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最新8篇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计划了。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

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时间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的图片与青葱临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个和他有关的奇迹。

(三)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1)检查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2)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2)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仅说出老人 创造绿洲,就完整了吗?还缺点儿什么吗?看来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全面,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啊。”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总结出什么情况?什么奇迹?概括出板书: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条件艰苦 造福于人。

(5)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指名说。

(6)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写感受 。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

(3)是呀,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板书红字:精神永存]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再读一读吧。指名朗读。

(4)师小结:“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拓展延伸

简介课文中的真实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师生共鸣。

五、课后小练笔

请以“我的拯救行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一写自己做过的或想做的在环保方面的有意义的事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阅读提示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根据提示,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 初读 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默读自悟 。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 接着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 有关的自然段:“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通过一个个的数字的列举,学生不难理解这是个奇迹。 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文的中心, 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 ,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了。

本课教学再结尾又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让学生不禁能够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课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2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点击进入课件《月光曲》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语言实践过程,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及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美妙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吗?它是谁创作的呢?”引出课题《月光曲》。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概括大意:请学生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引导,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分段学习:

第2—7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第一首曲子,通过兄妹俩的对话,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兄妹间的深厚情谊。

第8—10自然段: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体会贝多芬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创作过程。同时,通过想象写话,描绘出《月光曲》所展现的景象,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并引出下文。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学习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重点句段分析:

分析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和兄妹间的深情厚谊。

分析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

4. 拓展延伸

欣赏音乐:再次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音乐的意境和魅力。

讨论交流: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月光曲》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什么。

5. 总结归纳

总结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贝多芬的博大情怀和音乐艺术的魅力。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收集并欣赏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

尝试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听到某首音乐时的感受和想象。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想象、写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的魅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

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并描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月光曲》的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体会贝多芬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贝多芬生平介绍、《月光曲》音频、相关图片等)。

生字词卡片或PPT展示。

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及《月光曲》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引出贝多芬和《月光曲》。

简介作者: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他对音乐艺术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检查预习:通过生字词卡片或PPT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概括大意: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分段学习: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逐一进行精读。

重点分析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借助清幽的月光创作出这首优美的乐曲的。。

引导学生分析盲姑娘的家庭情况、她对音乐的热爱以及贝多芬被感动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月光曲》及贝多芬。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述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首曲子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讲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想象写话: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盲姑娘或皮鞋匠,听到《月光曲》后会联想到什么景象,并尝试用文字表达出来。

4. 拓展延伸

欣赏音乐:播放《月光曲》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交流感受:学生分享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和联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归纳

回顾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总结方法:总结本课学习的阅读方法、理解方法和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听一首喜欢的乐曲,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阅读《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了解更多关于贝多芬的故事和作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读法 小组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

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 (品读)

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生答:植树精神)

2.出示文章结尾:(品读)请读一读文章结尾,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齐读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

4.师: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5.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深情地读读文章结尾,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出示多媒体课件:

课后收集有关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并交流。

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6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情感、情境于一体的文章,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月光曲》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久远,地点有别,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仅要抓住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一条明线,还要紧紧抓住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这条暗线。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品质,让学生掌握主题。同时,《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因此,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具体事例、体会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写作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

1、导入:(课件播放《月光曲》片段)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板书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贝多芬图像,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

3、过渡: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音乐的初步感知,让学生聆听这首乐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梳理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注意的事项。

要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指导书写。

(2)出示词语表中词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谱写钢琴幽静断断续续茅屋烛光失明纯熟清幽琴键景象陶醉

(3)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然后与同学交流质疑,同学能解决的,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随机正音:“纯”是翘舌音,读chún,不读cún;“缕”读lǚ,不读liǔ。

(2)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

(3)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使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4)梳理学生的质疑,将有价值、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显示在大屏幕上。

3、学生带着大屏幕上的问题再次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作好批注。高年级阅读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虽为第三学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在自学中,通过初读感知,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演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2、布置作业:请利用网络查找《月光曲》,闭目倾听,说一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利用音乐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使学生在感情上接近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7

随着新学期的钟声敲响,我们迎来了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六年级学习之旅。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这一学年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不仅是他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们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写作技巧及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因此,我精心制定了以下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语文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掌握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词、成语、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等,提高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加强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常见文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安排

单元教学:按照教材编排,将全册书分为若干单元进行教学。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自然风光”、“传统文化”、“成长故事”等,通过精读与略读课文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诗词与文言文:精选经典古诗词和文言文篇目,通过诵读、讲解、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话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定期开展习作练习,指导学生从选材、构思、写作到修改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项目式学习:尝试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指导。

总结性评价:期末进行全面总结性评价,包括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总之,本学期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多元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8

本学期将迎来小学毕业考试,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学期,对学生、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分析,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有几个学生语文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一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阅读理解能力差,习作能力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做得不够,因此要在紧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和习作水平,力争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80个字,累计会写2500个,会认3000个。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

7.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4.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以往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并与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商讨,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4.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5.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