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钓鱼的启示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选文,全文共11个自然段,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文思清晰。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语言简炼,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值得玩味儿。

学生已入高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围绕文本展开问题对话,关注词句的感情色彩和具体含义,在语言揣摩和表达方法的初步领会中体现文本价值。本组课文为“生活启示”专题,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得到的启示,并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促成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教学困难所在:理解父亲为什么不容商量地坚持要“我”放鱼而“我”却依依不舍;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解决办法: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联想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乐学、善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会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生活体验多种形式理解“小心翼翼”、“翕动”、“沮丧”、“告诫”等词语的意思或表现的情形。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和重点句子。

2.融入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理解父亲坚持要“我”放鱼的直接原因和深远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制作简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2.学生按统一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幻灯片。)请看大屏幕,这些人正在做什么?哪些人钓过鱼、哪些人看到过钓鱼?跟大家说说自己钓鱼和看到别人钓鱼的情景。

板书:13 钓鱼的启示

(一)整体感知,初知文意。

1.请浏览全文,把预习中发现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和词语找出来。

2.(出示幻灯片3),这些字词得记住了。抽读。

哪些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

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汇报后,教师提炼板书:钓,放,悟。

(二)走进“依依不舍”。

“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课文哪一句在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1.学生找、读,(出示幻灯片)“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到“我”的依依不舍?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过渡:“我”为什么如此的依依不舍?

(三)追溯“依依不舍”的原因。

浏览课文,为“我”的依依不舍找出理由。

1.这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鲈鱼。

“过了好长时间”:结合“晚霞辉映”“晚上十点”,大概推断过了三四个小时。

“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耐着性子地遛鱼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

2.这是一条难得一见的大鱼。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3.天知地知。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

4.小结。

(四)理解“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

纵有百般理由,却不得不舍。为什么呢?

1.这是规则要求,不得不舍。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

资料引入“禁渔期”:为了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在鱼类产卵、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规定禁止捕捞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时间。

“中国的禁渔期”:5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青鱼禁渔期,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hān)禁渔期,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讨论:禁渔期这么长,这最后短短的两个小时有那么重要吗?

小结:自觉遵守规则的需要,这条鲈鱼不得不舍。

2.不得不舍是父亲强硬要求的结果。

哪些句子可以读出父亲的坚决态度?找读句子,谈体会,再读句子。

一方面是“我”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是父亲不容商量的坚决。分角色体会。

3.父亲如此坚决,难道他不喜欢这条鲈鱼吗?

“欣赏”“盯着看了好一会儿”。

“一看一盯一转”,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斗争。

同样喜爱,同样欣赏,同样不舍,但在规则面前,不得不舍。

(五)品味“舍得”。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我”得到了什么?

1.有舍有得,“我”最根本的获得,是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幻灯片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段话吗?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

(2)从哪里看出“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不止一次遇到”、“当我一次次……就会想起……”,

结合“我”和我的生活理解“鱼”。

(3)这些就是道德实践,你能改写这个句子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发现,这就是我们的阅读启示。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值得品读。

(4)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文中父亲的告诫吧!齐读。

2.父亲的告诫伴我度过了三十四年,“我”终生难忘。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月光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让我们找出来标出序号。

抽生读句子。师:月光如水水如天,多么美丽的垂钓环境啊;皎洁的月光,见证了“我”曾经多么了不起地钓起一条漂亮的大鲈鱼;只有月亮知道“我”违反了规则;这如水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心灵,照亮了“我”的人生旅程,让“我”受益终生。

所以,“我”在结尾这样写道——

(六)“生活启示”结课。

三十四年前,皎洁的月光下,(出示幻灯片,齐读)“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三十四年后,月光如水的记忆里,“我”的依依不舍换来了父亲的告诫(幻灯片):“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生活就是一本书,善于读它的人,不仅可以从中有所发现,获得启示,还能为这本书增添新的、美丽的篇章。让我们学会用心去品读吧!

五、板书设计

13 钓鱼的启示

放 鱼——“鱼”

悟 生活是书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谈话: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

易错音:沮 漪

易错形:距(拒) 纽(扭)践(线)挣(诤)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 (分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师总结

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个艰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 (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思考重点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鱼指什么

3.讨论: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是怎样做的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

(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教师点拨: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悟:这"鱼"就是面临道德抉择的各种诱惑。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8.开展全班讨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 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 兴奋

放鱼回湖 沮丧

受到启示 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力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捞、饵、溅、钩、翼、纵、啪”等字,能正确认读“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大概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学生思考、讨论)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钓鱼            得到启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学好生字是学好课文的前提。请同学们边读书边学习生字,难读的、容易读错的标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⑴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可以组词,加深记忆。

(或者多媒体 出示)

⑵出示词语,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

3、理解词语。(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工具书来帮助理解)

涟漪:细小的波纹。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皎洁:明亮而洁白。

乞求:请求(对方)答应。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解。

诱惑:吸引。

抉择:挑选,选择。

告诫:警告劝戒。

4、指导写字。

三、理清课文条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2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钓鱼           放鱼            启示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讲诚信的文章读一读。

2、抄写生字、词语和有关描写环境的优美句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反复阅读父子之间的对话,准确地理解放掉鲈鱼的目地,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老师请同学们猜一条谜语,看看你们谁能猜到谜底是什么。有这样一本书,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这本书没有作者的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它的作者。

生:(思考后七嘴八舌)是“生活”。

师:对,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第4组,先来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看看从中能使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板书课题,有意写错“钓”字,将“钓”写成“钩”。生提出质疑。)

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区分这两个字呢?

生:“钩”字右边是撇提点,就像是一个鱼钩上挂着鱼饵,这样记就不容易写错了。

师:这的确是个好方法。(改正板书后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有哪些生僻的词语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一会儿和大家交流。

(生自由读。)

师:这一课有哪些生字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吗?

生: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翕动”是什么意思,我想请大家帮助。

生:“翕”就是一张一合的样子,“翕动”就是形容鱼嘴一张一合地动。

师:明白了吗?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词语,大家是不是都读准确了?请同学们看屏幕来读词语。(课件出示生字词语:鱼饵、小心翼翼、鲈鱼、操纵、鱼鳃、翕动、皎洁、嘴唇、沮丧、抉择、告诫、实践。)

师:这篇课文中有一些长句子读起来很拗口,你们发现了吗?

(生读句子,大多都在同一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把难读的地方读正确。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把这几句难读的话再读给大家听?

(生再读句子,师随机指导把这些句子读准确、流利。)

师:同学们都能读正确,很了不起。大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钓鱼获得了启示的事。

师:你是结合课题来说的。谁还能说得再具体些?

生: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在鲈鱼捕捞开放日之前的夜晚,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却又放了。

生:我来补充。“我”是在爸爸的坚持下才依依不舍地把那条鱼放掉的,并且课文还写了“我”从这件事中收获的启示。

师:看来,课文内容大家都读懂了。不过,我有个问题,为什么爸爸非要“我”把鱼放了呀?(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别急,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生读课文。)

师:找到答案了吗?这样难得的鱼,为什么父亲一定要我放掉呢?谁来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生:课文第2自然段写了,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而且他捕到鱼的时候还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读课文相关内容。)

师:什么是鲈鱼开放日?为什么在这之前就不能捕捞呢?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在这里介绍给大家。(屏幕出示字幕:鲈鱼:鳍科,体长可达60多厘米,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味鲜。栖息于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

(生读资料。)

生:我明白了,在开放日前捕捞鲈鱼,就可能伤害鱼卵。

生:禁捕是为保护鱼卵和刚生出来的小鱼,要是小鱼都没有了,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鲈鱼了。

师:是的,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物种都是因为人类没有节制地捕杀而绝种的呀!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当爸爸让“我”把鱼放掉时,“我”却难以接受。大家默读课文的4 ~9自然段,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课文里有合适的词语能概括出作者的心情,你就把它画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词语,你可以自己找出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把这个词语写在书边上就可以。

(生读文,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师:能概括作者的心情有哪些变化吗?

生:当作者一开始听到爸爸让他把鱼放回去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很急切的,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做。我来读一读。(生读课文。)

生:他还很委屈,委屈得都要哭出来了,他不愿意把鱼放回去。我也来读一读。(生读课文。)

生:他还乞求父亲。

师:你能试着读出乞求的语气吗?

(生试读。)

师:他是哭着在说。(师范读。)你能再读一读吗?(生再读。)大家一齐读。

师:文中“我”的心情还有怎样的变化?

生:可是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坚持让他把鱼放回去,最后他就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放掉了大鲈鱼。我觉得他这时的心情是很遗憾、很不情愿的。

师:非常好。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这部分,注意读出大家体会到的这种心情。

(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我们来看课后的第2道思考题,结合刚才大家的理解试着完成这首题。(生动笔完成。)

师:谁来读一读你填的结果。

生:我填的是“得意——急切——乞求——遗憾”。

生:我填的是“得意——委屈——乞求——无可奈何”。

生:我填的是“得意——不理解——乞求——依依不舍”。

师:大家填得不错,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比大家多填了一个词语,是“得意——急切——委屈——乞求——无奈”。

师:这样填也可以。你能不完全按照书上的空填写,说明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见,这样做很好。尽管“我”很伤心和无奈,但父亲坚持要“我”把鱼放掉。我们来读读课文倒数第3自然段,读出父亲的坚定和“我”的依依不舍。(生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师:我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父亲坚定的态度。我也像他那样读一读这一部分。(生读课文。)

生:如果他在读最后一句时,再慢一些,就更能突出“我”的依依不舍了。我试着读一读。

师:的确不错,“我”是那样的依依不舍,是那样的无奈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三、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当年放掉大鲈鱼时的那份无奈和沮丧。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交流这些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钓鱼的启示》。请大家准备好听写本,我们来听写句子。

(1.我小心翼翼地将鱼竿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是与非的选择时,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请同桌两个人相互检查,把写错的字改正过来。

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当年放掉大鲈鱼时的那份无奈和沮丧。可是,在34年后,作者看待这件事情时,却有另外一种心情,谁来读一读这部分?

(生读课文。)

师:这一部分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自己默读一遍,静静地思考,把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自己试着体会其中的含义。(生读课文。)

师:大家画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句子的含义大家都体会到了吗?我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会再和大家交流。(生小组讨论。)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屏幕出示: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读这一句的时候,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生:“鱼”上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我”钓到的这条鱼对“我”有着怎样的诱惑?

生:这条鱼又大,又漂亮。(读课文。)

生:而且他们钓鱼的地方没有别人,没有人会看到。(读课文。)

师:和这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能指的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

生:可能是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东西。

生:还可能是其他让人喜欢的事物。

师:能不能再说具体一些。

生:比如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可是没人知道。

生: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周围没有警察的时候,是冲过去还是等待?

生:在路上捡到钱,却没有人发现,是交公还是自己留下?

师:是呀,这些都是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道理我们都懂,然而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却是一件很难的事。(屏幕出示第2句话:当我一次次……)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看起来简单,就是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师:你们理解了句子表面的意思,能结合上下文、或者对刚才那句话的理解具体来说一说吗?比如,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里的是与非简单吗?做起来难在哪里呢?

生:就钓鱼这件事来说,放掉鲈鱼是对的,留下鲈鱼是不对的。因为“我”钓到鲈鱼的时候还没到鲈鱼开放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作者也很明白。

师: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放掉鲈鱼这件事难在哪里呢?

生:课文第3自然段写着“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从“我”的动作和鱼拼命挣扎的样子中,让人感受到作者钓到这样一条鲈鱼太不容易了,所以“我”才不愿意放。

生:还有,这是一条非常漂亮的大鱼!

师: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鱼呀!谁能再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条鱼这么大这么漂亮。

(生读课文:啊,好大的鱼……)

师:再联系当时他的心情想一想。

生:他很委屈,甚至都哭了,这说明做出正确的抉择是很难的。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还有这一句,“我抬头……目光投向了父亲”。当时没有人发觉呀,留下这条鱼也没什么。

师:你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我”可能怎样想?

生:也许我会想,反正也没有人知道,我就偷偷地把这条鱼留下吧。

生:我也会想,留下这条鱼也没有人知道,没有人会批评我、惩罚我,放回去多么可惜啊!

生:我也会想,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鱼放回去,太可惜了!放回去也没有人表扬我。

师:是啊。鱼的极大的诱惑,离开放的时间已经很近,无人监督的周围环境,都让我们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啊!面对儿子委屈的泪水还有乞求的目光,父亲会怎样说?

生:爸爸会严肃地说:“即使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也要把鱼放回去,因为我们要遵守规定!”

师:求求您了,根本没有人看到我们钓到了一条鲈鱼,您就让我把这条鱼留下吧!

生:不行!不管有没有人看到,我们都要遵守规定!

师:看,你真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生:孩子,别人不知道,我们自己也知道啊!我们既然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啊!

师:是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

师:原文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虽然无人知道,但天知地知,我们自己的良心知道!听听,父亲这不容争辩的声音,你觉得还有商量的余地吗?

生:没有。

师:“我”此时是什么心情?

生:“我”很沮丧,依依不舍。

师:“我”是这样的沮丧,这也说明——(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师:道德就是这样简单的是非问题!可是,却是这么难以实践啊!现在能再谈谈你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就像作者小时候经历的钓鱼、放鱼这件事一样,当我们面对诱惑又没有人监督的时候,要分清是非,坚持按道德规范去做。

师:课文中的爸爸正像你们一样深深地懂得这些道理,才坚持让他的孩子把钓到的大鱼放回湖里去。作者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心理体验,经受了非常严格的教育。文中的“我”失去了鲈鱼,得到的是什么呢?

生:“我”得到了做事要遵守规定,得到了诚实。

生:“我”得到了抵御诱惑的勇气。

生:“我”得到了自我控制的力量,做出正确抉择的勇气。

师:那么,后来当“我”遇到这些诱惑人的“鱼”的时候,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会怎样对待?

生:会像当年放掉大鲈鱼那样,放弃诱惑,抵御诱惑,坚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生:会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选择了道德。

师:你怎么知道他会这样做呢?

生:父亲让他放掉大鲈鱼这件事就是对他的严格教育,他从这件事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他一定会这样做。

师:是的,正因为这样——(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引读“自觉地,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引读“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你把这些语句摘录到笔记上,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节课见。

(生读课文。)

师:这一部分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自己默读一遍,静静地思考,把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自己试着体会其中的含义。(生读课文。)

师:大家画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句子的含义大家都体会到了吗?我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会再和大家交流。(生小组讨论。)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屏幕出示: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读这一句的时候,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生:“鱼”上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我”钓到的这条鱼对“我”有着怎样的诱惑?

生:这条鱼又大,又漂亮。(读课文。)

生:而且他们钓鱼的地方没有别人,没有人会看到。(读课文。)

师:和这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能指的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

生:可能是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东西。

生:还可能是其他让人喜欢的事物。

师:能不能再说具体一些。

生:比如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可是没人知道。

生: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周围没有警察的时候,是冲过去还是等待?

生:在路上捡到钱,却没有人发现,是交公还是自己留下?

师:是呀,这些都是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道理我们都懂,然而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却是一件很难的事。(屏幕出示第2句话:当我一次次……)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看起来简单,就是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师:你们理解了句子表面的意思,能结合上下文、或者对刚才那句话的理解具体来说一说吗?比如,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里的是与非简单吗?做起来难在哪里呢?

生:就钓鱼这件事来说,放掉鲈鱼是对的,留下鲈鱼是不对的。因为“我”钓到鲈鱼的时候还没到鲈鱼开放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作者也很明白。

师: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放掉鲈鱼这件事难在哪里呢?

生:课文第3自然段写着“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从“我”的动作和鱼拼命挣扎的样子中,让人感受到作者钓到这样一条鲈鱼太不容易了,所以“我”才不愿意放。

生:还有,这是一条非常漂亮的大鱼!

师: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鱼呀!谁能再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条鱼这么大这么漂亮。

(生读课文:啊,好大的鱼……)

师:再联系当时他的心情想一想。

生:他很委屈,甚至都哭了,这说明做出正确的抉择是很难的。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还有这一句,“我抬头……目光投向了父亲”。当时没有人发觉呀,留下这条鱼也没什么。

师:你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我”可能怎样想?

生:也许我会想,反正也没有人知道,我就偷偷地把这条鱼留下吧。

生:我也会想,留下这条鱼也没有人知道,没有人会批评我、惩罚我,放回去多么可惜啊!

生:我也会想,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鱼放回去,太可惜了!放回去也没有人表扬我。

师:是啊。鱼的极大的诱惑,离开放的时间已经很近,无人监督的周围环境,都让我们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啊!面对儿子委屈的泪水还有乞求的目光,父亲会怎样说?

生:爸爸会严肃地说:“即使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也要把鱼放回去,因为我们要遵守规定!”

师:求求您了,根本没有人看到我们钓到了一条鲈鱼,您就让我把这条鱼留下吧!

生:不行!不管有没有人看到,我们都要遵守规定!

师:看,你真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生:孩子,别人不知道,我们自己也知道啊!我们既然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啊!

师:是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

师:原文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虽然无人知道,但天知地知,我们自己的良心知道!听听,父亲这不容争辩的声音,你觉得还有商量的余地吗?

生:没有。

师:“我”此时是什么心情?

生:“我”很沮丧,依依不舍。

师:“我”是这样的沮丧,这也说明——(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师:道德就是这样简单的是非问题!可是,却是这么难以实践啊!现在能再谈谈你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就像作者小时候经历的钓鱼、放鱼这件事一样,当我们面对诱惑又没有人监督的时候,要分清是非,坚持按道德规范去做。

师:课文中的爸爸正像你们一样深深地懂得这些道理,才坚持让他的孩子把钓到的大鱼放回湖里去。作者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心理体验,经受了非常严格的教育。文中的“我”失去了鲈鱼,得到的是什么呢?

生:“我”得到了做事要遵守规定,得到了诚实。

生:“我”得到了抵御诱惑的勇气。

生:“我”得到了自我控制的力量,做出正确抉择的勇气。

师:那么,后来当“我”遇到这些诱惑人的“鱼”的时候,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会怎样对待?

生:会像当年放掉大鲈鱼那样,放弃诱惑,抵御诱惑,坚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生:会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选择了道德。

师:你怎么知道他会这样做呢?

生:父亲让他放掉大鲈鱼这件事就是对他的严格教育,他从这件事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他一定会这样做。

师:是的,正因为这样——(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引读“自觉地,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引读“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你把这些语句摘录到笔记上,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节课见。

《钓鱼的启示》优秀教案 篇5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34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理解,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从自身生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是难点,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要理解这个难点,必需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体会“我”钓到鲈鱼时的得意和放鱼时的沮丧做为教学的重点,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来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理解父亲的话。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李卓然和周锦泽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做到这两个字很不容易。今天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他美好的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生字词都认识了吧,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师:生字词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吗?不要急于回答,再浏览一遍课文。

生: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很难受,最后写了我得到的启示。

师:课文读得不错,把主要内容说出来了。

生:我还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去钓鱼,再写了父亲让我放鱼,最后写我得到的启示。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和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协助学生理清课文。)

师:课文内容了解了。预习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课文的题目是钓鱼的启示,他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你会从课题入手去想问题。

生:父亲为什么让我把鱼放了?

师:是啊,为什么要放了呢?

生:父亲盯着鱼看了好一会,为什么看了好一会儿?

师:你会从细节入手,读书真仔细。

生:课文写钓鱼,怎么后面又写了“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这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课文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个“鱼”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说明在读书的时候,考虑了。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同学们再去读书,从书中寻找答案。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加细致地读书,更深入地考虑。)

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师: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我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

生:我钓到了一条从没有见过的大鱼。

生: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上来了。

师:说得精彩极了,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读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吗?

生:高兴。

生:得意。

生:大喜过望。

生:喜出望外。

生:欣喜。

生:惊奇。

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心情,可见语言能力较强。把你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生读这句话。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体会我得意的心情,更能表示出大鲈鱼的诱人。为下文“我”放鱼时的不舍做好了铺垫。)

师:我正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的时候,父亲却让把它放了,我会有怎样的表示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4~9自然段,标画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生:急切、难受、伤心、依依不舍、沮丧。

(读书有自身的理解,既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我”的心情,又进行了词语的训练。)

师:我心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请同学们练习一下父子的对话,体会 “我”的心情。

(从具体语句中体会“我”心情的变化,表示我对大鲈鱼的不舍。)

生:自由读,展示读,男女生读。

师:当我看到四周没有人的时候,我把乞求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父亲,想一想,我会对父亲怎样说?

(利用课文的空白,进行补白,体会人物的心理,反衬在无人看到的情况下,实践道德的艰难。)

生:爸爸,求求你,把这条鲈鱼留下吧。

师:小朋友,还不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啊,不能留下。

生:我们什么时候钓到的,又没有人看见,还是留下吧。

师:天知地知,你必需把这条鱼放掉。

师:父亲这样做,对吗?

生:对,因为还不到捕捞鲈鱼的时间。

生:因为他父亲想教育小朋友按规定做事。

师:父亲不喜欢吗?

生:父亲也很喜欢。

师:你从哪里看出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鲈鱼?

生:从“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和“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知道的。

师:刚才有位同学问“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明白了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