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9篇,欢迎参考阅读。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 上层社会 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 (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很多都把读书说的过于重要,也就产生了类似 范进中举 的悲剧。)
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
二、作者简介(见导学案)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三、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四、析题
标题五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辞”是一种文体,“兮”是一个虚词,在“辞”这种文体中大量应用,没有实际意义,“来”是一个助词,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归去来兮辞”五个字,就是“归去吧”的意思。
其实“归去来”这三个字,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
还有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正如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弟弟时说“他是我兄弟”,实际是说“他是我弟弟”,课本的解释实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
五、文体特点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其特点是:
特点:形式自由,句式整散结合。
四句为一小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以六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按三拍读。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出示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楚辞中的经典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了,请大家舒缓、抒情地读一读这句话,领会课文的朗诵技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举课文一例子: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可见,“辞”类文体的颂读,停顿分外重要,既要注意停顿的地方,又要注意停顿的时间,才能读出辞赋的抒情味道。
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
六、研读并序
Ⅰ、本文分“序”和“辞”两节, “并序”中的“序”是兼有的意思,“序”放在主体前,用来说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并列出来。
原因有四点: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总结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
第一个生是动词,维持;
第二个生是名词,生活。
古今异义:幼稚、**、人事、慷慨、寻。
特殊句式:遂见用于小邑——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被动句)
皆口腹自役——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判断句)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状语后置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解读课文中落实重点字词句式。
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本文,可以设定以下几个问题:①从何而归去?②为何要归去?③如何归去?④归去以后,如何?⑤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等等。
(1)从何而归去?明确:从官场而归去。
(2)为何要归去?
古人不是深受儒家 “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吗?
“田园将芜胡(疑问代词,为什么)不归?””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奚(疑问代词,为什么)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挽回、劝止),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3)如何归去?
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
(2)捋清辞的行文脉落。
2.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3)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 “归意”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②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从该辞的背景及辞的第一部分,我们均清楚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以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③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
“归去”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归去”。“来”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来”。文章从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归去来”。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四、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教学目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说文解字》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既然田园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作者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归隐田园?你们怎么看待他的归隐行为?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人教版《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辞 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大家很熟悉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吧,屈原面对楚国的政治腐败和自己的政治失败,选择的是宁死不屈,以自投汨罗江来表达对当权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对社会现实的的抗争以及对楚王的忠贞。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另外一位同样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他生长于社会动荡不安的两晋时期,同样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他又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呢?(学生都能明确回答)对这两位伟大诗人面对同样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我们更欣赏哪种选择呢?也许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加以展开讨论。有一句话说的好:诗言志。诗文要表达而且能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过他的《离骚》和其他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渊明也同样通过他的诗文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29岁入仕、41岁归隐、63岁辞逝”的陶渊明的最真的自白《归去来兮辞》,来分析陶渊明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谈谈我们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课堂探究阶段:
探究艺术特色: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巧用动词抒怀。(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在“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恨”表现了急切盼归的心情;“奔”字则生动地写出自己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那样天真;“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这么多的动词连用,正是当时诗人激动的快乐的心情的真实写照。]58BQ
2、学生二:写景状物抒情。(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在文中,有的是将主观的意蕴注入客观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物象结合起来,景物描写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心情自我表白的过程。“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这句中,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
当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 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3、学生三:直抒胸臆咏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_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4、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学生二:文中句式对仗工整,(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学生三:作者在文中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诗人却信手拈来,“不见有斧凿痕”。而“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却毫无用典之痕。
4、学生四: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一句里,用“遥遥”、“ 飘飘”这两个叠词,以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之情,颇见造语之工。(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5、教师归纳小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是一位“一生儿爱好天然”的人,在语言上尤其如此。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
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矫揉造作地高谈玄理更有意义。
学生一: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从诗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从诗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持否定意见的的同学的几种探究观点:
学生一,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的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陶渊明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试图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的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 ,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大加赞扬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这是陶渊明在社会交往中蔑视社会规则,甚至是狂傲的表现。(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赞扬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而否定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归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孤傲、清高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很强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拓展探究阶段:
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板书设计:
巧用动词抒怀
抒情手法 写景状物抒情
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咏叹
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平淡自然工致的语言风格 句式对仗工整
无用典和化用之痕
叠词
七、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是一个事实,文言文教学中无人,学了六年(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除了积累一定的字词、语法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积淀在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营养?这是否是对课标标榜的目标的极大讽刺?所以,文言文教学目的应着重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特别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 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同时设置了探究性的话题,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本设计有如下几个特色:
(1)有的放矢,突出预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设计大胆把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放到课后让学生独立掌握,这样,不但让学生对课文能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自己释疑的能力。
(2)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主动权。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3)以道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静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从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意志、能力、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本教学设计通过“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这一探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一起讨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行为和道德,通过探究,让他们找到人物形象中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地方,让他们明白人生和生命的价值。
八、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底气,以鲜明的执教风格为灵动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圣洁、隐逸,融儒、道思想为一体的隐士悠游图。精心的设计,独到的触觉,飘逸的教风和“立人”的思想,使这篇教学设计卓尔不凡。
1、真正体现以生为本。“设计”透彻理解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在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事先设计好的题目塞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共同确定探究课题。这样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放”而不“任”,应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原则。
2、追本溯源,全方位解读文本。作者把诗人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经纬度上,全方位解读诗人及其作品。于诗人,既塑造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阿形象,又公正评议其超然物外的归隐之心;于作品,既有对其艺术特色的鉴赏与探究,又有对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的探求与思索。
3、以文立人。作者的浓郁的抒情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飘逸的田园世界里。在这样一个“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童话世界里,作者任由学生像蜜蜂一样雀跃尽情地吮吸艺术的奇葩。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作者的精心设计: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领略了田园风光之美,又让学生在陶冶中体会了诗人似拙实朴,似朴实洁,似洁实逸的隐士风情。作者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学生心里树立起一座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丰碑。
但本设计也似有一点遗憾:在探究和评价诗人归隐选择的问题上,教师也应给出一个答案,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以突出教师的“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②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③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①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②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8226;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
二、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自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参考译文:
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通常没有粮食能储存下来,我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还没有平息,我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泽县担任职务。但没过多久,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不愿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冻受饿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背自己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挨冻受饿更痛苦。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迫;于是感到烦恼不已,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想着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日夜兼程地回去。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赶着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到冬,我只做八十多天的官。我想对这件事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就写了这篇文章,并命名为《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志受到形体的役使,那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漂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长满了荒草,松树和菊花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带着孩子们进入屋里,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子里的树木,我感到非常愉快。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门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兴味无穷,自有乐趣。拄着手杖走走停停,到处游息,不时抬头眺望远景。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回到巢中。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些什么呢?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时、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呢?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荣华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游览欣赏,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山岗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澈的溪流我吟咏歌唱。姑且顺其自然了结一生吧,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豫彷徨的呢?
四、文章主题探究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五、文章体裁探究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做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明确: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难以忍受,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3)余家贫,……
(4)“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最根本的。
2、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同学们也已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内容。那么我们现在再来明确
疏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学生相互讨论。
明确: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
3、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
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
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二、研读第1段。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三、研读第2段。
讨论三个问题: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四、研读第3段。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一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魏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序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一、教学目的:
1、诵读
2、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二、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1)然有归欤之情;(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蒋老师
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并序》译文及注释
学习文言文,学会翻译很重要。下面是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并序》译文及注释,为大家提供参考。
序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序文注释
(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5)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6)靡途:没有门路。
(7)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8)诸侯:指州郡长官。
(9)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10)见:被。
(11)**:指军阀混战。静:平。
(12)惮:害怕。役:服役。
(13)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4)眷然: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15)何:什么。则:道理。
(16)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
(17)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8)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19)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0)怅然:失意。
(21)犹:踌躇、犹疑。望:观望。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2)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
(23)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4)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5)仲秋:农历八月。
(26)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
(27)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文注释
(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
(3)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
(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
(5)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
(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
(7)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迷途,指出来做官。
(8)是:正确。非:错误。
(9)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10)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
(11)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12)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
载[zài]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13)稚子:幼儿。
(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
(15)盈樽:满杯。
(16)引:拿来。 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1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18)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19)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21)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22)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23)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24)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25)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2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27)情话:知心话。
(28)春及:春天到了。
(29)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30)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
(31)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32)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33)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34)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35)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3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37)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3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3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40)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41)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
(42)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
(43)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
(44)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
(45)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复:还有。疑:疑虑。
张郁钦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文法系,湖北武汉430081)
摘 要:本文简述了陶渊明的生平,并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二个方面分析了《归去来兮辞》所体现的特点。
关键词:赏析《归去来兮辞》;
中图分类号:T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02-0077-04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他,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初回到
序文说,自免去
。。宋韩子苍认,萧统的说法不可靠(见李焕《注笺陶渊明集》卷五所引)。陶渊明到底为何辞官归田?朱自清的说法是比较有说服力
家里以后的作品。前面有序,说明诗人出仕和归的,他说“:督邮之事,殆非虚构,而谓以此去职,则
田的原因,联系诗人的经历和作品来细续序文,我史家长大之词;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
(见们就能了解渊明的思想和这篇作品的深意。借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都耳”
)。在朱自清看来“诗人为什么要出仕?序文回答说因为“家贫”《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不肯
耕田种桑都维持不了一家的生活,谋生无计,这才束带见督邮”和“奔程氏妹之丧”这两件事对陶渊听从“亲故”劝告“出家”,出仕。序文讲的这些话是实情,萧统的《陶渊明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渊明二十九岁时开始作官,官职就是这“州祭酒”,作这区区小官是因为“家贫”。渊明五十三岁时写《饮洒》诗,回忆自已出仕的原因是“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从这些记载看,陶渊明出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贫”,出仕,那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大济苍生”,唯恐此生无所作为“,四十无闻”。这种建功立业的心情十分迫切,即使在他归田的头一年还急于事功,志在千里:“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即然苦于长饥而投耒学仕,为何又不肯久在官场呢?这就要对他辞官归田的原因作合乎情理的分析。萧统《陶渊明传》里是这样说的:“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日‘: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人接受”,认为符合渊明的思想性格。可惜,萧统的说法在渊明的作品里找不到印证,而且,萧统说的不见督邮“即日解绶去职”,与《归去来兮辞》的序文相抵触。
收稿日期:2009-04-19
),男,湖北大悟人,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文法系讲师。作者简介:张郁钦(1963―
明的辞官都是有影响的,起了催化作用,但不是渊
明辞官的主要原因,序文里说“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而且打算在秋熟以后“敛裳宵逝”。可见渊明的辞官这举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却志久决”。再说,渊明的“眷然有归欤之情”不自彭泽为官之日始,他历来对官场都是厌倦的。二十九岁时“起为州祭洒”,由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三十六、七岁时渊明在桓玄手下做官,但他很不安心,也是“眷然有归欤之情”,他唱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四十岁进的渊明在刘裕手下任军职,感到作官极不自由“,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他想过鱼鸟那样自由的生活,所以他下决心说“: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四十一岁时,渊明先在江州刺吏刘敬宣那里作参军,所在彭泽作县令,在参军任上,他的“归欤之情”十分强烈,高唱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由上可知,渊明的最后辞官不是偶然的行动,是他厌倦官场的必然结果,恰如朱自情说的“去志久决”。渊明的内心是矛盾的,为了生计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