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山呈伞形。因山中产“滋润摄(养)生”的草药,又名摄山。南朝建栖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称栖霞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称作虎山。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塔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公元620xx年,隋文帝将“舍利”(佛骨)分送全国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蒋州栖霞寺”。栖霞寺在唐初更名为功德寺,扩建殿宇49所,成为东南巨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此后,该寺几经兴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
明征君碑在栖霞寺门前北侧,是南京地区惟一的一块唐碑。此碑是为纪念栖霞寺的创始人明僧绍而刻制的,明征君是对明僧绍的尊称。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平原人(今属山东),南朝刘宋元嘉期间(424~453年)曾中举。他隐居在摄山20余年,宋、齐两朝皇帝曾几次下诏,征他入朝作官,他坚辞不受,人们称其为“征君”。由于他甘心隐居,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隐君”。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建“栖霞精舍”于此,后舍宅为寺,发展成栖霞寺。
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因擅长方士之术,受到唐高宗的宠信,为他的先祖争取到一方御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镌刻“栖霞”两个大字,相传是唐高宗李治亲笔。碑的全文2376字,叙述了刘宋时期明僧绍信佛教,隐居栖霞,皇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祭酒等官时,他都婉言谢绝的故事。碑文是行书体,笔力遒劲,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高正臣早年练习王羲之书法,后来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书法,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较高的造诣。此碑高4.23米、宽1.31米、厚0.37米,虽经风雨侵蚀,但保存较好,是研究我国唐代历史和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
在栖霞山凤翔峰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岩。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佛窟。三圣像在西岩壁上,其正中无量寿佛像高10.83米,两侧为各高约10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是千佛岩中最大的造像。
相传梁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岩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佛龛大者数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龛250座,摩崖造像500座,号称千佛。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20xx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
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栖霞寺旅游,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南京栖霞寺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他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阎都督高兴他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于是重新就座,净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但是他的女婿占着自己的记忆力非常强,当众否定王勃的文章为原创!在阎都督女婿确定此序文没有诗文的情况下,王勃提笔写下了七言诗:
南普陀寺原先为子孙庙,所以韦驮的金刚杵是着地,后改为十方丛林,但这尊韦驮却没有更改外形,其实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毕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二山门)在二山门里供奉着四大天王,是佛祖释迦弁尼的外将,又称四大金刚。手持琵琶者是东方持国天王,持剑者是南方增长天王,手缠蛟龙者是西方广目天王,手持宝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四员护法神将,威风凛凛,恪尽职守。请大家仔细瞧瞧,值得称奇的是四大天王的法宝,琵琶无弦,宝剑无鞘,蛟龙无鳞,宝伞无骨,是什么原因呢?按照佛经解释,琵琶上弦会地动山摇,宝剑入鞘会盗贼四起,蛟龙有鳞会兴风作浪,宝伞上骨会天昏地暗。反之,则可安享太平盛世。又有一种说法是宝剑有锋、琵琶有调、伞能遮雨、龙蛇有鳞,隐喻“风调雨调”,国泰民安。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哈尔滨极乐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建于民国十二年(1920xx年)。哈尔滨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占地面积5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正院、东跨院、西跨院和塔院四部分。现任主持是静波法师。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哈尔滨极乐寺导游词,欢迎大家参考。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20xx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风景名胜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胜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
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象征全家红红火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在爱情不顺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栖霞丹枫堪称金陵一绝,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栖霞山上郁郁葱葱,林深谷幽,更兼漫山遍植树十种红叶树种,有枫香、红枫、鸡爪槭、羽毛枫、三角枫、黄连木等,每到深秋时节,枫叶如丹,层林尽染,宛如堆锦散绮,又如火染血涌,殷红夺目,历来便有“秋栖霞”之誉,有诗曰“万树霜枫赤似霞,三峰高处夕阳斜,摄山秋色年年好,惹得人称二月花”。深秋时节,枫红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俗。南京栖霞山与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苏州天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赏红胜地。最佳旅游时间栖霞山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平均气温介于13~16℃,春秋两季较适宜旅游。秋天看枫叶,栖霞山为中国四大赏叶胜地之一。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风景名胜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胜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
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象征全家红红火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在爱情不顺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栖霞丹枫堪称金陵一绝,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栖霞山上郁郁葱葱,林深谷幽,更兼漫山遍植树十种红叶树种,有枫香、红枫、鸡爪槭、羽毛枫、三角枫、黄连木等,每到深秋时节,枫叶如丹,层林尽染,宛如堆锦散绮,又如火染血涌,殷红夺目,历来便有“秋栖霞”之誉,有诗曰“万树霜枫赤似霞,三峰高处夕阳斜,摄山秋色年年好,惹得人称二月花”。深秋时节,枫红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俗。南京栖霞山与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苏州天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赏红胜地。最佳旅游时间栖霞山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平均气温介于13~16℃,春秋两季较适宜旅游。秋天看枫叶,栖霞山为中国四大赏叶胜地之一。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20xx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
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风景名胜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胜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
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象征全家红红火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在爱情不顺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栖霞丹枫堪称金陵一绝,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栖霞山上郁郁葱葱,林深谷幽,更兼漫山遍植树十种红叶树种,有枫香、红枫、鸡爪槭、羽毛枫、三角枫、黄连木等,每到深秋时节,枫叶如丹,层林尽染,宛如堆锦散绮,又如火染血涌,殷红夺目,历来便有“秋栖霞”之誉,有诗曰“万树霜枫赤似霞,三峰高处夕阳斜,摄山秋色年年好,惹得人称二月花”。深秋时节,枫红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俗。南京栖霞山与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苏州天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赏红胜地。最佳旅游时间栖霞山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平均气温介于13~16℃,春秋两季较适宜旅游。秋天看枫叶,栖霞山为中国四大赏叶胜地之一。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
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
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
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
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
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
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
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
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
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
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
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
“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
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
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
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
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
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
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
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
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
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
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
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20xx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
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
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
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
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
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
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龟趺三部分。
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
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
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
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栖霞山。
“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故名。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十八公里处,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宫,又称凤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东峰绵延向东形似卧龙,名龙山;西峰突兀江边,状如伏虎,名虎山。栖霞山外形似伞,因此古时又称为伞山。至于“栖霞”名之由来,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红叶,每当深秋时,犹如晚霞栖落,蔚蔚壮观。现栖霞山为我国五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古人云,“会游游栖霞,不会游游天下”。可见栖霞山独具魅力,首先栖霞山兼山水之胜,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其次,栖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见证地。第三,栖霞山(古称摄山),自古以来以盛产中草药而闻名于世,在我国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独树一帜,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名人曾多次来栖霞山。第四,对于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而言,栖霞山富有地质之胜,栖霞山是我国东半部地质情况中南方类型的“模特儿”,现在国际地质学界还把一些地层名字冠以“栖霞”二字,此外,栖霞山还盛产金、银、锰、锌等矿产。第五,就自然景观而言,独特的山峦奇石,二涧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红叶,确实为一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地。
乾隆皇帝与栖霞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外,后五次他都来过栖霞山,并在栖霞山行宫前后驻跸四十五天,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诗有120首,匾联44副,佛赞一篇,对其偏爱的栖霞十景,行宫、彩虹明镜、紫峰阁、玲峰池、万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叠浪岩、幽居庵、天开岩,不仅写出许多赞美的诗联,而且并画下这个十景当时的盛况。乾隆皇帝第一次来栖霞山就写下了赞誉栖霞山美景的诗《游栖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庵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
哼哈殿
哼哈殿位于景区主入口,于20xx年9月15日建成。一般寺庙都设有三个门,亦称“山门”,象征解脱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内两侧通常供奉两尊金刚神像,威武骠悍、露牙睁目,就是“哼哈二将”。他们的俗名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郑伦是商纣王的督粮大将,他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飞魄散,因得名“哼将”;陈奇原也是商朝的督粮官,他张嘴一哈,黄气喷出,嗅者当场丧命,二人一个哼鼻,一个哈气,各显神威,故称哼哈二将。
他们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后因得到了佛教的认可,也顺应了世俗百姓的习惯与爱好,所以就成为佛教中的守门神了。
“彩虹明镜”与月牙池
过了哼哈殿可见一个小巧的明镜湖,真象是透明的玻璃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当湖水盈盈之时,可见寺门及两侧岗丘前的古枫绿树倒映水中,涟猗骤起,波光浮动,山林古寺就象映在银幕上,景色比岸上更胜三分,即所谓“彩虹明镜”为栖霞之一景也。
鼓 楼
明镜湖向前数步,可见钟鼓楼,栖霞鼓楼沿古寺主建筑中轴线与钟楼完全对称,而建筑结构、尺寸、材料、色调、外形与钟楼保持一致,形成南有千禧钟,北有太平鼓之完臻格局,钟楼之声更添古刹之庄严,实乃太平盛世之殊胜因缘也。大鼓腰直径二点五米,鼓面直径二点一米,厚一点八米,重约四百公斤。
钟楼
栖霞山钟楼建于1999年12月,“钟楼”二字出自于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之手,楼下供地藏王菩萨,佛教中认为他是地狱中的神,钟声响起时能解脱罪恶的灵魂,楼上的千禧大钟总重量为9.6吨,每年新年来临人们在此举行敲钟活动以祈祷来年平安幸福。
寂然法师像
在钟楼后方竖有一寂然法师像,寂然法师弱冠之年出家于寿圣寺,一九二一年来栖霞奉事剃度师振禅和尚,法师悉心照料体事入微,若舜和尚深为感动,遂请法师担任监院。
一九三七年,南京沦陷,日军烧杀奸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师留守栖霞,得大本、志开二位法师建议与协助,以大慈悲之心,于寺中设佛教难民收容所达四月之久,救护难民二万三千余人,并掩护抗战将领安全脱险。为赈济难民,又设法四处告贷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壮年早逝。
法师一生,爱国护教、济世救民,实为佛门楷模。
白莲池
钟鼓楼向前数步为白莲池,呈半月形,故名月牙池,供游人或佛门信徒放生之用,俗名放生池,沿池的汉白玉栏杆,雕刻水禽花卉,颇有艺术情味。关于放生池的由来,尚有典故可寻,这里从颜真卿说起,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佛门天子,是一个以佛化治国的皇帝,在位时极为倡导佛教,主张天下僧民皆吃素食,但他借皇帝权威,自作“断酒肉文”,强令各地寺院执行,从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素食的制度。放生池的设置亦在此时。素食与放生是一脉相通的。
二亿年前的碑材——明征君碑
栖霞寺山门广场左侧即是栖霞一宝明征君碑,明征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为纪念明征君(明僧绍)将自己的宅第捐献给佛门,创建栖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手笔,笔法俊逸清秀,刚柔有致,可见当时风格特点,碑面除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外(四字为王知敬手书)均为行书,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现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仅缺十三字,字迹清晰可辨、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据传为高宗亲笔。其字体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笔力遒劲,雄浑;其二,字体并无遒劲,潇洒之感,倒有柔弱疲软之貌,如果说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写照么!要不然他的政权怎么会落到武则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区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国现存唐碑中,是极罕见的珍品。
栖霞寺历代僧人都称碑材为“梅花石”。现此碑经古生物专家考证,属于沉积岩类的“海百合茎石灰岩”,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全碑正面约有海百合动物化石2万2千多个,距今已有2亿零5百多万年。具有这么多可见的动物化石制成碑的如此大块的标本,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因此,栖霞山的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质界收藏的化石标本之珍品。
六朝古刹—栖霞寺
栖霞寺座落于栖霞山中峰西麓,龙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隐居于此的高士明僧绍(字征君),舍宅为寺,始称栖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栖霞寺之始创,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高祖时规模宏大,与湖北玉泉、山东灵岩、浙江国清并称为我国“四大丛林”。
栖霞寺寺内建筑
步入山门过草坪登石阶,一派褚红的高墙迎面壁立,中间大门的额墙上书“栖霞古寺”,两侧门额上各书“六朝胜迹”和“千佛名蓝”八个字,黄金的字面被深兰色的底衬托出来,格外庄重耀眼,从此便把你引进这座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刹了。走进山门即弥勒殿,迎面坐着一尊弥勒佛像,袒胸露腹,纵情大笑,令人想起平常在此佛龛两侧写着的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妙语警游人,使人大增游兴,弥勒像后站立着威武的韦陀天将,据说他是全寺的保卫者,两侧为天王殿。
穿过弥勒殿是一方形宽敞的天井,两厢为客堂、斋堂及补助堂,向正中步上台阶,即宏伟的毗卢宝殿,金碧辉煌,佛象庄严,神台上端座毗卢遮那佛,象高近五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通身贴金,庄严端重,其两侧侍立着梵天、帝释两菩萨,两边站立听经的二十诸天也是点金着彩,光泽耀眼,显示出一派肃穆的佛国景象。殿后塑立着南海观世音,她站在鳌头上,其左右为善财和龙女像,足下海涛澎湃,头上彩云飞舞,她的背后是众多的大小菩萨,此为观音三十二应化身。观音殿内再现瀛洲三山仙岛。值得注意的是大殿后侧原来供文殊,普贤座像处是两座金光灿烂精工细雕的大型佛龛,到处是神龙飞舞的画面,一般民间寺庙是不曾见过如此豪华的建造,这是“文化大革命”后从中南海运来的皇家之物。
对门即方丈室,门额上书“方丈”两字,这两块匾额出自近代著名书法家萧娴的手书,大门两侧一副篆书楹联“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意思是指文殊,普贤两菩萨普救众生的事迹。方丈中门进入藏经楼,藏经楼是全寺的最高处,藏经楼的正中佛龛的供奉着一座释迦牟尼玉佛。由汉白玉雕琢而成,其形象与国内常见者颇异,这是缅甸僧人早年赠送的,室内两侧放置着整齐的木柜,即七十二函匣为藏经之处,有佛教的经、律、论书籍,其中最名贵的是贝叶经,采用多罗树叶烙印着梵文,但很少有人认识他。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旅行社的导游,我叫小_,大家可以叫我_导。欢迎大家来南京做客。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著名的栖霞山。接下来让我们开始尽情的游玩吧!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栖霞寺旅游,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南京栖霞寺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他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阎都督高兴他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于是重新就座,净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但是他的女婿占着自己的记忆力非常强,当众否定王勃的文章为原创!在阎都督女婿确定此序文没有诗文的情况下,王勃提笔写下了七言诗:
南普陀寺原先为子孙庙,所以韦驮的金刚杵是着地,后改为十方丛林,但这尊韦驮却没有更改外形,其实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毕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二山门)在二山门里供奉着四大天王,是佛祖释迦弁尼的外将,又称四大金刚。手持琵琶者是东方持国天王,持剑者是南方增长天王,手缠蛟龙者是西方广目天王,手持宝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四员护法神将,威风凛凛,恪尽职守。请大家仔细瞧瞧,值得称奇的是四大天王的法宝,琵琶无弦,宝剑无鞘,蛟龙无鳞,宝伞无骨,是什么原因呢?按照佛经解释,琵琶上弦会地动山摇,宝剑入鞘会盗贼四起,蛟龙有鳞会兴风作浪,宝伞上骨会天昏地暗。反之,则可安享太平盛世。又有一种说法是宝剑有锋、琵琶有调、伞能遮雨、龙蛇有鳞,隐喻“风调雨调”,国泰民安。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哈尔滨极乐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建于民国十二年(1920xx年)。哈尔滨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占地面积5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正院、东跨院、西跨院和塔院四部分。现任主持是静波法师。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哈尔滨极乐寺导游词,欢迎大家参考。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20xx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山呈伞形。因山中产“滋润摄(养)生”的草药,又名摄山。南朝建栖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称栖霞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称作虎山。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塔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公元620xx年,隋文帝将“舍利”(佛骨)分送全国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蒋州栖霞寺”。栖霞寺在唐初更名为功德寺,扩建殿宇49所,成为东南巨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此后,该寺几经兴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
明征君碑在栖霞寺门前北侧,是南京地区惟一的一块唐碑。此碑是为纪念栖霞寺的创始人明僧绍而刻制的,明征君是对明僧绍的尊称。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平原人(今属山东),南朝刘宋元嘉期间(424~453年)曾中举。他隐居在摄山20余年,宋、齐两朝皇帝曾几次下诏,征他入朝作官,他坚辞不受,人们称其为“征君”。由于他甘心隐居,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隐君”。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建“栖霞精舍”于此,后舍宅为寺,发展成栖霞寺。
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因擅长方士之术,受到唐高宗的宠信,为他的先祖争取到一方御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镌刻“栖霞”两个大字,相传是唐高宗李治亲笔。碑的全文2376字,叙述了刘宋时期明僧绍信佛教,隐居栖霞,皇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祭酒等官时,他都婉言谢绝的故事。碑文是行书体,笔力遒劲,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高正臣早年练习王羲之书法,后来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书法,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较高的造诣。此碑高4.23米、宽1.31米、厚0.37米,虽经风雨侵蚀,但保存较好,是研究我国唐代历史和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
在栖霞山凤翔峰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岩。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佛窟。三圣像在西岩壁上,其正中无量寿佛像高10.83米,两侧为各高约10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是千佛岩中最大的造像。
相传梁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岩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佛龛大者数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龛250座,摩崖造像500座,号称千佛。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__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__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
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山呈伞形。因山中产“滋润摄(养)生”的草药,又名摄山。南朝建栖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称栖霞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称作虎山。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塔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公元601年,隋文帝将“舍利”(佛骨)分送全国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蒋州栖霞寺”。栖霞寺在唐初更名为功德寺,扩建殿宇49所,成为东南巨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此后,该寺几经兴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
明征君碑在栖霞寺门前北侧,是南京地区惟一的一块唐碑。此碑是为纪念栖霞寺的创始人明僧绍而刻制的,明征君是对明僧绍的尊称。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平原人(今属山东),南朝刘宋元嘉期间(424~453年)曾中举。他隐居在摄山20余年,宋、齐两朝皇帝曾几次下诏,征他入朝作官,他坚辞不受,人们称其为“征君”。由于他甘心隐居,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隐君”。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建“栖霞精舍”于此,后舍宅为寺,发展成栖霞寺。
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因擅长方士之术,受到唐高宗的宠信,为他的先祖争取到一方御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镌刻“栖霞”两个大字,相传是唐高宗李治亲笔。碑的全文2376字,叙述了刘宋时期明僧绍信佛教,隐居栖霞,皇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祭酒等官时,他都婉言谢绝的故事。碑文是行书体,笔力遒劲,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高正臣早年练习王羲之书法,后来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书法,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较高的造诣。此碑高4.23米、宽1.31米、厚0.37米,虽经风雨侵蚀,但保存较好,是研究我国唐代历史和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
在栖霞山凤翔峰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岩。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佛窟。三圣像在西岩壁上,其正中无量寿佛像高10.83米,两侧为各高约10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是千佛岩中最大的造像。
相传梁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岩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佛龛大者数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龛250座,摩崖造像500座,号称千佛。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山呈伞形。因山中产“滋润摄(养)生”的草药,又名摄山。南朝建栖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称栖霞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称作虎山。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塔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公元620xx年,隋文帝将“舍利”(佛骨)分送全国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蒋州栖霞寺”。栖霞寺在唐初更名为功德寺,扩建殿宇49所,成为东南巨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此后,该寺几经兴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xx年)重建。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
明征君碑在栖霞寺门前北侧,是南京地区惟一的一块唐碑。此碑是为纪念栖霞寺的创始人明僧绍而刻制的,明征君是对明僧绍的尊称。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平原人(今属山东),南朝刘宋元嘉期间(424~453年)曾中举。他隐居在摄山20余年,宋、齐两朝皇帝曾几次下诏,征他入朝作官,他坚辞不受,人们称其为“征君”。由于他甘心隐居,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隐君”。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建“栖霞精舍”于此,后舍宅为寺,发展成栖霞寺。
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因擅长方士之术,受到唐高宗的宠信,为他的先祖争取到一方御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镌刻“栖霞”两个大字,相传是唐高宗李治亲笔。碑的全文2376字,叙述了刘宋时期明僧绍信佛教,隐居栖霞,皇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祭酒等官时,他都婉言谢绝的故事。碑文是行书体,笔力遒劲,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高正臣早年练习王羲之书法,后来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书法,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较高的造诣。此碑高4.23米、宽1.31米、厚0.37米,虽经风雨侵蚀,但保存较好,是研究我国唐代历史和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
在栖霞山凤翔峰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岩。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佛窟。三圣像在西岩壁上,其正中无量寿佛像高10.83米,两侧为各高约10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是千佛岩中最大的造像。
相传梁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岩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佛龛大者数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龛250座,摩崖造像500座,号称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