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教案【优秀9篇】

作文,就是将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描绘出来,将对生活的想像与思考表达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让读者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日出》教案【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日出》教案 篇1

二。 重点、难点:

《日出》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泰山日出》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与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里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彩的华灿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德的享受。

[新课讲解]

《日出》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日出》,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当一轮崭新的太阳冲破黑色的束缚,喷薄而出,把光明洒向人间,无不引起人们对它的赞美。本文以“日出”为题,表明了本文所描写的对象,揭示了作者歌颂自然,礼赞新生活的主旨。

(二)谋篇立意

本文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回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但作者并未直接写飞机上观日出,而是为写飞机上观日出蓄足了势,接下来,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日出时的瑰丽景象。并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自己从书上了解到的看日出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写自己两次错过观日出。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详细描绘在飞机上所观日出的景象。

(四)结构图解

①海涅高峰看日出。

<一>从书上所知                       向往

②屠格涅夫原野看日出。

①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二>两次错过看日出                   惋惜

②黄山的狮子林

<三>归国飞机上看日出                 惊异

(五)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 写作技法应用

(1)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图画共五幅。前四幅全是铺垫,全是曲写,是“扬”前的“抑”,是欲扬先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

(2)细致、生动地描绘。作者写飞机上看日出,采用了充分、细致,甚至是油画般的描绘,把一幅壮丽的日出图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作者抓住了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以及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全方位展现出日出的美,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2. 语言欣赏

绚丽、奔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本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如写太阳初露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突然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些句子,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写出了日出之时那喷薄的气势。作者观察得细致,描写也十分细腻。

3. 写作借鉴

(1)衬托手法,本文的重点是写飞机上观日出。可作者并未只写在飞机上所观之景,而是用海涅的高峰观日出与屠格涅夫的原野观日出,以及自己的两次不成功的观日经历来衬托。这种方法的使用,既突出了所重点描绘的景象,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本文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的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二、课文重点难点易错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导析:本句为开篇之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渴望见到日出,特点是能在高处见到日出。这为后文写飞机上观到日出作铺垫。“从幼小时起”突出了渴望之久,“富有魅力”强调了向往之切。

2. 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

导析:本句所引诗句都是写落日之景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的诗句,写的是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上,一缕孤烟正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的尽头一轮圆圆的太阳正滚滚西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杜甫在《后出塞五首》(其二)中的句子。写的是边地傍晚行军时的情景。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这两句诗都描绘了边地的落日之景,透出的是一股苍凉之气。因此,作者说“不免有萧瑟之感。”这里提到落日,是为后文写日出作比,以突出日出的壮丽与伟大雄浑。

3. 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

导析:本句是作者的想象之笔,他以站在海边为立足点,想象到在海边观日出时的景象,突出了海边日出壮观的特点。作者先点出海边日出所具有的广阔背景:“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接着用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海上日出时的景象,另外,语句中饱含有欢悦的情调,这是本句的又一特点。

(二)重点段落导析

1. 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为何要写落日?

导析:首段中作者强调指出,看日出是他从幼小时便向往的事。第②段中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引用古人的诗句点染落日的妙处,旨在与日出形成对比。落日虽美,但难免有“萧瑟之感”,它远不如朝阳,因为那是伟大的诞生,是火、热、生命与光明的诞生。相比之下,日出之美要胜于落日之美。这样一比,更突出了作者希望见到日出的急切之情。

2. 第③—⑥自然段中写海涅与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绘有何不同?他们的描述有何作用?

导析:海涅所描绘的日出是在高峰之上所见的情景。屠格涅夫所描绘的是原野之上的日出。海涅所写的较简单些,直接写太阳的很少,而重点写云海与山峰,以此来烘托日出的壮丽。屠格涅夫重点描绘了日出的过程,从初升之时一直写到“一轮朝日”被拥出,中间突出了日出时不断变化的情况,着重从色彩的变换上、云层的变化上写日出。作者引用两人对日出情景的描述,目的是为下文写自己在飞机上所见日出作铺垫。作者在飞机上要比海涅站得更高,所见也比屠格涅夫更广阔。

(三)易错点导析

作者是如何写飞机上看日出的?这段描述与作者感情又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

导析:写飞机上观日出是本文的重点。在第⑩段开头,作者就盛赞其“雄伟、瑰丽”的特点,并用了“最”字极言该景的美妙。接下来,作者按时空顺序写日出的美景。抓住了颜色的变幻,突出了其动态上的美。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修辞句。如:“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这些比喻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了初升之日的特点,颜色鲜明,又富有动感与神韵。

作者见景生情,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了喜悦之情,他在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由此作者产生了联想,进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至此,作者已把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并获得了新的感受。伟大的祖国正如这初升的朝阳,她是那么地新鲜,又是那么地充满生命力,作为祖国的儿女们,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一句的引用,已明白地表露出作者的豪情。

《泰山日出》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泰山日出》,“日出”点明本文所描述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从题目上看,本文所要描述的是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看日出的景象。

(二)谋篇立意

文章先交代了作者带着好奇的心来观泰山日出,接着对日出之前的云海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者由此产生了虚幻而奇特的想象,想象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默默祈祷光明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云海活了,而且大放异彩,太阳终于跃出云层,把光明带到了人间。作者为此高声地赞美,表现出心中无比的喜悦。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

(四)结构图解

所见→云海

日出之前

所想→巨人

赞美之情

云海的变幻

日 出 时

日出的景象

(五)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 写作技法应用

(1)奇特的想象。本文写日出主要是通过作者奇特的想象来展现的。黎明消纳了长夜的幽闷,眠熟了的心渐渐苏醒了。作者觉得自己变成一尊超逸的天神。巍巍泰山,竟渺若脚下的拳石。长风吹散着巨人的黑发,如一面烈烈的大黑旗。巨人平伸着双臂,像要将眼前的云海拥入怀中,这是何等的气魄,接下来的幻想愈显神异了,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云海兽形的涛澜昂首摇尾地向着作者脚下的小岛冲洗着,激起了浪花,震荡着生命的浮礁。此刻,天边染出一片瑰丽繁艳,雀屏似的金霞,纯焰的圆颅,普照着灵光,映亮壮阔的丹霄。散发祷祝的巨人,终于迎来了普照的光明。总之,正是作者奇异的想象,构建出这篇精彩的写景散文。

(2)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作者的又一技法。这是篇写景散文,而写景是离不开生动细致的描摹。如写云海,“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作者如此一比,不但显其形,而且还显其神。弥漫的云气所透出的安详,让作者如此一描,境界全出。写云的色彩时,作者一连用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来形容,展现太阳初升时红艳陆离的景象。此外,对巨人的描述也十分精彩,读者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自然会想象出,那披着散发的祷祝的巨人,高歌着,长啸着,畅咏着,俯仰于寥廓的天穹与苍茫的原野之间,他的长发在霞光中飘卷,他的灵魂在云海里跃动。……总之,生动形象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语言欣赏

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把茫茫的云海比作是交颈接背而眠的羊群,把自己脚下的玉皇顶比作是海中的小鸟。把色彩瑰丽的云霞比作是“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把云霞的变化比作是“鱼龙”“神驹”“雀屏”,显示其活跃与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此外,把自己比作是长发的巨人,心怀虔诚地迎接光明的到来。这些比喻的使用,使得本文的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3. 写作借鉴

(1)诗化的语言使文章大放异彩。徐志摩是诗人,他写散文也采用了诗化的语言。文章的前半部分,是作者细致的经验与感受的实写,其中的贯通是作者的豪情。后半部分大量使用短句,节奏明显加快,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一起涌来,让人目不暇接。

(2)联想与想象是本文成篇的重要手段。若仅限于对日出的描述,或许仅三言两语即将其表述清楚。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从日出之前写起,把着重点放在了云海上,再由此而展开奇妙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在那时那地那种情境之下,这样的想象非常符合人们的心态。此外,文中大量的修辞句无不是作者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结果。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也是一个重要的启迪。

二、课文重点难点易错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 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红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

导析:本文写泰山日出,而这里提到海上日出,其目的是为了与下文写泰山日出的雄奇作对比。海上观日出,对作者来说“不是奇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一个“爬”字表达出作者的态度。海上的日出虽有新鲜之感,但又使人感到沉重。“而且”之后的句子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实上述的看法。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2. 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导析:“但”字紧承上句进行转折。由于看惯了海上的日出,故而对高山看日出便心生好奇,更何况泰山观日历来就是一大胜景。“特异”一词是本文的文眼,下文就抓住此点进行详细地描绘。

3.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导析:这句话是作者对他所幻想的巨人的描述。在这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中,作者对巨人张开双臂,等待日出时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揣摩。连续用了八个带“在”的短语,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形象地表现了巨人迎接东方太阳升起来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4.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导析:作者一连用了五种东西来比喻日出的壮丽。这些事物形象而生动地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这一形象的比喻,更显出日出时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二)重点段落导析

1. 第①自然段末尾,作者“发生了奇异的幻想”,作者的幻想是凭空产生的吗?

导析:作者的幻想不是凭空臆造的。前文中,作者对眼前的云海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正站在一座“小岛”之上,四周是弥漫的白茫茫的云气。脚下是云,头上是天,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使人心胸开阔,思绪飘飞呢?

2. 第⑨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导析:本段主要写云海的动态之美。一个“活”字,不仅有拟人化色彩,还点出了云海的动感。眠熟的兽形涛澜昂头摇尾地向作者脚下的“小岛”冲洗过来,“浪花”飞溅,震荡着生命,好像在向世人宣告着光明的到来,充满着欢欣与激动。作者赋予了云海以情感,读来让人振奋。

3. 第⑩自然段里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导析:第一段中作者才对日出进行直接的细致的描绘。先是写太阳冲破了种种阻碍,把“雀屏似的金霞”展示开来,接着写它用力把“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纯焰”点出了太阳的颜色。“圆颅”写出了太阳的形态。这样的比喻既显其色又显其形。“探”字赋予了太阳以生命的动感,又显得可爱而俏皮,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三)易错点导析

本文第三部分中提到的“散发的祷祝的巨人”与作者和泰戈尔的关系。

导析:这里所提的“散发的祷祝的巨人”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巨人,即作者的自我形象,随着光明的到来,这些巨人便“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了,作者的心便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响彻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另外,这是篇应命之作,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他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文中的想象和构图不同凡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写的只是泰山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至于欢迎泰戈尔来华一事在原文的结尾处有体现,而本课在选文时删去了,对此点同学们可作了解。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魅力(mèi)   炽热(zhì)   泛滥(làn)  绯红(fēi)

b. 迸裂(bèng)  瞬息(shùn)  曙光(shǔ)  弥漫(ní)

c. 俯瞰(kàn)   苍穹(qióng) 晨曦(xī)   瑰丽(guī)

d. 簇拥(zù)      万仞(rèn)   苍莽(mǎng) 刹那(shà)

2. 下列词语的书面无误的一组是(    )

a. 酣睡    诞生    丰彩    恍然大悟

b. 惋惜    睛朗    雄浑    历历可数

c. 无羁    窒息    箫瑟    无与伦比

d. 隙缝    奇幻    敏锐    一望无际

3. 选择用词准确的一组(    )

(1)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__________。

(2)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__________的光照扩展开了。

(3)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_________一道细细的抛物线,……

(4)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__________的思索。

a. 鉴赏   朦胧   耸起  庄严  b. 欣赏   朦胧   矗起  庄严

c. 欣赏   朦胧   耸起  严肃  d. 鉴赏   朦胧   矗起  严肃

4.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2)(太阳)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脸,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

(3)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

(4)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  )

5. 判断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

(3)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

6.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 饱饫(yù)     雾霭(ǎi)    祈祷(táo)

b. 驰骋(chěng)  浮礁(qiáo)  无垠(yén)

c. 横亘(gèn)    层累(lěi)   醒豁(huò)

d. 眠着(mín)    弥漫(mí)    平拓(tuò)

7. 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展露   四隅   崇拜   昂头摆尾

b. 涛澜   呼啸   普彻   莽莽苍苍

c. 辩认   约略   奇异   交颈接背

d. 山峦   摧促   异彩   悲喜交互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驰聘(奔跑)          平拓(开拓,拓展)

b. 溟濛(海)            神驹(千里马)

c. 消翳(遮蔽)          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

d. 厚毳(鸟兽的细毛)    弥漫(更加)

9. 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权修辞。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着,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衡辨认得出。(   )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

(4)听史,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

10.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二、整体感悟

1. 《日出》共写了五幅日出图,归纳一下,指出其作用。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作用:

2.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落日有落日的妙处”中“妙处”指什么?作者却说“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前后矛盾吗?

(2)“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惋惜”什么?

(3)“整个宇宙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一句中的“婴儿”指什么?你还能写出个类似的比喻吗?

3. 整体把握课文,在空框内填上所写的内容。

朝阳未露前→(1         )

日出时→(2             )

日出之后→(3           )

4. 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篇即写“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为何接下来写海上看日出?

(2)文中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形容什么?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体会文中抒情主人发现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几句的含义?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

(一)阅读《日出》最后一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选段中首句“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2. 第二句所写“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跟下文所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有什么关系?

3. 从文中找出几句使用了修辞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 本选段是作者所写的景与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

5. 你见过日出吗?谈谈你对日出的感受。

(二)阅读《泰山日出》第1—8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1. 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2. 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有什么好处?

3. 文中用“鱼龙”“神驹”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4. 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此点,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阅读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独生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②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③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已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志身跑到自己房里里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1)文章通过                       来展开故事情节;详写的人物是            ,略写的人物是            。

(2)你觉得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三个画线句子分别表出了母亲怎样的感受?(各用一个词或短语回答)

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②回去路上,她流下泪。

③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4)听老师说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妈妈为什么不着急,反而“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5)下面两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①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②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6)妈妈应该教育孩子诚实,可文中的妈妈一再对儿子说“谎”,你认为妈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作文。

请在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在班级里,你的成绩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在操场上,你的球技却能让人大开眼界;在舞台上,你的歌声也许并不悠扬,然而,在宣传橱窗里,你的书法却令人赞布绝口……生活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世界,自己的个性特长或爱好。请以“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请以“我生活在                  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答案】

一、1. c    2. d    3. b

4. (1)对偶     (2)拟人   (3)比喻   (4)引用、比喻

5. (1)议论     (2)描写   (3)记叙

6. c    7. b   8. c

9. (1)比喻 (2)排比、夸张 (3)拟人、比喻 (4)对偶

10. (1)补充说明   (2)解释说明 (3)提示下文

二、

1. ①高峰日出图  ②原野日出图  ③海边日出图  ④黄山日出图  ⑤飞机上所见日出图

作用:前四幅图全是铺垫,是曲写,为写飞机上看日出作衬托。

2. ①“妙处”指落日也含有美感。不矛盾,落日也是十分美的,不过落日虽美但却是短暂的,悲壮的,它意味着黑夜的来临,因而作者说它“不免有萧瑟之感。”

②因云雾所遮,没能看到海上日出的美景。

③“婴儿”喻指太阳。比喻示例:整个宇宙像一位手握奖杯的运动健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3. ①对云海及对想象中巨人的描述。

②云海的变幻及日出时的景象。

③赞美光明的到来。

4. (1)作者故意提到海上日出,目的是为下文写泰山日出作衬托,以显其奇异之特点。

(2)形容了日出时壮丽的景象。这些事物可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人们对美的联想。

(3)这三个分句,一句比一句表达更强烈,体现了日出的动态变化,又反映了作者终于见到光明时激动的心情,而且作者的感情也在随着太阳的升起而逐渐迸发出来。点拨:从句子描述的内容上,以及作者的情感上分析。

三、

(一)1.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此句统领下文。占拨: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时,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考虑。

2. 这里提到“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对下文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来说,是一种衬托,以显出后者是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3. 比喻句,如,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拟人句,如: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

反复,如:这时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

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所见的日出奇景,为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上所见的日出奇景,为我们充分展示了它的美。

4. 作者见景生情,即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高兴、喜悦之情,然后产生联想,进入思考,将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获得了新的感受。

(二)1. 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的奇异。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

2. 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憾,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4. 不同意。从第2—8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设此比喻的目的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光明即将到来时激动的情态。

四、1. 一位母亲开家长会的经历    母亲    孩子

2. 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富有爱心,能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的人。

她是用鼓励和宽容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

3. (1)难过    (2)痛苦    (3)惊喜

4. 因为在教育和鼓励下孩子有了信心,懂得了如何学习。只要有了信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妈妈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5. 外貌描写  表现了孩子当时意外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同时是他对感激之情。

语言描写  表现了孩子内心对感激的心情。

6. 做法是对的。她的谎言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她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塑造了孩子的自信心,重新帮助孩子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五、略。

上一篇:北师大版《日出》教案合集(3篇)

下一篇:北师版八年级语文(上) 《泰山日出》实录

《日出》教案 篇2

【重点难点提示】

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了解戏剧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

4.揣摩与体会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戏剧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描绘人物性格的手法。

难点

1.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2.欣赏名著名篇中精彩段落的艺术特色。

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4.培养并提高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关于戏剧

一、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五、戏剧的语言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日出》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

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③描写也要细致。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批改时注意:①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②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

(二)安排本文的预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

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

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重音:“.” ;停顿:“/”)

2.讨论:作者的描写跟刚才你们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日出、特别是色彩方面的新词句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注意本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以及采用修辞产生的效果等。

(1)细致写出日出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天空呈现的色彩变化。如:

清冷的淡蓝色   黑沉沉   红带   红海   暗红色的光  黑色无边  磁蓝色  墨蓝色   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   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更红更亮的小片  晶光耀眼  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2)采用比喻产生的表达效果。如: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问:海涅的这组句子中,“一片白浪的海”“洪水泛滥”到底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云海和它的状貌。作者实际是站在布罗肯高峰上,他说“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像是”,“使人以为”就是说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给人造成了错觉。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晨曦微明中从高峰远望,云海茫茫给人的印象。

提示:如果直接写“云海”,因为常见,就很难给读者新鲜的冲击力,而作者这么一写,就把他那份独特的感受,细腻而生动地推到读者眼前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上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问: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诞生过婴儿的母亲”来比喻整个宇宙?这个比喻与后面的议论有什么关系?

——与文章所表达的歌颂祖国的主旨相关,因而对后面以议论抒情的方式来歌颂新中国起到铺垫的作用。写作年代是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9年,全国正处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亦同。

提示:比喻是散文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使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但是,用什么来比喻是有讲究的。使用比喻,要注意在感情上,语言风格上的一致性。

(三)布置作业:

1.本文重点字词练习:解释词义,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萧瑟  绯红  拂拂  无羁  簇拥  瑰丽  黛色

2.背诵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朗读最后一段。

(二)问:上节课我们好像在探讨“怎么写好景物”,谁能告诉我,到底要怎样才能写好景物呢?(板书)

——细致地观察;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采用恰当的修辞;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等。(板书)

(三)问:但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让大家来帮我解决。你看:

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作者采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云层形容为主动让开的“急流”,这是云层的实际状态,还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呢?

还有: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肃穆的欢悦”是太阳自身的状态,还是作者主观的感受?

——事实上,本文许多句子都是这样。要写好景物,除了准确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以外,一定还要有本人心灵的加入。才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那份感受,才能让文字活起来。(板书)

古人说:“以情观山,则情满于山”, 不论观什么,都应如此。我们今天讲的,可以说是“以情观天,则情满于天”吧。

(四)问1:老师还有问题,本文不是写日出吗?可是你们翻翻,全文作者直接写日出的感受的篇幅有多大?

——才五分之二!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引用别人文章,还有五分之二左右是写自己在印度和黄山两个地方没看成日出。(板书)

问2:把这么多的文字花在这些方面是不是跑题了?

——不是跑题。这样写使文章的表达丰富了。用别人所经历的日出来烘托自己经历的日出,用自己两次特意等待日出却终竟失望,来蓄势反衬出这次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显出此次观赏的弥足珍贵。

这样的写法也是散文常见的写法,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

(五)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写文章时不要为了“形散”,而没有主题地随意乱侃,或虽有主题,却没有按照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那样都会使文章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六)总结:如果说,上节课我们完成探讨的是“怎样写好景物”,那么本节课我们探讨的是——“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板书)

1.记住无论描写什么,都要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有自己心灵参与,文章才可能活起来。

2.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和增加文章内容情感的丰富性,谋篇布局可以采用烘托对比的写法。

(七)现在我们就牛刀小试一下。

当堂完成小作文修改:将小作文发给大家,上边已经有老师对一些需要修改的语句画出的批改线条。要求大家根据所学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小作文,然后誊抄在作文本上,作为正式作业。

(八)作业:

1.完成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

2.默写最后一段。

〔附〕板书设计

日  出

怎么写好景物:                   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

细致地观察

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           + 心灵的参与(主观感受)

采用恰当的修辞                                            文章表达的丰富性

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 +烘托、对比

《日出》教案 篇4

教学分析:

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感悟,实现自主阅读,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大海深邃莫测,日出壮观美丽,两者结合给予人遐想。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巴金的《海上日出》,对大海日出的景象,不再陌生。但本文所描绘的与学生积累的经验还是有些距离。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日出的情景,培养学生抓住景物变化中的特点、仔细观察景物的能力。能够有条理地叙述日出的景象。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作者写的三幅画面的具体景物以及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本课抓住景物变化的特点,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心情怎样?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北戴河,在那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了另人难以忘怀的海上日出,那么浩淼的大海,壮丽的日出,给人以心灵的享受。没看过日出的同学一定很向往吧!没关系,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一同走近沧海日出感受它的魅力所在。(板书课题:4沧海日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2、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向你的同桌或借助工具书寻求帮助。

3、检查字词情况

4、再读课文,对你感受深刻或喜欢的地方进行批注,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日出的?

5、刚才同学们读书读的很认真也很专注。那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什么,了解到哪些内容?(生汇报)

三、细读课文,咀嚼文美

师:同学们说的很正确,那么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再轻声的读一读这部分,边读边去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

问:谁能说一说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是景色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说一说自已的感受。(生汇报,从而引到日出前进行品读)

(一)、领略日出前柔和明快的美。

a.(课件—晓星残月)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在哪段里展现?

b.(指读第二自然段)同学思考问题:①作者是在什么时间去看日出的?画出表明这一时间的词语。②画面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语来形容?③作者此时怀着怎样的心情?从哪一句可以体会得到?(学生交流。)

2、朗读日出前的段落,画出意境优美的句子。

师:竣青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呈现了沧海日出前的壮美精致。日出的美和壮观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画出你认为意境优美的句子。

(二)、体会日出时雄伟壮观的美。

1、课文的第三大段描绘的是日出时美丽画面,在这段中作者主要描述了天空中的朝霞和太阳。

学生:朝霞的变化体现在颜色的变浓变深。

2、教师:(出示朝霞变色动画过程)你能不能为动画配上解说?(多指几人)

学生:太阳是这样冉冉升起的:①、开始的时候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形的金边儿,不久这金边很快地在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②、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得一跳,蹦出了海面,天空和大海布满了耀眼的金光。③、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铺成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教师板书)

教师:谁能带着感叹和赞美之情、伴着缓缓的音乐,带领同学们重新回味沧海日出那一瞬间的美丽壮观。

教师:请同学们再入这“缥缈的仙境”领略沧海日出的美丽壮观。(配乐朗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学生指名读)

教师:泰山日出之美引发我们由衷的赞叹。那么面对这如此仙境般的美景,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3、课件出示:(啊,美极了,壮观极了!)这句话即流露了作者的赞誉,也足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常言道“言为心声”让我们把观赏日出后的无穷感叹与赞美尽情浓缩成这短短的一句话中。(齐读)

(三)、品味日出后神奇色彩的美

师:饱含感情地说:啊,美极了,壮观极了,这时我转身向西望去,只见西面的山峰树木……到红光。还有什么?大家轻声的读一读日出后的景色(生接着轻声读)

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感受?

师:老师仿佛看到日出就在我们校园里,大家想象一下,日出照在校园里,校园是什么样(可从建筑物,学生的脸,书本等想象说)

师评: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能把它写下来吗?

师:最后我们用我的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演示日出过程。回味“美”的感受。

师:这么美得仙境在哪里能看到呀?

课件出示(介绍鹰角亭)

四、全课总结,寄以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看了日出,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更体会了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去观察大自然,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在本上,做一个细心的人。

语文《沧海日出》原文

人们告诉我,在北戴河那著名的'24景当中,最美最壮丽的景致,要算是在东山鹰角亭上看日出了。

看日出必须得早起。4点钟还不到,我就爬起身来,沿着海边的大路向着东山走去。这时候,天还很黑。夜间下了一场雨,现在还未晴透。但是云隙中却已经放射出晓星残月的光辉。我贪婪(lán)地呼吸着那雨后黎明的清新空气,和所有看日出的人们一样,爬上了山顶。我来到鹰角亭,停在一根亭柱下面,默默地眺望起来。

这时候,残云已经散尽了。几颗寥(liáo)寥的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粉红的颜色。这广阔无垠(yín)的天空和大海,完全被粉红色的霞光融合在一起了,分不清它们的界限,也看不见它们的轮廓(kuò),只感到一种柔和的明快的美。四周,静极了,只听见山下的海水轻轻地冲刷着 (chán)岩的哗哗声,微风吹着树叶的沙沙声。此外,什么声音都没有,连鸟儿的叫声也没有,仿佛,它们也被眼前这柔和美丽的霞光所陶醉了。

朝霞渐渐变浓变深,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橘红,以后又变成为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着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在那闪烁着一片火焰似的波光的大海里,一轮红得耀眼,光芒四射的太阳,冉(rǎn)冉地升腾起来。开始的时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个弧(hú)形的金边儿,不久,这金边儿很快地在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霎时间,那辽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在那太阳刚刚跃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仿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铺成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这路,金晃晃红彤彤的,又直又长,看着它,仿佛使人觉得:循着这条金晃晃红彤彤的大路,就可以一直走进那太阳里去。

啊,美极了,壮观极了!

我转身向西边望去,只见西面的山峰、树木、庙宇、楼房,也全都罩上了一片金晃晃的红光。还有那从渔村里飘起来的乳白色的炊烟和在山林中飘荡着的薄纱似的晨雾,也都变成了金晃晃红彤彤的颜色,像一缕缕色彩鲜艳的缎子,在山林和楼房之间轻轻地飘拂着、飘拂着。于是,那山峰、树木、庙宇、楼房,就在这袅(niǎo)袅的炊烟和晨雾之中,时隐时现,似真似幻。眼前的这幅带有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多么像那虚幻缥(piāo)缈(miǎo)的仙境!

美极了,沧海日出实在太美了!

《日出》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二、词语解释。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三、听录音后,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种类: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五、《日出》简介

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日出》中李石清、黄省三虽出场不多,但都刻划得入木三分。

六、请几十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事打昏在地。

七、探究

1、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1、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看似矛盾冲突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因此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一个苦苦哀求,呼天呛地。矛盾此时无从化解。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这下完全激怒了潘月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2、从以上矛盾冲实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与李石清的对话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但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八、以上我们对课文白了较深一层的理解,下面我们另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九、小结

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统习一。

2、课外阅读《日出》。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排演这出戏,下节课在班上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读一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同,说说他的个性特点。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所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

(1)再读课文黄省三的台词,可以看出黄省三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可是他走投无路,哀号、下跪、拉住李石清的手,疯狂地发

出悲声“我不能死”,他求了李石清再求潘月亭,哀求不得时终于开口痛骂;潘月亭的当胸一拳打昏在地。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黄省三,从逆来顺受到无力的抗争,绝望的抗争、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自发的反抗意识开始萌发,但他看不到出路而完全绝望,这是他以后走上自尽之路的原因。

剧中李石清的刻划入木三分,他以他个人的所谓经验,无情嘲笑黄省三,“这时候你还讲良心!”他“魔鬼般地狞笑着”告诉黄省三:“你一层一层地爬上去,到了顶高的一层,就可以迈过栏杆,站在边上。再向空向外多走一步!那时候你也许有点心跳,但是只要过一秒,就一秒,你就再也不可怜了,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段话说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在,那么的冷静理智,真是个毫无人性的冷血的动物。

但是李石清的性格也有他复杂的一面,他训斥黄省三“你这个傻子!这时候你还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了”;“有钱人的钱可以从人家手里大把地抢,你没有胆子,你怎么不能偷?”“你满肚子的天地良心,仁义道德,你只想凭着老实安份、养活你的妻儿老小,可是连自己一个老婆都养不住,你简直是个大废物,你还能养一大堆孩子!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些话也掺杂了“愤世嫉俗”的情绪在里面,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在剧本第四幕中,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老板无情地解雇了,成了又一个“黄省三”,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2)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好: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什么!”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3、学生上台表演,互相评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小结

通过这个剧本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四、作业:

课后练习五、六。

《日出》教案 篇6

《日出》(节选)教案

【重点难点提示】

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了解戏剧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

4.揣摩与体会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戏剧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描绘人物性格的手法。

难点

1.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2.欣赏名篇中精彩段落的艺术特色。

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4.培养并提高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关于戏剧

一、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五、戏剧的语言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六、戏剧的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思想变化的戏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5.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嗫嚅(niè rú) 萧条(xiāo)   踌躇(chóu chú) 凄(qī)楚

咳嗽(sòu) 周济(jì)  亲戚(qī) 狞(níng)笑

爆发(bào) 岂有此理(qǐ)  半晌(shǎng) 存蓄(xù)

惧怕(jù) 愤慨(fèn kǎi )  瞅(chǒu) 庶务(shù)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省 (shěng)省市 当 (dāng)应当 咽 (yè)哽咽

(xǐng)反省 (dàng)典当 (yān)咽喉

(yàn)吞咽

行 (xíng)行李 分 (fēn)分开 难 (nán)困难

(háng)排行 (fèn)分外 (nàn)难民

便 (biàn)方便 还 (hái)还是 晕 (yūn)晕倒

(pián)便宜 (huán)还钱 (yùn)黄晕

累 (léi)果实累累 恶 (ě)恶心 着 (zhāo)着数

(lěi)积累 (è)恶毒 (zháo)着凉

(lèi)劳累 (wù)憎恶 (zhe)走着

(zhuó)衣着

重 (chóng)重生 作 (zuō)作坊 少 (shǎo)多少

(zhòng)重量 (zuò)工作 (shào)少年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萧条:①寂寞冷落,草木凋零,没有生气。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生产停滞、物价低落、商业萎缩的不景气景象。

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凄楚:凄惨痛楚;凄凉悲哀。

周济:对贫困的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世故:处世经验;(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

庶务:旧时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旧时指办理杂项事务的人。

五、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酝酿,他于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成功的话剧《雷雨》。这部话剧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几十年来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的地位。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并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六、关于《日出》

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是继《雷雨》之后的又-杰出的多幕剧。剧作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并预告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全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只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经历来演出-个故事。剧情以陈白露的活动为主线展开,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形态,暴露了其丑恶腐朽的本质,它称得上是3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全剧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多采用象征手法,剧末以打夯工人的夯歌和日出作为对光明未来的召唤和预言。

七、写作背景

在创作《日出》之前,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激愤。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作者怀着这样的激愤,创作了《日出》。在《日出》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

八、文章主旨

课文以本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穷困潦倒的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和代表封建资本家的襄理助理李石清和经理潘月亭的种种纠葛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九、结构分析

课文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主要出场人物有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和王福升。戏剧的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旧时代的影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小职员黄省三和银行襄理李石清而展开的,矛盾从产生、发展、高潮到结局,脉络十分清晰。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你看你这个麻烦劲儿,走就走得啦"),是故事的产生阶段,人物间矛盾的产生是由于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因而来找李石清求情,可是李石清却对黄省三十分冷漠。人物刚一出场,对话仅仅几句,人物的性格和人物间的冲突就有所凸现。黄省三上场是"胆小地",说话是吞吞吐吐的,"无力的",只是一味地哀求,可以看出他性格是十分懦弱的。而李石清呢,则是"冷冷地"、"烦恶地"对黄省三进行斥责嘲讽,对黄省三的遭遇一点也没有同情之心,从他的话语可见他的冷酷无情。由黄省三的台词中可以看出,银行把他辞退之后,他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银行现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着。"他是因为"实在没有路走"才来向李石清求情的。黄省三"在银行没做过一件错事……一天干到晚",就连李石清都说黄省三是个"好人",是"安分守己的",他被银行辞退不是工作原因,而是因为没有后台给撑腰。对黄省三这样的老实人,李石清是十分看不起的,对他在银行工作了几年竟没有任何积蓄,没有想方设法去捞油水感到不解,认为他是傻子,并把他当成狗。面对李石清的蔑视,黄省三只是一味地苦苦哀求。人物间的矛盾一展开就让人感觉到是那样的不可协调。

第二部分(从"长长地叹-口气"至"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是故事的发展阶段。人物间矛盾的发展是李石清给走投无路的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去"到街上要(饭)",第三是去偷。为了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多次使用潜台词,这样便产生了突出的戏剧效果。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小职员,这哪里是什么"出路"?简直就是把黄省三推上绝路。果然,当黄省三表示自己干不了李石清所说的三件事时,李石清竟然"愤慨地"说什么"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一大段台词,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的思想性格。最后,他竟然"魔鬼般地狞笑着"让黄省三去跳楼自杀。人物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李石清的性格塑造更趋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象。这个剧本的戏剧说明在语言使用上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就是这寥寥数字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第三部分(从"左门大开"至"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矛盾的高潮是由潘月亭的上场而展开的。作为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在这个场次出场的时间虽然不长,对话也很少,但在展开戏剧冲突上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从他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李石清只不过是他的一条走狗,完全是秉承他的旨意来办事的。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是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对待黄省三的态度上,潘月亭比李石清更加凶狠残忍,毫无人性,他的话不多,但从他嘴里一次次骂出的"滚"字就可看出他残忍暴戾的性格。作者对李石清和潘月亭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面对冷酷无情的潘李二人,黄省三由绝望而愤怒,在他看来自己反正只有死路一条了,不如拼死把长期积压在自己心中的怨恨全都抒发出来。黄省三一反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性格,变得慷慨激昂起来,他的一大段台词把全剧推向了高潮。黄省三对潘李二人的控诉,可以说是作者借黄省三之口对万恶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处在社会底层的黄省三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看看黄省三是怎么说的吧:"你们给我一个月不过十三块来钱,可是你们左扣右扣的,一个月我实在领下的才十块二毛五。"细算一下,竟有百分之二十的收入被克扣掉了!为了这可怜的十块二毛五,"我整天地写,整天给你们伏在书桌上写;我抬不起头,喘不出一口气地写;我从早到晚地写;我背上出着冷汗,眼睛发着花,还在写;刮风下雨,我跑到银行也来写!"这简直是没日没夜、没命地为银行卖命。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五年的工夫"竟成了"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了,可为了孩子,他还要为银行去卖命。但是就连这点要求,都被彻底地拒绝了。他在饥寒交迫痛苦不堪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被逼得连一点活路都没有。再看看潘月亭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大白天的,他不到银行去上班,而是陪着一群有钱有闲的人在打麻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想要告诉人们,黄省三的悲剧绝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造成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第四部分(从"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至"福升把黄省三拖下去")是故事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强权社会里,一个弱者的反抗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当黄省三抓住潘月亭的衣服时,潘月亭只是一拳下去,黄省三立刻晕倒在地,被无情地当作一条狗拖了下去。

十、写作特色

1.对话个性化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处理上,也都相应地有所变化。比如黄省三与李石清的对话,黄省三一上台就是"胆小的",说话"无力的",吞吞吐吐,只知道一味地向李石清求情,即使在遭到李石清的讽刺、挖苦和嘲笑后也不敢反抗,仍然向残忍恶毒的李石清苦苦乞求,"我求求您,您行行好"一类的话始终挂在嘴边,"就是累死我,我也心甘情愿的。"这些话语与黄省三懦弱的性格是相吻合的。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潘月亭更加恶毒残忍的对待黄省三使黄省三终于忍受不住屈辱,由原先的懦弱变得敢于反抗,"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此时的语言一改哀求的口吻,勇敢地进行反抗,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把他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显示出代表封建资本家的李石清与潘月亭残酷恶毒的阶级本性。又如潘月亭一上场,"滚开!滚,滚,快滚!"一连串的"滚"字充分暴露了他残忍、暴戾、恶毒的本性。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课文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故事结构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紧凑集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把矛盾和现实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黄省三的懦弱、李石清的残酷、潘月亭的暴戾以及这些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起伏跌宕,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十一、探究活动

《日出》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之一,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在这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的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灭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试搜集曹禺先生的其他戏剧作品的相关资料并对现实主义悲剧作研究性学习。

研究方法:

(1)应从社会情况探究"现实主义悲剧"产生的原因。

(2)应理清它产生、发展的过程。

(3)应重点探究现实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品,简述他们的创作情况。

(4)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实主义悲剧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十二、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的分析,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矛盾,理解作者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见解和态度,从而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失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第二次是李石清唆使失业、穷困潦倒的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竟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在这几次冲突中,黄省三由一开始的懦弱不堪逐渐变得有了反抗精神。

(二)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分析,理解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从李石清的几段台词来看,可以看出他性格的阴险卑劣,对弱者冷酷无情。

(三)本题意在引导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重要段落,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使大家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腐朽的本质有所认识。这道题大家很容易简单地从课文字面上理解为:是因为"身后没有人撑腰"。这样的回答是不够全面的。应当从黄省三和李石清两个人的对话中全面地看,黄省三在银行没有后台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黄省三五年来已经被银行榨干了,现在体弱多病,再没有油水可榨了,因此被银行一脚踢开。在万恶的旧社会,"人善被人欺",像黄省三这样老实、本分、只知道傻干苦干,不知道溜须拍马的老实人必将被伪善、腐朽、凶残的封建资本家所欺凌,这是由黑暗社会封建资本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黄省三是没有别的出路的。

(四)本题旨在让大家了解戏剧中的潜台词的使用和破折号的用法。提示:1.那你可以到街上要--(饭)2.您说,要我去--(偷)3.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你)。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来谈,戏剧讲究潜台词的使用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从而使语言显得耐人寻味。

(五)本题旨在通过对重点台词的理解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这段台词是作者对黄省三性格塑造的一个重点。它表现出了黄省三内心的激愤,这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突然迸发的激愤。

(六)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启发大家的发散思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向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拓思维。

教学探讨与反思

《日出》教案 篇7

内容预览:

第1课《日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

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③描写也要细致。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批改时注意:①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②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

(二)安排本文的预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

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

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重音:. ;停顿:/)

2.讨论:作者的描写跟刚才你们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日出、特别是色彩方面的新词句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注意本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以及采用修辞产生的效果等。

(1)细致写出日出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天空呈现的色彩变化。如:

清冷的淡蓝色 黑沉沉 红带 红海 暗红色的光 黑色无边 磁蓝色 墨蓝色 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 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更红更亮的小片 晶光耀眼 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2)采用比喻产生的表达效果。如: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问:海涅的这组句子中,一片白浪的海洪水泛滥到底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云海和它的状貌。作者实际是站在布罗肯高峰上,他说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像是,使人以为就是说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给人造成了错觉。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晨曦微明中从高峰远望,云海茫茫给人的印象。

提示:如果直接写云海,因为常见,就很难给读者新鲜的冲击力,而作者这么一写,就把他那份独特的感受,细腻而生动地推到读者眼前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上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问: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诞生过婴儿的母亲来比喻整个宇宙?这个比喻与后面的议论有什么关系?

--与文章所表达的歌颂祖国的主旨相关,因而对后面以议论抒情的方式来歌颂新中国起到铺垫的作用。写作年代是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9年,全国正处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亦同。

提示:比喻是散文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使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但是,用什么来比喻是有讲究的。使用比喻,要注意在感情上,语言风格上的一致性。

(三)布置作业:

1.本文重点字词练习:解释词义,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萧瑟 绯红 拂拂 无羁 簇拥 瑰丽 黛色

2.背诵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朗读最后一段。

(二)问:上节课我们好像在探讨怎么写好景物,谁能告诉我,到底要怎样才能写好景物呢?(板书)

--细致地观察;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采用恰当的修辞;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等。(板书)

(三)问:但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让大家来帮我解决。你看:

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作者采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云层形容为主动让开的急流,这是云层的实际状态,还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呢?

还有: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肃穆的欢悦是太阳自身的状态,还是作者主观的感受?

--事实上,本文许多句子都是这样。要写好景物,除了准确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以外,一定还要有本人心灵的加入。才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那份感受,才能让文字活起来。(板书)

古人说:以情观山,则情满于山, 不论观什么,都应如此。我们今天讲的,可以说是以情观天,则情满于天吧。

(四)问1:老师还有问题,本文不是写日出吗?可是你们翻翻,全文作者直接写日出的感受的篇幅有多大?

--才五分之二!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引用别人文章,还有五分之二左右是写自己在印度和黄山两个地方没看成日出。(板书)

问2:把这么多的文字花在这些方面是不是跑题了?

--不是跑题。这样写使文章的表达丰富了。用别人所经历的日出来烘托自己经历的日出,用自己两次特意等待日出却终竟失望,来蓄势反衬出这次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显出此次观赏的弥足珍贵。

这样的写法也是散文常见的写法,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

(五)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写文章时不要为了形散,而没有主题地随意乱侃,或虽有主题,却没有按照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那样都会使文章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六)总结:如果说,上节课我们完成探讨的是怎样写好景物,那么本节课我们探讨的是--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板书)

1.记住无论描写什么,都要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有自己心灵参与,文章才可能活起来。

2.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和增加文章内容情感的丰富性,谋篇布局可以采用烘托对比的写法。

(七)现在我们就牛刀小试一下。

当堂完成小作文修改:将小作文发给大家,上边已经有老师对一些需要修改的语句画出的批改线条。要求大家根据所学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小作文,然后誊抄在作文本上,作为正式作业。

(八)作业:

1.完成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

2.默写最后一段。

〔附〕板书设计

日 出

怎么写好景物: 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

细致地观察

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 + 心灵的参与(主观感受)

采用恰当的修辞 文章表达的丰富性

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 +烘托、对比

《日出》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3、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和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

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预习环节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1、简单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小组内部交流、互助。本课生字词较多,重点字词如下:

精辟(pì)炽热(chì)晨曦(xī)窒息(zhì)

天穹(qióng)衣襟(jīn)俯瞰(kàn)无羁(jī)

矗立(chù)迸射(bèng)酣睡(hān)黛色(dài)

3、再读课文,标出带有表现事物色彩的句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总结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理解各种修辞在文章里的作用。

认识这些修辞手法并不困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交流认识,完善自己的阐述内容。

4、在自我理解、交流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尽可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目标和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又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在这个环节,要安排小组内部加强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帮助和鼓励,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尽快让学生熟读成诵。

5、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文学常识,开拓视野。

展示环节

教学过程

1、检查对本文重点字词和重要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字词:炽()热晨xī()zhì()息

俯kàn()无jī()酣()睡

造句:用上四个表现事物色彩的词语写一段话,描写秋天的景色。

古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作家:徐霞客海涅屠格涅夫

2、朗读文中描写日出景观的重点句子,赏析这些句子的作用和特点,小组总结内容进行班内交流,比较学习。

海涅:俯视冬季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平视秋季那种暗紫色露了露面……柔和明丽

刘白羽平视冬季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雄伟瑰丽

3、小组检查背诵情况,选送一人在班内进行小型朗诵比赛。

《日出》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出景色的美丽,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语境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到底是怎样的“伟大”“奇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海上的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

生: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板书: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师:巴金按照这样顺序观日出之后,情不自禁地从内心发出了欢呼,在课文哪里(6段)?

生:(指名说,同时出示这句话)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阅读重点: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或者感叹句)

(质疑问难:“这”“伟大”“奇观”分别指什么?这伟大的奇观到底怎样?·······)

二、细读品味-----感受海上的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一)走进“日出前”部分,初步感知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过渡语:巴金爷爷在文章最后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奇观,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首先让我们去看看,日出前是怎样的景象。

1、自由读第一二段,勾画批注:体现巴金爷爷喜欢看日出的词句。

A、“常常早起”说明作者喜爱看日出,也说明是多次看日出。

B、“不转眼”说明看的认真。可替换“目不转睛、全神贯注”

C、正是因为作者喜欢看日出,才会常常早起,也正是因为作者喜欢看日出,才会不转眼地盯着看。

D 、作者不转眼地望着那里,那里指哪里?此时,天空有什么颜色变化?(浅蓝----红霞----亮光)出示图片。

E、看着图片,复述课文内容(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味“日出时”部分,真情体会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过渡语:这个时候太阳出来没有?太阳出来是作者意料之外还是意料之中?(果然,和前文哪个词想照应?--我知道)是的,太阳马上要出来了,我们去看看太阳是怎样出来的。

1、(引出第三自然段后)指名读第三段

2、出示学习导航:

(1)轻声阅读第三段,勾画写太阳上升过程中颜色变化的词句;

(2)同桌交流:太阳光明来到的艰辛和太阳势不可当的词语;你觉得写得最生动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3)读一读,想一想:在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分享要点:(随机交流分享)

1、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里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太阳当做人来写。(追问:什么时候能露出小半边脸?从小半边脸能看出什么?师用书遮挡脸,露出小半边脸)“小半边脸”把太阳描写得非常可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想急切地看外面的世界一样。

(1)师:你说出了太阳的心声,太阳一定会感谢你的。谁能把太阳急切升起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句子。

(2)师:你读得真好,谢谢你让我们体会到太阳渴望看到这个世界的迫切心情。太阳为什么这么迫切地想出来呢?他出来后世界变成什么样?

生:太阳为了驱赶黑暗,让世界变得更光明。

(3)师:让我们一起助太阳一臂之力,再读一遍。

小结:太阳努力地战胜黑暗,送给人类无限光明,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谁还有什么发现?

2、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太阳当做一个背着重担的人来写。“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这些词语具体描写出了太阳上升十分缓慢。(师:体会一下这些词,直接用它们连成一段话,有什么感受。生答:**很努力地向****。师:仅仅是努力吗?比努力多一些吗?生:艰辛)“负”“冲破”“跳出”这些动词形象地再现出日出时太阳上升的具体过程。(师:体会一下这些词,试着做一些动作,有什么感受。生答:上升很艰辛,很顽强)从这里可以看出太阳像一个背着重担的人一样,很沉重的,很急迫地想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来。

引导学生边体会理解,边朗读。简要讲冲破黑暗,太阳不放弃。

3、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

颜色、亮光的变化,更展现出海上日出的景色的美丽。真是罕见的奇观啊~!

让我们齐读第三小节吧~读出日出时景色的雄伟壮观,读出日出战胜黑暗“伟大”。

读后交流:刚才我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小结:太阳出来的景象如此壮观,难怪巴金先生会发出这样感慨--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三、自学交流----分享海上的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指名说)我们刚才是采用什么方法阅读欣赏海上日出时的景象?

2、过渡语:我们继续照这样的方法欣赏日出后的景象。(出示自学导航)

自学导航:

1、默读第4、5自然段,勾画写太阳亮光的词句;

2、独立阅读第5自然段,勾画批注太阳冲出重围的词语;

3、小组交流:设身处地地想想,作者“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此时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

汇报交流要点:

1、两段开头都提到“有时”,说明什么(说明看了多次日出),与前文哪个词相对应(常常)

2、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云挡住时,心情会怎样?(扣住“透过”“镶”“冲”)

太阳冲出重围时,作者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扣住“染”“明亮”)

3、黑暗已经战胜,万物沐浴阳光,指名一人读5、6段,其余闭目想象,此情此景·····

四、精彩回放----再现海上的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作者被这美丽的奇观吸引住了,同学们也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现在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带着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

2、我们已经学完了这篇课文,现在同学们来说一说,你获得了什么收获或者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启发要善于观察,要热爱大自然,要追求光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