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画两个角的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2.掌握用量角器画两个角的和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画法.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的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画角的和、差、倍、分,三角板和量角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利用三角板画特殊角的方法,说明几何知识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几何学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多样性,领会几何图形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以学生操作为主.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参与,认真思考领会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二)难点
准确使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的几分之一.
(三)疑点
量角器的正确使用.
(四)解决办法
通过正确指导,规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画法要领,并以练习加以巩固,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教师设,学生动手及思考创设出情境,引出课题.
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教师把握几何语言美的方法,放手由学生自己解决有关角的画法.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角及角的和、差、倍、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画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掌握.
图1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
师:现有工具量角器和三角板,谁到黑板上画一个角等于呢?请同学们观察他的操作,老师要找同学说明他的画法.
【教法说明】有上节课的基础,学生会先用量角器测量的度数,再画一个度数等于这个度数的角,学生也会叙述其画法.
提出问题:若老师想画的余角、补角呢?
学生会想到画、减去的度数后的角,即为的余角、补角.
师: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这时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立刻回答还有困难.教师抓住时机点明课题: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就研究角的画法,学习用三角板、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以及一些特殊角.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会解决的.另外,角的画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板书课题……)
[板书]1.7角的画法
探究新知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找学生再次叙述方法:用量角器量出已知角的度数,再画一个等于这个度数的角.
操作:略.
注意:量角器使用三要素:对中、重合、读数.
2.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本和一副三角板,再找同学说出一副三角板中各角度数.
学生活动: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直角、角、角、角.
提出问题:你能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的角吗?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角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同桌可相互交换检查,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教法说明】有前一节角的和、差的理解和、 、角的。画法,学生对画、的角不会有困难.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对于画法学生不会叙述得太严密,教师要把关,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严密性.
教师根据前面学生所画图形,引导学生写出画法.(以角的画法为例,与例题相符.)
图1
画法如图l,①利用三角板,画
②在的外部,再画就是要画的的角.
反馈练习:用三角板画、的角.
【教法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三个角的画图.教师不给任何提示,只要求写出画角的方法,注意观察画法,是否写出了“在角的内部画的角”.区别例题中两角和的画法.
提出问题:由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画出的角.
这些角都是的倍数,用三角板也只限画这样的角.由此得出:由量角器画任意角的和、差、倍、分角.
3.画任意两个角的和差及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
问题:如图1,已知、(),如何画出与的和?与的差?
图1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方法,并在练习本上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图.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老师归纳以下方法:
(1)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计算出它们度数的和、差,再用量角器画出等于它们度数和、差的角.
(2)用量角器把移到上,如果本方法.
图1
教师示范,写出两种画法:
画法一:(1)用量角器量得,.
(2)画,就是要画的角如图1.
图2
画法二:(1)用量角器画.
(2)以点为顶点,射为一边,在的外部画.
就是要画的角如图2.
学生活动:叙述用两种方法画的画法.出示例1由学生完成,要求用两种方法,找同学板演.
例1?已知,画出它们的余角.
画法一:(1)量得.
图1图2
(2)画,就是所要画的角,见图1.
画法二:利用三角板,以的顶点为顶点,一边为边,画直角,使的另一边在直角的内部,如图2,就是所要画的角.
【教法说明】第二种画法学生可能叙述或书写不太完整,教师要注意其严密性.
反馈练习
1.已知,画出它的补角.
2.已知,画它们的角平分线.
3.画的角,并把它分成三等份.
【教法说明】本练习只要求图形正确即可,不要求写出画法.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脉络: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46页习题1.5A组第2、3题.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梯形是人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再次将学生带入梯形的殿堂,进一步探究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是四边形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性质。
(2)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
(2)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梯形有关计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证留下的纸片是是四边形,那么留下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我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搜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容易发现,当所剪的边与相对的边平行时,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不平行时,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呢?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刚刚研究过的的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既复习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加强对比,顺利过渡到梯形的研究。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探究一:梯形的相关概念
由剪纸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强调: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梯形的实例,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拘泥于校园,教室,家里的物品,这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墨西哥的金字塔,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会馆的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梯形,感受梯形的美。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梯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加深学生学生对梯形高的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画一画”:在一张有平行线条的纸上作一个梯形ABCD,使AD∥BC,并作出它的一条高。待学生画好后,分别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梯形高的作法,理解梯形高的意义以及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梯形,那么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加以强调。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1、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属于四边形的两个不同分支。
探究二:特殊梯形
为得到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剪一剪: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后,用剪刀沿斜线剪开,然后将其展开,可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矩形纸片,按大屏幕的要求完成剪纸,并向大家展示,所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剪下的是什么图形?这时我鼓励学生由剪纸过程说说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结合课件的动画效果给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定义。
(三)总结反思,纳入系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新知识?
2、解答关于等腰梯形的问题后,你获得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学生画图、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来探索新问题。
我的板书本着清晰、简洁、直观的原则,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板书如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它与等腰三角形性质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本段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挖掘、归纳、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达几何命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渗透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图形变化,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3、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运用。
4、难点:证明定理时辅助线的作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 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 点 “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①师生欣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欣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
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实验操作,探索新知1
①由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②学生思考三角尺起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③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塑料条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并探讨图中角的关系(同位角)。
④教师把学生画平行线的过程和塑料条模型抽象成几何图形,指明同位角的位置关系是截线,被截线的同旁,
归纳:两直线平行条件1
教师展示一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关注:
①学生能否画平行线,动手操作是否准确
②学生能否独立探究、参与、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考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质量,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及时练习巩固,,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3、大胆猜想,探究新知
⑴学生分组讨论:
①∠2和∠3是什么位置关系?
∠3和∠4是什么位置关系?
②直线CD绕O旋转是否还保持上述位置关系?
③∠2与∠3,∠2与∠4一定相等吗?猜想,展示讨论成果。
⑵学生探究:
问题:①∠2=∠3能得到AB∥CD吗?
②∠2+∠4=180可以判定AB∥CD吗?
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教师深入学生中并点拨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并规范推理过程。和学生一起归纳直线平行的条件2,3。
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本环节教师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②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意识。
③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习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4、解释运用,巩固新知
本环节共有五个练习,第一题落实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位置特征。第二、三题落实三种判定方法的应用。第四、五题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本环节教师应关注:
①深入学生当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鼓励,帮助。
②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5、总结新知,布置作业
通过设问回答补充的方式小结,学生自主回答三个问题,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程度,学生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五、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与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与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因式分解,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与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与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与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与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与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与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之美。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
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
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符合《课标》精神。
网络环境下代数课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
学生是本校初二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北师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实验一年半,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本节课实施网络环境下教学,采用自学导读式教学模式。学生喜欢上网络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
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
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方式:自学导读—同伴互助—精讲精练
(四)教学媒体: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几何画板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
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
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设计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应该是一节课或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它应该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一堂课,它应该与具体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教师好把握,学生好掌握,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书设计:
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二)学习方法:类比与转化
教学思考:伴随教学过程的进行,不失时机的,恰到好处的书写板书,要比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效果好,绝不能用媒体技术替代应有的板书,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完美的结合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
设计说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寓德于教。体现了教学评价之美—激励启迪。
设计说明: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准备。
活动2:总结定义,探究解法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式、方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利用类比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考:再一次体现了对全章进行整体设计的好处,在学习16、1分式和16、2分式的运算时,几乎每一节课都运用类比的思想—分式与分数类比和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好的效果。在利用媒体技术拓展学习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拓展内容要与所学内容有有机联系。
二、拓展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
三、拓展内容要适量,不要信息过载。
活动3:讲练结合,分析增根
活动5:布置作业,深化巩固(略)
一、说课本:
1、课本内容:我以为可以明白为探索规则——明白规则——应用规则,进一步表现了新课标中“情境引入——数学建模——表明、拓展与应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雷同,以是可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规则的历程,会举行简朴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效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便是分式的约分,要修业生能办理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朴的现实题目。
2、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作准备,为分式方程作铺垫。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师生观察、归纳、猜想、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3)、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
4、教学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5、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2、合作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评价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
2、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1、类比学习,探索法则。(约3分钟)
让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个分数的乘除法的例子(2个乘法,2个除法)
复习: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抽一学生口答)
猜一猜:;(a、b、c、d表示整数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
类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动目的:让学生观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代表式,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理解法则:(约2分钟)
(1)文字叙述: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2)符号表述:×=;÷=×=、
活动目的:两种形式巩固对法则的理解。
教学效果:理解法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应用:(约20分钟)
(1)牛刀小试
教材74页到76页的例1、做一做、例2、我准备把例1和例2先学习了。再学习做一做。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关于初中数学的说课稿勾股定理,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说课稿: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第十九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⒉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突破措施】:
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SP+SQ=SR(此时让小组“发言人”发言),从而让学生通过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 AC2+BC2=AB2。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月12日,我有幸在王主任的带领下,与学校共6位老师一同到广州番禹观摩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听后使我受益匪浅。在这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观摩了21节小学数学说课和2节展示课。每一位说课或上课的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他们在“说课”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了个人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对教材、教学重难点的熟悉程度;对教学过程的新颖设计;对时间的准确把握等等都令我大开眼界。选手们的精彩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21位选手各自独特的说课设计跃入眼帘;他们举手投足的自然教态仿佛在脑海中重放;他们落落大方的仪态,侃侃而谈的表述,对教法的灵活运用,加之精湛的说课技巧,精美的课件制作,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让我第一次用心触摸了数学,感受了数学之美。在本次说课中,有很多的老师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湛江市的**老师,他平凡而朴实的说课,注重实践、主动探索的方法让到会的老师感受到了他课堂教学的魅力。潮州市的***老师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都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都是我所要学习的!
再此,这次观摩课使我认识到说课应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等,我观看这次说课比赛,还学到了不少的教学方法,我简单总结为几点:
1、大多的课例都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
2、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3、注重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云浮市昌桥小学的黄灵芝老师上课一开始就播放国庆阅兵的录像,让学生观察从而引出这节课的课题。通过运用这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创设情境,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又如深圳市福田区的陈雪梅老师,课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呈现美丽的自己相片的画面将学生带入疑惑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这次学习我感受良多,收益匪浅。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么好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一定会努力工作,争取更大的进步。
1、复习提问,巩固旧知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指明学生口头回答: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配PPT说明)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巩固所学知识。为新授课打基础,同时为等腰三角形判定的证明做铺垫,从而分散难点。)
2、结合实际,情境导入
思考:
如图(1),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设计理念:此环节1分钟,由书本实例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产生悬念,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
以上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尝试采用数形结合,由学生口头表述,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
3、合作探究,完成证明
已知:如图(2),在△ABC中,若∠B =∠C,
求证:AB=AC。(PPT配合)
分析:引导学生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思路,
添加辅助线,构造以AB、AC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并
证明它们相等。(利用证三角形全等是目前证明两条线
段相等的基本思路。)
从三种情况分析:
(1)作∠BAC的平分线;
(2)作BC边上的高;
(3)作BC边上的中线。
【学法指导:作为全课难点,我安排8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充分讨论,予以解决】
【预期成果:学生讨论后,自己发现:在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三种辅助线作法均可;而这里只能过点A作AD⊥BC于D或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即用(1)和(2),但是不能作BC边上的中线,因为“SSA”不能直� 】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讨论探索,产生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成功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完成本课难点的突破。)
4、及时反馈,强化认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性质:等边等角
判定:等角等边
【学法指导:组织学生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条件、结论的互逆性。从而更好地巩固对两则定理的理解、区别与识记,】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自主比较发现,真正实现知识点的“再创造”过程,体会学习生成、触类旁通之乐。)
5、例题分析,应用引申
①例题分析: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设问:这是一个命题的证明,一般要有哪些步骤?
已知:如图(3),∠CAE是△ 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分析:要证AB=AC,
关键证∠B=∠C
由已知∠1=∠2;AD∥BC。
证明:……
题目说明:此题为书本P52页例2
【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练习纸动笔尝试:数形结合演练。前面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学习中学生已有证明文字命题的经验,所以这里要求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分清题设、结论,画图并写出已知和求证。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参与:在这里注意纠正学生不规范叙述。本题主要考察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等角对等边”的使用。提醒学生遇到外角考虑外角特性:①它与相邻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设计理念:发现性学习,完全忽略接受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这样会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破坏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里我适时点拨启发,给学生以规范,通过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②小试牛刀
已知:如图(4),AD∥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学法指导:学生上黑板板演,全班交流评议。】
③拓展延伸(PPT呈现)
已知:如图(5),BI平分∠ABC,CI平分∠ACB,DE经过点I,且DE∥BC。
(1)若AB=AC,则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若AB≠AC,则线段DE与BD、CE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已知AB=5,AC =6,求△ADE的周长。
(设计理念:为拓展学生思维,我根据学生所学,将10年一道中考题改编、组合。通过图形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题目设计,力求有思考价值,有梯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更好地使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富有成就感。)
【学法教法:师生互动:教师引领,学生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听、说、写、评综合能力。此环节10分钟,力争完成教学重点二。】
6、互动演练,巩固成果
(设计灵感:我根据中央电视台《非常6+1》设计了砸金蛋互动演练。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学中这一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知识在娱乐中,在潜移默化间被学生所理解、所掌握,最终轻松实现本堂课教学重点。)
互动游戏:6个金蛋你可以任选一个,如果出现“恭喜你”的字样,你将直接过关;否则将有考验你的数学问题,当然你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求助你的同学。其中有5道数学问题和一个“恭喜你”过关字样,5个问题如下:
(1)如图(6),∠A=36°,∠DBC=36°,∠C=72°,分别计算∠1、∠2的度
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2)如图(7),把一张矩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3)如图(8),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4)已知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3,0),B(0,2),在x轴上找一点C,
使△ ABC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能找几个?你能说出你的画法吗?
(5)如图(9),标杆AB高5m,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
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点
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m,绳子CD和CE要多长?
【学生活动:全班分为六组,推荐代表上台参加游戏,最后评比奖励。】
(题目说明:5道题目,充分考虑了难、中、易结合,游戏激趣的同时,使得全班学生能人人参与,人人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7、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作业:课本P56:第5、 7题
(设计理念:教师组织学生小结,对小结过程及时调控,学生回忆所学,语言归纳,理清知识,抓住重点,使本节课知识系统化,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布置作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各位评委: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XXXX年级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XXXX的基础上,对XXXX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XXX等
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XXXX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XXXX,对XXXX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XXXX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XXXX是本节课深入研究XXXX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XXXX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对比反馈
(8)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通过几个简单的引例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数来表示,这些数是1,0和大于0小于1的数,由此给出概率的定义,导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本节设置的几个例题目的主要是巩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了解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并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会用例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统计在简单问题情境中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种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可能性事件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有关概率的概念,本教科书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频数和频率”的基础上,主要安排在九年级上册学习,因此学习本节课主要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说目标
1.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大纲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概率的意义。
(2)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
【能力目标】
(1)会辨别等可能事件。
(2)会用例举法(包括类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3)进一步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情感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进一步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率的意义及其表示。
难点: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计算概率。
说教法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取发现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精心编排、设计题目,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
2.学法指导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主旨。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导出概率公式,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等可能性,怎样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3.教学手段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例 小花、小君和小芳三个朋友准备一起出去玩,她们要玩跳大绳,两人摇绳一人跳。小花愿意先摇绳,但小君和小芳都想先跳,于是她们决定用抽签的办法来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一个纸团里写有“跳”字,由小君从中任取一个纸团,抽出有“跳”字的纸团,就决定由小君先跳,这个办法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改正才会使之公平?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这一问题不仅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还激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用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积极合作、讨论的氛围。
2.师生互动,探讨新知
从引例中得到,在客观条件下使小君、小芳两人抽到“跳”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也称机会均等),那样才是公平的。而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指明可能性大小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举了一些描述实际生活中有关可能性大小的几个例子:
(1)小明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分时间内打字50个以上。 即小明在一分时间内打字50个以上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2)小华不可能在7秒内跑完100米。 即小华在7秒内跑完100米的可能性是0.
(3)通过随机摇奖,要把一份奖品奖给10个人中的一个。 每人得奖的可能性是十分之一。
接着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设计意图:新课标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说,我这样安排就是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面向全体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合理、正确的给予高度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难免犯错,这样的学生我不做批判,教师随意批判会打击那些大胆发言同学的自信,要充分相信同学之间也能纠错,放手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互相评价中得以提高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教师归纳出概率的定义。在教学中给出概率的定义后,我还要求学生回答引例中3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加深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及时对所学新知识加以巩固。
接着教师给出一个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P(A)=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着重强调学生容易疏忽的适用条件: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还可请一些学生再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些辨别各种可能性是否相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又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此问题抛给学生自己去探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些知识点。
3.讲解例题,综合运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在弄清等可能性的含义后,我设计了以下一个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概率公式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是正数的概率是多少?是负数的概率是多少?
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清解法的思路和方法步骤:(1)先分析判断是否使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2)统计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和所求概率事件所包含的结果数。(3)把它们代入公式求出概率。
设计意图:主要巩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选取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编题,学生较易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范例中自然引导学生概括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
1.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练习(1)从你所在小组任意挑选一名同学参加诗朗诵活动,正好挑中你的可能性是多少?
(2) 转盘上涂有红、蓝、绿、黄四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面积相同。自由转动一次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指针落在红色或绿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练习2(抢答题)
(1)一个布袋内有8个红球和2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求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
①从中摸出一个球,是白球
②从中摸出一个球,不是白球;
③从中摸出一个球,是红球;
④从中摸出一个球,是黑球
(2)20瓶饮料中有2瓶已个过了保质期。从20瓶饮料中任取1瓶,取到已过期的饮料的概率是多少?
(3)一次问题抢答的游戏中,每个问题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抢答者随意说出一个选项,这个选项恰好是正确答案的概率是多少?
实际意图:练习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题目的反馈练习,可使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得到及时的巩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2. 变式练习,拓展应用
多媒体显示:一个红、黄两色各占一半的转盘,让转盘自由转动2次,指针2次都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一次落在红色区域,另一次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问题较为复杂,可以引导学生画树状图加以分析,从而使得问题简单化,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体验变式中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倡提后反思。
3.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反思有什么样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参与反思的学生更多,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布置作业,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