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优秀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渔歌子》(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歌子》 篇1

教学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反复看和听。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渔歌子》

1.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交流交流: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让你用词语或者是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你怎么说呢?

2.刚才的歌好听么?我听到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唱呢。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含蕴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找学生念。

3.还有谁知道?也来念念。

4.真好,你们刚才念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板书

二、读,读出词的味道

(一)读出节奏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导。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再来试试。

3.指名读。

(二)读出味道

1.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一幅美丽如画的景:

(读出了美丽)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3.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连起来说一说。

4. 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美丽)

5. 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

6. 填空:——————的江南

7.所以我们说,这真是美丽的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真是让人感觉“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谁再来读?让我们感受到着美丽的景色。

6.还读出了什么?

一份愉快的心情:

7.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8.心情愉快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来形容呢?

9.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10.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吟唱渔歌子)

11.这是在唱歌么?这是在朗诵么?

这是一种怎样的读法呢?(吟诵)

12.古人写好诗词以后就喜欢吟诵。吟诵很好玩,也很简单,他有一定的规则,每一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是12声的字读长一点,3、4声的读短一点。至于每一个词语的高低自己做主。

13.学生练习。

15.真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人啊!这份悠闲从词中的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

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16.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归”是什么意思呢?

17.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中还有什么疑问么?

三、探作者,体会词中的别样深情

1.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2.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这个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呢?

3.猜一猜,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4.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5.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6.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所以,整首词明丽俊美,深得人们的喜爱。齐读。

7.甚至,这首词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

四、深思,探究词作的别样美妙

1.这首词之所以经典,除了描述景色的美丽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首词语言非常漂亮,有的句子的成为千古绝唱。猜猜是哪个句子?小组交流,说出理由。

其实,那一句是千古绝句已经不重要了,到今天为止,这首词已经整整流传了壹千多年,整首诗都已经是千古绝唱了。让我们背一遍吧。

下课!

《渔歌子》 篇2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③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①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②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①板书课题。

②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③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④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②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④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⑤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①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②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③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①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④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qing导趣,理解课题

①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②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③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④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⑤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②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③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①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②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名了时间和地点)

③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④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①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②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③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④小组交流。

⑤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①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②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③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①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④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①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②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③简介词的相关内容。(略)

④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①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②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③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④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⑤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⑦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①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②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⑤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②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③默写两首古诗。

《渔歌子》 篇3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自主探究,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1)读生字:塞  箬  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五、总结升华

1、以各种形式诵读全词,感悟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和同桌说说各自读了词后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六、作业:

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 篇4

渔歌子

渔歌子,曲牌名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释词】

①不须:不想。

②归:回去,回家。

【注释】

①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简单的意思】

白鹭从西塞山前飞过,桃花开了,流水潺潺,鲫鱼又鲜又肥。“我”带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风还是有细雨,“我”都不回家。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张志和的《渔歌子》到日本

朱启辉作并供稿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日本先后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历尽艰辛险阻的中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更属美谈,鉴真与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对中日邦交的贡献,铭刻史册,人所周知。

然而,为奠定中日友谊丰碑,立过“特殊”功劳的,尚有位不出国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学家,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张志和的名词《渔歌子》:

西寨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清人刘熙戴的《艺概》曾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它不仅是中国唐词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

张志和的《渔歌子》宛如架于中日之间的一座彩虹之桥。《日本填词史学》中有所记载: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歌子》四十九年后(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词传到日本。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其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和唱张志和的《渔歌子》。诚然,张志和未曾赴宴咏和,实为憾事,但和者争相仿效《渔歌子》而作,《渔歌子》拨响了中日人民的心弦。近代老词学家夏承焘,在咏嵯峨天皇绝句中曾云:“一脉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飘上蓬莱。”正是对此极好的赞颂。

日本嵯峨天皇对汉诗造诣很深,在宴会上亲作五首,其中第三首曰:

青春林下渡江桥,湖水翩翻入云霄。

闲钓醉,独棹歌,往来无定带落潮。

席间天皇年仅十七岁的女儿内亲王智子,聪颖过人,她吟和的两首,更为神社开宴生色不少: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

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这些词章,有十三首收录在日本《经国集》里。近代日本学者浦松友久,在《关于越调诗的二、三问题——唐代新声在日本的遗留》论文指出《越调诗》的体裁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经国集》卷十四保存的《渔歌》组诗,关于这一组以嵯峨天皇的五首诗为中心的十三首诗,是一些与《渔歌子》谱系,即以张志和和《渔父》为原作的称为[词]的 诗歌新形式有关的作品。

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日本词学的血缘关系,是不同寻常的。

点评: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

《渔歌子》 篇5

《渔歌子》教学反思

凤岗镇中心小学

何衍惠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自学生字词。

2.通过赏画、吟诵、想象与写话,理解词意,并能投入词中感受意境。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思路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大家作品中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张志和。

2、揭题,读准词牌“渔歌子”。

3、看到“渔歌子”这个词牌,想到什么?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生自由读词,要求把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有层次地指名诵读,点评,齐读。随机渗透词和诗的区别。

三、想像意境,读出词中画,。

(一)说说对词的初步印象。为什么觉得美?

(二)预设a:读出词中的景物

1、边圈出词中景物,边借助课文注解理解。

2、学生交流景物,并随机理解。

3、边想像边美美读9种景物

预设b:词中有画,透过词看色彩。

1、你看到了词中哪些绚丽的色彩?

2、带上缤纷的色彩再读词。

(三)走进西塞山,走进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课件播放西塞山风景)

1、说说现在的感受。2、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汇成了《渔歌子》中这样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自由练读,读出美。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四)静静地走进词中这幅迷人的画卷。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写此时脑海中最清晰最动人的一处画面。(配乐)

1、交流。

2、小结:渔歌子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四、贴近词人,品位“钓”之意。

1、师配乐范读《渔歌子》,生想像词人的神情。

(1)用快乐、惬意等神情指名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感受情景,齐读整首词。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3)有层次地引导生齐读全词。

4、张志和鱼钩上不放鱼饵,不为钓鱼。他钓到了什么?感受张志和清闲飘逸的心境。(板书:心志平和)

5、结语:读出了词中的画,还读出了词中的人。古代的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还可以演唱。播放歌曲《渔歌子》。

《渔歌子》 篇7

《渔歌子》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8

《渔歌子》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