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优秀7篇】

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案中,教案中反思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它非常重要。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印度》说课稿 篇1

《印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

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四)教材处理

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

1、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学习。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以“跟着唐僧去西游”为线索,不远万里前往西天取回真经, “西天”指古代的天竺国,就是现在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的舞蹈、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泰姬陵、新德里城市风光等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识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中闪烁北回归线。

(1)地理位置: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部分讲解。(让学生找出印度的邻国,加深地理位置的印象)

(2)通过“唐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进一步引出印度地形,让学生探究分三大地形区:即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3.用提问、讨论及谈话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提出问题:(1)印度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为什么还会缺水?

(2)2007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且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的泰姬陵,这座昔日洁白通透的建筑近年来为何已开始发黄?

(3)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且是世界上第二软件大国,但是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的脚步都比较迟缓,阻碍因素是什么?(人口众多、水旱灾害频繁)

A.让学生对柱状图和表格资料的分析归纳。

B. 为后面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人口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原因进行分析。

4.用读图分析法展开“水旱灾害频繁”内容的学习。

展示印度季风课件,教师相继提出三个问题:

①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②印度的降水变化受什么影响?(主要受季风的影响)

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什么风有关?(与西南风的强弱)

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的渐进式提出,让学生读图,思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最终共同归纳得出原因:

① 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水灾

② 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旱灾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格。

印度 篇2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于“印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及其中心城市

【教学难点】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发展的自然条件

【教学用具】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矿产资源的分布与主要工业区,印度城市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之它的矿产资源丰富,印度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源被大量掠夺,经济落后。只有在印度独立后,不仅农业得到了发展,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板书)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提问)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对哪种自然条件要求较高?(矿产资源)

(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

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总结:英国殖民者统治期间,印度经济发展畸形,只有采矿业、纺织业比较发达。独立后,印度重视培养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工业。其中电力、钢铁、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核能、电子、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印度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

(提问)印度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展示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棉纺织工业和麻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归纳(农矿产品与工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工业部门

分布

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钢铁工业

德干高原东北部

煤、铁、锰丰富,矿区邻近

棉纺工业

孟买

靠近最主要的棉产区

麻纺工业

加尔各答

地处黄麻产地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三个城市,确认这三个城市在图中的准确位置,展示印度城市的景观图片,简要介绍这三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工业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

主要城市

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相关的`印度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另外三个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也可提问学生)。这四大古国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明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提问)印度从位置看,位于南亚次大陆上,与我们相邻,那么大家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国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

(教师总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但是在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遭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宣布独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国。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它的饮食和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课件)世界文明古国

(承转)在印度有一种动物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大家知道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牛―印度教)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玄奘到西天取经,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简要介绍印度是一个宗教复杂、民族众多的国家)

(课件展示)印度地形图、印度气候类型图

(承转)一个国家要想社会安定及不断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农业生产作为保障,而农业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从地形及气候两方面看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

(课件展示)(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位于热带,光热充足)

(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

(课件展示印度农业分布图及降水量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承转)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

(展示课件)印度粮食人口对比表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教师总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七年级印度教学反思 篇3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

1、运用与印度有关的图片配以解说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印度 篇4

教师寄语 太阳给你温暖,我给你祝福,祝你运气像雨点一样密集。

学习

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2. 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重点、

难点 印度的气候类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生环节 教师环节

基础知识:

一、阅读“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完成:

1.在我国西南邻国中的文明古国是_____,是南亚面积_____的国家,人口已经超过

_____亿,仅次于_____,居世界第二位。

2.完成35页活动。

3.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北部是_____,中部是______,南部是______。

二、阅读“水旱灾害频繁”框题,完成: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______和________,以________气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______灾害频繁。

2.印度在北部______、_______流域修建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在南部修建_______,

是为了抵御__________。

3.完成37页活动。

4.完成表格并

月份 风向 降水量

一月(6-9月)

七月(10-次年5月)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巴基斯坦 b.孟加拉国 c.印度 d.尼泊尔

2. 印度目前人口已超过

a.11亿 b.10.5亿  c.10亿  d.9亿

3.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印度河  b.恒河  c.湄公河  d.布拉马普特拉河

4.下面关于印度地势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部高,南北低     b.东西高,中间低

c.自北向南,逐渐降低  d.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5.印度众多的人口对其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下列资源、产品

学生环节 教师环节

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水平的是

a.耕地  b.水资源 c.粮食 d.钢

6.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生的原因是

a.海路位置的影响 b.地势地形的影响

c.季风的影响导致年降水量极不稳定

d.6、7月份太阳直射23.5°n时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

7.印度雨季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8.为减轻人口对农业的压力,印度政府采取的根本措施应是

a.努力控制人口数量 b.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

c.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   d.选育良种,提高单产

9.关于印度与我国国情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大国  b.人口大国  c.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d.降水季节变化大 10.下列国家不全与印度相邻的一组是

a.中国、巴基斯坦        b.孟加拉国、尼泊尔

c.尼泊尔、不丹          d.缅甸、柬埔寨

二、读南亚季风图,回答:

(1)图a中箭头表示的是______(方向)风,此风从______吹向_____,

称为_______季风。

(2)图b中箭头表示的是______(风向)风,此风从______吹向_____,

称为_______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______季风。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_____季,该季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_____月至_____月。在图b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_____季,该季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_____月至_____月。

(6)下面a-f是西南季风的几种情况,将相应字母填入表中。

a来得晚 b来得早 c风力强盛 d风力不足 e退得晚 f退得早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印度教学反思 篇5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我带地理课已经快一年了,对于我来说,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也有很多不足要改进,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反思。我认为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反思如下。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章节。印度是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本节有四个重要内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学习前两部分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有关天气、气候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知识,大部分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十分困难,因此我把印度的季风气候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了两个与印度季风气候的成因有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的非常认真,非常积极,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这时候我应该即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于是我就问:“有问题不明白的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于是我就继续往下进行课程内容。课后我对此进行了深思,印度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好,如果我能想些办法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该多好!这是本节课我最大的失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吸取教训改进教学,更加完善自己的课堂。

《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过程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读图7.34“印度地形”,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2、读图7.35“印度人口增长”,计算:从1951年到,印度每隔,人口增长了多少?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1、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小组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2、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何治理?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展开讨论,明确: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查找印度主要气候类型,结合气温和降水图,讨论其气候特征。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1)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2)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地保护自己?

课后小结

1、教师画一幅印度空白轮廓图。

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板书,形成重点鲜明的提纲。

课后习题

1、对印度的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是( )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每年分为旱季和雨季,1-6月为旱季,7-12月为雨季

B、印度西北部是全国降水最多的地区

C、目前印度已出口一些粮食

D、目前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已大大减缓

3、关于印度正确的是( )

A、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棉花、茶叶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C、西部沿海城市孟买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D、首都新德里是全国最大的“硅谷”

4、印度的农产品产量很大,但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 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5、印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A、森林草原广阔 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煤铁资源丰富 D、甜菜、棉花、黄麻原料丰富

6、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30°之间,多属于热带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年降水量变化大

D、人口众多

《印度》反思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成功之处,课间利用风光片和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异域风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选取日本地震海啸自然灾害照片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灾害无情人有情,自然产生预测灾害,战胜灾害的决心和迫切学习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度---印度的热情;活动一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印度相关信息主动到台前展示完成对印度的初步了解;活动二自主学习---找一找“印度位置、范围及地形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及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指令读图查找、描图和填图,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辅助由学生上台指图、填图等验收自学成果的形式完成,任务型教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活动三合作探究与思考---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填表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活动四----算一算的预测题和图片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本节课是在我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前置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合作探究阶段,通过“学案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读图用图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世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特别是合作探究训练的主要学习效果在于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使学生精于语言表达,善于倾听并接纳别人的意见

课后发现,本节课实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设计较多,学生思考与练习时间显得有些紧张,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另外,我对新的多媒体设备功能了解不全面,使用不熟练也耽误了部分时间,在这两方面应不断完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早创建出丰润地理高效课堂模式。

《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 篇7

1、创设情境,以情导学。

本文是一篇民间传说,但作为异国故事,文章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前让个学生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异国的文化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他们入情入境的学习。

2、多读多思,读悟结合。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课标》指出:要重视朗读,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品味、读中积累、读中运用。教学时,以主问题入手:你觉得婵德拉是个怎样的孩子?来辐射全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形象活起来。

学习本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婵德拉和王宫各是怎样的人?放手让学生在文中自己找答案。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教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指哪打哪,而是有学生指那谈那。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两个人物性格的比较把人物形象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