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老师要如何进行《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五、听听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育方面: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传世之作。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对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课前,可先布置学生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听听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初步感受一下这首歌的旋律与意境。课堂上,我再把从百度网上搜索下载的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放给学生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 教学方法
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在学完全文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课堂中在音乐的渲染下,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个性化的解读交流中,学生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情感越来越复杂,符合现实。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受到阿炳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还会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本课第一课时时,我首先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触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与意境。然后通过自读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感受曲子美”这个教学环节,我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在最后的拓展质疑环节,这主要是课堂的延伸,我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时,在“了解阿炳”这个环节,我创设了适合学生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情。接下去,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内心,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揣摩内涵、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进入课文、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如此,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就是主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情感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延伸拓展”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体现“整合”的理念,通过拓展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及本单元的理解和对人物有一个更透彻的了解。最后的“作业设计”,我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处处留心皆语文”的习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识阿炳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音乐渲染
1、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百度音乐
二泉映月音乐
2、听后提问:这段旋律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出课题并板书。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二、交流资料、了解阿炳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乐曲资料,认识阿炳。
2、教师补充介绍阿炳的生平。
(扣住阿炳生活的艰辛、创作的历程、名曲的影响等全面了解人物)
三、初读全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积淀 坎坷 富饶 萦绕 一泓清泉、
泯灭 委婉 跌宕 倔强 静影沉璧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4、快速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并按照时间顺序给文章分段,理清脉络
四、感受自然美
1、过渡:再读课题,二泉这里的环境怎样?二泉映月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圈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词
2、交流并想象潺潺流水、树木葱茏、月光如银的情景,体会环境的优美
读出自然景色的美。
3、齐读第一自然段,脑中想象月光下的二泉情景,体会自然环境的美
五、感受曲子美
1、引导过渡:这首曲子就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美景。默读全文,找出描写月光以及月光下的二泉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
(1)出示词语:
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壁、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茫茫月夜
(2)多个指名读词、当成词串读、齐读,从读中体会景色的美,曲子的美
3、相机板书:曲子美
4、引导读好第五自然段中描写曲子旋律美的句子。
六、小结,提出问题
1、结合课题,小结从课文的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乐曲的旋律美。
2、引导过渡:由曲子让我们再来看看曲子创作者——阿炳
3、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
(1)这么一个身患残疾,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美的曲子?
(2)为什么同是中秋之夜,同为二泉池畔,当年的小阿炳除了淙淙的流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后,他却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七、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写习字册,抄写词语
2、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照耀、皎洁、茫茫月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延伸拓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教师小结上节课所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感受到了《二泉映月》乐曲的旋律美,还对阿炳有了初步的了解。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阿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二、了解阿炳
1、师过渡:阿炳是一个身患残疾,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这样的人生经历,课文里用一个词概括出来了。
2、默读课文请学生找出这个词
(“饱经风霜、坎坷”)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3、拓展想象:
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句子“他双目失明,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
创造情境,以填空的形式,练习说话:
场景一:当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当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三:当阿炳生病了,发高烧,浑身发抖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个场景,想象画面。
4、再读句子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
三、感悟内心
1、《二泉映月》琴声的确很美,这是阿炳几十年的心血的结晶,更是他情感的真实表露。板书:感情真
2、抓住第五自然段“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1)理解:倾吐、积淀已久
(2)引导思考:在这曲子中,阿炳倾吐出了什么?从曲中,你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3、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表现阿炳内心感情的句子。以“从《二泉映月》的旋律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交流表达(以填空的形式呈现)
4、交流重点句:
(1)第四自然段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倔强的呐喊。”
先出示“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这几个词组,再让学生说说阿炳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是什么,并联系上文中“师父的教导、坎坷的经历”,由此理解“积淀已久”
(2)第五自然段中描写乐曲丰富内涵的句子
a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
b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c再次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d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5、小结: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6、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相机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对光明的向往
对音乐的热爱
四、深化理解
1、再次齐读句子:“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3、交流并小结:
(1)家乡的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2)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3)他饱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深化情感
正是这积淀已久的情怀,才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引导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顺序背。
2、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3、自由背诵。
六、延伸拓展
1、教师总结:这首曲子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历经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2、拓展: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享有怎样的盛誉呢?
教师补充资料叙述: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 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 ?(板书)
(3)联系上一篇课文《海伦凯勒》和上学期 “滴水穿石”这一主题单元,加深本学期“有志竟成”这一单元的认识。
七、总结全文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百度音乐
二泉映月音乐
八、作业设计:
1、在我国像《二泉映月》这样优美的传统乐曲还有很多,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
2、背熟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结合课文,以“阿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些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九、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曲子美 对命运的抗争
感情真 对光明的向往
对音乐的热爱
六、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教学过程中,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问题教案
一、欣赏音乐,激思导学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乐曲。(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2.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
3.读读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如: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这首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根据学生提出书包范文的问题在黑板上写出三个“?”。)
二、围绕问题,探究品读
(一)第一个问题: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
1.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
2.老师要求大家课前收集有关阿炳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
(二)第二个问题:这首乐曲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1.轻声朗读1~4自然段,要读正确、读通顺。
2.分节指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点拨。
3.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
4.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时间——中秋夜,地点——二泉,环境——月光、流水,心境——想到……听到……
5.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语都用上,完整地说说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情境。
6.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这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身世,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③小组讨论。
④请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相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语。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三)第三个问题:这首曲子表达了阿炳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又能对谁说呢?此时此刻,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2.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学生互读互评。
3.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音乐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4.引导质疑。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5.开展朗读比赛。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呢?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除了四位选手外,其他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谈谈获胜的经验。
6.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依次擦去三个“?”)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1)练习背诵。
(2)指名试背。
三、因课设练,迁移写话
同学们,我们刚上第一节课时,老师让大家欣赏了《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并且凭直觉谈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再来欣赏这首乐曲,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此时你想对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诊断意见
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案,特别是这两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把握教材,落实目标。该教案从三个问题入手,引领学生品读课文,体会阿柄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又把具体的教学目标融入各个环节。二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是“欣赏音乐,激思导学”,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二个环节是“围绕问题,探究品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着重抓住“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这首乐曲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首乐曲表达了阿柄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品读,重点围绕第三个问题展开;第三个环节是“因课设练,迁移写话”。
纵观整个教案,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教材挖掘不深,教学浮光掠影。《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特点是语言与音乐交融、情感与情境辉映,展开一幅回忆与苦痛、追求与执着、向往与憧憬的人生画卷。但是本教案没有很好挖掘这些内在的东西,只是停留在表层,读懂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二是教学环节琐碎,不能推进升华。比如关于教学话题的选择,本教案是以三个问题为抓手,逐个解决,特别是第二、三两个问题,这样一来势必把课文分裂开来一段一段地去读,在解决问题时又是以词语为突破口,势必又把语句进行肢解,整个教学环节不能浑然一体。三是学习方法注重形式,缺乏具体指导。本教案在学习方法方面考虑得比较全面,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讨论、问题探究、搜集资料等各个层面都有体现,但是在具体指导上还显得不够扎实有效。如让学生互读互评,学生怎么听、怎么读、怎么评从教案中很难看出。
改后教案
一、师生谈话,走进音乐
1.打开《二泉映月》教学主题网站的主页,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2.欣赏了这优美的音乐,能谈谈你的感受吗?(教师相机评价:你已经学会欣赏音乐了!你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欣赏音乐,能品出音乐的内涵,真了不起!)
3.了解这首乐曲吗?(教师相机板书:二泉映月 阿 炳 华彦钧)
4.打开“阿炳简介”的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了解这些内容,你想说点什么吗?
5.关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谈起读书,我最崇拜我们的古人了。今天,我们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虽然要求高了点,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3.想读给别人听吗?和身边的伙伴来一次合作学习,你读一段给我听,我读一段给你听。我们要学会“赞赏”,读得好的地方,你就给他一个大拇指;还要学会“帮助”,读得不理想的地方,等他读完后再给他提个建议。
4.想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吗?学生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具体情况相机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面的引导与鼓励。)
(1)1~4自然段让学生自己争取读书的机会。(机遇是自己把握的,抓住机遇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第5自然段推荐一个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果然名不虚传!)
(3)第6自然段推荐一个平时不太敢在大家面前读书的同学来读。(其实你读得非常棒!我们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5.课文读了几遍,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想谈谈吗?
三、品读课文,赏析音乐
1.是啊,《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在我们的心中流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着。那么,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让我们再细细地品读课文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2
阿炳与《二泉映月》
上学的时候,总喜欢在每个寂静的夜晚,打开那台袖珍收音机,准时收听电台的七点档节目。听着主持人那浑厚的男中音将那古运河畔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我的思绪仿佛随之飘荡……节目临近尾声时,耳边回响的便是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所留下的传世之作——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那凄凉的琴声诉说着老人苦难的一生和他对民族音乐的那份痴狂和迷恋。每每此时,我似乎都能看到穷困潦倒的阿炳在美丽的古运河畔拉着《二泉映月》的孤独身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参加工作以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种种客观因素,我很少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机会走近阿炳,虔诚地聆听他的《二泉映月》。所以,内心深处,总觉得好象缺少了点什么。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多年以后,我再次聆听这首曲子,竟然是在区名师教学观摩会的现场。那是本市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一堂五年级的语文课《二泉映月》。教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二泉映月》的悠扬琴声合二为一,如泣如诉,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勾起了人们对阿炳的深深怀念。此时此刻,音乐和文学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好半晌,全场一片寂静,为这艺术的瑰宝所折服。
阿炳的一生历尽坎坷,但他用生命写就的《二泉映月》却永远流传于世间,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3、通过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品词、品句,品读,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二胡曲《二泉映月》和课件。
预习要求:
1、把课文读流利。
2、课前搜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惠山二泉及二胡曲《二泉映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师:(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阿炳) 同学们对阿炳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预设:
阿炳的原名叫华彦钧,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阿炳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父亲为师傅。
阿炳双目失明后,被道观里赶出来,上街流浪,他的身世很悲惨。
阿炳不仅二胡拉得好,琵琶也弹得很好。
小结:
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但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六首。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第二次去给阿炳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幸去世,成了音乐界的莫大遗憾。《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你们想听吗?那么,你准备怎么听? (用心倾听)
二、用心灵倾听 。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说说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
2、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师: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用心地去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饱经沧桑、积淀、坎坷、萦绕、泯灭、抒发、委婉、跌宕、静影沉璧等词语。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写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第二自然段:听泉赏月,师父教诲。
第三、四自然段:十多年不幸经历,激发创作欲望。
第五、六自然段:倾吐情怀,成经典名曲。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1、(音乐起)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来到了二泉。夜深人静,月光清冷,他静静地聆听着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什么声音呢?(大屏幕显示)齐读: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他似乎听到了,真的是泉水在叹息哭泣吗?(不是)是谁在叹息哭泣?(是阿炳)谁在倾诉呐喊?(是阿炳)阿炳听到的不是泉声,而是自己的心声。你们听,他的心在(范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到了吗?把阿炳的心声读出来——(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3、听着这样的心声,我们不禁要问了,阿炳为什么要深沉地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地倾诉,倔强地呐喊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寻找答案吧。
4、交流反馈:
(1)因为家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
(2)因为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5、师:惠山二泉,景色迷人,以其独特的美景名闻天下,尤其是中秋皓月下的二泉更是楚楚动人。课文中作了生动精练的描绘,老师摘录一些词出示:
(展现一组风光,屏显词语):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碧草如茵 野花遍地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涓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6、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黑暗。)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阿炳心里是什么滋味啊?(惋惜、无奈、伤心)所以,听着那如泣如诉的泉声——“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7、(1)山水依旧,物是人非。这十多年,他是怎么过的?
指名读,大屏幕显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2)透过这短短的两句话,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请你展开想象(伴着《二泉映月》老师开始叙述)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
学生交流:
师:阿炳坐在二泉边,听着听着,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是:(学生接读,再次感受)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没有被压倒?
齐读: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所以听着听着,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他要与命运抗争。
师:为什么阿炳的苦难只能倾吐给月夜听呢?
他的叹息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哭泣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倾诉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呐喊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师: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下节课我们品读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身世以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1、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会阿炳的心声。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配乐引读课文第5自然段,领略这首不朽的名曲。)
师引读:起初……;一生跟读:这似乎……
师引读:随着……;一生跟读:它以势不可挡……
师引读:月光照水……;全班跟读:阿炳用这动……
2、师:同学们,其实琴声的变化可以用一条曲线画出来的。来,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边读边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师:同学们,你想过吗?琴声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因为阿炳在演奏的时候,他的情怀始终是在变化着的。)怎样变的?再读课文。
4、读后交流。
开头时——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高潮时——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结尾时——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板书:赞叹 怀念 思索 抗争 向往 爱……
5、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乐曲,走进阿炳的内心。
(1)学生自己练读,指名读。(此时情感还没有恰当的表达出来。
(2)师:多么委婉的琴声,多么感人的文字,老师也想用心灵来诵读这段文字。
师范读。
(3)分三部分指名读,适时评价点拨。
随机齐读。
(4)生合作配乐朗读。女生读开头部分;男生读高潮部分;最后全体读。
(5)配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6、师:一位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位靠着卖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
齐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师: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引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
1、再次聆听这动人心弦的音乐。音乐响起……
2、总结: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战胜苦难吧!
四、说话练习。
1、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搜集交流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身世有必要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基础。
教给学生“用心灵倾听,用心灵诵读”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走进文本。
教师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读,使学生逐步走近阿炳。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语,想象着读,读中想象,初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惠山二泉”的美丽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惠山的风景依旧,但阿炳什么也看不见了,联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于是产生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此环节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充分体会阿炳经历的坎坷,抓住“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这个重点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充分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剖析“积淀已久的情怀”。为接下来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从而实现先悟情后入境,水道渠成。
随着音乐的快慢舒缓、跌宕起伏,师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领略不朽的名曲,解读阿炳的心声。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所以要给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精神种苗,这也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诠释。
作者:丁雪飞 转贴自: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点击数:102
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笔者在教学《二泉映月》(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六年制第十册)一课时作了有益地探索。以下是学生初读课文时合作学习的教学片断:
1.同学们很爱动脑筋。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和你的猜测一样吗?请同学们按照初读课文的要求自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作个别辅导。
3.自读后指导读准,如:藤萝摇曳静影沉璧升腾跌宕恬静
[要使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都有机会发表见解,都有收获,就必须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因为学习好的学生往往不会等其他同学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等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有时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何克服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产生自己的见解。]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分小节轮读课文,检查组员课文是否读得正确;把自己读不明白的字词、问题提出来与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组长把本组不能解决、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写在活页纸上,待会儿送给老师。比一比相同时间内,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学习收获最大。
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巡视参与:或倾听发言,或轻轻交流,或点拨指导,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给有价值的问题打上★。
[小组合作学习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这些要素在上述课堂上已具备,因此就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合作学习的成败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
5.合作成果交流。
(1) 推荐一名学生汇总小组问题作发言准备,其他同学分组轮读课文,要求:别的组读书时其他组同学要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自己小组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2) 问题交流:让汇总小组问题的学生作总结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如: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静影沉壁。”
展示带★号的问题,表扬合作效率高的小组。
提出学习本课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由学生的问题归纳而出):
《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完成的?
《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是合作学习的又一构成要素。当学生在任务完成后能得到适当的反馈,能够看到成功的机会,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本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帅者形象。]
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除了以上提及的条件外,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的团队应该采用异质分组,应是一支有凝聚力的稳定的团队。合作学习还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以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新颖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也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丁雪飞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三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2.《二泉映月》是什么?
(1)是一首二胡曲
(2)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3.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把你看到惠山的景色都划下来,好吗?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1)学生说:
(2)美还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说
(3)学生说:月光……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同学们看,这就是刚才大家找到的,你们最喜欢哪处风景,你们就放声地去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1)指名读(学生说他的“淙淙”的音没有读准)
老师想请一个学生读“静影沉璧”。老师来读,你们感觉自己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沉下去的应该是月亮。
(2)还有哪个地方你很喜欢,请你为一个学生来读读
学生读
学生再读其他的话语
(3)你们想看看这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吗?
(4)课件播放,教师语言过渡
4.同学们,美吗?我们一起来通过朗读感受着美美的句子吧
(1)学生读
(2)请大家接着说说惠山和二泉的风景(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3)教师语言过渡;二泉是风景,非常的美。二泉是一首二胡曲,她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吗?
5.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给学生欣赏
(1)这曲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啊?
(2)学生说:优美、动听
(3)这优美的曲子是谁创作的呢?(介绍阿炳)
(4)你们能不能通过预习,告诉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吗?
(5)学生说:他看不见东西;阿炳生活中十分坎坷;遭受别人的歧视。
(6)同学们,面对生活困苦,他屈服了吗?
6.课文哪里说他没有屈服呢?请你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1)学生自读,放声读
(2)师生交流,阿炳屈服了吗?
学生说;阿炳对音乐的热爱,他多么希望有一天……
她找对了,还有谁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呢?课件出示
再指名读:……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齐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7.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而他现在能够看见吗?他只能看见什么?
(1)学生说:他十分的寂寞、困苦……
(2)他带着一颗颤抖的心,操着二胡演奏起来。
(3)和着音乐再读课文的四五小节,体会他的心境,看看你们听到什么,看见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8.师生交流:这时阿炳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生活的热爱
(1)找到这段话,读一读,看看阿炳究竟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学生读
(3)指名读
(4)还有补充吗?再读
(5)学生再读
9.课件出示:
起初,琴声……恬静而又激荡。
(1)你觉得哪一段旋律最吸引你?指名读,并指导朗读
(2)还有同学希望其他段落的吗?
(3)随着旋律东西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4)学生说自己的理由,音乐起伏
(5)指导学生进行描红(“腾”、“宕”)
(6)起初这一段,谁喜欢,请学生读。(教师点评:你读出了自己的美好感受,再请一个学生来读)
(7)阿炳想通过这个曲子什么呢?
(8)学生说:阿炳想告诉人们他爱那……
(9)学生齐读:“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10.知道阿炳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动人心魄的曲子的呢?
(1)是阿炳的坎坷经历才创作出这样的曲子。
(2)还有他师傅告诉他的话,还有他自己坎坷的经历。
(3)你最喜欢读那一处的声音,就放开声音去好好地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11.但是在那个年代他伤心的哭泣有人聆听吗?他只有将他的一腔感受倾诉给这个茫茫月夜。
(1)月光是如此美好,而他是穷困悲惨,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经历坎坷,热爱音乐,向往光明
(2)此时此刻,你觉得这首二胡曲仅仅是动人吗?
学生说;人人都会经历困难,只要克服就好
这个曲子仅仅是感人吗?
还有一点悲凉、伤心(教师板书)
12.二泉映月是一段坎坷的人生,是一首不朽的乐曲,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让我们再来听听这样的曲子
(1)播放音乐学生听
(2)学生读自己想读的句子
(3)教师随机点评
三、小结
时间虽然到了,但是我们对于阿炳的对于音乐的向往和追求却是难以忘怀的。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习动机
1.《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播放乐曲)你们会欣赏吗?请听一听,试着用一些词语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多数学生虽不能欣赏,但可促进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2.此曲的作者是 ,江苏 人。你对曲作者有哪些了解?大家一起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信息。
3.《二泉映月》是阿炳全部才智和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如今它已成千古绝唱,享誉世界。同学们要想真正欣赏这首驰名中外的二胡曲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
二、交流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1.字词识记:在正确的读音和用字下面画“--”:
富饶(ráo náo) 搀扶(chān cān)
(生 升)腾 (胜 盛)誉
2.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写下来。
3.朗读课文:
(1)自由读,练习读通读顺。长句子朗读时该怎样停顿,请用“/”标记。
(2)小组读,把自己想读的、自认为难读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
(3)集体读,分小节连读课文。评价、正音、相互鼓励。
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选一选,下列哪些表述符合文章的意思:
(1)课文主要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 )
(2)文章重点写了阿炳生活的贫困和受疾病的折磨。( )
(3)文章还写了这首曲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
三、研读课文,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乐曲的丰富内涵
1.你认为可以设计哪些问题,最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问题一: 问题二:
(学生整理、筛选提出的问题,确定一两个问题重点探究。)
2.切入重点,深刻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课件显示)问题一:《二泉映月》这首名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为什么取名为“二泉映月”?
问题二: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首曲子的?
(1)自主学习:要求自选一个问题重点探究,根据下列提示理解课文。
* 用“~~”画出表现琴声的句子;用“--”标出琴声所表达的内容?
* 默读这些句子,结合课文其他语段理解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文中相关句子旁边。
(2)研读交流:(问题二的理解,可以与问题一中“乐曲包含的丰富内涵”相机结合,从中寻求突破。)
(3)深化理解:
* 读一读:朗读画出的语段,用你的朗读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
* 议一议:(课件显示)就对“这似乎是阿炳……在思索……”等语段的理解(联系1~3小节思考),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 选一选:(课件显示)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抚琴在 (演奏 弹奏 倾诉)。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阿炳心中那“积淀已久的情怀”是 (叹息?眼略?演)为什么这样选?说说理由。
* 理一理:(课件显示)那是一个怎样的意境啊!那是在(地点),那一天(环境),……?眼略?演一个个音符在跳动,那是阿炳的(心)在唱;一句句乐曲在激荡,那是阿炳的(血)在流淌;一个个段落在跌宕,那是阿炳的(灵魂)在飞扬,整首乐曲是阿炳(灵感)的升华,(精神)的畅想啊!那是阿炳心中的(歌)!
* 你认为刚才研读的章节和填空,哪些最使你感动或写得最美,请选一两处再次品读、体会、背诵、铭记。
四、观看录像,欣赏乐曲,拓展延伸
1. 播放录像:(人们凭吊阿炳塑像的情景,伴以《二泉映月》那灵动的声音!)
* 再次欣赏乐曲,请用词或句写下此时的感受:乐曲 情感 (此时学生写下了一连串的词句,与课始相比,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根据讨论生成板书:乐曲:委婉→ 跌宕→舒缓 情怀:思念→抗争→向往)
*(课件显示):“此曲只应天上有”。《二泉映月》流芳百世,瞎子阿炳永垂不朽。
2.补充阅读:(略)(可作机动)
3.写一段话,描写月夜的优美景色,书后题4的词语可供选用。
4.你还想设计什么作业?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还想探究什么?
专题访谈
问:什么是教学案一体化?
答:它是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整合的一种教学设计。从本案看,它既显示了教师的“教”的过程,更能展示学生“学”的过程,师生目标追求明确,共同活动,共同发展,共同生成。
问:您是怎么想到要这样设计的?最初的灵感是怎么生成的?
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种是整堂课教师、学生都在读书、讨论、交流,可谓是热热闹闹的(常见的公开课便是如此),可是课后书面检测的效果并不好!存在读、说与听、写的明显脱节现象。不少教师感到困惑:课上讨论明明是这样理解的,为何一做就错?第二种情况是书面作业放在课后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很反感!加上层层级级的评价机制不改,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不解放,各种练习册屡禁不止,学生苦啊!怎样使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经得起检测,我们在寻找素质与应试的最佳结合点。于是,想到了进行教学案一体化的探索。
问:教学案一体化把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习课文前呈现给学生,这样会造成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吗?
答:不会的。教学案显示的是一个“教”与“学”的流程,并不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答案,对教师、学生、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生成内容,教学案上不显示或若隐若现。例如, “识记字词”环节中“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写下来”,便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设计;研读课文时,“你认为可以设计哪些问题,最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自选一个问题重点探究”等都是重在培养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进行选择性学习的举措。不要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成功启示
一、此教学案一体化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特色
设计从以“学”定“教”、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将“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巧妙地融阅读与体验、理解与运用、笔练与感悟、学法指导与难点启迪等为一体,有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成功地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由传统的“师本教育”角色向“生本教育”角色、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积极转变,而且也为克服高年级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读悟与笔练分割,书面练习难以融进课堂教学流程的现象探索了可借鉴的新路。
二、该一体化教学案改变了传统教案的设计理念
新课改最显性的、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学生的发展”。教学案一体化以“教学内容呈现、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三大转变为重点,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的设计不是教师“授予”的程序,而是从学生角度切入,不过分预设严谨的教学程序,但又有一定的设计思路,给学生留下自主创意的空间较大。
三、坚持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增加语文的实践性,应该说是本案的又一重要特点
过去的课堂,少数优生“包打天下”,多数学生陪读的现象常在,真正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不多。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被指名朗读或提出学习建议、介绍学习方法等,是学生潜意识里渴望参与的环节,教学案一体化的尝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机会,学生学习主动,学习兴趣直接指向过程本身,有步骤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可以捕捉的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的期待和追求!
四、教学案一体化的尝试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前发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了解、情感沟通。学生从教学中感觉到了老师的辛勤劳动,认识到老师工作的价值,体悟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课堂上更加会积极追求、不断获取成功的乐趣和享受。这也不失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该教学案一体化的尝试还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剪刀差”。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对中学语文教学感到很不适应,这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未注意衔接工作不无联系。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更加有意识、有步骤地加快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步伐。本设计就本着这样的理念,力图从“预习--听课--整理--作业--拓展”五个环节,在基础知识、文本阅读、知识整理与归纳、即时记忆等方面渗透学习方法,以半扶半放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为过渡到初中阶段自主独立地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如此加以积极的训练,便能有效地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链接”。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惠、沧、浸、殷、诲、坎、坷、倔、昂、朽”10个生字;理解“明月高悬、月光如银、月光如水、委婉连绵、低回婉转、如泣如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3、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感悟、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近阿炳
1、孩子们,你们知道课前播放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吗?学生齐读题目。
2、《二泉映月》是一首的曲子,是谁创作的?(阿炳)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阿炳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合作学习生词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2、检查自渎情况。
(1)出示生字词,自由读,开火车认读字词。教师随机正音。
(2)出示词语,分男女学生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明月高悬 月光如银 月光如水 委婉连绵 低回婉转 如泣如诉
(三)感悟内涵,品味艰辛
1、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不朽的乐曲,还是有名的风景胜地。找出课文中描写二泉景色的句子,练习朗读。 出示相关语句,指导读出二泉的美。
2、阿炳是怎样创作出《二泉映月》的?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自然段。
3、出示四自然段,指名学生读,体会创作过程。
(1)如诗如画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黑暗,伴随他的只是涓涓的泉声。这让他想起了什么?(*的殷殷教诲)*曾对他说过什么话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的话。齐读。 小阿炳听了*的话,多么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去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出美妙的声音。但是,当小阿炳长成大阿炳时,他听到了美妙的声音吗?他听到了什么?(深沉的叹息,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其实就是阿炳的心声啊,他在叹息什么,倾诉什么,又在呐喊什么呢? 二天,是啊,阿炳在叹息自己的人生充满苦难,在倾诉自己的坎坷经历。他都有些什么坎坷的经历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自然段内容。 本来孤苦伶仃的阿炳又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双目失明”对你们来说几秒钟就读过去了,可对阿炳来说,却是一生的苦难。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去看看阿炳的苦难生活。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样卖艺的; 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带着你的体会读三自然段。 阿炳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学生接读:渐渐地,------
4、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胡琴,拉弓抚弦。《二泉映月》就这样产生了。(出示5自然段描写琴声内涵的句子)
(1) 自由朗读,体会琴声的丰富内涵
(2) 说说琴声的起初和**部分有什么不同,作者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进行描写的?
(3) 了解到琴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现在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你想怎样听?让我们用整个心灵来聆听这首不朽的乐曲吧!(播放《二泉映月》,师生屏息聆听)
(4) 听完了,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5) 乐曲如此扣人心弦,怎样才能通过朗读把它的内涵表现出来呢,说说你的好建议。
(6) 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
(7) 让我们听着音乐,用心来读读这段文字。
5、师生在音乐声中激情演绎6、7自然段。
(四)领悟精神,升华情感
1、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呢?
2、学生谈感受,齐读书上句子:他爱音乐,爱惠山的清泉。
(五)课外拓展,总结全文
1、是音乐带给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这首不朽的曲子不仅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出示资料) 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这首乐曲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用断肠之感形容真是太合适了。这首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只有对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跪的是阿炳的什么精神呢?
2、教师总结: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如果有苦难来临,让我们勇敢的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