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教案优秀8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谈骨气教案优秀8篇。

谈骨气教案 篇1

谈骨气

北京市怀柔区第四中学 高春燕

一、教材依据

北京版第15册(八年级上学期用);第一单元 议论文; 第二课《谈骨气》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2、设计理念

3、教材分析

4、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议论文,及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学习本文用典型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3、积累孟子的名句及文天祥的诗句。

4、联系实际,借用历史知识来证实文中的论据。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故事、朗读、比较、举例等方法加深对本文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思考,了解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四、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采用的“讲道理,摆事实” 的论证方法,并认识所用事实论据的典型性。

五、教学难点

六、教学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思考

(1)讲述故事引导学生从记叙文过渡到议论文体。

1995年3月7日的下午,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到了10分钟的工作休息时间,工人们太累了。刚刚趴在工作台上迷糊了几分钟,不料外国女老板走进了车间,紧接着是一阵辱骂,之后她又厉声说道:“工人排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女人。女老板吼叫着:“你为什么不跪?”他质问道:“为什么要跪?”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跪就开除!”他于是把工作卡一扔,“开除也不跪,我是中国人!”然后愤然离去,这个宁愿失去工作也不跪地中国人叫孙天帅。有人认为,孙天帅一气之下丢了这份工作,太莽撞,太不明智!那么,同学们又怎样认为呢? ——学生各抒己见。

(3)在自尊和高薪之间,孙天帅选择了前者。我认为他是一位有骨气的小伙子,不是吗?当然,在我们中国,古往今来,像这样铁骨铮铮的有骨气的,是举不胜举的。今天,就让我们来见识一下中国人的骨气,领略一下中国人的风采!

(二)解题

1、今天我们学习《谈骨气》,说说你对“骨气”这一词义的理解。

讨论并明确:刚强不屈的气概。

2、从课文的标题可否看出这篇课文的体裁?明确下面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谈”一般是议论的标志,因此,这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

(三)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初步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思考,在文中“骨气”指代什么内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以上阐释是作者的观点么?

明确:是孟子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请直译孟子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使之迷惑,贫贱不能使之动摇,威胁与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讨论、归纳并板书:

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出示标题,5、在论证这个观点时,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不为高官所诱 论据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论据三:闻一多拍案而起

6、请三位同学朗读,品味这三位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英雄事迹!

7、提问:列举的三个人物,若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穷人——文天祥——闻一多,为何文章不这样排列?

——论据和论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四)拓展迁移

1、课文中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平时阅读,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中,请大家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

(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陶渊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刘胡兰,夏明翰,史可法,陈子龙,陈真 △其实本文的作者吴晗本人也是个有骨气的人。

补充介绍有关材料。

2、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算是有骨气的?学生怎样才能算有骨气?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讨论并归纳:在学习上不向困难低头,敢于迎难而上,勇攀高峰。(应当鼓励学生独立发表各自的见解)

3、至于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作者已给了我们答案。

齐读最后一节。

怎样理解本文的最后一段(第10段),此段的意义何在?

研讨、归纳并板书:全文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三个层次来安排结构,第10段归纳了”骨气“的现实含义(为了„„胜利,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深化了中心论点。

(五)总结归纳本文的结构。

阅读第3、4自然段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① 分析第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先请判别: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是第3段的中心句?判定的根据是什么?

a、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b、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c、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答案:选c,c句中的”传统“一词是对a、b两句内容的概括。②课文第4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揭示出我们学习古人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从哪个角度阐述了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本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从继承的角度,提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这是对”骨气“含义的深层次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③小结性提问:

a、第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阐释论点。

b、本文作者怎样为达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论点具有说服力的呢?

讨论并归纳:用论据证明观点。结构:

(1-4):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

(5-9):以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10):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六)感悟

思考:在今天,讲骨气对我们中学生有无意义? ――独立思考 ——大组交流

——教师明确:早在几十年前,梁启超就给了我们答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就让我们牢记中国人的骨气,做一个有志的中学生。

(七)作业布置

2、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的人?

1、完成练习册

课后反思

议论文阅读考点和方法

议论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如:2000年河北省试题的议论文阅读《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中的第6题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第7题”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这两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体现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它们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可以说显示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试题的灵活性会越来越大,按旧的复习方法也许不可靠了。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沦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假如做议论文的阅读题,答出“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那么,有关议论文有哪些知识点呢?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沦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四、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⑦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六、议论文的语言:有如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议论文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议论文的阅读题,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淡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 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沦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淡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谈骨气的作文 篇2

人生一世,过客匆匆,可有些人就在生命的轨迹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就有这样一个人,他让我敬佩、让我难以忘怀。甚至给我短短的人生路上予以启迪。

我的老师在昆明上大学,经常把四年来有趣的事和我们分享,或是少数民族风俗、或是旅游景点、又或者是民族风味小吃。那菠萝饭、烤饵块、折耳根……说得我们猛咽口水时戛然而止,开始上课。从那时起,我就对云南有着独特的情愫。我去看了云南语文教材的《老人与海鸥》,感动极了。老师经常讲到翠湖边上有一位老人,带着狗在路边拉二胡,我不明白为何张老师经常要去看望老人,我觉得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流浪汉。

又是一个假期,在我一哭二闹三出走的要挟下,妈妈终于答应去云南旅游。第一站就是昆明,到酒店就在翠湖不远的盐焗街,吃个饭已经晚上8点了。华灯初上,爸爸说去大学溜溜,再去翠湖逛逛。很是闲逸,我突然想起张老师说的那个老人。爸妈到翠湖已经累了,打算打道回府。可我执意要把整个翠湖走一圈,流行歌手好几个,不见拉二胡的老人,败兴而归。之后,我们去了大理、丽江和昆明周边。

快要离开云南,我们又回到那家酒店,中午睡过已经四点,我决定和妈妈去周遭走走,竟在一棵树下看到了一个“流浪汉”,走近了,他身边真带一把二胡,一只狗安静地坐在旁边。老人很瘦、狗是正常的狗。这一定是张老师口中的那个“流浪汉”,我竟蓦然兴奋。我把手中的热狗和薯片给了他,他冲我点点头,便把食物给了狗,狗也默默地吃起来,我有点生气:“我买的东西为什么给狗吃,你要饿死吗?”明显我也意识到语气不对,只听“流浪汉”慢吞吞地说:“它是我家人”。妈妈丢了5块钱拉着我走,老人叫住我们:“停一停,我想送你们一个曲子”。我们愣住了,停下脚步。那曲子我们不知道名字,可低沉、幽扬,如泣如诉,哀婉动人。

他操一口云南普通话说:“这曲子得对得起你的善心。”就完又埋头逗他的狗。我看着老人瘦骨嶙峋,又见他白发苍苍了。而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即使是流浪,也要用自己所能,回馈他人。

返校后,我找张老师聊天。张老师摸摸我的头:“他是个有骨气的老人,当时我在新闻系,大三时做过他的采访。他是孤儿,老伴死后,卖了旧房子来了昆明,除了吃饭养狗。他和海鸥老人一样,去翠湖喂鸥。”

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但是我还记得老人的样子,他的曲子,他对我说的那些话,还有当时不多的红嘴鸥,都深深印在脑海里。他不是流浪汉,他就只是个老人,甚至比许多人高大得多。

谈骨气的作文 篇3

我默默地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眼泪不禁悄然落下。《红岩》是一部不朽的红色经典。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生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令敌人闻风丧胆;白公馆志士英勇突围,终于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崇敬和悲愤哪!

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

行刑那天,许云峰神态自若地昂首阔步,拖着腐锈的铁镣,径自跨上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厉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同志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江姐被又粗又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党的重要机密,可他们的阴谋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看到这些,我仿佛听到了江姐那撕心裂肺的呼喊,更看到了她那一颗不变的中国心!试想一下,在那超市腐臭的白公馆、渣滓洞,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每天咽着发馊的残羹剩饭,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却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敌人抗战!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共产党员,我感到深深的愧疚。以前,我在学习上遇到了一点困难,就灰心丧气、不思进取,和他们比起来,我太对不起他们了。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铺满荆棘的道路,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重重,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去克服。这样才能步步登高,要不就会一落千丈。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江水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七彩光芒。”这是对解放后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党的儿女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是它为我树立了榜样;是它使我对人生有了崭新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它,促使我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谈骨气的作文 篇4

早在两千年前,孟老夫子就有言曰:“高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谓之大丈夫!”这就是骨气,中国士人的骨气!它贯穿了整个悠悠中华。

随着在南海边划圈老人的妙手一挥,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绿了长城内外!在新时代的潮头下,我们的骨气不仅是在本国显示,而且是让世界人都知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回首苍穹,群星灿烂,熠熠生辉。

曾经以为,只有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天空最美的点缀;

曾经以为,只有那“碧海青天夜夜心”是最动人的情景;

曾经以为……

随着“长征”火箭点火后那巨大的响声,世界惊醒了!神舟五号的娇健身影遨游在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稳健身影也成了中国人的自豪,费俊龙、聂海胜又一次将中国人的骨气刻上了太空。

中国人终于杨眉吐气了!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中国也有载人飞船了!”

这就是骨气,中国人的骨气!大道为公!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可以抛却一切!杨利伟在太空的那一笑,隐含了多少的悲和痛,汗和泪!林则徐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做到了这一点,以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外国能让飞船上天,我们中国也同样能遨游太空!

曾记否,当“非典”肆虐中国之际,举国“狼烟”四起!在这个残酷的战场上,许多白衣天使倒下了!但没有倒下的,仍前仆后继!明知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但他们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将乾坤力挽回!”的正气,正是这种天下为公的骨气,支持他们纵横驰骋在“非典”的战场!

请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孟子告诉我们,骨气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李白告诉我,骨气是“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周敦颐告诉我,骨气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王冕告诉我,骨气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蓦然回首,众里寻它千百度”的中国人的骨气,不正是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 皇皇;千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人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美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谈骨气的作文 篇5

孟子曾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中国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并不乏有骨气的铮铮男儿。他们为骨气流血,甚至牺牲,但也正是骨气铸就了他们在历史上不朽的丰碑。

骨气在中国古代的将士身上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从英勇击败金兵的岳家军,到一心击寇,不为金钱所惑的戚家军,都是有骨气的胜利之师。

留下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将文天祥更是满怀一腔骨气和忠诚,以身殉国。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他没有动摇,毅然放弃至高无上的荣华富贵,投身抗元救国的浪潮。他用行动诠释了“富贵不能淫”的最高境界,而他身为忠臣的骨气,也铸就了他“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铮铮铁骨。然而,只有男子才能作为骨气的象征吗?不,并不是。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中,不少有血有肉的女性人物也为骨气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清照虽是一介文弱书生,但在乱世中却仍有一身凌云的骨气。李清照的前半生安逸富足,生活幸福,但甘尽苦来,她的后半生可谓颠沛流离,丈夫早逝,家道中落。她俨然成了乱世中孤独飘零的蓬草,生活贫贱,居无定所。但她心中仍装着报国的鸿鹄之志,她的灵魂深处仍是一个有骨气的铁血女侠。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李清照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也不曾动摇。清贫的生活非但没有击垮她,反而磨炼出了她的骨气。她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诗篇,谱写了“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闻一多先生就是这种不畏牺牲,为骨气而活的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闻一多代表千千万中国人站了起来,为好友伸冤,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他是坚定的革命者,更是有铮铮铁骨的中国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恐吓和威胁,闻一多也横眉冷对,他“前脚踏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踏回去了”的态度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他以鲜血维护革命,以骨气藐视特务,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行为。

骨气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丰碑。若人人都能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准则,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就能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民族,不断前行!

谈骨气的作文 篇6

在《谈骨气》一课中,作者通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句话,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人要有骨气这一点。其中,作者在论证“贫残不能移”这一句的时候,用了《嗟来之食》这么一个例子:“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俄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暖!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暖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在生活贫苦潦倒的时候也不能失掉了一个人的骨气,应该始终保持做人的尊严。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正确的,但我认为讲骨气有的时候也应该看情况。就像《暖来之食》中的那个穷人一样,施舍者一开始对他说“暖!来食!”的时候,穷人就拒绝了,这就充分体现出了他的骨气,但后来施舍者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理并向他道了歉,这就说明他向穷人施舍食物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时候,穷人就应该把食物吃掉,而不应该再固执了。当我们在尊严和生命两难全的时候,应该选择维护尊严;但当两者可以兼得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保全生命,不能像那个穷人一样,为了他所理解的“骨气”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并不是有骨气的表现,这是愚蠢的行为。

那么,什么是骨气呢?骨气的意思就是骨相气质,现在多指刚强不屈的气质与人格操守。如果硬生生地把穷人接受富人的施舍理解为没有骨气,而不看看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这才是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理解骨气所包含的意思。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骨气,怎么对得起中国人这个称呼!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但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有骨气是愚蠢的行为,我的意思是歪曲理解骨气的含义而付出惨重代价,却还以为自己这是有骨气的表现,这才是愚蠢可笑的。

其实我认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曲解了这个例子的意思,才会这样说。《暖来之食》的原文应该还有最后一句,课文中没有写进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暖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连曾子都认为当别人呼喝你来吃的时候,是应该拒绝的;但人家既然道了歉,你就应该吃了,就说明那个穷人是有骨气的,但心胸未免太狭隘了。

所以,我们应该有骨气,保持应有的气节,但是在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放弃生命或是其他同样重要的东西,否则就会像那个穷人一样,落得那样本可以避免的下场了。

谈骨气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能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 过程和方法:教师以讲授为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议论文的写作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教学难点:论据的选择(代表性、概括性)、基本的写作方法 【道具使用】

课本、多媒体 【课前准备】

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标出文章中不明白的地方,包括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等 教师:1.制作ppt,列出文本中需要掌握的字词句

2.分析文本,标注出学生阅读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解决的对策

3.写好教案备好课 【教学内容】 1.生字词的解释

2.议论文的三要素

3.理论文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

4.引领学生整体感受民族自豪感: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1.提出问题:“什么叫做骨气”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本写了哪几个人的哪几件事?

2.这些人的事情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品质?

3.为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通过多媒体投射出来)

4.学生文通字顺之后,提出问题:作者写这么多人与事的目的是什么?

5.由教师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进行具体的阐述。对于作者对论据的选择,列举了不同时代、不同职位的人的不同事情,提出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注意论据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涵括面尽可能要广阔一些。

6.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能够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7.总结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课后作业】

让学生进行一次议论文的练笔:写一篇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议论文,要求论据不得与书本重合,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七、【板书设计】

谈骨气

吴晗

富贵不能淫 南宋 文天祥 宁死不降 贫贱不能移 春秋 穷人 不食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近代 闻一多 宁死不屈

谈骨气教案 篇8

谈骨气教案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习本文用充分的事实作论据举例论证的写法。

2.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文中赞扬骨气与江湖义气的本质区别。3.理解骨气的内涵,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第二课时

1.把握严密的层次结构。

2.理解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说理结构。教学建议 课文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并展开阐述。(第1-4段)第一层: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1段)第二层:引用孟子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第2段)第三层:从历史和继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气的传统和意义。(第3、4段)第二部分:用事实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5-9段)

第一层: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5、6段)第二层: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7、8段)第三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9段)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第10段)

本文议论中的记叙的特点

其特点之一,即它不是单纯的写人记事,记叙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作者阐明的道理提供事实依据。比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绝不是为了刻画三个人物,而是要从三个方面证明作者提出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的。

特点之二,即议论文中的记叙,其作品不同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记叙的时候要求简洁、概括,仅仅交代清楚事件或者人物的概貌即可,大家熟悉的内容更可以一笔带过,一般不在各种描写上下功夫,但是要注意突出对论证观点起主要作用的一方面。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在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入侵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三个例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解释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释,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天祥例子与论点的关系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着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的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的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虽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之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quot;富贵不能淫。

层次结构

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饿者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被害的事迹,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的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帅论据,叙议结合,说理就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引导体会基本论证格式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逻辑段。教学时应对学生讲清楚这个基本的论证格式,认真学会这种写法。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 1.明确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议论的区别。

2.领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精心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 1.讲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2.分析本文议论方法的特点。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笔记。

二、指名在黑板上听写字词并注音释义。

三、教师归纳并投影展示。

四、今天我们学习《谈骨气》,合上课本,说说你对骨气这一词义的理解。讨论并明确:刚强不屈的气概。作者对骨气又是怎样阐释其含义的?

讨论并明确: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以上阐释是作者的观点么?(明确:是孟子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请直译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使之迷惑,贫贱不能使之动摇,威胁与武力不能使之屈服)。

五、阅读第3、4自然段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从课文的标题可否看出这篇课文的体裁?明确下面的问题。讨论并归纳:谈一般是议论的标志,因此,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讨论、归纳并板书: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① 分析第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先请判别: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是第3段的中心句?判定的根据是什么? a、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b、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c、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答案:选c,c句中的传统一词是对a、b两句内容的概括。②课文第4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揭示出我们学习古人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从哪个角度阐述了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本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从继承的角度,提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这是对骨气含义的深层次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六、小结性提问:

a、第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阐释论点。

b、本文作者怎样为达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论点具有说服力的呢? 讨论并归纳:用论据证明观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第5至9段并复述三个事例的梗概。

二、分析本文论证的特点,研讨下列问题。

本文选用了哪些事例做论据?这些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如何?这些论据(事例)在顺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其顺序能否调整?

研讨并归纳:本文举三个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穷苦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板书)。三个事例分别依次用以论证孟子的三句话,因此其顺序不可调整。文天祥的事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做大官印证富贵,他坚决拒绝印证不能淫。穷苦人的事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国中人是有骨气的,其中,穷人印证了贫贱,拒绝嗟来的施舍,印证了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国民党的手枪印证威武,不愿屈服印证不能屈。

三、结合课文,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 研讨并归纳:本文所举的三个例子从表达方式上来说都属于记叙。议论文中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只是充当立论的依据或论证的材料;记叙文中的记叙则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人与事的叙述和描写以情动人,表现中心。

四、阅读全文,思考解答下面三个问题。

(学生各自带着问题诵读,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并修正)

①同学们能再举出一些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吗?课文中的人物能否用其他人物替换? 讨论并归纳:此类例子并不难找,教师可启发学生从读过的

课文和已经学过的历史人物中去找。如《同志的信任》中写道的方志敏,孟子的三句话从他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春》、《背影》的作者朱自清,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历史人物林则徐与刘胡兰则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的人物不能替换。原文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从古到今有骨气的中国?quot;,都具有典型性,分别代表了士大夫、平民及知识分子这些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体现了我们是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民族这一观点。②学生学习本文有何意义?学生怎样才能算有骨气?

讨论并归纳:在学习上不向困难低头,敢于迎难而上,勇攀高峰。(应当鼓励学生独立发表各自的见解)

③总结性提问:怎样理解本文的最后一段(第10段),此段的意义何在?

研讨、归纳并板书:全文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三个层次来安排结构,第10段归纳了骨气的现实含义(为了……胜利,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深化了中心论点。③总结归纳本文的结构。

探究活动

课文为什么叙议结合说理透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集中意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指导解题: 为什么说《谈骨气》这篇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 解说: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侵入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先生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证。三个论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阐述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述,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饿者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战士,再叙闻一多被害的事迹,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的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率论据,叙议结合,说理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探讨文中的两种说法

文章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又说: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quot。这两种说法是否有矛盾?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提示:这两种说法不矛盾。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骨气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阶级的烙印的,如文天祥的骨气,既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气慨,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的忠心。对于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异族的入侵,就都是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继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