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说。
2、再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4、默读课文,找出不太理解的词语,与同位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指导理解如下词语:
滚瓜烂熟: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一点也不灰心,充满信心。
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
勤能补拙: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
5、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生字:
2、认真观察字形,�
5、学生动笔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目标:
1、 运用传记知识解读课文内容,包括罗曼·罗兰的生活经历、学习情况、思想变化。
2、 了解作者茨威格。
3、 学习罗曼·罗兰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态度和崇高使命感。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是谁吗?他就是茨威格。
【作者介绍】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认识罗曼·罗兰和高尔基等人。茨威格的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象棋的故事》、《危险的怜悯》、《一个女人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读者描述他看了这个小说后的感受“我呆呆地坐着,头脑一下子如同被雷击,灵魂忽然间就像被抽空”,所以,请同学们有空一定要读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被翻译成《巫山云》,被拍成中国电影,由徐静蕾和姜文主演……,高尔基写信给茨威格说他读了《巫山云》后是多么激动和惊叹:“这个短篇那种惊人诚挚的笔调,那片对于女人的超人的温存,那派对于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表现力,把我深深地打动了”。而且,高尔基还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讲讲这个故事﹚。茨威格制作生产出一大群丰美多姿、感情奔放而又命薄缘悭的女性。他自己本人的性格也像女性一样敏感细腻而又有几分阴柔,是人� 这使得他在希特勒的铁蹄下于1942年和年轻美丽的妻子自杀于巴西。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也很出名,如《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自己生活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人物传记《罗曼·罗兰传》。
【课文分析】
师:罗曼·罗兰和茨威格之间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好的,经常通信,正是茨威格对罗曼·罗兰的理解与尊敬,使他写了《罗曼·罗兰传》。现在,我们来看看罗曼·罗兰的求学时代,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成就了罗兰一生的宏伟事业。课文大家已经看过了,现在请同学们看看罗曼·罗兰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思想意识形成的阶段:大学时代。罗兰是在哪里上的大学?
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师:非常正确,别看它挂了一个“师范学校”的词语,这可是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法国最渊博的学者都出身于高师。现在,请同学们概括一下高师有哪些特征?﹙给3分钟时间思考﹚,第一段就是写高师的教育特点。
生:①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②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富有成效的结合,被继承了下来。
③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
④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⑤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师:概括得很好,学会了删繁就简,找出了关键信息。总之,高师就是以它的这些严格特色来培养杰出的人才的。那么,罗兰在高师到底学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交了什么朋友,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你们理解的大学生活教育来安排层次,比如学什么专业,受到了什么训练,与什么人交往,思想上有什么修炼等。首先,我们看第二段,这一段主要写罗兰在高师的什么情况?这情况是怎样的?给大家3分钟时间阅读思考。
生:这一段主要写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学习,选定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影响:①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②他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活跃历史的特殊才能③获得善于剖析现代文化的本领。
师:接下来写了罗兰在高师的什么情况?情况怎样?
生: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同窗好友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情况:①在高师,在充满着神秘热望的交谈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②他们彼此激发着奔放的热情和增进着对世界的极其严肃的理解。③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就是要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④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爱好。他们迷恋莎士比亚,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对托尔斯泰倾注了仰慕之情,把他当作剖析自己一生和牺牲自己一生的偶像。
师:这些都是从外部环境写了罗兰成才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之外,那么,罗兰个人的 ②具体情况﹙A 罗曼·罗兰被认为在描述历史方面有着巨大的才能,他还特别醉心于文化史的描述;B 他对一切知识充满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C 逐渐形成了永远忠于自己的自由世界观。
师:同学们很认真,整篇课文我们就像庖丁解牛那样地剖析完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却远远不止这些,一个永远对世界热情,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伟人,他的人生有跌宕起伏,但始终充满了火一般的热情,追求正义,同情弱者。现在我们看看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二、检查预习
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
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2)上阕写什么?
(3)下阕写什么?
(4)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3。解决学生质疑。
三、内容分析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明确: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日。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词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2。上阕写什么?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其中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下阕写什么?
明确:下阕——怀人(抒情),朱阁、绮户(实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明确:苏轼一生坎坷,宋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不过苏轼的心胸是旷达的,毫不悲观,结句完全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
5。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6。提供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想像。
7。小结“词”。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8。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提出背诵要求。(提名试背、师生齐背)
三、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评价
xxx(江苏通州市教科室)
江苏省xx高级中学xxx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xx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课堂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倘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 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查字典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索,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炼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炼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习过程大大缩短。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二、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平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像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像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驰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平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自学认识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鸟儿亲切相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意趣。
重点难点:
仿造课文片段练习说话、写话。
理解文中各引号的不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录音)同学们,美丽的清晨,在郊外、在公园,你的身边处处充盈围绕着这些声音。听,是什么?
对,那是鸟儿在鸣叫。仿佛一首美妙的乐曲,又好似在向人们倾诉些什么?你能听懂它们的话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鸟的世界,感受一下鸟的语言。
(揭示课题)一起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质疑梳理: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2、根据学生提问,指导归纳梳理:
老师这里有一些关键词给大家,看看你能不能将这些问题归归类?
(给出“鸟语”、“‘我’→鸟语”、“鸟语→‘我’”等)随即解释关键词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
三、精读理解,感悟体味:
1、“鸟语”是怎样的呢?文中有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出示:布谷鸟——布谷布谷喜鹊——喳喳喳喳)你还知道其他“鸟语”吗?(随即板书:燕子——唧……)
2、鸟儿的话,有人能听懂吗?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默读课文1-3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通晓”、“犒赏”、“快意”等词语的理解)
3、(过渡)公冶长的故事让“我”对鸟语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于是“我”也忍不住和它们交谈起来了!我和哪几种鸟儿对话?听到了什么?(指“‘我’→鸟语”部分的问题)女生读4-9小节,男生读10小节,一起读11小节。
4、你读懂了什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以重点语句理解主题)
(“无拘无束”仿例写词训练)
重点理解:
“一想起布谷鸟……还真不敢疏忽怠慢”——体会我从“鸟语”中获得了人要勤劳刻苦的'启示。
“虽然它…………增添不少乐趣”——理解鸟鸣充满生机与希望,使人感觉快乐舒心。
(引号的作用予以归纳:“说话”、“话”、“语言”——特殊含义;2、5、6、7、8、9小节中的引号为行文中的直接引用;“公冶长”、“知音”——着重论述、重点突出)
5、(过渡)听了那么多的鸟语,“我”有没有成为“公冶长”呢?读句子“天长日久,虽然……非常深厚的感情”,你从哪里看出作者与鸟儿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指导朗读:
“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
和我对话的鸟儿真多呀!从它们身上,我又有哪些收获呢?完成相关说话练习。
说话练习:“从……,我……”
6、大家补充了那么多,我们也该划上一个句号了。我在这儿画,好吗?(不好)为什么?应该用什么符号?(省略号)好,我们改一改。
四、拓展阅读,想象对话:
1、乌鸦在人的印象中一直是个不祥的事物,果真如此吗?近来禽流感肆虐,一时间鸟儿也成了有些人“惊恐万分”的对象,我们该如何面对它们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组讨论一下,发挥你们的想象,能不能编写一段你与鸟儿的对话呢?也可以写鸟与鸟之间的对话!当然你也可以不用材料自己想象,只要想象合理,语言通顺就行。
2、推荐交流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小结:鸟语是大自然赐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人们的一份礼物。相信我们每个人用爱去倾听,都能听到最美妙的声音。让我们都与鸟儿亲切相伴、与自然和谐相处吧!
2、作业:
A完成想象对话的书面练习。
B完成词句小练习(另附)
板书设计:
布谷鸟喜鹊…
鸟有语言吗?什么叫鸟语?鸟语布谷布谷喳喳喳喳
鸟的语言是怎样的?……
我和哪几种鸟儿对话?我→鸟语种田织布喜事到家
我听到了什么?……勤劳刻苦
非常深厚的感情如何体现?鸟语→我学习不敢充满希望
我有哪些收获呢?……疏忽怠慢增添乐趣
与鸟儿亲切相伴,与自然和谐相处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的外貌特征,兴趣爱好。
2.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从家中带一面镜子。
2.幼儿操作材料“这就是我”
活动过程
1.出示表格一份,与幼儿一同讨论操作方法。
介绍表格的名称、作用:这是一张介绍我们自己的表格。
与老师本身为例,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表中的标记。
提问:表中眼睛的标记是起什么作用的?(请你选择)你们看看老师的眼球是什么颜色的?
老师示范,在对应的地方打钩。
2.幼儿边照镜子边利用自己的小表格进行选择、绘画。
3.小朋友相互介绍自己。
分小组互相讲述。
请个别幼儿讲述。
4、每个幼儿将表格贴在墙上,相互观察、比较。进一步感知自己的特征。
(1)祖国各地特产活动
目标使幼儿了解祖国各地的土特产品,知道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一张大的中国地图平放在桌上。
幼儿操作材料“祖国各地特产”。
请家长给幼儿讲自己老家的署名土特产(名称和用途)请幼儿与家长一同收集土特产布置成“特产觉”
活动过程请幼儿看中国地图,启发谈话,引导幼儿介绍祖国特产的兴趣。
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中国)请你在地图上找出中国首都——北京及自己家乡的位置,并向别人介绍这座城市有哪些名胜古迹。
请你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黄河的位置。
(2)认识祖国各地的特产。
教师先作示范,介绍自己收集的祖国特产。哪些特产可列举一些(如新疆的葡萄干,景德镇瓷砖),与挂图对应起来。
请个别幼儿向集体介绍自己收集的祖国各地特产,要求幼儿说出他的名称、产地、特点、用途等,引导幼儿在地图上找到相应位置。
(3)游戏“小小旅行家”
让幼儿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摆放各地的特产,并介绍哪些城市有哪些特产。
出示教学挂图,请幼儿说出挂图上各种题材的产地。
活动反思:
这就是“我”这一活动,是《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即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情绪,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
幼儿教育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幼儿的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本次活动的眼睛以《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为指导思想,以主题活动《我在长大》为线索,在整个活动实验过程中,意识利用环境创设。二是利用家园联系。使我班的的此项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幼儿的参与性很高。
整个活动中,不免有毛病的出现,主要是活动中有幼儿动手的内容少,需要教师讲的内容多,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老师讲个不停的毛病。
目标:
1、 在绘本的共读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小学的生活。
2、 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预测和推理。
3、 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准备:
课件ppt,大钟1个
过程:
一、引出话题:
1、 你们是大几班的小朋友?
2、 你们幼儿园毕业了要到哪里去了?
3、 蚯蚓的小学是怎样的呢?请看……
二、绘本共读:
1、 出示P2:开学第一天,会遇到什么新的事情?
(1) 这些蚯蚓是谁?
(2) � 还记得关于他的常识吗?
说的很好。老师也准备了他的资料,请看大屏幕。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准下面这些词的读音,读出节奏,初步把握诗歌情感。
(翩翩,逍遥,涧水,倩影)
(同学们都读的非常用心,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2.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展开想象,和我一起走进徐志摩的《云游》。
(出示课件,展示全诗,师范读课文)
谢谢掌声,感谢同学们的用心倾听。在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这位同学的话一语中的,就是舒缓,低沉的调子弥漫整首诗。)
请大家结合老师的范读,把这首诗再读一遍,读出低沉,舒缓,一会请同学来读。
(生自由朗读)
大家读得都比刚才好了很多,点评也很到位,尤其是这位同学读得特别好。我们都发现你不仅读出了低沉舒缓的基调,还有意识的进行了重读和拖音。
大家来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用到重读或拖音呢?
对,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敏锐, “万重”两个字要重读,以突出云飞过了一座座的山头。
没错,你、飞、回三个字要拖音,要读出那种呼唤你飞回来的感觉。你再读一下这句话,好吗?
(读得真棒,我们仿佛已听到你对云的呼唤。)
大家的理解越来越透彻了,让我们再次齐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注意重音和拖音的运用。
3、品读词语,领会意象
两句一韵,如同舞步翩跹,而这首诗也确实是两种事物的舞动呼应,他们是谁呢?对,你和他。你和他分别指的是谁?请大家从诗中找到描写你和他的词语。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我们共同明确了大屏幕上的内容。
(你:翩翩,自在,轻盈,愉快,逍遥,明艳。
他:卑微,空灵,惊醒)
4.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我们找出的词语赏析云和涧水的形象。可以大屏幕上的格式:
(格式:“我从()读出了这是一朵()的云,我想这么读……
我从()读出了这是一流()的涧水,我想这么读……)
是啊,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云和涧水的形象。请看大屏幕。
(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停的在前进,不被外物牵绊,是一个美的形象? 涧水:心事重重,想要追求美好的事物,却求之不得的一个追求者形象。)
自由自在的云,心事重重的涧水,接下来请男生读涧水,女生读云,用声音来传达情感。
在这首诗里,云和涧水已非自然界的云和涧水,它们已经带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意象。意象就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里给人飘零之感的“杨花”,含有离别之恨的“子规”,还是“归雁洛阳边”中饱含思乡之情的“大雁”。
云和涧水更是如此,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在你眼中,卑微而空灵的涧水——他是一个悲观的追求者吗?
你说得太棒了!他的确不是一个悲情的追求者,等待者,在诗歌最后,他领悟了一个道理,“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所以即使他等待的那朵云,那种美不会再次降临,他也是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的,他会把那种美永远的放在心里,变成一种永恒的回忆。
这一流涧水,从欣喜、到失望、再到领悟,却永远是空灵满是期待的。这分明是我们凡人追寻梦想的过程啊,让我们充满着生活的美好期望再次朗读诗歌。
5、拓展延伸,仿写
云和涧水,相望相生,只是匆匆交汇,却衍生出如斯美好。自然界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光和影、星和月、花与根。请大家展开联想与想象,模仿本诗云和涧水的关系,写几句充满诗意的话。
六、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年这句话火爆了整个络世界,也道出了我们想要云游天下的心声。可现实是,我要在这里工作,大家要在这里学习。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云游天下的目的,就是读诗。在诗里,我们可以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诗里,我们可以尽享心灵世界的洒脱自在。方寸之地尽享云游之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布条、旧磁带、毛线、广告纸等各种废旧材料,在浴帽上制作自己喜欢的假发。
2、让幼儿通过与家长的相互合作,体验手工制作带来的成功感。
3、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浴帽幼儿人手一只,布条、旧磁带、毛线、广告纸、报纸、丝带、皱纹纸等若干
2、假发套5个,排练好大班的小小模特队
3、音乐磁带2盘、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大班的姐姐要来给我们表演节目啦,大家欢迎!
(在迪斯科的音乐中,大班幼儿戴上假发表演)
姐姐表演得精彩吗?漂亮吗?
那你觉得她们哪漂亮呢?
教师小结:原来姐姐头上戴的是漂亮的假发。
2、欣赏自制假发,讨论制作方法。
你知道这么漂亮的假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宝宝来,我们一起上来看看。(幼儿上台欣赏自制假发)
谁来说一说你刚才看到的假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小结:原来布头、毛线、报纸……这些材料都可以来做漂亮的假发。
怎么样把这些材料贴上去呢?宝宝请你动动小脑筋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幼儿议论、回答)
宝宝很会动脑筋,今天我们就用双面胶来试一试。
(出示浴帽)教师示范,看老师先在浴帽上粘好双面胶,这一步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做,然后把双面胶上的白纸轻轻地一撕,宝宝要小心,别把胶带撕下来,小班宝宝可以让爸爸妈妈帮着撕,最后找一种你喜欢的材料把它贴上去。哪个宝宝也来试一试。
幼儿尝试。
宝宝们,让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一个漂亮的假发,好吗?
手指游戏:拇指食指碰碰,食指中指剪剪,我是快乐的魔术师。宝宝发挥你的巧巧手,我们开始吧!
3、幼儿制作假发,教师巡回指导。
小朋友可以自主地选择喜欢的材料来制作。
提醒家长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做。
4、请幼儿戴上假发,与父母一起在迪斯科的音乐中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的组织以及从幼儿活动的情况发现:选材新颖,贴近幼儿的生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对活动感兴趣。目标的定位较合理,操作性强;活动形式新颖多样,溶多种形式为一体,为目标的达成而服务;通过组织与指导,基本能达到预设的目标,但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也存在着问题,在组织过程中,发现幼儿不喜欢选用拧、左右反复折叠的技能来表现卷发,如果老师一再强求,反而不尊重幼儿,遏制幼儿个性的发展;不进行引导,仿佛在技能上没得到培养,这个问题让我觉得有点困惑?希望老师、同仁参与探讨。
体育活动:
青蛙戏水
活动目标:
1、练习抛用布块,锻炼上肢力量,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白气球10个(有大有小) 青蛙头饰 绿色大布一块 磁带(我是一只小青蛙) 古筝伴奏活动过程:
1、 开始部分 青蛙妈妈带孩子跳入场地,带领幼儿作热身准备活动,一起跳律动。
2、 游戏部分
1)荷叶与风(布块的游戏) 教师出示布块,引导幼儿将布块展开变成大荷叶,幼儿分别站在布块的外边,幼儿根据教师的'游戏指令做布块的游戏。(比拟荷叶随风的大小改变晃动的幅度,一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2)荷叶与露珠的游戏(布块与露珠的游戏) 教师将气球放在布块上,比拟露珠出现了,引导幼儿数一数露珠有几颗,观察它的大小。 比拟露珠在荷叶上轻轻滚动,教师引导幼儿将气球在布块上滚动
3)青蛙躲雨的游戏(钻在布块下的游戏) 教师运用游戏的口吻"哎呀,下雨了,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出躲到荷叶下面避雨的办法。 引导幼儿将布块高高抛起,钻到荷叶(布块)底下躲起来。
3、 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2、通过故事知道电插座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3、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和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有电危险”的标志图片一张、电插线板一块
2、指偶:灰太狼、小老鼠
3、幼儿操作用图片人手一套;笑脸、哭脸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并根据故事进行简单提问:
(1)故事里有谁?
(2)他们偷的宝贝是什么?(教师根据幼儿提问并出示电插线板)
(3)电插线板里藏着什么?电插线板可以碰吗?
(4)我们教室里哪里有电插线板?你家哪里有电插线板?
2、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师:喜羊羊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图片,我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标志。
3、谁对谁不对
(1)师:这是喜羊羊给我们每个小朋友的两张图片,他要考考我们,这两张图片上的小朋友最对谁不对。(幼儿自由交流并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出示哭脸和笑脸,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判断将对的送到笑脸处,错的送到哭脸处。
4、总结谈话:
教育幼儿不碰电插线板,不把手指和小金属片捅插电插线板和插座的`小嘴巴,电器的插头要请爸爸妈妈插,学会安全用电。
附故事
会咬人的电
一只小老鼠趁喜羊羊出门去,溜进家里偷东西,发现了一个宝贝。这个宝贝是白色的,身上长着许多小嘴巴,后面还拖着一根长长的细尾巴,小老鼠只要把电视机插头往小嘴巴里一插,电视机就会说话了,把台灯插头往小嘴巴里一插,台灯就亮了,把电风扇插头往小嘴巴里一插,电风扇就转了。小老鼠想:这可是个好宝贝,我要把它偷走。可是,宝贝比小老鼠还,怎么搬走呢?小老鼠说:“我去请朋友来忙。”它刚出门正好碰到了灰太狼,小老鼠赶紧说:“灰太狼,喜羊羊家有个宝贝,你敢不敢去偷?”灰太狼马上说:“我什么都不怕,快带我去吧!”
来到喜羊羊家,灰太狼看着那个宝贝摇摇头说:“那是什么宝贝吗?又不能吃,也不好玩,我不偷了。”小老鼠很着急地说:“那个宝贝很神奇,它能让电视机说话,能让台灯亮起来,能让电风扇转起来。”灰太狼一听眼睛马上睁了,一把抓住了那个宝贝,它的手指头伸进了宝贝的小嘴巴里,“啊!”灰太狼叫一声,感到全身发麻,身上的毛都竖了起来。小老鼠吓得叫:“灰太狼,危险!快扔掉!”可是灰太狼怎么甩也甩不掉,尾巴也着火了,冒起了黑烟。“好疼啊!”灰太狼叫一声就昏过去了,小老鼠吓得赶紧逃走了。
喜羊羊回到家看到了昏倒在地的灰太狼,说:“灰太狼一定是到我家来偷东西的,我得赶紧报警。”包包人把灰太狼抓走了并关了起来,等灰太狼醒过了,包包人问:“灰太狼,你是怎么昏倒的?”灰太狼低着头说:“喜羊羊家有一个宝贝,我一摸就昏倒了。”包包人听了哈哈笑说:“那是电插线板,电插线板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你的手一定伸到电插线板的小嘴巴里去了,你被电到了,能醒过了就算不错了。”灰太狼吓得直吐舌头,以后再也不敢碰电插线板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规定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纸圆、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组合图形,你们能认识是什么动物吗?
师:出示课件组合动物图。
师:这是什么动物?
生:小鱼
师:小鱼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
师:右边这些图形有哪些相同点?
生:
师:左边的圆有什么特征?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圆方面的知识,(板书:圆的认识)
二、认识圆、画圆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圆?
生:
师: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些圆?
课件展示
师:你们都认识了圆,你们画过圆吗?想一想怎样能画出圆?
生:
师:老师也有一些画圆的的方法,想看吗?
课件展示画圆方法
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我们就用圆规画一个圆,
学生画圆
生介绍画圆的方法。
师:你感觉到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吗?
出示课件一些图形
生:
师点拨: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三、自主探究研究特征
1、自学书本96页
2、师生共同认识圆心、直径、半径,(板书圆心、直径、半径,)
3、生在自己的图上标出圆心、直径、半径
师: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如OA)是半径,通常用
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如BC)
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4、合作交流完成学案内容
课件出示例3。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根据准备好的圆,自己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同桌交流。
(设计思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强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关系,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总结,培养自学能力。学生在画画、量量、折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反馈练习
1、出示“练一练”
2、画一个半径是6厘米的圆
3、练习十八第一题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意图:
中国有悠久文化历史和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如年画、花灯、剪纸什么的。让孩子接触这些,感受这些,萌发他们的民族情感。选用这些内容是让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为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喜庆氛围。
2、了解传统节日,增强民族感情。
3、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4、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关于过年的故事、图片。视频展示台。传统年画、花灯、剪纸、对联、灯笼、贺年卡。幼儿用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出过年主题。
(1)小朋友都喜欢过年。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过年吗?
(2)导入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可是一天,来了一头怪兽,它头上长着尖尖的粗粗的大角,眼睛非常大,像会喷火。嘴巴张开了比大狮子嘴巴还要大。这头怪兽的:就叫做“年”。自从“年”来了以后,村子里的猪、牛、马、羊都被吃了,后来它还要吃人,大家都非常害怕。这时候不知道谁发现一个秘密,于是大家都在门上贴上红纸,挂上红灯笼,在门口放鞭炮。原来“年”害怕红色和爆竹的声音,吓得逃走了。从此,人们过上了快快乐乐的生活,人们为了一直过幸福的生活,每到这个时候,总要在门上贴上红纸,而且写上一些吉祥的话,这就是现在的对联、再放爆竹,一代一代的传下来,这就是过年。”“过年也叫过春节,因为那一天是我们中国农历的第一天,它象征着希望春天赶快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节日。”
(3)讲一讲过年曾自己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①对联。出示红纸、毛笔。请学毛笔字的小朋友写对联。
②包馄钝。出示馄饨皮、菜馅,请小朋友包馄钝。
③挂红灯笼。为什么挂红灯笼就有了一种喜庆的气氛呢?
出示大红蜡光纸,金纸,动手做灯笼。
④互相拜年。远方亲朋无法见面,怎么办?发贺年卡。(制作贺年卡)
⑤放鞭炮。你放过鞭炮吗?好玩吗?
⑥介绍年画。年画有许多种。
年画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只有中国有。
这幅画看上去感觉怎么样?表达什么意思?
⑦介绍花灯。舞龙灯,舞狮子。(图片)
“龙和狮子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含喜庆和吉祥。
⑧剪纸:(展示窗花)
2、师生动手操作。
(1)幼儿自由分组操作。(背景音乐《金蛇狂舞》)
①剪纸;②做灯笼;③包馄饨;④写对联;⑤做贺卡;⑥画年画。
(2)教师动手参与其中。
3、共同布置教室。
将师幼共同操作自制的作品装饰教室。
请食堂师傅下好馄饨,幼儿共同分享。
活动延伸:
制作贺年卡。
活动反思:
过年是孩子最喜欢、最兴奋的事情。所以在活动一开始的谈话部分,幼儿就十分投入,兴致很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过年时所经历的事情。而我好像是作为一名资料补充员的身份,当幼儿讲到一个什么事情引起其他孩子的共鸣时,我就在展示台上出示图像、图片等,加上幼儿和我的共同讲解,使中国过年时传统风俗在幼儿面前展露无遗。使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些操作活动真真切切地展示在幼儿面前时,幼儿的兴奋达到了**。从活动效果来看,幼儿动手能力很强,做出了许多精彩的东西。将民间美术欣赏与特定的节日结合起来,幼儿比较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再让幼儿进行手工操作,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解决了幼儿园手工难教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理解词义。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月亮湾的地理位置。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感知整体画面,知道这是一幅农村风景画。
2、学会书写生字“湾”。
二、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阅读欲望。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农村吗,见过农村的美景吗?让我们随着图画去游览农村的美景。
2、出示挂图。
3.揭题
这美丽的村子叫什么名字?相机板书(月亮湾)
4.读题。注意正音“亮”(轻声)
过渡:月亮湾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2)、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初读课文—“送生字回家”。
要求:自由轻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对照生字表划出生字,“与生字交朋友,别喊错了它们的名字”。
2.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注意正音,师声评议。
(1)平舌音:载zai;翘舌音:朝zhao 、绕rao ;后鼻音:映ying
(2)指导读好句中轻声。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想象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过渡:月亮湾是什么?请读第一自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月亮湾是什么?(是一个美丽的村子)(是我家住的地方)(是作者的家乡、是美丽的村子)说说是谁的家乡?
3.指导朗读。
(1)你觉得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
(2)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重读“美丽”一词。
四.过渡:这美丽的村子为什么叫“月亮湾”呢?
1.默读全文,找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相机出示句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放映动画。
(2)指导读好长句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村子的名字为什么叫“月亮湾”?
3.学生字“湾”。
(1)师述:“湾”本义是指水流的地方,本文中指地名。
(2)比一比,再口头组词(弯—湾)。
4.指导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教师行间巡视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布置课后语文实践。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喜欢画画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
第 二 课 时
一、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 齐读第一自然段。映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2. 过渡:月亮湾美在哪里?
2)细读课文,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一)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月亮湾美在哪里?轻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用曲线表示)
2. 交流。相机欣赏动画,粘贴词卡,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a.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粘贴词卡“小河”、“河上”。
b.欣赏动画(2)、(3)。观察“月牙一样的小河”,读词
卡“月牙”。观察“河上有一座石桥”,读词卡“石桥”。.
指导朗读第一句。(映示句子)“月牙”重读。领读、指名
读、齐读。“师生评议)
(2) 学习第二、三句。
a.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映示句子“河水饶着村子缓缓地流着”,齐读。
欣赏动画(4),帮助理解词语。“缓缓地”一词换词说说。“饶着”一词,请两名学生上前演一个饶着另一个转。
b. 映示句子“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欣赏动画(5),直观“一群群”的鱼。
c. 指导朗读第二句。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并说说怎么读才能读出美来,再适当指导。“缓缓地”读慢一点,后半句读出鱼儿的欢快、自由。
d. 这一句写了哪里的美景?(可看看画面,答后粘贴词卡“河里”)
过渡:河里还有什么美景?
e. 学生交流,相机欣赏动画(6)比较句子: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集体交流。
/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f. 指导朗读第三句,重读“清清的”等词。
g. 引读第二、三句。边看动画(4)(5)(6)。
(3) 习第四、五句。
a.生答“河岸上栽着许多桃树。”相机欣赏动画(7)贴词卡“河岸”。问:哪个词是“种着”的意思?读词“栽着”。
b.生答第五句。看动画说说什么像“一片朝霞”?有什么相同之处?
c.指导朗读第四、五句。重读“许多”、“开满”、“一片”“灿烂”等词。
d.引读第四、五句。边看动画(7)
(4) 学习第六句。
a. 欣赏动画(8)
b. 比较句子/过了石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石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c. 看动画体会“绿油油”的农田的美。粘贴词卡“农田”
d. 指导朗读。重读“绿油油”一词。
(5) 学习第三自然段。
a. 欣赏动画(9),粘贴词卡“山坡”
b. 指导朗读“一片”引导学生想象茶树茂盛生长的景象,读出月亮湾人们的喜悦心情。
注:以上(1)至(5)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五个内容,应按学生交流内容的先后顺序随机教学,词卡随机粘帖。
3. 再看画面(9),提问:
(1) 这长满茶树的山坡在哪里?(相机板书“村后”。)这
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的内容?(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 那么,第二自然段写了哪里的景色?(答后板书“村前”)
4. 再读第二自然段。
(1) 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村前”的景色的?
(2) 指名上黑板按顺序排列—粘贴词卡。(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5. 边欣赏动画边试背二、三自然段。
(1) 生自由轻声试背。
(2) 指名试背。
(3) 同桌互背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你觉得月亮湾怎么样,你喜不喜欢月亮湾?你想说些什么?(相机板书“美丽”、“热爱”)
2. 指导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赞美”、“热爱”的语气来。
三. 总结。
月亮湾真是个美丽的村子。学了《月亮湾》这篇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也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你们以后有机会可以去月亮湾看看,看看作者美丽的家乡。
四. 齐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1)课时目标:
巩固本课的生字,通过捏橡皮泥,拓展学生的思维。
2)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
3)教学过程:
4)复习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口头)映示填空题,生回答后映示答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绿油油)的农田、(清清)的河水、(美丽)的村子、(粉红)的桃花、(月牙一样)的小河、(灿烂)的朝霞。
2. 朗读全文后提问:课文按什么游览顺序描述月亮湾的景色?答后板书:
/村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村后:山坡
二. 组游戏活动。
(四人小组,每组一套彩色橡皮泥)
1. 将各色橡皮泥捏成各种景物。
(1) 座座房子(表示村子);
(2)拱形的石桥;
(3)田字形的农田;
(4)三角形的山;
(5)月牙状的小河。
2. 根据课文描述的月亮湾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教师行间指导)
村子的前面是小河,河上有石桥,过了石桥是农田;村子的后面是山。
3. 小组交流,按月亮湾的地理位置背诵课文。
三. 写字教学。
1. 自学生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 给生字找朋友(说说词儿)。
2. 交流。
(1) 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如:比较法,口头组词 。/坡 /缓 /绕
\波 \暖 \晓
(2) 说说汉字笔顺(书空)。“栽”
(3) 找出上下结构的字:岸(山字头)
3. 指导写字。
(1) 七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朝”左右各半,其余六个字左窄右宽。
(2) “绕”字不要多一点,“桥”字右边第一笔是撇,“岸”字下面的“干”应写在“厂”的里面。
(3) 指导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3.月 亮 湾←―――――︱
︱ ︱
美丽↙村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热爱
↖ 村后:山坡 ↗
大班社会活动影子变变变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引导幼儿对光和影子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光和影之间的关系,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影子变变变教案吧。
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影子是光学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幼儿所熟悉的,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一天早晨我在班级里,发现外面的杨树的影子映在了班级的墙面上,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对光和影子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光和影之间的关系。
3、 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
2、自己和影子有什么不同。
活动准备
1、 晴朗的天气,带领幼儿在户外玩影子游戏和手影游戏。目的是帮助幼儿积累有关影子的经验。
2、 给幼儿布置找影子的任务。一方面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一方面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活动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 请幼儿观察班级里的影子(杨树、老师、小朋友、桌子、小椅子等)都是什么样的?
2、请小朋友到户外找影子:让幼儿在阳光下和阴暗处分别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对比了解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则看不到影子。
3、 小朋友想一想哪儿有我们的影子?(启发幼儿说出多种在灯光、火光、月光、手电光照射下有影子)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影子,为什么在那些地方会有自己的影子呢?
这个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便讨论了起来,不少孩子很快就想到了,我在那个地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因为那个地方开着灯,关上灯影子就没了。
(二)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
1、 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呢?请幼儿试一试。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藏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藏在这些地方?(体验光在影子行成中的作用)
2、 看一看自己的影子和自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影和人轮廓接近。不同:人是有颜色的,影是黑呼呼的。)
3、 试试看,我们的影子能和我们本人分开吗?
孩子们努力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幼儿站在高台上、有的幼儿跳起来、有的藏起来……影子始终没和自己分开。最后,有一个孩子跳的特别高,就在他跳高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惊喜的发现影子和他分开了。于是,孩子们纷纷模仿使劲向上跳。
4、怎样才能让几个小朋友只有一个影子呢?幼儿按分好的组试一试,说一说。
(三) 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画一画自己的影子。说一说画影子都应该画什么?(光、人、影)摆一个特别的造型看一看自己的影子。
教学反思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幼儿忽视的,因为幼儿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幼儿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幼儿生活,才能引起幼儿的极大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背诵
《竹石》《赠花卿》,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 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代聪明的儿童?(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 学习新课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 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 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 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 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 总结拓展
1、 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五、 板书设计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2.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并知道使用它们的安全方法。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和用途,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找找家里的取暖用具。
2.教师另准备一些取暖用具图片,如古老的炭盆、暖手炉、热水袋、火炉,现代的油汀、空调、电热毯等。
3.《幼儿画册》(第2册第42页)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介绍自己家里的取暖用具,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冬天冷吗?怎样做才会感到暖和呢?"
2.今天就请你们把自己家的取暖用具介绍给大家,说说它叫什么,怎么用。
二、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是用不同的方法发热的,有不同的用法。
1.出示所准备的`取暖用具图片:"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取暖用具,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发热的吗?"
2.引导幼儿认识炭盆用木炭取暖;火炉用煤取暖;油汀、空调用电取暖,可以给很多人用;热水袋用热水取暖,携带方便,可以灵活使用,但只能一个人用;暖手炉是用来暖手的;电热毯是睡觉时取暖的。
三、知道取暖用具的正确用法,注意使用时的安全。
讨论:使用这些取暖用具需要注意什么?
四、启发幼儿回忆,拓展经验。
1.提问: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取暖用具?它们是怎样发热的?怎样使用的?想一想为什么要有各种各样的取暖用具?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取暖用具?为什么?
2.小结。
有这么多的取暖用具,可给我们在冬天取暖。以后你还会看到更多新式的取暖用具,你长大了想发明什么样的取暖用具?
教后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多次讨论取暖用具的名称和发热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从同伴哪里得到许多新信息、新经验。让幼儿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这比教师告诉幼儿更能让他们接受,我设计了分类的环节,将这些取暖用具按用电和不用电进行分类,加深幼儿对取暖用具发热方法的了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3、知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帮助学生认识“鬓、疵、杳、惘、窥”;会写“鬓、锲、嬉”;理解“两鬓斑白、锲而不舍、嬉戏、瑕疵、迷惘、窥破、郑重其事、如饥似渴、毛塞顿开”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法与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习过程中 利用文本提供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资源,调取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发挥学生想象力,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学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准备:
收集青花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青花瓷》,同时欣赏青花瓷图片。
这首别致的歌曲,赞美的是——青花瓷。
由英文中“中国”“瓷器”同为一个读音“China”引入:瓷器是我们祖国的象征之一,而青花瓷又是瓷器里的最美丽的精品。你了解青花瓷吗?(交流课前阅读的。相关资料。阅读课后的“学习链接”。)
2、歌曲里头有一句歌词是“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到底这传世的青花瓷为什么这么美丽呢?当我们学习了今天课文《青花》,就明白了。
【周杰伦这歌曲很现代也很中国味,配合精致的图片,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致。】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他们什么事情?
(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
2、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我开始了苦苦寻觅”一句。看看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由来。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过程。
问题很简单,但是抓住了课文的主线。也渗透了有效地捕捉课文重点信息的方法——重视过渡句。】
给课文分段。
3、轻声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把生字读准。指名读生词。正音,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重点理解:
两鬓班白:鬓脸旁边靠近耳朵的头发。头发已经花白了。
锲而不舍;锲,刻;舍,放弃,停止。镂刻不停息,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荀子·劝学》中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反义词有:半途而废;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
嬉戏:游戏;玩耍。
瑕疵:微小的缺点。
纷至沓来:纷,众多;沓,重复。接连不断地到来。注意“沓”不要写成“踏”。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窥破: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暗中察看。暗中看出来或觉察明白了。
郑重其事:郑重,严肃认真。对事情采取慎重认真的态度。一点儿也不马虎、不敷衍。
如饥似渴: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那样。形容非常迫切的情状。
茅塞顿开: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一样,现在一下子打开了。比喻突然一下子明白了。也作“顿开茅塞”。
3、齐读课文,说说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
三、小结
美丽的青花,一代代艺人的骄傲和满怀的心事都凝聚在上边。到底父亲要儿子找到什么东西呢?下节课再一起琢磨!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研读“默默期盼”
1、读1-4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瓷艺人?他教我瓷艺,为什么不传配方给我?后来,父亲为什么又郑重其事地把一尊残缺青花交给我?
2、交流。
(1)抓住“独树一帜”体会父亲的“手艺高”。
(2)抓住“完美”设计悬念。(什么是父亲心里的“完美”?)
(3)找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用心良苦。理解我对父亲的行动、神态的不解。
【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些语句时越读越迷惑,迷惑于“完美”与“祖传配方”之间的关系和奥秘,迷惑于“手艺高”的父亲的古怪的动作、企盼的眼神、令人费解的话语……学生越是迷惑,对接下来的重点内容的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浓厚。】
3、齐读第三小节。
4、小结:这个部分,我们领会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默默期盼和良苦用心。到底在期盼什么?儿子怎样完成父亲的任务,成长为青花瓷器的合格接班艺人呢?
(二)研读“苦苦寻觅”
1、默读读5-16自然段,思考并找关键语句写批注:
(1)“我”怎样寻觅“祖传秘方”?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次我觉得成功了的时候,心情怎样?父亲是什么表现?
(3)研究父亲不同表现的原因。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交流。
(1)理解第五自然段的两个设问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2)(6——8)自然段为第一层,写“我”找到瓷片。“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9——11)自然段为第二层,写我“复制”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儿子已经大有进步,父亲还想要儿子进步,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12——16)自然段为第三层,写“我”自制青花,父亲看到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父亲眼中的“完美”,是青花瓷器艺人一代代的“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在有感情的朗读、交流重点语句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修复好的青花是昨天的青花,复制好的青花依然还是昨天的青花,在精通前人的手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的元素,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与众不同的青花,才是最珍贵的、最美丽的。而这一切的目标的抵达与超越,都是在主人公艰辛的工作和深入的思考、想象中得来的。】
3、齐读第二部分。
4、小结:父亲的默默期盼,经过儿子的苦苦寻觅,终于获得了完美的结局。原来“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三、再读领悟。
把文中多次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找出来,注意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父亲从“不满意——冷眼——笑容”,实际上是表现了他要求儿子去创新瓷艺……
四、练读拓展。
1、读一读。
我的青花像一尾欢快的游鱼,在清澈的溪流中唱歌。
人间瑰宝——青花瓷
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
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
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
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
2、回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练习说话并填空。
我赞美独树一帜的人间瑰宝——青花瓷,我更赞美
板书设计:
21青花
默默期盼不满意——冷眼——笑容
传承——超越(完美)
苦苦寻觅寻找——复制——创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青花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活动理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育学生学习正确对待偶发事件,得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往。
活动目标:
知道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认识有话好好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往。
活动准备:
1、有选择的用多媒体展示和讨论学生填写的内容。
2、先观察和了解学生中曾发生过矛盾。
活动流程:表演感受——模拟劝说——学会沟通
活动指导
指名同学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做到有话好好说呢?)
一、设置“丁飞与李杰”发生冲突的情景。情节表演:下课铃声响了,丁飞枪在最前面冲出教室,不料把李杰的笔盒撞到了地上……
师提问:在生活中,这种事情是难免发生的,� 。学生说的也可以表演。
1、出示对话框。
2、学生依据情景,设想和填写可能发生的几种结果。
3、自找搭档选择表演,进行对比感受。
你希望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让学生说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在生活中,难免会偶发不顺心的事,但处理方式不同就会发生不同的后果。
二、老师讲一个故事:王宁看见朱静手上有一本《西游记》,伸手就抢,谁知朱静紧握着不放,两人争夺时,把书撕破了一页。王宁连忙赔礼道歉,并说“我来帮你贴好。”朱静不依不饶地说:“不行,要你陪新书;”同学在一旁劝说,朱静就是不听。
学生听后,老师帮助学生作以下分析:有为难人的;有怜惜心爱人的物品的;有不服气的。尽管王宁给赔礼道歉,他还是得理不饶人,请同学们劝劝朱静好吗!
师小结:遇到此类事,要学会“得理应饶人”的处理方式,及时化解矛盾冲突。
三、请两个同学讲故事
1、唐明有道题不会做,他拿过好朋友曾玲的作业就抄,曾玲看见急忙制止,唐明没好气的说:“真不够朋友。”
2、宁洁的家庭作业本没给家长签字,挨了老师的批评。回家后,她闷闷不乐。妈妈关心的问原因,她不耐烦地说:“就怨你,昨天没签字。”
遇到这两种情况,你会怎样说呢?可以模拟表演的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说气话,也是学生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往往发生在自己的愿望没满足,受到委屈或误解的同学身上,但对此,同学们认识到了什么?
师总结:
说气话会使友谊受到伤害,矛盾更加突出,所以有话要好好说才行的。
四、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要解决问题,就要心平气活地好好说说,这样有利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化解冲突,学会处理问题。
1、例如:晚上,你和妈妈看为争看电视节目而发生了冲突。你会怎样说呢?
2、主动找与你有隔阂或有矛盾的同学好好谈一谈。
说气话会使友谊受到伤害,矛盾更加突出,所以有话要好好说才行的。
五、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要解决问题,就要心平气活地好好说说,这样有利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化解冲突,学会处理问题。
1、例如:晚上,你和妈妈看为争看电视节目而发生了冲突。你会怎样说呢?
2、主动找与你有隔阂或有矛盾的同学好好谈一谈。
作家赵丽宏的散文《学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儿子学步时的情景。文章从看到儿子蹒跚学步,联想到学步只是人生旅途的开始,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顺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辈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学步——人人都要度过的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经历,这就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与其中的某些描述能够产生共鸣的所在。如果将学生引进文本,一个个的成为文中的学步者,再现儿时的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经历,那么就不难理解文中所讲的“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这句话的含义了,也能体会到父母的深情厚意。于是,在备课时,我预设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我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学步时的年龄、情景和趣闻,或找出相册中的自己学步时的照片欣赏,特别要了解父母父母看到自己学走路时的心情,并以《我开始走路啦》练笔,这样学生原有的较为朦胧的体验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清晰,解读文本时较会产生共鸣。
二、让学生再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中,我一开始就要避免的是不再重复预习的内容,我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高于预习,让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于是采取了这些步骤:
首先,理清文章脉络,由“居然会走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入手,让学生找到学步的艰难。学生需精心阅读文本,体会父母的心情。
其次,让学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这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的朗读训练,应该定位于朗诵。
三,体会父母的情感。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些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让学生走进了一种能够共鸣、能够感悟的状态,而我又利用各种契机进行了大量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阅读文本时的划句做眉批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的训练,积累句子并合理运用的说话训练,大规模的朗读训练,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训练……
四、提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生已经知道,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在作者眼中,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会惊喜与兴奋,会赞美和欣赏,还会担忧和焦虑。更会有期望与忠告,将学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4、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5、培养幼儿热爱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准备:
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欣赏:
(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
(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
(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
3、情感迁移:
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去看看?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体会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通过框图理解某件事情的处理过程。
2.在使用流程图过程中,发展学生条理性思考与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流程图
【难点】数学建模
教学过程
【引入】
例1 按照下面的流程图操作,将得到怎样的数集?
9+(5+2)=9+7=16,
16+7+2)=16+9=25,
25+(9+2)=25+11=36 ,
36+(11+2)=36+13=49,
49+(13+2)=49+15=64,
64+(15+2)=64+17=81,
81+(17+2)=81+19=100.
这样,可以得到数集{1,4,9,16,25,36,49,64,81,100}.
我们知道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用下图所示的流程图来表示:
【实际操作】
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例来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
(1)实际情景:
在18世纪的东普鲁士,有一个叫哥尼斯堡的城市。城中有一条河,河中有两个小岛,河上架有七座桥,把小岛和两岸都连结起来。
(2) 提出问题:
人们常常从桥上走过,于是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能不能一次走遍七座桥,而在每座桥上只经过一次呢?
尽管人人绞尽脑汁,谁也找不出一条这样的路线来。
(3) 建立数学模型:
1736年,这事传到了瑞士大数学家欧拉的耳里,他立刻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动手研究起来。作为一个数学家,他的研究方法和一般人不同,他没有到桥上去走走,而是将具体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
欧拉用点代表两岸和小岛,用线代表桥,于是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能否一笔画出图中的网络图形,即”一笔画”问题,所谓” 一笔画”,通俗的说,就是笔不离开纸面,能不重复的画出网络图形中的每一条线。
(4)得到数学结果:
在”一笔画”问题中,如果一个点不是起点和终点,那么有一条走向它的线,就必须有另一条离开它的线。就是说,连结着点的线条数目是偶数,这种� 如果连结一个点的数目是奇数,那么这种�
因此,能够一笔画出一个网络图形的条件,就是它要么没有奇点,要么最多只有两个奇点,(分别作为起点和终点).而图中所有的点均为奇点,且共有4个奇点,所有这些图形不能”一笔画”。
(5) 回到实际问题:
欧拉最后得出结论:找不出一条路线能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
课后小结
总结:流程图可以简单明了地阐明各种复杂的问题,同时,在学习流程图的过程中,我更希望同学们可
课后习题
练习:书82页练习
活动目标:
愿意倾听同伴,知道多嘴是不礼貌的行为,能主动遵守活动规则。
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倾听故事——理解多嘴是不受欢迎的
1、倾听第一段,回答
(1)小黄莺是怎样夸奖八哥鸟的?
(2)小白兔们玩的开心吗?
(3)为什么小白兔们都不理八哥了?
2、倾听第二段,讨论
(1)那么捉迷藏时不能多嘴,是不是其他时候就能插嘴乱说呢?
(2)还有哪些时候不能多嘴?
(3)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能多嘴?如果插嘴了会怎么样?
小结:很多时候是不能随便插嘴的,更不能多嘴,千万别学八哥鸟,我们要遵守集体规则,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二、结合日常生活讨论 ——能主动遵守活动规则
1、什么是插嘴乱说?还有哪些时候也不该说话或要轻声的说话?
2、小朋友睡觉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影响别人?在看书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3、幼儿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属于讲文明,你应该怎样做?遇到不文明的行为,小朋友应该怎样做?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讲文明,遇到不讲文明的行为要制止。
教学反思:
其实“插嘴”这种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都是常事,家长和同事说话孩子喜欢插嘴,老师在上课有的孩子也喜欢插嘴,成人一般认为插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其实幼儿爱插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孩子知道某件事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说出来,让成人知道与他共享欢乐。成人在语言上给予的称赞,使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了解到成人对他的关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很多教师对孩子在课堂教学中随意的。“插嘴”是比较反感的,我也经常会有这种感觉,觉得孩子在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的话十分不礼貌,还会打乱老师的思维,但有时其实是不了解孩子的行为。记得有好几次在教学活动中,有小朋友突然插嘴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将活动升华或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契机,有的还生成了一节新的活动,所以说必要的插嘴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但有的幼儿的插嘴是无意义的,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我们教师应该在私下要耐心地对他讲道理,应该耐心对待并帮助孩子纠正这个坏习惯,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习惯之一,也是吸纳一切智慧的必要态度。
因此,从小学会用心倾听各种声音,而不去粗鲁地打断别人或随意插嘴,是现代儿童应有的良好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