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优秀9篇)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优美的词语:漫不经心、一劳永逸、卷帙、付诸行动、兴高采烈、窃窃私语等。积累发人深思的语句。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巧妙构思。

3.学习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思想以及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巧妙的文章构思。

通过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写人物传记的文章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不采用时间顺序来写,而是从怎样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入手,更具体清晰地感受人物风采。

2.品味文章准确的语言。

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定得力于富有表现力的准确的语言。本文语言虽朴质无华,但词句的运用是到位的,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悟,体会人物传记的人物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叫“斜塔实验”。你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怎么做的这个实验?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实验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内容实验?现在让我们走进《斜塔上的实验》,了解更多的相关背景。

二、速读课文

感知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伽利略的两大发现。

可以这样概括:

1.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原则。

2.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三、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思路是怎样的?说说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

全文是按照“从摆动挂灯中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孩提和学生时代酷爱自然科学——比萨斜塔上的实验获得成功”的思路展开的。

(先让学生说理由,教师点拨。)

从文章思路中可以看出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这种写法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提时代和学生时代不迷信权威勤做实验的情况,随后重点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的经过。这样构思全文让我们清楚了伽利略生平和两个重大的发现,读起来跌宕起伏、趣味盎然。

研究重点:

1.伽利略实验的意义是什么?

2.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教授们和学生对伽利略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语分析。

3.面对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伽利略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

4.“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有怎样的意味在里面?

5.你认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科学家呢?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别的同学补充。)

要点:

1.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2.举例参考:“狗血喷头”、“不知天高地厚”、“胡闹”、“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等词句说明教授们看不起伽利略,对伽利略做法的一种不理解,持坚决反对态度,认为伽利略的思想和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荒唐的程度,他们要彻底败坏伽利略的名声,让他永远抬不起头来。

3.“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4.教授们穿着长袍反映了他们对这件事的郑重,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想看看伽利略会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萨斜塔上做出怎样荒唐的“游戏”,学生“不客气地嘲笑”表明他们最想看到这个可笑的老师会怎样出丑。

5.伽利略是一个不怕威胁、勇于探索、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科学家。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或第三部分

在这两段中找出你认为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句子,并勾画出来,分析好在哪里。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

1.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漫不经心”表明教堂司事的随随便便,不把油灯的来回摆动放在心上。可以更好凸现伽利略能在人们认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2.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跳”字写出灵感来临时他的兴奋、激动的心情。)

3.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一……就”表明他动作迅速,着急进行实验的心情。“同样长”“相同的”“不同的”这几个词语准确写出了伽利略做实验的过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吵吵嚷嚷,兴高采烈,”说明议论之声很多,大家兴致很高,神采飞扬。当实验进行时,人们的态度从一阵“哄笑”到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反映了他们愿望的破灭以及破灭时的惶恐。)

5.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三个“同时”的运用表明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成功,用实验论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科学发展史上像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有很多,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呢?上这节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尝试搜集科学家的资料做一份读书卡片,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做得怎么样?

(展示读书卡片,学生讲述制作过程、内容选择)

教师赠言: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资料宝藏】

1.关于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伽利略家族姓伽利莱,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现已通行称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

生平:伽利略1572年开始上学,1575年随家迁居佛罗伦萨进修道院学习。1589年被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1591年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16XX年回佛罗伦萨,16XX年到罗马并担任林嗣科学院的院士。1633年2月以“反对教皇,宣扬邪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1638年以后,双目逐渐失明,晚景凄凉。1642年1月8日逝世。三百多年后,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不得不在公开集会上宣布:1633年对伽利略的宣判是不公正的。1983年10月又提出重审这一案件,并在罗马组成一个包括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委员会来研究伽利略案件的始末,研究科学同宗教的关系,研究伽利略学说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现代科学思想的贡献。

2.伽利略主要贡献

16XX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他通过别人的一点描述,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内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

月球表面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

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

木星旁边有四颗运转着的卫星;地球并不是各个天体旋转的唯一中心。

太阳上面有黑子;土星周围有光环……所有这些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16XX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星际使者》,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上述发现。人们惊讶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16XX年,伽利略在《关于太阳黑子的通信》中,肯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他竭力想分清宗教和科学的界限,认为前者属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范围,后者属于自然界和人的关系的范围。他指出,天体的永恒,只是相信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教士们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天主教的教义。然而,当时势力强大的教会反对哥白尼的“日心说”。他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而地球是不动的。因此教会在16XX年给伽利略下了一道禁令,不准讲授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为此烦恼不已。

1623年,伽利略冒险开始他最有名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的写作。同时他6次请求教皇乌尔班接见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绍哥白尼学说的书籍,教皇同意他把对“日心说”赞成和反对的论点一起写出来,但不允许他得出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结论。

随后的6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他的杰作。在书中他巧妙地阐明了自己支持哥白尼学说的证据,而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人的辩解却愚蠢而无力。

伽利略把哥白尼的学说当作“一种纯数学假说来叙述”。1632年,这本书得到了教会监察吏的许可后出版发行。但是,教会的权威人士很快就发现了伽利略仍在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便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押上宗教法庭。

当时的伽利略已年近七旬,身患重病,体质虚弱。在宗教法庭上,他的精神和肉体受尽了折磨。1633年6月22日,他被迫双膝跪地发誓,哥白尼的理论纯粹是一派胡言乱语。他要“放弃、诅咒、痛恨”过去的种种错误,并保证以后永不宣传和谈到它,违反了甘愿受死。

伽利略刚宣布完他的誓言,就大声喊道:“不管怎么说,地球毕竟是在运动着的”。这说明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所坚持的学说。

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监外执行。但他没有放弃科学,经过3年的顽强拼搏,他又完成了一部巨著《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在书中,他大胆叙述了物体的各种运动和动力学有关的一些问题,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部书被偷运到荷兰出版时,伽利略已双目失明。

伽利略的晚年境遇极为凄凉,只有他的女儿在他身边照料他。

1634年他的女儿先他而死,他更加孤独和痛苦。1642年1月8日这位终身为科学真理而斗争的伟大巨人含冤离开了人世。

1983年,罗马教会终于为伽利略冤案公开平反,为此在罗马成立了一个由不同宗教信仰的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它的宗旨是:“研究科学同宗教信仰的关系,伽利略案件的科学方面以及伽利略学说对现代科学的贡献。”

3.关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几乎丰富每个哲学领域的形式逻辑学,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亚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 他的很多观点被西方人奉若神明,他本人也被奉为绝对权威。

今天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有许多已经过时了,但是比其他任何一个具体的学说都更为重要的是他研究问题的理性主义方法。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包含有他的态度、观念、信仰和信心。他的态度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每个方面都可以是思维和分析的合适对象:他的观念是宇宙并不是受纯粹的机会、魔力或任何神的荒诞不经的念头所支配,宇宙的运动是受理性定理所支配;他的信仰是人类应该对自然世界的每个方面都进行系统的研究;他的信心是我们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既要利用实验观察又要利用逻辑推理。这一套方法与传统主义、迷信主义和神秘主义相对立,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基拉。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亚里士多德17岁时前往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在那儿他一学就是20年,直到柏拉图死后不久才离开。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对生物学和“实用科学”产生了兴趣。

公元前342年,亚里士多德返回马其顿,给国王13岁的儿子——历史上人称亚历山大大帝——当了几年私人教师。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莱希门学园。随后的XX年他一直在雅典,这一时期与亚历山大军事征服的生涯大体相巧合。亚历山大并没有向先前的导师请求指教,但是却慷慨地为他提供研究经费。这在历史上也许是科学家从政府得到大批研究经费的头一个先例,也是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最后一个事例。

但是与亚历山大交往是有危险的,亚里士多德原则上反对亚历山大的独裁作风。这位征服者因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侄儿有变节行为而将其处以死刑;看来他这时曾想过要把亚里士多德也处以死刑。亚里士多德颇为民主,不合亚历山大的味口,尽管如此,他也会因为与亚历山大交往过甚而得不到雅典人的信赖。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时,反马其顿的派别在雅典占据统治地位,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为犯有“渎神罪”。亚里士多德想起了76年前苏格拉底的命运,他逃离雅典,边逃边说:他不会给雅典第二次机会来犯下攻击哲学的罪行。几个月后他在流亡中丧生,终年62岁。其时为公元前522年。

亚里士多德全部作品的数目大得惊人,有47部留存下来,古代书名册上记录表明他写的书不少于170本。但是令人吃惊的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数量,而且在于他知识的博大精深。实际上他的科学著作构成了他所在时代的一部科学知识百科全书。其中包括天文学、动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几乎古希腊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所不有。他的科学著作一部分是对其他人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汇编,一部分是他雇用助手为他收集资料所获的创造成果,一部分是他自己通过大量的观察而获得的成果。

有能力做每一个科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就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将来可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人物。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还是一位有创建的哲学家,对推理哲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著有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神学和政治学,修辞学和美学。他写了有关教育、诗歌、野蛮人的风俗习惯和雅典宪法的作品。他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收集许多不同国家的宪法,以进行比较研究。

也许在亚里士多德的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逻辑学。一般认为他是哲学中这个重要分支的创立人。实际上就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具有逻辑性,才使他对如此众多的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有组织思想的天赋,他提出的定义和建立的范畴为后来许多不同领域产生的思想提供了基础。亚里士多德从来不搞神秘主义和极端主义,总是实用主义的代言人。当然他犯过错误,但是在如此大部头的思想百科全书中,他犯下的愚蠢错误却寥寥稀少。

亚里士多德对后来的整个西方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在古代和中世纪期间,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语、叙利亚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法语、希伯来语、德语和英语。后来的希腊作家都研究他的作品,赞美他的作品。他的著作对伊斯兰教哲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许多世纪中,他的作品一直统治着欧洲思想。

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羡慕如此之深,以至于在中世纪末期到了近乎崇拜偶像的地步,他的作品已不再是一盏指路的明灯,而是成了一件禁止人们进一步探索知识的紧身衣。亚里士多德喜欢进行独立观察和思索,无疑他不会赞成后世人对他的作品所做的崇拜。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些是极其反动的。例如,他支持奴隶制度,认为它符合自然规律;他相信妇女生来就低贱(当然这两种思想都反映了他所在时代的流行观点)。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许多显然非常摩登,例如“贫穷是革命和罪恶的根源”。

在近世纪中,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和声望一落千丈。但是我感到他的影响是如此广泛、深入和持久,以至于我为不能把他在本册中的名次排得再高些而感到非常遗憾。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4.亚里士多德格言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重复做什么样的事。”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

“快乐既然是人类和兽类所共同追求的东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最高的善。”

“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篇2

导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导学过程:

一、生活结累,认识伽利略

1、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伽利略)

2、教师归纳,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揭示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二、阅读课文,走近伽利略

1、请同学们速读浏览课文,仿照投影上给出的填空题,认识伽利略。

(出示填空题)

读《斜塔上的实验》,我知道了              的伽利略。

如:不怕威胁、勇于探索、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科学家。

要求学生分析文中相应的段落。(强调学生的主体阅读)

范例:

(1)、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

分析:“也”和“骂”说明学生们对老师是如此,连教授,有思想的人也对伽利略的做法持坚决反对态度,“狗血喷头”说明骂得很凶。“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性,“不知天高地厚”说明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伽利略是个天真无知的人,

这些词都是贬义,表明伽利略当时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之巨大。

(2)、表演的地点在比萨斜塔,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分析:“表演”说明对伽利略来说这只是一次公开演示,从另一侧面反映伽利略很有信心,这已不是一次实验。教授们穿着长袍反映了他们对这件事的郑重,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想看看伽利略会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萨斜塔上做出怎样荒唐的“游戏”,学生“不客气地嘲笑”使得他们最想看到这个可笑的老师会怎样出丑。

(3)、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重新检验”说明是再次检验,也反映了以前有人检验过,但没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说明伽利略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当作真理,而是要用实验去证明。反映了伽利略注重实验、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4)、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等等

2、那么,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伽利略传》呢?(学习文章的写法)

明确: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不同?掌握构思的巧妙。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延伸拓展,学习伽利略

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知识创新的经验,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热爱科学    注重实践   坚持不懈    挑战权威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 篇3

教学重点 1、伽利略的创新与实践精神 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实录过程:

课件1(出示课题、作者、伽利略和斜塔图片)

同学们,我们刚刚结束了“科技周”的活动,科技周让我们明白了科学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多么地重要。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它也将让我们明白语文和科学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就是一朵并蒂之花。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斜塔上的实验》,斜塔上的实验是伽利略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实验,也是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次实验,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实验过程,更要知道它实验前后的背景,这样才可以给我们更多启发和影响。所以,在课的开始,老师想考一考同学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

课件2(1+1+1+1+1=?)

生1:四个1相加等于两个王。

生2:四个1相加等于4。

生3:四个1相加等于1。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有道理,那么老师今天这道题目的答案应该是几呢?

(出示多媒体:)

走近一个人

揣摩一个字

咀嚼一句话

+ 玩味一段文

理解一篇文

师:看来,阚天成同学和老师是心有灵犀哦。老师的这个脑筋急转弯答案是四个一相加等于一,意思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通过走近一个人、揣摩一个字、咀嚼一句话、玩味一段文这样四个环节也就是方法达到理解一篇课文的目的。我们先进入第一个“一”:走近一个人。同学们说这个人是谁?

生齐:伽利略。

课件3( 走近一个人)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想必对伽利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4: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是科学革命的先驱。他以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教条,而且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在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因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被终身监禁。

生5: 伽利略还发明了望远镜,后人把它命名为“伽利略望远镜”

生6:他还拥有“近代科学之父“的称号。

(投影多媒体)

师:在我们这些后人的眼里伽利略是伟大的,但在当时的社会里,伽利略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

课件3(揣摩一个字)

生7:疯

生8:傻

生9:倔

生10:蠢

生11:怪

师:同学们找的这些字都有道理,这些字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伽利略的与众不同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我们现在从中选取一个“疯“来揣摩它的含义。

(出示多媒体)“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师:从字面看,这个“疯”是什么意思呢?

生12:精神不正常的。

师:伽利略真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我们透过这个“疯”字,揣摩一下它的字面背后又包含什么意思呢?

生13:与众不同的,表现了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师:说得非常好。(出示多媒体)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伽利略“疯”的词语、句子等生动的描写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14:从课文第1节“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中可以看出伽利略的“疯”,因为一般人在做祈祷的时候都是很虔诚的,而他却在观察挂灯链条的摆动,别人对这种现象是熟视无睹的,而他却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表现了伽利略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生15:在课文第2节,“他突然跳起身来”表现了伽利略的“疯”。因为做祈祷时大家本应该很安静地跪着的,而伽利略却“突然”跳起来,与他人不大相同。

师:他为什么跳起来呢?

生15:因为他发现了钟摆似乎是有规律的,而急于去弄明白。

师:他是真的在发疯吗?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生15:表现了伽利略喜欢探究的科学品质。

生16:课文第3节“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一般人有了一点想法,或者发现一些奇特的现象,往往会当时想想而已,不会把这灵感付诸实践的。而伽利略却不同,从“立刻”和“马上”两个词中体现了他渴求证明真理的迫切心情,表现了他不仅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他还惯于用实验来检验真理。

生17:第5节的“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这句中的“又”字说明了伽利略与众不同的想法不是这一次,像这样的“疯”念头经常有,而且很多,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生18:课文第8节“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不轻易相信权威。”从这句中可以看出伽利略很小的时候就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他敢于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盲目相信前人的判断。

生19:第9节“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因为在那个时代里,搞科学的人是不受人尊敬的,从事科学就意味着贫穷,可见伽利略是多么地热爱科学事业啊!所以这句话也表现了他的“疯”。

生20 :课文第10节,从“背着别人,他仍一心一意地钻研他的数学”这句中可以看出伽利略的“疯”。因为下文中写别人骂他是一个“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精神病患者”,说明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数学是没有用的,而伽利略却去努力钻研。

生21:课文第11节中有一句话是:“导师已经指示过了。那就等因奉此,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可是这儿却偏有一个青年学生,倔强到敢于用自己的实际观察来检验他的教授们的那些教条。”这句话充分地表现了伽利略的勇于怀疑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表现了他的“疯”,他的与众不同。

生22:课文第12节写了只有伽利略才去玩弄无用的数学,下面又说他是玩弄数学的精神病患者。从中也可以看出伽利略的不同于常人,也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的“痴迷”。

生23:课文第13节也可以看出伽利略与常人的不同。比萨大学数学教授的席位年薪只有60士库提,这一点微薄的收入使很多人不屑一顾,而伽利略却乐意地接受了。即使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也愿意从事科学研究。这里充分地表现了伽利略热爱科学的伟大精神。

生24:课文第14节“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伽利略不同于别人,他不像他人那样只是听从导师的教会,而是自己探索,从大自然中寻找真理。

生25:还是第14节,伽利略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的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在那个年代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就是权威,就是不能改变的真理,写出了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

生26:我找的是文中第15节第三句话“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在那个教条横行的年代里,人们以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来获得真理。但伽利略并不这样,他将亚里士多德的卷帙搬走,用各种“滑稽的玩意”代替,他决心用自己的实验来发掘真理。我觉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伽利略的“疯”。

生27:第16节“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因为他敢于向权威挑战,也体现他的“疯”。

生28:第17节“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这一句中的“乐于”一词体现出伽利略十分自信并且不畏惧权威的精神。

生29:还是17节,“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布死刑。”这句话也从侧面体现了伽利略的热爱科学的精神品质。

师:这个“疯”字就像一个窄窄的洞口,我们通过这个洞口,来到了一个风光无限的神奇美妙的溶洞里,这就是文章内在的许多美妙之处。在这个溶洞里,我们通过理解一些词语、句子等描写的语言,领略到了伽利略身上所具有的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勇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科学精神,他面对威胁和巨大的压力,执着地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通过揣摩“疯”这个字感受到了伽利略的科学品质,我们还可以通过咀嚼一句话来理解文章内容。假如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的话,你会用哪一句话呢?

课件4(咀嚼一句话)

生30: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出示多媒体)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师:顾赟同学概括得非常准确,在课文的最后,作者用一句话总结了全文。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理论”是指什么理论?请用一段话来概括一下。

(出示多媒体:1.“理论”指的是什么理论?)

生31:课文16节有一句话,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

师:任成君同学的发言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据,那么老师有一个疑问,就是那些教授们对伽利略的质疑,一根羽毛和一颗炮弹能够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并且同时落地吗?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陷入了思考)

生32:因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在真空状态下,羽毛和炮弹就可以同时落地。

师:史可舜同学非常聪明,这可是一个很有难度的物理问题,可见他的知识面非常广。那么如果我们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是什么理论呢?

生33:自由落体同时着地律。

师:郑恬昕同学的表述不是很简洁明确,我们通常说这个理论是自由落体定律。课文除了概述了这个理论,还概述了伽利略的其他理论吗?

生34:课文第6节,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结果发现,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的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师:如果也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个理论,这是什么理论呢?

生35:自然的节奏原则。

师:概括的非常好。“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这里的“实验”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实验呢?请同学们简要叙述他的实验过程。

(出示多媒体:2.“实验”指的是什么实验?)

生36: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理论,接受了教授们的挑战——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他一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一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他一步一步爬到了斜塔的顶上,他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下落。两个铅球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师:我们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叫什么实验呢?

生37:比萨斜塔实验。

生38:斜塔实验。

师:好,就用斜塔实验。课文只记叙了伽利略这一个实验吗?

生39:相同长度的绳索坠上同样重的铅块,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一个拉到两手掌宽,一个拉到四手掌宽,同时松开。

师:李宜傲同学的叙述不够完善,注意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生40:伽利略从教堂里摆动的油灯中得到了启发。回家后,他找到了两根相同的绳子和铅块,拴在两根柱子上。他把两根绳子拉到不同的距离后,同时放开手。他请他的教父和他一起分别数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根绳子摆动的次数。结果发现: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的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师:郑恬昕同学的叙述简洁而又完整。如果我们也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叫什么实验?

生41:铅摆实验。

师:可以,我们有时也称这个实验叫钟摆实验。通过刚才对“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这句话的咀嚼交流,同学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这句话。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扩写这句话,什么样的伽利略用什么实验怎样证明了他的什么理论。

(学生书写)

生42:疯狂的伽利略用铅摆实验证明了他的自然节奏原则。

师:王蕴同学扩写的这句话里的“疯狂”应该加个什么标点符号呢?

生齐:引号。

生43:追求真理的伽利略用斜塔实验在众人面前证明了他的自由落体定律。

生44:勇于实践的伽利略用“钟摆实验”和“斜塔实验”证明了他的“自然节奏原则”和“自由落体定律”。

师:同学们的扩写非常精彩,语言表述也非常严密。特别是陈圆佳同学扩写的句子——追求真理的伽利略用斜塔实验在众人面前证明了他的自由落体定律。就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动人心魄的现场去,去捕捉伽利略和那些观众们在实验的最后关头,在实验的结果出来的前后耐人回味的一个个特写镜头。看看文章是怎样精彩地描写出来的。

课件5(玩味一段文)

师:精读课文第18节,仔细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值得我们玩味。你能读出什么吗?

生齐读18节。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

生45:“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一个“都”字说明了除了伽利略以外的所有人。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愚昧,反科学风气的严重。

生46:我品赏的也是这一句“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我觉得这个“嘘”字值得玩味。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心理,他们不相信伽利略的理论,觉得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师:曹家仁同学的赏点找得非常好,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现场,这些人可能在大叫:“嘘,你这个疯子,你快滚下来吧,你去死吧……”

生47:我也品赏这句话,我觉得“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一句中的“一步一步”很有深意。写出了当时伽利略的心理,他也许有点担心,但更多的应该是坚定的信念,他一步一步向上爬,看得出他是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是一定会成功的。

生48:“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这句话里的破折号表示转折,“嘲弄的哄笑”和“窃窃私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结果出来前后观众的神情的变化。

生49:我补充贾云舟同学的说法,“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这句中的“大吃一惊”写出了人们难以相信的神情,也侧面说明伽利略的实验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生50:“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这句中的三个“同时”运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当时实验的真实状况,有力地说明了伽利略实验的科学性,也有力地用事实回击了那些嘲笑他的人。

(下课铃响)

师:通过对这一段的玩味品读,我们再一次理解了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对伽利略的科学精神的敬佩和赞叹。最后,我想用伽利略的一段名言和大家一起共勉。

课件6(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 ---伽利略)

生齐读

师:下课!

板书: 钟摆实验        自然节奏原则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斜塔实验        自由落体定律

教后反思:

板块式设计一直是我比较青睐的,因为预设的比较少,所以生成的空间比较大。而且整个流程看起来思路清晰。缺点就是一旦驾御不好的话就会显得空洞无物,过渡衔接也容易显得生硬突兀,我自己也觉得这节课在设计和驾御等方面都缺乏细节的雕琢。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 篇4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旨领会写法等要领,注重对学生语文兴趣的调动,运用品读、质疑、探究、联想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

1.了解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事迹;

2.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3.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4.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文章的巧妙构思;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方法:启发、点拨、自主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1.标清文段序号(19段)。

2.查阅工具书,识记疑难字词。(提示:嘘帙屑祈)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提示: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为线索展开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粗略复述课文,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1.回顾课文情节,眼前展现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2.自由大声复述,不足之处,翻开书补充。

3.按书中提供的材料顺序,概括伽利略的事迹,走近伽利略。

(1)发现摆的规律

(2)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3)发现自由落体的定律

三、品读美点,交流心得

1.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小组相互交流,畅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提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

四、评读“课外资料一一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创设问题,组织交流思考:

1.亚里士多德在哪些领域有哪些建树?

2.人们当时为什么迷信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3.伽利略对亚里土多德的怀疑,说明了什么?(提示:只要提出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就应给予肯定表扬)

五、作业 设计

1.收集中外科学家的事迹,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样勇于探索,不畏权威的。

2.积累字词,整理优美句子段落到班级的词语材料库中。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设计达标方案

讲一讲自己的一次成功经历(l-2人),评价(2人)。对比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他的科学精神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主设计最佳达标方案(提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讨论拟定)。

二、按照文章线索,复述课文

1.教师组织小组互相评价:

2.同组人互相补充;

3.小组竞赛评分。

三、探究质疑,讨论交流

1.文章的巧妙构思有何妙处?(提示:从精彩部分“摆”的规律的发现起笔,最能吸引读者)

2.是否能够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提示:鼓励不同见解,创新思维)

3.下面几句话赞扬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你也写出几句话,对伽利略作出评价。

(l)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不轻易相信权威。

(2)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

(3)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四、精读品味

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处描写?说一说为什么会喜欢,给你什么启迪?勾画出文章的美点。

五、思维拓展

1.伽利略在教堂里的猛然发现,你从中能领悟到什么?

2.想象一下假如伽利略的父亲站在斜塔下他会有何感想?亚里士多德站在塔下,又会有何感想?(提示:以最新的想象来培养学生们的感受能力,引发对课文的兴趣,只要有所感悟,就予表扬)

七、作业 设计

收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文章和图片,办一期手抄报。

八、小结

谈一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侧重于学习过程和心得,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尝试运用。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斜塔上的实验》 篇5

斜 塔 上 的 实 验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⑥研读课文(8—12)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⑦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⑧讨论。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⑨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课堂:由课前的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2. “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 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 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五。写作实践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学生写作,后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六。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 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篇6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扬中市新坝中学   陆飞

(一)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和文学应该开出并蒂之花。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本文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迅速地吸引住读者。

伽利略是从教堂顶上悬挂油灯链条的嘀嗒声受到启发的。这种现象许多人熟视无睹,“漫不经心”,而它却引起了伽利略“一连串的思考”。“突然,他跳起身来”是由于“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闪光”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灵感”产生,时的情景。灵感,往往是在长期的、苦苦的思考中由某一现象触发而产生的。“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是发现的具体内容。“觉得”和两个“似乎”说明这仅仅是一种猜想、假设,还需要加以证明。伽利略用实验法证明了这一发现的科学性。这一部分(第1—7段)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和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文章第二部分(第8—12段)是对伽利略孩童时候和学生时代情况的记叙,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不停地搞实验”是紧承第一部分而来,属于总说。接着用“甚至”一词追溯他小时候的情况。伽利略从小富于幻想,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杜威语)丰富的幻想,正是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的基础。“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伽利略“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则表现了他崇高的奉献精神。他发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他在反对“压制的斗争中,学医虽失败了,但他在数学上却成功了:他在意大利一些知名数学家中间“赢得了赫赫英名”,并得到了“当代的亚里土多德”的光荣称号。

第三部分(第13一19段)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写观看队伍的盛大表现了这次实验的影响之大,写“大家”的情绪和想法表现了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盛。

伽利略在人们的“嘲笑”声中登上了比萨斜塔。“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说明“不同重量”,站在比萨斜塔顶上,球抓在两只手上,说明“同一高度”。“同时从塔顶下落”的结果是“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伽利略用自己的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文章结尾只有一句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声。

(三)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五)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六)   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  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  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⑥研读课文(8—12)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⑦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⑧讨论。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⑨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

学写人物传记

抓住自己的出生、爱好、特长、家庭、学习、理想等情。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 篇7

本节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斜塔上的实验》,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学习科学家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关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生平传记的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时、学生时的情况。但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相距较远,加之学生对这类文体也不太感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便成为我选择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首先,我将本文定位在当作美文来学,阅读教学的要义就是通过课文的阅读,体会语句的丰富内涵,达到对文本深层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如何让“语言美和精神美”在本节课中得到充分展示。便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内容时,便有所取舍,由点入面,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伽利略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那部分内容,意在和学生一起通过课文的阅读、语言的探究、情感的体验、智慧的碰撞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即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其次,在教学流程的设置上以精读一篇文章,学到一点方法,体会一种精神为主导思想。具体环节如下:

1、语言激趣,实验切题,人物简介,引入文题,展示目标。

2、速读浏览,把握主干。

3、确定重点,出示问题,探究阅读,人物评析,小结归纳。

4、延伸课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第三,为了利于形成独立的板块,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氛围和思维空间。课时设定为一课时,以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者适当予以点拔、引导,帮助和引领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一切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着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说”的机会,在个人对文本的感悟上,结合小组和全班同学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达到情感体验的共鸣,知识火花的碰撞,借此触类旁通,以方法引导学习,以能力凸显思维,以智慧张扬个性,拥有个人对文本的个性的感悟和共性的理解。

沈远成:

1、教学环节、教学语言

2、结构安排

3、目标设置

4、细节改动:

导入  环节:实验让学生去做,做完后,问两个球怎么一起落地?

课件设置:表现了伽利略——不完整,“表现”可放在第二行上

问“书看完后,可以讨论,可有三个就可,为了节约时间,三人就可

教者引导学生这样长的文章,怎样读?

选择斜塔上的实验原因应让三个学生叙述,原因清楚

展示读书卡片,两个人太少,应让学生看到对于卡片的制作可以有多种方法,

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呢?

学生说过一点后,再交流不好,

可以让学生先交流,再说,时间的设置要注意。

马主任:

语文老师要用两条腿走路,要做好反思工作。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上,课改课要有可改的地方,课应是质朴大方,自然。

三维目标不宜刻意地追求,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

怎样强化,我们是一种习得,应该让过程和方法放大一点。

围绕真实,

1、导入  新课。

读书文摘卡放在前面,做为导入  ,阅读《斜塔上的实验》课文,做一个代表自己水平的读书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表演的味要少一点。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课前做读书卡,检查预习,展示文本阅读的背景。

拓展延伸:淡化一下,学语文,学文本,一切东西要在课堂上展示。

哪些问题作为语文课上的探讨?带两句。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真实,对孩子,要真实。

对词、对句的评价比较苍白,要全身心地参与。

阅读教学强调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要读进去。好多学生不动笔。

素养这个词用得特别多,养成强调过程性的问题,在语文课里让学生有所得,从学生的细微习惯做起,是否动笔。

读书的姿态要注意。

学生读书不够,怎样引导学生读书

卡片后,学生完成文本与情感的嫁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再一次沉下来认真读书,对文章内容的再次阅读,老师指导下。

伽利略成功的原因的些,培养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

细读课文,于别人忽略处找关键,内因,外因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和整合。

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价值在从课文中找出来。

课文有几点,找几点。

在语文课上强调个性,每走一步回头看看,走了几步再看看,走了一段再看。

语文教师的个性要张扬。

课堂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阅读要少点,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老师的评价泛化,教师的评价庸俗化,

对伽利略成功的条件:(探究)

1、内因:

2、外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读书笔记

怎样的人

成功条件

方法点拔

投影:

阅读的背景资料:

方法的点拔(让学生用笔记下来)

动笔记哪些: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篇8

《斜塔上的实验》

对象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设想与目标: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实地记叙了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事迹,表现了科学家们矢志探索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足迹。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伽利略生活的背景、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等,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起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另外,再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努力创新。

教学重点:

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出示投影。

你知道牛顿其人吗?(简述其人其事:牛顿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苹果落地的事情。)

评价:他是科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推动了我们人类的进步,可他的伟大正来自于平凡的生活。这正如牛顿所说:“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海,我不过是个海边捡贝壳的小童。”

2、我们今天知道他,都是因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其事而知其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伽利略其人其事。

二、展开

3、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联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  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被世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复述课文,导入  《斜塔上的实验》。)

4、找出文中斜塔上实验的部分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内容上都写到了什么?(快速阅读“实验”部分,理解课文。)(交流自学结果)

质疑、释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

5、你相信伽利略的实验结果吗?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发现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也知道他的发现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同桌合作,一人做一人看,观察比较结果准备当堂交流。学生上台演示。)

如果我用一张纸和橡皮的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探究。(高一物理毛钱管实验:在真空条件下可行。)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杜威)”如果你能关心生活,生活同样也会回报你。

6、但是在当时的人们对于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却持不同态度。阅读课文,找出人们对伽利略此次实验的态度。

(笑、骂——威胁说——将威胁付诸行动:嘘 哄笑)

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其实就告诉我们当时不讲科学之风盛行。(联系课文背景: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全盘相信亚里士多德,把他奉为神明。)

7、他在生活中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坚持顶住压力用实验来证明了科学正确。他获得了成功,但他的成功之路上布满了荆棘。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探讨他的性格特征。

8、他的精神在文中什么地方还有所体现,请找出来并简述。

三、结语

9、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10、今年我们学校创建省示范初中,学校环境美化了,学校文化氛围更浓厚了,标语、名人名言可以处处见到,相信同学们肯定能从中汲取养分。如果现在要用的画像布置校园,你认为可以放哪?为什么?(说明理由:物理实验室、图书馆等)出示样本,模仿写介绍词。

四、作业

课后了解哥白尼的事迹。

附:板书

伽利略         斜塔上的实验   自由落体定律   不轻易相信权威

热爱科学     教堂钟摆           摆的定律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探索    将威胁付诸行动:嘘、哄笑       仔细观察

不亲信权威           大吃一惊、窃窃私语          不断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篇9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⑥研读课文(8—12)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⑦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⑧讨论。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⑨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