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课第一课时学习前两首,如预习充分就可以直接进入检查,甚至直接进入理解的争论。第一首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学法,然后用此法学习第二首。第二课时按此法解决剩下的内容绰绰有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编辑帮大伙儿整编的9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1)
1、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2、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3、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出示课件2—走近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课件课题3)
1、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课件4)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5写作背景)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课件诗歌6)
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配乐齐读。(课件61)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课件62朗诵)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云飘伫立的大山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课件画面71)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寂静孤独)
五、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示鸟飞图)(课件72)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出示云去图)(课件73)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鸟飞云去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课件8)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四目相对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有“不厌”(看不够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高兴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出示《月下独酌》(课件9)
3、读诗,交流讨论。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山——(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课件10)
3、结束语:李白的一生伟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相知敬亭山
相悦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
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
(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
(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
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文图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习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平,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古诗,是四年级下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这首诗看来非常简单,但是诗中透出的孤独之感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好体会。所以,在课的起始阶段把学生紧紧地抓住,并且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在备课的过程中犹豫再三也不知怎样导入才好,后来就确定了以学生学过的山水诗为出发点,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怕既耽误了时间,又谈不出东西来,最终我确定了从作者入手。
学生学了很多关于李白的诗,诗作所描写的内容又各不相同,上课时,我谈话引入:“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大声回答说:“李白。”
“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学生娓娓道来,随着学生的背诵我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意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人的不同侧面,进而转入本诗的学习中:“那么《独坐敬亭山》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板书课题后请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后请学生说说从题目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回答:“孤独的李白,寂寞的李白。” “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古诗。”
就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抓住了诗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为诗句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调。随后的学习与感悟自然水到渠成。
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开展起带领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的活动,迄今为止,他们不但早已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八十首古诗背完,而且已经又背了很多首,现在正在背诵新教育实验《中华古诗文诵读本》。所以,对这几首小诗他们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使他们真正地弄懂诗意、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拓展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课前预习:1、回家查找这几首诗的诗意;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
一、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在班长的带领下开始边用书打着节拍边陶醉在大声背诵这三首诗的气氛中。“独坐敬亭山。”看到这种现象,我二话没说,也边用手打着节拍,边和他们一起高声背诵起来。两、三遍过后,我将手高高举起,在空中做了个“T”,示意孩子们停下之后,用惊讶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看你们又陶醉了。无论怎样,也得等我把话说完呀。”于是,我趁机给他们出示了自学步骤:以小组的形式,1、检查诗的朗读情况(主要针对学困生而言);2、对照书上的重点词语,结合自己事先查到的诗意,讨论学习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要互相交流诗句和整首诗的意思);3、理解诗意之后,继续读诗,讨论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4、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出这首诗。
同学们根据我的要求,开始一步步地小组讨论着自学了(我边巡视边了解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二、汇报讨论交流:
1、小组展开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感情最投入。
先后有四五个小组进行了朗读比赛。由于同学们热情很高。最后采取了让同学们自读的方式。
2、小组一块先说重点字的意思,再说诗意,看哪组同学积极踊跃?
李泽齐小组首先进行了表演,李成坤、毕凯鹏小组接着汇报。
3、指小组简介李白,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韩旭、于海洋小组对李白相继进行了简略介绍,并介绍了作者写诗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4、小组比赛,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两组比赛)?
王政勋、刘原铭小组的同学对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说明: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心情。(从“尽”、“孤”、“独”、“闲”、“只有”等词可以看出。)
5、带着这种感情,想着诗人当时的心情,进行男女生朗读比赛,体会这种感情。
三、小组讨论:你还知道作者写的哪些诗?通过朗读交流之后,每人至少背诵一首(集体没有背过的),并想想作者诗的风格。多数同学都很快地又背了一首。
四、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给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并在旁边题诗(课上未完,只好拓展到课下)。
五、开展诗配画的展示活动(张贴互相学习)。
《宿建德江》的教学与《独坐敬亭山》的教学方式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有三点:
1、导入 方式不同。
上课铃响后,看到其他同学坐好了,只有刘洋还未进教室,我不仅问道:“刘洋这片孤云到哪儿闲游去了?”同学们听了,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你们想象的都很合理。咱们现在不等他了,还不知他什么时候能云游回来。下面我问问,第一首诗你们学得怎么样?”“都会了。”“吹牛吧?会默写吗?”“不吹牛,当然会!不信,我们就写写!”“写写就写写。你们现在开始默写吧。”同学们刚写了一、二句,刘洋就进来了。
2、对诗题进行了指导。
看到诗题有个“宿”字,怕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指名同学对诗题进行了讲解。
3、交流讨论中,发现多数同学们对诗的最后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理解的有偏颇。我重点对这句话进行了指导。
令人兴奋的是,孩子们不仅在交流的过程中谈到了与之风格相近的王维,还谈到了谢灵运。我感到非常高兴。至于,我为什么要采取让四人一组一起交流的方式,我想最大限度地给孩子提供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已。
本星期的手抄报内容为古诗配画(非课本上学得诗)。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二、设计思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得”,在学习中有一种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五、教学准备:《独坐敬亭山》flash课件一套(来自安徽教育网)
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flash,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播放flash《学生必读》部分,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写的这首诗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播放flash《学生必读》中的《字词解析》。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
闲:悠闲。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
2、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不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3、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指名回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同时播放flash课件。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⑷联系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写作方法。
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寄情山水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qing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qing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展现出来。《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播放flash课件,诵读古诗))
(四)、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古诗。
七、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是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从释疑入手,运用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画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二、图文对照读,联系生活经验和写作背景,体会“为何相看两不厌”,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诗人此诗在想些什么?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当时复杂的心绪,品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三、感情背诵,升华诗意,加深学生体会。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相看两不厌”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诗人与山独坐,直呼其名──“敬亭”。敬亭啊,我独自一人找你坐坐!敬亭山默默无言,却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着诗人,仿佛它深谙诗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它读懂了诗人的心语。而李白也灵犀一点,一样地心领神会。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这种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达到的境界,诗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诗人。真是知己相逢,心照不宣,于是清山寂寂我不语,只是长久地对坐,彼此凝望,意会神交。畅快处,不辨“敬亭”不辨李白。又哪有什么厌倦与满足可言呢?
当文本在胸后,我便有了底气,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理念的思索。
一、感受诗歌的意象
“意”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象”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意象”,则是“情”与“景”两者的合二而一。读《独坐敬亭山》,意象翩翩,浮于眼前:
众鸟、孤云、敬亭山,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
二、咀嚼诗歌,捕捉诗眼
诗歌的语言凝练,其传神之处即是诗眼: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题目中有“独”,诗句里句句藏“独”显“独”。解“独”悟“独”,大有嚼头。
三、体验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深刻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独坐敬亭山》前两句的“尽”与“闲”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中的人山对视,脉脉含情,看似写山的“有情”实际是表现人世的“无情”。短短 20字,诗人那孤寂无奈之情就在那静谧的场景中显露无遗。
四、品味诗歌的韵律
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诗的音乐性必须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才能深切的体悟。《独坐敬亭山》“读”占鳌头,在通读,深读,精读,在了解读,理解读,感悟读上得花力气琢磨。
纲举目张,这之后教学设计文字稿,便如此地于独坐中酝酿而生了。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及课外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受到心灵的陶冶。
3、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课始,抽学生逐次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
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2、学生齐读诗题。
3、教师简介敬亭山。
二、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通读诗句,读通读顺。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3、再读全诗,自由质疑。
三、解“独”、悟“独”,“坐”出孤寂
1、解“独”进入情景:
解“独”:逐句找“独”,分句朗读。
2、悟“独”感受孤独:
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为什么现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四、析“看”想象,释放孤寂
1、相看想象:
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2、人山对话: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3、组织交流:
通过创设一个连续语境来展开组织交流。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