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优秀2篇)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1

一、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纠正读误,再齐读。

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 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 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 应如何理解?

③、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④、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 应如何理解?

⑥、 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

(三)、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3、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4、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四)、总结教学,布置课外作业:

1、总结教学: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了。

现在老师对本文作一个简单的小结: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因此,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请大家抄一下。

2、课外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仁义礼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系统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体会孟子文章长于论辩、善于比喻的特色,学习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仁义礼智”的幼苗,并努力培养和发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领会性善论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定义与内涵:讲解“仁”是爱人、关爱他人的心态和行为。

实践与应用:分析“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分享有关“仁”的典型事例。

定义与内涵:讲解“义”是遵循道德原则、坚持正义的行为。

实践与应用:分析“义”在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分享正义实例。

定义与内涵:讲解“礼”是人际交往中的礼貌、礼仪和规矩。

实践与应用:分析“礼”在个人形象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分享礼仪实例。

定义与内涵:讲解“智”是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智慧。

实践与应用:分析“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享智慧实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系统讲解“仁义礼智”的概念、内涵及其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案例分析法

分析生活中的仁爱、正义、礼仪、智慧实例,加深学生对“仁义礼智”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仁”和“礼”的行为表现。

小组讨论法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仁义礼智”的实践方法与应用,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情景模拟法

创设有关“仁义礼智”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模拟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辩论法

开展小组辩论活动,探讨正义与利益之间的冲突及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估

课堂问答

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仁义礼智”概念的理解情况。

小组讨论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其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实践方法的探讨和应用能力的展示。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的行为,并分析其意义。

实践活动评估

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辩论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勇敢表现、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思维导图制作

通过思维导图制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诚信演讲

开展诚信演讲活动,评估学生在演讲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诚信的理解程度。

五、重点和难点解析

重点

深刻理解“仁义礼智”四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难点

如何将抽象的“仁义礼智”概念具体化,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真正培养和践行“仁义礼智”这些优秀品质。

六、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社会热点事件或历史故事引入“仁义礼智”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知

系统讲解“仁义礼智”的概念、内涵及其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案例分析

分享有关“仁义礼智”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实践活动

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辩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应用“仁义礼智”。

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仁义礼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制定实践计划,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课外作业

阅读相关材料,撰写读后感或议论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论证和表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