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优秀12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心理健康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减少劣性刺激

2.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以优化心理素质

3.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4.进行必要的心理测查,以了解心理状况

5.开展多种心理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教育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1.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的优化

2.有促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于学生主动成长

3.有益于校园的和谐、有益于社区的安定、有益于社会的文明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要求:

(一个目标、两种方式、三个结合、调动四个积极性、采用五条途径、从六个方面评估、需要具备七个条件)

1. 一是要 以育心护心为直接目标,即优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

2. 二种方式是指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问题防治两种方式并举

3.注意三个结合:面向全体与重点关注结合、个性化与社会化结合、实效性与趣味性结合

4.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社区这四个方面的积极性

5.同时采用五条途径:全方位优化环境、全面渗透育心与护心、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开展必要的心理测查、实施多种心理形式的咨询辅导

6.从以下六个方面评估效果:看性格是否优化、智力是否开发、心理适应能力是否强化、内在动力是否激发、心态是否健康化、行为表现是否转化

7.心理教育的科学持续开展,需要具备以下七个条件:上级有要求、领导有认识、各方有共识、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有必要的条件经费、有激励机制、有专业人士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缺乏必要兴趣,不主动参与,甚至想办法逃避,实践表明,这常常是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体育作为培养、发展健康人格重要的途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载体。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人们的一切活动均是以思想为主导的,当学生对一项体育运动兴趣欠缺时, 就不会主动表现这方面的能力。

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强健身体、塑造体形,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更是学生自我展示,培养自信心、自尊心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同时,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健康体质与气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展示自身运动才能和天赋,获得师长同学认同,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增长,反过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手段和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当代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王子公主,没吃过苦,所以一旦遇到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常选择逃避,培养和磨练其意志品质十分必要。 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其实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意志品格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精神魅力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够心态积极地看待面临的问题或困境,形成能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健康精神和完美意志品格, 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均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活动单人无法完成,必须要学会与他人配合来解决问题。 如,学生们常常需要针对不同项目与不同同学进行配合或竞争,在竞争、配合过程中自然需要进行感情交流。这个过程可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认识与相互评价意识,这既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健康人格的养成。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2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探讨。实践表明,应从如下环节着手:

2.1 首先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不断革新体育教学观。

传统体育教学,重视学生体质教育,也关注学生运动技巧、技能的培养,却常常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表现是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情绪的变化;没有对学生间差异给予足够重视;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不恰当,教学方式创新不足,给人以呆板的印象。 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即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坚持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 努力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参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情绪,树立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养成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均得到健康。

2.2 在体育教学中努力构建成功体验环节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应为学生营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是极为有利的。 实践表明,若让体育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复经历失败, 必然会给其自信心带来严重损害,不仅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还会对其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环节,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特长情况,让每位学生均能充分地展示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完成学习,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自信心。

2.3 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缓解和调节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学校体育教学活中,教师和学生间的接触直接而真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状态、意志、情绪、思想和能力等均会有所表现,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对竞争胜负结果的好胜心。这时,教师若只是依据表面情况简单地通过批评来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 即便学生近于压力有所改变,却难以取得实质上的'较好效果,甚至给学生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教师应当于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发掘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并运用适当的体育运动方式加以治疗。实践也证明,采用恰当的锻炼、运动方式,使沮丧、焦虑、压抑、忧郁和紧张等相对消极的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宣泄,使学生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2.4 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各类体育运动的技能形成均应遵循某种规律性。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某项运动技能的过程,由生疏到了解和熟练协调,最终达到能够准确运用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层面也会产生相应的兴奋、胆怯、紧张等情绪,甚至可能因缺乏毅力和耐心而产生消极心理。 这时,教师就应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予以化解。如,采用激趣法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采用竞赛法开展教学,使学生保持参与教学活动的不懈动力。可以说,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大有裨益。

2.5 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类游戏或训练活动 , 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体育教学多于开放空间当中进行,如果能让学生相互了解,对学生产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心理的极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消除闭锁的心理。所以,教师应多增设一些互助性更强的合作类教学活动,使学生们拥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并通过互相帮助,体验到团队的力量。 当然,在组织合作类游戏或训练时,教师应依据学生能力科学分组,以使小组间实力均衡,小组内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变能力帮助极大,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能使班级体的凝聚力得到提升。

3结语。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体育教学不断突破的未来教学主要形式,是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中华。浅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xx(35)。

[2]支川。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J].教学与管理,20xx(6)。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

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

一、教师基本职业素质及职业特点的要求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自身的职业角度)

(一)心理健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俄)乌申斯基

学生、学校方面: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良好生活适应的主要场所,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好坏。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互动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

1.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力量,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使他们能主动地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教学规律,而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心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明显提高;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或暴躁易怒等不良的心态,就会使课堂心理气氛紧张,使学生感到压抑,思维活动受束缚。 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愉快地向教师学习,甚至把教师作为祟拜偶像藏在自己心灵的深处。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摹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又缺乏分辨力,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教师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精神振作还是沮丧

兴趣广泛还是狭隘

性格暴燥还是稳定

意志坚强还是懦弱

果断还是犹豫不决

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

社会方面:现代教育理念赋予了教师以新的含义,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职业功能都发生了变革。

+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无人格根基的教育过程难以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教师的职能价值也发生了重心转移——从知识传授和文化传递转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职业开始人格化。心理健康素质已远远超越了局限于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而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而要使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比其他职业人群更具典范性,是经过了人格特征的扬弃的,是人格的榜样。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大多是社会观察学习性质的,教师在学生人格形成中肩负了其人格社会化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这些人格特质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感染学生的人格,有赖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支持。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哪些人格特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哪些是必须予以隐藏的。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心理健康是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

压力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当的意识和行为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诸多职业中最具高压力和多应激性的群体。教师职业压力将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情绪,增加消极行为,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职业之所以具有高压力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压力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面临一定的生活事件和情境,所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

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无生涯性。即指教师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难以有晋升的机会,所有教职员的身份都几乎相同,并且长期固定在同一种工作上,角色局限化。

(2)高独立性。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中的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必须以自己的认知、思想和行为去面对学生。教师与外界合作的机会很少,并且该种特性贯穿于教师生涯的每个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3)工作对象的强同质性和高差异性。教师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身心发展各方面相近的学生群体,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又是很大的。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的矛盾因此而突显、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

(4)与工作对象的年龄差距呈增大趋势。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所面对工作对象的年龄等特质变动很小,而与此同时教师的年龄在不断增长着。这就会不断引起教师的再适应问题。

(5)强示范性。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眼中都是学习的资源,特别是在潜移默化特质较强的人格方面,尤其是在教师职业价值重心逐渐从传道、授业、解惑转移到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的现代教育环境下,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教师的自我概念同一的困难,并因此而容易造成教师人格与角色的困扰。

(6)时空相对无限性。教师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远远大于其他职业。虽然在表面上教师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支配,但鉴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教师的每个时空段都几乎不能完全摆脱其教育工作的性质。此外,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也是教师的'社会化过程,由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危机,遭遇到各种不适应状态,如职业倦怠期。

2.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必须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具备其应有的角色是个体社会化合理的重要标志。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其特定的角色要求。这种职业角色是以有益于教育和社会进步为指向的。如在社会文化中教师要扮演促进文化进步的角色,在学校中要扮演以学生利益为前提、献身教育事业、信守教育信念的角色,如学生学习的发动者、促进者、人格塑造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父母形象、朋友与知己、学习者等等。大体可概括为教学与行政角色、心理定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些角色具有导致角色冲突和压力的重要特点,从而成为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

(1)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由于教育成果体现的延时性和无形性, 教师难以判断成就目标的达成与否,难以预测自己何时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这种成就动机的延迟性满足,使得教师的育人角色的责任范围无限扩大,从而与教师成就感的满足形成一对矛盾。

(2)教师角色期望的严格性。角色冲突的性质是导致角色冲突的基本原因。教师的角色期待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人们眼中的好教师、优秀教师、合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脱离现实的,与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的概念形成反差。因此,教师作为基本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体的人的需要必然与理想化了的教师形象冲突,形成压力。

(3)教师角色的易混性。

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标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致使教师的角色扮演无所适从,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明确的角色期望,如教育理论要求发展每一个学生,而教育现实要求升学率。

其次,诸多教师角色中,有许多角色是相矛盾的,即两个角色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同时提出两种相反的或难以协调的角色行为要求,如朋友角色与权威课堂管理者角色。

(4)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多重角色除易产生角色混乱外,还会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能力提出高要求。这就使得教师角色要求过多,角色负荷过重,超出了教师能力所限,且在角色中,社会要求扮演的角色与教师自身价值系统所认同的角色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即产生了角色内冲突。由此造成的教师认知失调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次,社会公众所认同的教师形象对教师本身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价值体系中也在追求着这种形象,但理想化教师角色的难以实现性与教师人性决定的实现程度构成了冲突。(蜡烛、灵魂工程师、)

现代学校功能的嬗变

校本管理、自主发展、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

现代教师的角色

教育工作者

课程开发者

教育研究者

心理辅导者

现代教师的要求:理性、智慧、实践能力、亲和力、感召力、国际视野

3.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1)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是由教师的基本职能,教师的劳动对象和教师的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教师的身心健康,即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主要是指教育周期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说明了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表现为教师将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影响和感染劳动对象,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就决定教师要有创造性。教师劳动具有情感性是教育劳动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只有在长期的、连续的教育过程中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才能提高教师威信,增强教育效果。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信息化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知识更新速度及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这对教育、教师职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教师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主重要诱因,且加剧了原有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从而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社会要求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解除学生的信仰危机与教师理论缺乏的矛盾;

社会提供的个人发展机遇的增多和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心理冲突;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和教师教育上的“有心无力”的无奈情绪;

社会要求培养具有新知识、新技能的劳动者和教师的知识、技能老化趋向的冲突;等。

信息化社会获取知识的多渠道性使教师逐渐丧失了知识权威的形象,进而引发了教师职能的转移和教师权威性的损毁,使教师工作的操作发生困难;

其次,知识的高速更新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压力。而在无形增大压力的同时却缺乏对教师应对方式的指导及对教师的支持和帮助。

再次,教育系统由于社会的变革也不得不进行自身的变革而求得适应与发展,而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并不完全适合教师的实际,致使教师的适应产生困难。如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在现实中执行的更多的是教师的义务,教师的权利却得不到保证。此外,社会价值导向的市场化加剧了教师对自身理想的角色模式的困惑,传统教师人格的破坏引起了教师新的角色适应问题。

三、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量调查研究认为,教师心身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群要差一些,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躯体化症状等方面。因此,教师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个体,无论在职业发展方面还是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方面,心理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4

指出对方错误却被谩骂

四年级的孩子龙龙有一次去坐公交车,却发现车上有个阿姨正在嗑瓜子,而且直接把瓜子壳扔在了车厢里。充满了正义感的龙龙毫不犹豫地走上前说:“阿姨,您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把瓜子壳扔在车厢里,这样不卫生。”

结果,令龙龙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这位阿姨非但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反而破口大骂:“要你个小孩多管闲事!……”一系列难听的话让龙龙一下就愣住了,而整个车厢里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

于是,这个孩子困惑了,他在自己的作文里这样写道:“老师不是教育我们在公共场所不能随地乱扔果皮纸屑吗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5

中职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塑造和形成期。由于这一阶段中职生的心理及其行为处于不定型期。因此,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学习的不适应、对职业、社会缺乏认识等问题。这些问题靠单纯的心理咨询无法解决,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方法,既能有效衔接课堂,成为延展课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20xx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xx-2020年)》指出:“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之后,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展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因此,选取一种可以让学生去自己去操作,他们本身既是学习者,又是教授者;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教育方式。本文认为微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

一、 微电影的含义

微电影是控制在10分钟以内的视频短片。它将多种艺术元素进行融合,采用电影的制作手段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情节。且适宜在移动状态和碎片休闲时段观看,深受中职生的喜爱。

二、 微电影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的意义

(一) 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满足学生对表演及导演的心理需求

微电影不仅易于拍摄,也易于制作。中职学生不乏才华横溢者,而他们中的多数又都是新媒体的拥护者,微电影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既能带给他们快乐,又能学到各方面的知识,微电影能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二) 自创自编的微电影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微电影的`题材为学生遇到的事情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同感。对观看的学生而言,也能获得解决的动力与途径,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三) 简短完整的故事情节成为心理课堂的生动案例

微电影作为教学案例,比角色扮演更具真实性,比心理游戏更有感染力,学生对画面和情节的记忆更深刻、更持久。

(四) 微电影的运作形式成为心理课堂的有效延展

制作过程分为,学生构建制作团队进行剧本编制,教师审核后,由学生进行编排与录制;录制结束后,团队进行心得分享;后期制作后要形成光盘资料存储,并在全校范围内公映。

三、 微电影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一) 团队组建

团队是拍摄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因素,选取合适的成员,既能相互配合,又能性格互补,关键是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对即将从事的工作的热心,这些将成为微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剧本编制

团队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剧本的选题,这样可以集思广益,选题既可以选取学生在学校、家庭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围绕梦想等励志主题进行正能量传播,编剧初稿完成后由教师指导,编剧人员进行剧本再修改,最后定稿。

(三) 电影拍摄

选取适合的同学担任演员演绎,团队成员做好心理支持与后勤保障工作,最后呈现出一部符合题材的、学生自己参与的原创微电影作品。

(四) 后期制作

使电影效果更好呈现,团队成员还要学会电影的后期制作,这时微电影的制作进入一个倦怠期,学生兴奋之后的疲劳、对新技术知识的排斥,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易怒的情绪,因此,教师的心理疏导与技术支持成为度过这一阶段的关键因素。

(五) 感悟分享

感悟分享为微电影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虽然操作完成了微电影的制作,但是却未必能够归纳出在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自省、学会思考这种人生体验,通过感悟分享,挖掘学生背后的成长。

(六) 影片公映

选取有指导意义与影响价值的微电影全校范围内公映,使学生有机会看到自己身边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之后,部分影片将作为案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学生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心理辅导。

四、 微电影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反思

将微电影引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完全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在无形之中迫使学生主动成长,教会学生合作。另外,微电影的活力也将赋予心理健康教育一场富有生命力的改革。

当然,在微电影的制作与实践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下问题:第一,微电影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所以微电影的选题一定是积极、乐观,弘扬正能量;第二,微电影的录制与后期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要做好多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第三,微电影的创作与录制需要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力量与技术能力有一定要求,不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展开。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6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据调查,在我国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下面几方面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个体一旦遇到重大的“生活事件”,个体心理就会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不平衡状态。这时应通过自我的调节或者他人的疏导,消除心中的不平衡,而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使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得到维护,也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学校的课业过重,学业竞争激烈,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学生背负的精神压力过大,努力付出得不到好的回报,自卑和恐惧的情绪产生,会使学生进入不平衡的状态,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此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敏感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对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对于异性的困扰,也就是说感情的困扰。青少年时期属于花季雨季时节,生理各方面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性意识等也慢慢开始成熟,对异性会产生好奇,交往之间带来的困扰,随之也会带来许多感情的烦恼。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等等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夫妻之间矛盾日益增多,争吵越来越多,温馨越来越少,缺乏很好的沟通,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心理会逐渐产生压抑、愤恨,不安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习,易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而且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时代,黄色网页,影片,书刊,暴力游戏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学生辨别意识的不强,很容易受这些不健康文化的感染,从而产生暴力,愤怒等心理状态。这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中小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时给予消除,任其长期积累,超过其年龄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切切实实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案例分析

案例:D,男性,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亲眼看见许多同学被埋在废墟里,有些同学在地震中丧生,自己也被屋顶的横梁砸中了左腿,后被送到外地医院做了截肢手术。术后恢复尚可,安装假肢后能拄着拐杖行走。手术后三个月,求助者情绪非常低落,很悲伤,害怕回到学校上课,认为学校是个很危险的地方,很不安全。自卑,觉得自己缺了腿不如别人,认为将来没有什么出息了。每天闷闷地坐着,不愿看书,也不愿意看电视,也不与他人交往,不愿意和别人说话。睡眠、饮食差。在父母的要求下前来咨询。

对以下问题做出简要回答:

1、首次心理咨询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2、目前该求助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

3、对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恰当的方法有哪些?

1:首次心理咨询时应注意的事项是接纳与倾听。

咨询时应该采取理解、宽容、真诚、接纳的态度。要能够接纳、认识、澄清求助者的消极情绪。根据求助者当前遭受地震后的感受和体验,建立起融洽的咨访关系。准确地理解小男孩的`感受,真诚地表达出对他的关注,有助于小男孩的自我成长和咨访关系的深化。

2:目前该求助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情绪问题。

该求助者害怕回到学校上课,说明他的社会功能受损,丧失了安全感,学习动机下降。自卑感强,沉默寡言,消极悲观等消极情绪影响严重,初步确定是属于严重的心理问题。

3:恰当的方法有:鼓励宣泄情绪,引导接纳现实。

小男孩属于震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心理危机主要问题来自安全感的大幅降低,在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很关心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如认为学校是个很危险的地方。其次是情感的休克,引导他与同性别的孩子可以通过轻抚身体,拥抱等方式来增加其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其情绪体验过程,慢慢抹去心灵的创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宣泄出自己的情感,接受震后的现实,接受假肢的现实,但是要引导他不能过于消极,举例子证明假肢的人也会有成功的机会,使之相信世界还可以是美好的。鼓励其多交往,多和小朋友玩耍,打开心结,慢慢地进入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7

1、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心理辅导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化。

(2)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现代教育起来越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个性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或民族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就意味着有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所以,当代世界教育越来越注意促进人的精神解放、独立个性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从国内目前改革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或是创造教育、愉快教育和爱的教育,都无不把侧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其主动精神和能动性的追求上。而心理辅导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值得重视。因为辅导本身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为目标的,在辅导过程中,协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确立目标,恰当地表现自我、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所以,开发心理辅导这块领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的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辅导并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换位法,与被辅导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2.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决定了它必将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人格发展的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需要,它成为个体积极摄取文化信息的动力源泉,必然推动人格发展,接收心理辅导所提供的正确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又使主体更自觉、主动地接受心理辅导。因此,人格发展总是与心理辅导的要求指向一致,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开放。

②心理健康教育能维持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体的需求,沟通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影响学生同伴的行为方式,求得最佳适应。自我意识障碍是导致人格异常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人的认识过于固执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为无目的,自制力差,经常处于冲突焦虑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则绿化了这片人格的荒漠,使其消除这种心理障碍。

③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和调控,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检验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实际,或出现个别偏差时,心理健康教育则会协助学生及时调整,从而使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调控手段,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还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影响是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增大的。认知水平低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便逐渐增大。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资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包括四个方面:智慧、情感、创造和超越感。学校教育则侧重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亦即开发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但学业失败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通过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创设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创设尝试情景,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从而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制作,一次角色转换,都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它是潜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 因此,自主选择、成功体验能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有单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的角色存在,但不应该有单独的心理教育教师存在。因此,国家和教育部对心理教育的要求应该是对基层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是对教育管理者的起码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8

从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角度出发,全面阐释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情操和人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集体协作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形成良好性情等方面的作用。

一、前言

在学生阶段,一般来说是一个人处于生理和心理皆不成熟的阶段,在情感和意志品质上也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他们的心理状况随着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情况等变化,在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之间变动,其主要表现为不太适应新的环境、缺乏自信或过度自信、轻度失眠、焦虑、猜疑心过重、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方法不当、轻度忧郁等,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他们往往表现出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对挫折和逆境不能承受,因而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难于适应。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音乐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独特的作用,其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和无法比拟的。学生阶段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时期,对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极为丰富,而这些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又是与他们的需要、愿望、动机相关联的。音乐对于调节他们的情感、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音乐教育作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它是以音 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它包含了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并对其起发挥作用:从物理学上看,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含有各种频率的机械波。具有一定规模和变化频率的声音振动作用于人体各部位时,胃、肠、心脏、脑电波等随之产生和谐共振,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各器官的紊乱状态改善,促进身心康复;从生理学角度看,节奏活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音乐的节奏可以明显的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如呼吸速度、运动速度、心率等。当优美的音乐声波经听觉器官转换成生物电信号作用于大脑时,会提高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促进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从而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健康情操和人格、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集体协作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形成良好性情等方面。

1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健康情操和人格

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们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比如,通过给大中学生欣赏电影《贝多芬传》,可以使学生了解贝多芬精神并从其音乐作品中获得优秀的品质,懂得“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你自己”的道理,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战胜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在转化所谓的“问题学生”时,运用好音乐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辅助教育功能,克服部分后进学生的闭锁心理和畏难心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发挥音乐的直观优势,可以轻轻抓住学生的耳朵,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一种情感涟漪和感情共鸣。“问题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愧不如、丧失信心的自卑心理和胆怯行为,通过聆听某些歌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这些学生的消极心理。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音乐教育加强学生的情绪调适是十分重要的。

2音乐教育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具有表达障碍和心理困扰的青少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我表达障碍和自我评价的低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接受自己,也不能成功地与其外部世界建立正确的联系,因而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障碍。

采用音乐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音乐可 特别是在集体的音乐活动这种无威胁的、安全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念和思想。在音乐教育中通过使用各种音乐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的体验对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音乐教育可增强学生集体协作观念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正如我们创造音乐一样,音乐也塑造着我们,音乐促进和矫正各种社会交往,音乐开辟了了解人们情感世界的特殊渠道。一方面音乐创造了增强亲近感、减轻个人孤独感的友好气氛,消除了交往中的紧张心理,容易使学生的内心世界相互敞开,彼此沟通,进而产生坦诚相待的健康心理倾向。

音乐教育活动通常是集体参与的活动,这种共同的活动过程又常常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密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因为音乐的本质要求参加者的密切配合和精确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误或失败都会马上导致音乐效果的`不和谐与失败,而且这种不和谐与失败会立即反馈给每一个参加者的耳朵,造成听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快感,音乐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强迫所有参加者进行完全的合作,并迫使人们控制可能破坏音乐和谐的任何自我冲动和不良个性表现。因此,参加者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泛化和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另外,音乐的魅力和愉悦性也会吸引那些社会性退缩的学生参与到音乐的社会活动中去,从而改变其自我封闭状态。

4音乐教育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心理上和个性趋于成熟,要求独立自主的活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进一步提高,情感体验也十分强烈。音乐教育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创新实践与感受体验的广阔空间。音乐教育活动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扩充大脑的思维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审美情趣、人格修养、实践和创造能力。如果在音乐教育中加入影视,将更能体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可解决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让学生更直观地在互动中享受音乐、感受音乐、参与活动、体验快乐,真正实现快乐课堂,从而满足学生极强的“体验饥饿和“求知欲望”。现在人们非常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音乐活动是开发右脑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可以减轻左脑负担,预防和治疗因过度使用左脑而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潜在作用。

5音乐教育可陶冶学生形成良好性情

音乐教育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虽然,不能完全像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等,如多听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

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格的完善。学生是完成人格构建的重要阶段,是不断扬弃旧我,积极发展和建设新我的时期。因此,完善人格的铸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音乐在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方面可发挥其重要作用。早在西周的“六艺”教育中,就认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孔子也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音乐不但是人格铸造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完善的境界。

四、构建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体系

随着认识能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文教育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校想构建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体系,能够把音乐教育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目前,迫切需要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不断完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其独特而更大的贡献。

首先,应建立音乐教育心理咨询平台,让学生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需求什么形式的音乐抒发自己不同的情绪。如雄壮豪放的进行曲能催人进取;旋律优美的轻音乐能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等;然后,成立音乐教育社团、协会,把音乐爱好者集中培训与指导,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他们去开展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更有协调力,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让学生互相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支持达到改善和适应社会的心理目的;最后,通过音乐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调整,积极面对现实,从根本上调整他们的心态,塑造良好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质。

五、结语

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栋梁、祖国的花朵。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全国人们的关注。它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使众多的栋梁之才在学习领域、人际交往、自我方面经受忧郁、困惑、浮躁、自卑、恐惧、压力和无法适应等多方面的折磨。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和导致休学、退学甚至产生叛逆、自杀、攻击等过激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更阻碍了他们健康成长和为社会贡献自身才能。

面对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面向学生这样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群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音乐教育,构建音乐教育体系,对于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消除人际障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对于解决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将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9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应用

柯尔文手势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且准确地理解基本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解决唱不准音的问题,同时也能为学生未来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二、柯尔文手势的特点概述

1.柯尔文手势的特点

“柯尔文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约翰柯尔文(JohnCurwen,1816-1880)首创,它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音阶唱名,在视觉空间上把音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

2.柯尔文手势的动作细则

柯尔文手势利用从腰腹部到头顶这样一个跨度,将八度音阶合理安排,其具体动作如下图所示。

三、柯尔文手势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于柯尔文手势的运用,首先应体现在帮助学生建立唱名、音高和对应手势的练习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1.即兴单音练习

教师可以即兴做出一些单音的手势,学生则看着手势演唱出该音,如do音:即教师在钢琴上弹出该音后,学生边唱,边作出do的手势并放于腰部,以此类推进行其余各音的练习,或是由教师在钢琴上任意弹奏一个音,随即让学生唱出此音并做出相应的手势,这些都需要学生“眼疾嘴快”。

2.音阶练习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用手势辅助练习,提示学生把音唱得连贯,不能因为做手势就把音乐感觉破坏了,在适当的时候更要注意换气。除此之外,教师还能运用柯达伊手势对“跑调”的学生进行提示。

3.即兴的卡农(轮唱)练习

具体步骤如下:教师伴随着手势即兴慢唱旋律,学生在教师歌唱拍后模仿,即二声部卡农,锻炼音乐记忆。实际上,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互相做接唱练习:由一部分学生边做手势,边唱歌曲的前一个小节,另一部分学生则注意力高度集中,紧接着唱下一小节,这样的轮唱练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四、柯尔文手势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有人曾做过一项针对已毕业幼师专业学生的在职问卷调查,证实柯达伊教学法与柯尔文手势的重要性。调查显示,有57.1%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柯达伊教学法适用于幼儿音乐课教学,而关于柯达伊教学法与普通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方面的比较中,前者更以56.6%优势取胜,获得广泛青睐。

五、小结

柯尔文手势不仅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同时也更易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操作,这种教学手段简便易行、生动有趣,是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各个年龄阶层的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和内心听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作者:刘惠敏 单位:广东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玲玲。幼师专业视唱教学中“柯尔文手势”的妙用[J].音乐大观,20xx(10).

[2]胡文娜。运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23).

[3]邱金玉。柯达伊教学法在我国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山东地区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论文,20xx.

[4]潘晶晶。浅谈“柯尔文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OL],20xx.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0

心理健康又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学生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就可以发挥更高的学习效率,心烦意乱,灰心绝望,其学习活动往往事倍功半。小学阶段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时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但由于人们往往只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心理健康却常常被忽视,致使当今部分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而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则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1多角度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1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学生:小学生对老师往往是由衷的崇拜,加上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极善于模仿,所以,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性情温和、情绪稳定的教师,往往博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对他们的教育也易被接受。反之,则会给孩子造成坏的影响甚至心灵的伤害。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改善自我个性品质,学会控制自我不良情绪和习惯,每天都以一个温和安详的自我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感染和教育学生。这是一种自然的、默契的心理沟通。

1.2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品质,教师要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亲人、孩子。小学生年龄小,他们渴望关怀,渴望爱。波丁沙托说过:爱是生命的火花。 特别是对班里的“丑小鸭”,要多给予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以安全感和亲切感。他们才会真正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和你说说悄悄话,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教师也就可以有的放失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师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和社会,对什么都跃跃欲试,这样,就产生了种种需求。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遭受来自内在的压力增加,心理就会受挫伤。”因此,教师在各项活动中要适时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成就感,自始至终有一种好心情。良好的情绪是消除心理不健康的灵丹妙药。如果活动是出于学生自己的愿望和兴趣,活动的形式、过程都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要求,在活动中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身心就能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教师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命令他们,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泯灭,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4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和错误:从心理定向看,人们总是喜欢选取以肯定形式发出的信息,而对否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学生对于肯定性评价的心理反映应是愉快的,乐于接受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差,常常会出现不遵守纪律等行为。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处理,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而应以冷静温和的态度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用鼓励的口吻提醒学生应该如何做,对基础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进步,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2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沟通

日裔美籍华人教授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最大伤害,莫过于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而社会的`亲密性一旦瓦解,人们就自然而然地丧失对本团体的责任感,产生一种失落、孤独情绪,最终导致人 只有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才能形成团体凝聚力。在班级当中,学生间自由地互诉衷肠,彼此发生认同,就会产生亲密感。由此看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教会学生交往则是实现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学生需要与成人交往,更需要与同伴交往。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友好相处,为今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注重教给他们交往技能,提供心理沟通的机会,确保学生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1丰富学生交往经验,学习交往技能: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娇生惯养,是“小太阳”,“小皇帝”,心理素质很差。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易与同伴发生磨擦,可又不善于解决。这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为他们提供机会解决。如有的学生自私,我就让学生每人带一本喜欢的课外书来,并介绍给大家,大家交换着看。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交往的乐趣,又有助于培养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有的学生胆小,内向,不会主动交朋友,我就通过做游戏来促进同伴间的友谊,从而不自觉地促进了学生间的心理沟通。

2.2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的学生会出现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倾向,这样势必影响学生间的心理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懂得“山外有山”的道理。明白只有不断努力,谦虚好学,取长补短,才能学到更多的本领,才能处理好同学们的关系,实现友好交往。总之,处理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就能创造良好的、积极的、愉快的氛围,建立一个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集体,从而实现师生、同学间的心理沟通,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摘要:近年来, 我国有许多孩子因为心里障碍患有自闭症和抑郁症, 大多都是小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所以, 小学教育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细心呵护和关爱学生, 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管理; 班级管理策略;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学校不要单一地只注重学生课堂上文化知识的学习, 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的发展, 才是学校主要教育理念。所以,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小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重要阶段,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让学生熟悉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全面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渗透, 及时让学生了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成长。

(二) 有益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效率和就业方向起重要作用, 学生在各个方面技能的发挥离不开健康的心态和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是每天都会学习热情、工作积极乐观, 做事效率自然就高。心理不健康的人总会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胡思乱想, 课堂学习不认真和消极的工作态度, 进而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效率。

(三) 有益于预防心理疾病

防止和抑制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多数人心理疾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因素引起心灵创伤, 长期积累产生的。教师或者家长在学生身边察觉学生日常生活语言行为表现异常的时候, 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使心理病变有苗头的时候得到抑制和消除, 如果发现学生不愿意说话, 不愿意与伙伴玩耍, 而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 家长不要忽视, 而要及时带学生让心理健康咨询师进行治疗, 让学生轻松、欢快地成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 学校班级教育和制度管理

部分民办学校由于经济条件问题还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生不了解心理健康的与身体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重视课堂说教的教学方式, 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教育做人思想道德方面欠缺, 使部分学生心理扭曲, 不想成为班级或学校知识的佼佼者, 却想着成为班级甚至学校打架的称霸者, 很多学校忽略其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打架斗殴等现象发生频繁发生。甚至有很多高校学生校外打架, 新闻已报道其事件致使有人受伤甚至死亡, 以至于几个家庭失去了孩子, 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责任, 这些学生就是小学心理健康未及时教育, 致使做事不理智, 酿成恶果, 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社会未来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

(二) 家长疏忽教育指导

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疏于和学生的`沟通和教导, 通常情况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接送学生上下学, 学生的爷爷奶奶由于年纪大传统教育观念思想较重, 不了解社会发展现状, 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些家长认为, 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单纯学习知识长, 学生在家长身边就不必重视教育。其实不然, 家长才是学生的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学生都会以家长为榜样作为学习对象, 甚至有些学生家长只顾及自己享乐, 把学生丢在家里不管不顾, 或者家长因为感情纠纷, 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离婚, 给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学校班级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

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而且需聘用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小学教师集体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 尤其是学生的班主任, 学生班主任陪伴在学生身边时间较长, 每天每次课堂上教师都对学生心理健康细心的教导和鼓励, 积极主动对性格差异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渗透, 学生用心地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二) 家长细心沟通和教导

像学生放学、周末节假日休息、寒暑假期在家里的时间段, 家长要用心对待学生心理思想方面遇到的问题, 如学生看书、做作业、游玩时遇到疑难困惑等问题, 家长要细心分析和指导;如果学生犯错误, 家长一定不要对他指责和谩骂, 更要耐心告诉学生问题的关键性, 错误的原因和后果,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成长。

四、结论

学校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和创新,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和指导, 家长对学生用心呵护和鼓励, 进而使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秀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新教育时代, 20xx, (6) :29.

[2]张晓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魅力中国, 20xx, (26) :168.

[3]李艳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青苹果, 20xx, (03) :98.

[4]李步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学周刊, 20xx, (23) :167.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2

苦等两个小时没有一声“谢谢”

前不久,同样是四年级的学生小伟在一次放学回家的途中碰到了自己的叔叔。瞧他在寒风中等在路边,小伟觉得很奇怪,就跑上前去问。叔叔掏出了藏在衣兜里的皮夹,对小伟说:“捡到了一个皮夹,里面有两千多块钱现金,我在等着失主来领回去。”

小家伙被叔叔的拾金不昧感动了,于是,他决定跟着叔叔一起等待失主,结果这一等就是整整两个小时。最后他们终于见到一个焦急的中年人回来找东西,两人赶紧迎了上去。

结果,那人拿过皮夹先是怀疑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着急地核对钱物,看看没少什么,转头就走了。小伟有些愤怒了,他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们等了那么久,他连一声谢谢都没有,以后再也不做好事了!”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培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该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呢?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在中小学渐渐地增多起来,就是一些孩子常因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如家庭关系、学习、交往)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许多家长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的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庞震惊的心理品质,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对今后参与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过去,我们把心理受承能力单纯看作是一个思想修养问题,一般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开展工作。事实上,它首先是一个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动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

我认为,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还给孩子,是提升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前提。要知道,孩子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中的一员,他除了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外,还应该为家庭尽上自己的一份义务,包括做做家务,为家长分担一些忧愁,关心父母的健康等等。

只有在生活的磨砺中,孩子才会切身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初三和高三的毕业生,那可是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谁还敢叫孩子做家务呢!然而,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长时间地使用大脑,很容易引起大脑疲劳,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效率。

让孩子做做家务,其实是再好不过的放松方式,家长何乐不为呢?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比如,偶尔偷一次懒,让孩子来照顾你;家长出差的时候,不要为孩子储备好一切生活物资,也不要把孩子托给人照顾,只把钥匙留给孩子,一切就“OK”了,相信孩子会慢慢地学会照顾自己;下雨天,孩子忘了带雨具,家长就狠狠心让孩子自己冒雨回家,即使因此感冒,也没什么,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呢!孩子的路就让孩子自己走吧!你不给他机会,他永远长不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