在一道黄光之中,情侣化作了一对鸳鸯,在那遥远的梦境中,快乐地飞翔……
近日重读,有所感,与诸位共赏之:
1、焦仲卿的爸爸那里去了?若其还活着。则焦母如此专横,怎又能反映“封建社会妇女社会低下”?若已亡,则焦母一妇道人家把俩孩子抚养成人,难道不能说明她的伟大?
2、到底是什么让焦母看焦妻(兰芝)“别扭”:“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焦母的“正词”。但证人焦却说“女行无偏斜”。兰芝本人则讲“奉事循公佬”,“昼夜勤作息,邻频营苦心”。兰芝母说该女“十三教汝织,十四。兰芝见了焦妹则“泪落莲珠子”,说明姑嫂关系也不错。看来问题是在焦母。但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可能是“无后”的缘故。焦已结婚时间不短:“共事二三年”。在汉末,避孕大概也只能靠安全期。在这二三中,焦妻仍无“事”,的确有点儿问题。这大概让没了老头,全心全意等着报孙子的老太“怒火中烧”!在人前人后,街坊邻居中觉得抬不其头来。儿子当然不能骂了。于是所有的火都发在了焦妻的身上。
3、兰芝父在那里,从文章中感觉到也不在了。要不然也不会轮到其兄讲话!不只各位看过美国一个叫《lucky club》的反映华人的电影没有,大汉的老爷们儿咋都象那里头的货?
4、兰芝本身的性格也有些问题:其兄也不过说了句“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痞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和云?”这样的话。可能人家不懂妹妹的“心底秘密”,但不管从什么角度说,这是很“有理有据”的“贴心话”。别忘了兰芝也说其兄“性行暴如雷”。但这样一个急性子却在这时候也如此的对妹妹“晓之以理”。我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有逼迫兰芝的意思。兰芝的心理可能太敏感了。
5、到底是什么让兰芝在县令,府君如此“抢手”?文章中未提县令。但府君则显然受了县丞的“进言”:“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即兰芝出身好。哇塞。这难道就行啦!也太随便了吧。
6、兰芝到底想不想嫁给府君的“第五郎”:亲事应下之后,府君送礼上门,订于次日迎亲。兰芝母对兰芝说“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兰芝便“左手持刀尺,右手执凌罗,朝成素夹裙,晚成单罗衫”。从此处看她还是有嫁给府君“第五郎”的想法的。事情的急转折发生在与焦见面后。焦的话“...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强烈的刺激了兰芝那本来就非常敏感,非常脆弱的心里。偏致的想法立刻产生,他们要“黄泉下想见,勿违今日言!”。再后来,就是两个19,20岁的男女青年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由此可见这场悲剧的核心是焦与兰俩人的脆弱心里。也是。20岁,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结论:晚婚好!!!嘿嘿
何为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雨果说:“悲剧所过之处,留下的是憎恶和怜悯。”悲剧似乎总是更能打动人心、动人心弦,正在于其通过极富戏剧性的悲情色彩,展现了个体生命在命运、在时代、在变革中的脆弱与无可奈何,引发人们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反省,其目的不在于“虐”,而是直触人们灵魂的最深处,使人情不自禁地去感伤人生变化无常、时代洪流不可逆转。为了凸显主题的深刻,悲剧中必然会存在一部分“喜”,即一段美好,在《孔雀东南飞》中就表现为焦刘二人之间真挚的爱情,正因如此,二人爱情被破坏才让人悲恸不已。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基础,二人的婚姻本应十分牢固,如果没有焦母的破坏,或许他们真的可以相守一生。但是事实上,焦母的破坏在本诗中并不是导致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本诗之悲在于其悲剧结局不可逃脱、不可断绝,因为这悲剧植根于封建社会,这“悲从中来”正是从封建礼教中来,只要封建礼教一日不破,这样的悲剧就无法避免。
从封建社会的背景出发,我们会发现,即使诗中所有人物的性格缺陷都得到补全,他们也无法逃脱这场悲剧。虽然焦母的性格异常强势、异常专断,但是在那个封建家长制笼罩下的社会,刘兰芝无论嫁到哪个家庭,她的自尊与主见都会遭到来自家长的扼杀。虽然焦仲卿的性格稍显懦弱,抗争不够坚决,但是在那个蔑视自由与爱情的时代,即使他激烈斗争、坚决反抗,也只会引来社会的指责与迫害。虽然刘兄性行暴躁、不顾亲妹感受,但在那个视女子如外人的社会,即使刘兄性情温和,爱护亲妹,刘兰芝的处境也只会是煎熬难过,受人指摘。虽然刘母未能真正理解女儿,但在那个宣扬三从四德的时代,她没有任何的权力去越过儿子支持女儿的爱情。至于兰芝,她已经足够完美了,难道要她放弃自己的尊严与思想,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吗?所以在本诗中,其悲剧看似来源于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问题,但实际是指向那只在幕后推动这一切的“看不见的手”——封建礼教。
历览古今中外的诸多悲剧名作,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内核正在于美好的。事物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而且高明的悲剧往往会把这种毁灭的源头指向制度,指向社会,指向各种不受个人掌控的外部因素,或者个人无法改变的人性的劣根性,正是意在突出其“不可避免”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史蒂芬·平克还对悲剧进行了分类:“悲剧只有两种终结的方式:一种是莎士比亚式,一种是契诃夫式。莎士比亚式悲剧结束时,尽管天空上也许盘旋着某种正义,舞台上却已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与之相反的是契诃夫式的悲剧,结尾时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幻灭、苦涩、心碎、失望、精疲力竭,但是都还活着。”对此又有人做了补充:“但实际上,生活属于第三种——所有人都死去,没有人得到正义。”
如果我们把《孔雀东南飞》、《氓》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也许会不禁觉得“为什么我觉得好像《孔雀东南飞》少了点什么?”是的,《孔雀东南飞》与另外两篇有些不同,它少了那份“决绝”,《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两人家族之间的仇恨,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彼此,并在得知对方的死讯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殉情,海洋文化赋予他们的自由精神让他们为了真爱可以不顾一切,这种牺牲精神热烈而奔放,使他们的爱情悲剧又增添了几分壮烈。而同样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氓》,女主人公虽然曾经被甜蜜的恋爱冲昏了头脑,但在认清了“氓”的花心与暴戾后,她直接表达了对男子始乱终弃的不满,并在最后更是表达了自己坚决的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先秦时期还未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女子对爱情被背叛所采取的反击。
但是在《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的殉情却更像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是因为没有退路了才不得不走上绝路,是一种无力的反抗,他们虽然具有反抗精神,但受限于时代,他们并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所以在文中焦仲卿对焦母一开始其实是保有幻想的,直到最后在他与焦母说了那一番诀别的话后,他才从母亲的回答里真正意识到了母亲并不理解他,才会选择以死明志。而刘兰芝显得更加清醒,她从一开始就认识到焦母对这段婚姻的反对无法逆转,而且也预见了回家后会遭遇兄长的逼迫,所以她很早就做好了殉情的打算,但她也只是认为婚姻的失败在于“君家妇难为”,即焦母的苛刻,而她的殉情也是处于孤立无援境况下的无奈之举,是保存自己尊严、反抗恶婆婆的最后手段。
同时,两人所担负的不同社会责任也使两人在殉情这一点上有不同的表现,刘兰芝身为被休弃的女子,未被赋予太多家庭责任,可以说她答应与太守之子的婚姻就已经是她对于维护家庭名誉的最后一点责任了,所以在新婚当晚她便决然赴死。但焦仲卿身为家中唯一的男丁,于私,他负有维持家庭的责任,于公,他还身负府吏之职,所以他在殉情前“徘徊庭树下”是合情合理的,同时也能看出他对爱情的忠贞。
如果要把《孔雀东南飞》与前文所述的三种悲剧类型相联系的话,因为它来源于生活,所以与第三种的“所有人都死去,没有人得到正义”有些相像,但又有所不同,我认为《孔雀东南飞》应当是“有的人死去了,没有人得到正义。”在故事的最后,刘兰芝与焦仲卿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焦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刘母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刘兄失去了唯一的妹妹,在这场时代所酿造的悲剧中,没有人收获自己所想要的结果,反而还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或亲人。更加可悲的是,在故事之外,现实的悲剧还没有落幕,甚至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仅仅只是个开始,自汉末至新中国成立,这中间两千多年里,源于封建礼教的悲剧从未停息,不可断绝。
焦仲卿对刘兰芝的凄美爱情也实在可歌可泣,从前是不孝有三,� 而刘兰芝嫁到夫家两三年,早晚侍奉婆婆和照顾小姑。但是,她最大的错就在于没有生养。这在封建的礼教下是不可饶恕的。
就是到了现在这开放的两千年后,一个家庭中如果没有了子女,也是有点不合常情。如果公婆有封建思想而且还是个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那作为儿媳如果不会生养肯定在这个家中是既没有地位也许也要被驱逐出门。如果一般的家庭丁克家庭的根基也是不稳定的,这个要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基础和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不这个婚姻也会受到很大的挫折!
我对“孔雀东南飞”的记忆还是小时候看绍兴戏时留下来的,我还是为了焦仲卿和刘兰芝流了好多好多的眼泪。焦忡卿在同房一场戏,那充满期待和情意蜜蜜;从起先的:“红罗帐,垂香囊,娘子端坐在床中央。
半遮面,浅丝笑,面似红来笑也香。”到表示对爱的忠贞不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其实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有重复性和永恒性的,就是到了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还是反复重演。一般来讲年轻漂亮的姑娘用美貌而嫁到豪门,这个婚姻肯定是不幸福的,豪门中就有那浓重的封建文化。一般还是以门当户对、年貌相配为上上之策。
而像现在的焦仲卿们他家的地位也不是豪门,但是这婆媳关系是几千年的家庭矛盾,想一想,想现在凡是大家庭住在一起的没有一对婆媳会相安无事,尽管母亲对儿子都是关爱无比,但是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是肯定不会和谐的。就像林黛玉所说;“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
这一点还是要说西方比较开明,孩子在18岁后独立,自己上学自己贷款买房子,今后来偿还。自己成家立业住在外边。而我们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子女和父母分开居住,这对创造和谐大家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因为我们的贫富差距比较大,有的还是没有这个条件来达到父母和子女的分居住开。为家庭矛盾的激化来助涨声势!因此,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安居房、廉租房的兴起可以化解多少家庭矛盾,小家的安顿对国家大家庭的长治久安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现在世俗的爱情让我有点看不大懂,现在更多的爱情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也许在朋友之间,谈起真爱还真有点不好意思,最近看了《孔雀东南飞》一书,去找一下传说中的爱情。在看之前,还特意了解了一番:此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被人称之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它讲述了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如果问爱一个人需要什么?也许我会想半天,转着眼珠还想不到一个让我坚定的回答。在看完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觉是主人公似乎在回答我,这份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致死不渝的信念„„书中的主人宫身边发生种种事端全都被一样东西所驱动和主宰,也许那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怀疑、猜忌、误解,一波没停一波又起的兴风作浪,这些渗透进了他们的爱情中,出现裂缝,一定要及时补全,不及时修复这后果根本无法想像。文中由于男母的极度冷眼,嫁入才两年的妻子无奈之下回了娘家。对此,男主人宫却无能为力,在孝字当头的社会里,他断然选择了妥协。纵使男主人宫极力的保护着自己爱的人,无奈之下送了爱人回了娘家,也许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两全的办法,公务缠身的他实在无法顾及家中变故,也许当初只想缓和一下局势的他,根本不会料想到由此而引发的后果,从此人隔两地的同时也隔绝了两颗相爱的心。按照当时的风俗,媳妇被婆家赶回家也就相当于被休弃了。
在这种风气的时局下,经过了漫长而又消沉的岁月中,男主人宫当时鉴别时给她的誓言和希望,犹如残留的烛光一样越来越暗。在家人的再三劝说让她重新再嫁下,与处在当时环境的她心里萌生的怀疑,种种的叠加之下,她终于还是支持不下去了。心神不定的她糊里糊涂的答应了家里人说的再嫁一事。也许当时的她只仅仅为了知道他还是爱她的,他马上就会来接她的,她是在为了确定什么还是在试探什么呢,在我看来,这场爱情皆因此而暗淡下去。如果那个熟悉的声音再次传来时,那种雨过天晴、心花怒放的心情怎么能不使她欣喜若狂,此时的他们深情对望着,她的心结不复存在。但男主人宫的话却深深的刺痛了她,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时后悔不已的她面对另外一个误解,她无能为了了。在�
结局是美满的,他们完成了他 在最后他们临死前,心中不再疑惑什么,不再猜忌、没有误解。那些曾经让他们尝尽心酸的事情将永远不会再撼动他们的爱情了。他们可以相爱到永远。
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不能长相斯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为了摆脱独自徘徊的悲凉,他们选择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终究,他们还是走在了一起,好不令人掬泪的悲凉——“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叹的幸福——“死求同穴”……
对于兰芝为焦母不容而致使夫妻分离的缘由众说纷纭,各执其辞。我虽不才,也还想置喙几句。在我看来,还有两大可能:
《礼记内则》中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仲卿“甚宜其妻”,这无疑问――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仲卿绝望而悲怆的呼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从前嘘寒问暖,无所不谈,可谓母子深情矣。现在小夫妻昵喃燕语,忘乎所以。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失落感猛然袭向焦母,她踉跄失措。试问向来都把全副精神寄托于独子身上的她,情何以堪?于是,悲剧的序幕被拉开……此或为其一。
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在想,爱究竟是什么?字典里解释:爱是对某人或物有深切的感情。在我看来,只因为对方有价值,才去爱,爱就是两个人的相互利用。父母说,他们的结合便是爱,难道爱就是整日生活平淡如水,加上偶尔的争吵吗?爱这个字眼实在是太虚幻,太飘渺,看不到,抓不着,我似乎明白,却又无法理解。
《孔雀东南飞》向我展示了一幅凄美的爱情画卷,让我为之感动着,震撼着。仲卿的“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兰芝的“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表现了他们永不分离的决心。两情相悦,却不能朝朝暮暮,相伴到老。因为爱,他们以寻死的心活着;因为爱,他们“双双化鸟五更飞”。对爱的执着与坚持让他们过早地结束了生命,可却像倦意迷蒙的烟尘一样,没有喧嚣,没有狂舞,却深深地占据着我的心,久久不散。这份至死不渝的爱情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对于包围在如今那片虚情假意的空气中的我,对于生活几乎没有憧憬和激情的我来说,是多么值得寻味呵!
由此,我怀着崇敬与谨慎之心,开始了对爱的探索。
青年时的爱是心与心的。默契。一对恋人间的一个眼神,胜过一部荟萃了爱情的巨著。理解或者误会,痛苦或者欢乐,开始或者结束,沉醉或者解脱,相聚或者别离,一切都为了爱。但青年时的爱像酒,虽浓烈易使人沉醉,却仅是肤浅地存在于表面,不过是为其生命留下一个美丽的片段而已。
中年时的爱隐隐约约地闪烁在生命的一隅,像一片悠悠的云,舒缓地飘着;像微微启开的莲,一瓣一瓣地绽着,照耀着心房,温暖着人生,使人情不自禁地感怀生命中曾经有过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感动,那一份失落,那一份惆怅。中年时的爱像茶一般,苦过之后却有一丝清新的芬芳从中溢出,但茶终有被冲淡的一日,当这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时,爱便只能成为一生里最美的记忆。
老年时的爱才是真实的,朴素的,从容的,单纯的,如泉水一般平淡而甘甜,不加任何修饰。他们的爱,便是怀着共同的期待,厮守在岁月的河边,相伴到老。等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时,便相互依偎坐在摇椅中,将一路携手走过的风风雨雨,收藏的点点滴滴,在彼此深情相凝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回忆起来。“携子之手,与之偕老”,那是酒与茶的升华,是世间最美的爱。
涓滴成河的爱最可贵,云淡风清的婚姻最幸福。浓烈是苦,浪漫是脑筋还不够清楚,平实是绝对的美好。
原来爱并不包含利用,相反是无私的奉献与无畏的追求;而父母的爱在平凡的日子里已经沉淀成一种绵长而动人的亲情,这种亲情将伴着他们生命的岁月里,直至永恒……
兰芝的“举身赴清池”与仲卿的“自挂东南枝”让爱的含义变得很直接很简单: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爱就好好地爱,就带上奉献,带上责任,带上热情,带上真诚,带上你所能带的一切关于人的美好东西,在没有尽头的爱情长跑线上一直跑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