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渔歌子》教案(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

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校交流)】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

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赖读一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独特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自然景物人颜色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1、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