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优秀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在山的那边》(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山的那边》 篇1

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一、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 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三、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 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 由谈“梦”导入  新课

1、 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 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二、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三、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1、放声朗读。

2、要投入感情。

四、 分小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 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

六、 展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画面1、先展示的是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同时配以《二泉映》的乐曲,并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画面2、教师边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边闪出字幕:“小时候……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画面换成电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画面。

画面3、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乐曲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切换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镜头。

画面4、教师朗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画面切换成大海。

画面5、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画面再次切换成深圳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音乐换成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

七、 学生跟着课件再读课文

八、 讨论作品中出现的三个主要形象

明确:我、山、海

九、 教师板书:山——————  海

十、 讨论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明确:山              群山              困难

海              梦想(理想)

十一、 简介作者王家新:从湖北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二、 提问:谁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作家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

明确: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  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三、 他们为什么能从一坐坐大山中走出来?

明确:因为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

十四、 走出“群山”的仅仅只有作家吗?

明确:不仅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十五、 讨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求:尽量具体)

十六、 作业

1、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2、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山的那边》。

3、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十七、板书设计

山——————  海

(群山——困难)            梦想(理想)

附:学生习作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705班  冯雨晴

小时候

妈妈常常带我去江边玩耍

我总爱问妈妈,

江的东边是什么?

是太阳的家吗?

妈妈告诉我:

那里,是碧蓝碧蓝的大海……

有一天,

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海。

海,

它和妈妈说的一模一样,

碧蓝碧蓝的海水,

蔚蓝蔚蓝的天空,

交相辉映着,

在天和海的交界处,

点点白帆……

飞舞的海鸥……

构成了,

一幅美丽的海天一色图。

夕阳下的大海,

更是灿烂无比:

一切的一切,

都仿佛被镀上了,

一层耀眼的金色,

宛如仙境一般……

这就是海,

我朝思梦想的大海。 作者邮箱: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网友赐稿】

《在山的那边》 篇2

王家新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二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三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条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能初步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诗歌表达的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诗歌美的语言美。

2、引导理解、感悟诗歌词句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会诗歌美,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 理解“理想”的意义,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诗歌的语言。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主旨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思维拓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读一首老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今天就让我们翻开作者王家新的童年相册,看看少年时期的他都有哪些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又有怎样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二、 检查预习(教师幻灯片出示)

1、 注音

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

2、 解释词语

痴想: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喧腾:喧闹奔腾。

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

三、 整体感知

1、展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语速、停顿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重音、语气、语调的处理,读出感情)

2、学生集体齐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与诗人的感情形成   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学生自读,思考问题:(教师出示)

(1)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2)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3)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四、合作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探究式阅读,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出示)

1、“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2、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4、“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5、“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6、“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

明确:1、拟人手法。山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非常沮丧、失望,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2、“幻想”指“我”原以为山的那边就是海,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3、文中“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4、文中“诱惑”指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具有诱惑。

5、文中“喧腾”指信心的鼓舞。

6、宽慰与欣喜

五、展示与升华

请同学们将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简明扼要的说明喜欢的原因。

(教师可做示范,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通过朗读感性的体会和充分认识诗歌的美,并试着把握诗歌蕴含的意味。并不求答案的对错,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四、 课堂小结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引导明确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五、 布置作业

1、 挑选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做好积累。

2、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一定打动了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篇4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段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章节

第一单元

课题名

在山的那边

课时

一课时

执教教师单位

教师姓名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表达的信念和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具 投影仪,课件

时间

安排 导入——了解诗歌常识——字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

小结 本诗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环节设计紧凑 ,内容环环相扣,学生的活动层层深入,自然流畅。

备注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每天抬头可见的都是高耸入云的青山 ,你会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下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二、探究学诗的方法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 精炼、概括地反映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一般分行排列。 2.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 找准重音 (3)正确断句 (4)流畅自然 (5)感情饱满三、诵读诗歌 1.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诵读诗歌,掌握字词给红色字注音。痴想 chī   凝成 níng     喧腾 xuān     诱惑 yòu    隐秘 yǐn    一瞬间shùn 词语解释痴想:  发呆地想 隐秘:  隐蔽,不外露 铁青: 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  凝结形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 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奔腾 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 2.听朗读录音,注意重音、节奏、感情的把握,谈谈不同的地方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第一节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读出坚决、肯定——兴奋、惊喜的语气 3.朗读我最棒指明学生朗读,点评四、整体感知(1)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海 (2)对于山和海,我小时候的理解和现在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小时候:现实中的山和海现在:山指艰难险阻海指 理想 境界象征手法(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读读有关理想的名言三、品读诗歌(1)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范例: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的,所以说是飘来的 。妈妈是无心插柳,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荫。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提示: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 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 “因为我听 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 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2)师生共同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六、布置作业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 的;可以是开朗 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在山的那边》 篇5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学过程 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生: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海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师: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

生:诗歌句子短,读起来比较上口

生:诗歌有感情,能打动人。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预习生字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朗读生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

生: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

喧腾xuān扎下zān漫湿màn一瞬shǜn间

师:有没有错误?

生(部分):扎下,不该读zā应该读zhā

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

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有的学生读zhā,有的读学生读zā)

师:到底应读zhā还是zā?为什么?

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zhā而不d,“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师:对,应读zha。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凝神听朗读,受到感染,教师读完,学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大家为什么鼓掌咽?

生(齐):老师读得好!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

得好,大家喜欢读,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么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生(齐):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读的遍数少了。

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就没有感情了。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

师: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实现理想的愿望。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讨论进行约六、七分钟。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齐):好了!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争相举手

生:“山那边的山啁,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生:因为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对,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师: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

生:怨恨妈妈。

师:怨恨?“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生:不……不是怨恨,是带点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认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

生:说明“我”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

师:对,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词义重多了,用在这里显然不太恰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得体。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开始都面有疑惑,过了一会儿有一两个同学举手。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做到。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的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

师:请你说说是哪三个量词,好在哪里?

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说得好不好?

生(齐):好!(学生一起鼓掌!)

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重音把握不准

师:还有谁来读读?注意重音。

又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强调了两个“又”字。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

师: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生: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师: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儿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有感情齐声朗读,但仍有些放不开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不够洪亮!有没有?(师加大音量)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生齐声朗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高潮

师:这遍读得怎么样?

生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师点名叫摇头同学

生:最后一句的语调应该上昂很高。

师请这名学生示范朗读,读得很好,师生共同模仿。全班再次慷慨激昂的放声朗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然后全班有感情背诵。

师: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纪的时候,我爱上了游泳,可是就是基本的脚法怎么学都学不会,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想是不是我就这点能力?在我一次又一次流下眼泪之后,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攀过这座山。我开始了自己安排的特训,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的汗水占了游泳池的三分之一,这段艰苦而有意义的训练,让我一步步爬上了山顶,我坚持了六个月,终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还被少体校的游泳队选去,读了这首诗就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最喜欢这句话,因为我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时一年以前吧,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与舞伴参加了“全国少年拉丁舞锦标赛”。来到赛场上,看到硕大的赛场,台下坐满了人,我紧张极了,快透不过气来。比赛开始了,轮到我独舞时,刹那间,脑子里一片空白。跳得一塌糊涂,在预赛中我居然连前十六名都没有拿到,回到宾馆后,我哭得非常伤心。老师和舞伴都来安慰我,从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拿到前三名。在这一年中,我刻苦训练,从最基本的?卜叉下腰到组合中的花步,每天不知要练上几千遍几万遍。每周二十个小时的训练使我疲惫不堪,而每次在我失去信心,激励我的总是那硕大的舞台,灿烂的奖牌。一年后,我又回到当初那个赛场上,比赛中我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水平,终于一年的酸、甜、苦、辣、痛没有白费,我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虽然离冠军还有一步之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一定能看到大海的!

师:在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形容赛场的宽大,用“硕大”是不是值得商榷一下?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我苦练了三年跳高,只看这次运动会的成绩了。不知是不是由于心理上的压力,我在技术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向活泼开朗的我显得很忧郁,这样一座大山我能战胜他吗?“当然!”生性好强的我怎能这样屈服!三年来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怎能在这一次关键的比赛中,给学校抹黑,让老师失望呢?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可是响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在一瞬间开了窍:我做对了!激动的我马上抓住要领,又接连跳了好几次,我终于找到了感觉,此时,我好像已站在了这座山的半山腰,另一半的路程就看我的最后发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跳的1米56的成绩已达到了国家女子跳高二级运动员的标准。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努力,多么坚定的信念,当看到海的那一刻,又是多么激动,多么欣慰。这一次,让我更深的认识了自己,我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那么我就是最伟大的!伴随我的将永远会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我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我的笔总是不听我的使唤,老师在班里举行了一次书法比赛,所有同学的家长都来观看这次比赛,而我是这次比赛的最后一名,丢尽了脸。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我还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来写书法,而且写一遍要有一遍的提高,就这样,我每天都在努力,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如愿以偿取得了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奖,最好的一个就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就是这样翻过一座座大山,我终于看见了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现在这件事一次次激励着我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难,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翻过那阻挡你实现理想的山,就一定能看见大海,那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声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投入的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去成长!全体师生一起饱含激情地背诵最后几句诗。

师:今天的作业 练习,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儿,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教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 ,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