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数一数》教案(最新7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生3:这里有一面国旗。
生4:这里有小朋友在踢球,有小朋友在跳绳……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教师说明:我们在数图中这些人或者物体的个数时,先数比较少的,再数比较多的,也就是说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数出数量是1的。
师: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生1: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 ……
师:(表扬)同学们说得好。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都可以用几表示?
生:用1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1,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数出数量是2的。
师:图中数量是2的都有哪些?
生1:有2个同学在跳绳,2个同学在给老师敬礼……
师:(表扬)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有2个同学在跳绳锻炼身体;有2个同学很懂礼貌,在向老师问好,可以用几表示?
生:用2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认读1~10各数。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辨认(顺次认、打乱认)。
3.数数身边的实物。
三、课堂演练
练习一 1、2题
四、小结提升,兴趣延伸
谈话:数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吗?你们打算今后怎样做?
学生自由谈论。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
2、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简单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
难点: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连加的方法计算。
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出发,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准备:
方格图、圆片24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从前往后数一数我们班的课桌,一共有几排?每一排坐几个小朋友?再从左往右数一数,课桌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数”的活动,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二)活动一:数一数熊猫有几个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第一个情境图。
师:这些熊猫跟我们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有序。这些熊猫摆成了几排,几列?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熊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的好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好办法。
3.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数。
(2)请两位能跳着数的学生(一个是一排一排地数的,另一个是一列一列地数的)到挂图前演示,一边指一边数。
(3)师:一排一排地数,是5个5个地数,大家再数数看共有几个5?一共是多少?
(4)师:刚才这样数数计算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5+5+5=15
(5)师:那么,一列一列地数的计算过程,你们能写出一个算式来表达吗?大家再数一数,然后在课堂练习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来写算式。
(6)可能有孩子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老师要肯定这种数法也是对的,特别是数一堆无序排列的东西的时候,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人们还是习惯于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数一数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上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校园全景图,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鸽子等可供学生学习的素材,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还会数出很多不同的数,这就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事物、探究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之后,我认为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一、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这样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老师也了解了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而且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到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更快的适应学校生活,让他们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我给学生创造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数数方法。例如,在数楼时,我让学生先自由数,然后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再让学生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数的方法和数的结果。
“数一数”这节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节课,也是入学教育课。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在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设计意图:
随着我园《民间艺术特色教育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童谣,这个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它简洁明快、琅琅上口、通俗易学的特点吸引着孩子们。《数一数》是一首富有童趣、节奏明快的数字童谣,内容浅显易懂,适合中班幼儿学习。童谣中的数字、可爱的动物及象声词,能唤起幼儿的学习、探索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学习与仿编童谣,使幼儿在学习使用数量词的同时感受其语言美,发展想象力。
活动目标:
1理解、学习数字童谣,初步学习使用数量词。
2感受童谣的朗朗上口,尝试仿编童谣。
3学会用简单的线条添画来表达自己的联想。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1创设与童谣相应的背景图片和相应的数卡。
2幼儿对常见动物的习性和特征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理解学习童谣(一)理解童谣出示背景图---图上有桃树、房子、虫和猪。
1、师: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美丽的桃花树下会住着谁呢?
有几条小虫?小虫在干什么?
2、师:小猪有几头?你们看看这些小猪长得怎样?胖胖的小猪叫肥猪,肥猪睡觉怎么样?
3、师:桃花树下住着小虫、小猪,还会住着谁呢?
咖啡色马有几匹?添上一匹黄马,是几匹马?马儿一跑会发出什么声音?
4、师:"咯咯哒、咯咯哒",是谁在叫呀?有几只母鸡?又来了一只一共有几只母鸡?母鸡生蛋了,它是怎么告诉你的?
5、师:9和10在哪儿呢?谁能很快把它找出来?
粉红色的桃花有几朵?深红色有几朵?一共有几朵?
师:桃花树下真热闹,小动物们都说:"桃花树下是我家。"(二)欣赏童谣教师完整朗诵童谣。
师:童谣的名字叫什么?这首童谣里数到了哪些数字?
小结:这首童谣里有1-10十个数字,所以这首童谣又叫数字童谣,它的前面一句是数数动物有多少,后面一句是说说动物的特点、动物的本领。
(三)学说童谣1、分句学说师:你们喜欢这首童谣吗?最喜欢童谣里的哪一句?
2、完整学说1)、看图学说。
2)、幼儿有节奏的说。
二、尝试仿编童谣1、师:桃花树下真热闹,还会有谁也想来住呢?它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本领?你能不能象童谣里那样先数一数、再说一说呢?
2、教师请2-3个幼儿仿编3、小结:除了有-----要来桃花树下住,肯定还会有很多很多的小动物都来呢,请你们数一数,说一说,把它编成一首好听的童谣去讲给弟弟妹妹听。
童谣数一数一条虫,两条虫,小虫喜欢钻洞洞。
三头猪,四头猪,肥猪睡觉打呼噜。
五匹马,六匹马,马儿一跑呱哒哒。
七只鸡,八只鸡,母鸡生蛋咯咯哒。
九朵花,十朵花,桃花树下是我家。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教学目标
1、能将各种物品按数量多少进行分类,并用点卡表示数量。
2、初步养成收拾整理的习惯。
3、学会观察、发现实物的特征,并能根据实物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4、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分类活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准备
1、积木若干、水果若干、蔬菜若干。
2、三个贴有积木标识,水果标识,蔬菜标识的篓子。
3、课前对幼儿进行分类知识的基本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数数积木有多少。
(1)积木分一分,教师出示一筐积木,我们来玩积木了,可它们怎么跑到一起去啦!怎么办呢?请一名幼儿将积木分类、分开摆放。
(2)每种积木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怎样才能让大家不用数一下子就知道它们的数目?教师引导鼓励幼儿提出用点卡表示积木的数目。
二、分水果、分蔬菜。
(1)介绍活动。教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宝宝都还没有分,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2)幼儿个别操作:幼儿将一篓里的水果、蔬菜分开,并数一数没一种有多少,用相应的点卡表示。教师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X个玩具用点子X表示。
三、幼儿集体操作。
每组一篓玩具,请幼儿用玩具找点卡。教师讲评。
四、送玩具回家。
我们现在送水果宝宝和蔬菜宝宝回家吧。
请幼儿把自己分的玩具送到相应的地方。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老师抛出去的问题能很快的回应,第一次集体回答的时候都能及时并正确回答,第二次活动时实物排列的难度加大,幼儿数数的要求自然提高,按照计划得开始让幼儿出现些错误,提醒幼儿细心,耐心,并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数数;通过错误的发现、讨论、解决,使幼儿掌握一定的数数方式和技巧,操作活动时,也发现了不少幼儿存在的问题,幼儿差异性较大,需继续这方面的连续,缩小幼儿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