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2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伯牙绝弦》教案 1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太少,因此,课前让学生准备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三)质疑导入。

二、纵情吟诵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反复练习后,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 展示读──按句子朗读。(出示四句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能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2、 模仿读──按人物朗读。把四句话变换为: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合作读,在范读中指导学生读出停顿、韵味。

3、 思考读──按总分结构读并理解字词:

⑴出示插图,了解伯牙、子期何许人,找出写出两人特点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找出具体体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的句子(二至四句)。

⑵出示:(第一句字体的颜色与其余三句不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朗读句子,引导学生从朗读中去发现一至四句先总后分的结构。

⑶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与二、三句中 “善哉”的“善”字义的不同。

⑷理解“念”与“得”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句字体颜色不同)

通过朗读明确第四句是二、三句的总结句。

⑸强化总分结构:这一念,一得,(板书:念 得)可不是一般的朋友能做到的默契啊!咱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这种默契。

出示句群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 想象读──语言表达训练:

⑴分角色读二、三句,作好仿写铺垫。

⑵展开想象,仿照课文二、三句的句式写句子,渗透写字要求。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高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流水)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清风)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细雨)

志在 ,

⑶学生汇报,分角色朗读。

5、拓展读──拓展课文(将仿写的句子加入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志在细雨 ,钟子期曰:“善哉,蒙蒙兮若细雨!”……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朗读。

再次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明白“所念”“必得”的意思。(板书:所 必)

6、诵读──由扶到放,指导背诵:

⑴出示填空式:伯牙善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伯牙所念, 。师读横线外的,生读横线内的。

⑵提高难度。出示:伯牙 ,钟子期 。伯牙 , 钟子期 ! ,钟子期 !伯牙 ,钟子期 。

师读横线外的,生读横线内的。

⑶终级考验:师说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生背。

三、读懂故事

(一)学习古文,我们不仅要会读,会背,还要读懂。把课文第五句话加进去,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还原课文,学生练说。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相机小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古文的方法。

(三)多形式检测学生对字词以及个别句子的理解:出示个别词语,生说意思,出示个别句子译文,生说句子。

(四)鼓励学生再次练习用自己的话跟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再指名说。(板书:知音)

(五)师:是啊,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伯牙和子期的这次相遇让他们彼此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

引出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配乐朗读。

(六)口头表达训练:假如你就是苦苦等待知音的伯牙,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你会说些什么?

(七)拓展课外资料,师生朗诵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八)解决问题: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了吗?

四、传唱知音

(一)浏览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

(二)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诵读全文。

(三)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让更多的人把“知音”的典故传诵下去。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 2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萋萋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齐读课文。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初解绝弦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4.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5.篇古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自学、交流)

6.全班汇报:

A、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C、“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体会擅长说明什么)

D、刚才他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E、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7.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看谁讲的生动。

四、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5)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领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练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4.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摔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扩展

1.出示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如:你是否有知音,为什么把他作为知音?

当你感到沮丧、孤独、忧郁、快乐亦或是处于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两个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寻到了与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时,请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有一年中秋,伯牙出使楚国,船至汉江口却迎来了风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俩人越谈越投机,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节奏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味道。

2.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收集交友的名句。PPT课件。

一、以诗导入

1、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诗句你会读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吧!(PPT1)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读着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有关知音的)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有关知音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3、读准课题。伯牙绝弦(jué xián)

这是一篇古文。你们读过古文吗?第二次学古文,先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PPT2课文内容)

说说读文后的感受。

2、跟师读文,把握节奏。(随机纠正)

3、再自由练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多读读。

4、指名读课文。(注意评价语言)

5、再练读课文,要求流利、读出古文的味道。

6、齐读课文。

三、初步感知

文章中讲了两个人,他们是:生——。(板书:伯牙 钟子期)

读了课文你们是否发现有一个字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板书:善)

这个“善”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呢?

打开作业本完成第一题,给“善”字选合适的意思。

“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什么叫善鼓琴?什么叫善听?(板书:鼓 听)

齐读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四、品味知音之情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呢?请找一找,划下来。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细细读第二句,思考从哪里具体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泰山呢?(巍峨高大)

从哪看出?(峨峨)

读句子,读出泰山的巍峨。(指名读)

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登泰山而晓天下)

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

同学们“善哉”用现在的话就是——生:“好啊!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谁也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读出赞美的味道。)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第三句,用朗读读出感受。(指名读)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汹涌澎湃 无边无际 水势浩浩荡荡)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吧!

师:同学们,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呢?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清风 明月

指名说词语。

出示词语: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清风徐徐 芳草萋萋 白雪皑皑 炊烟袅袅 波光粼粼 雷声隆隆

春雨绵绵 ……

齐读词语。

那么,你们能否也像钟子期一样,赞美一下?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 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明月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的琴,子期都能听懂……

正所谓——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细细读第四句,结合刚才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知道。)

师:“念”与哪个词的意思相同?(生:“志”。)

“必得之”是一定会知道。

师: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屏幕出示:

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有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啊?

他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解孤独和寂寞。中秋之夜,伯牙泊船在山崖下抚琴一曲,在山间砍柴的钟子期被其琴声所引,来到了船上。令伯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1)生默读。

说说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喜出望外)

师:伯牙把这种心情化作高山流水的音韵,假如你就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2)小练笔:写下伯牙想对子期说的话。

(3)交流。

是的,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当伯牙志在 明月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

当伯牙志在 杨柳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

当伯牙志在悲伤、志在开怀,这一切的一切,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板书:知音)

5.师述:伯牙和子期约定来年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

(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

(1)交流:从伯牙的琴声中,你能听出了什么?

(伯牙此时思绪万千;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可是你却一去不复返了;)

同学们,你们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他的心声,你们也是伯牙的知音啊!

(2)朗读:你能把此时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名读。(让我感受到悲痛欲绝 , 你是情到深处。)

齐读。

读到这儿,你知道“伯牙绝弦”的意思了吗?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破的是伯牙的情,伯牙的心。)

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读好这句话吧!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读完《绝弦伯牙》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也许你会对这些诗句有更深的理解,请再读一读吧!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现代)华而实《知音》

再读这些诗句,相信此刻的你一定有话想说。

学生交流。

六、朗读总结

七、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教案 5

教材简析: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意味深远。“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怎样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本设计采用读—解—悟的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感情,感悟友谊,进而主动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吸收祖国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伯牙为什么绝弦。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欣赏音乐(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听过这首曲子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2、引入课题,释题:什么叫“绝弦”?“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

3、你们知道伯牙是为谁绝弦吗?对于他们你们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3、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划分节奏。再次指名根据节奏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解绝弦

(过渡:课文我们读通了,现在我们来把它读懂。)

1、小组学习,用以上方法交流读懂的句子。

2、汇报交流。预设:

①四个“善”(出示带有“善”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善哉”文中注释的意思是什么?如果要你用现代语言来说,你怎么夸?(太好了!妙极了!真棒!……)

②师:哪些句子写到伯牙善鼓琴?你觉得这句子中什么字最能表现伯牙心里所想?(志、念)适时小结:同一个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又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华汉字的内涵丰富,韵味深远。

3、生再次品读句子。

4、句子读懂了吗?根据刚才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品析词句,感悟知音

(过渡:故事我们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感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伯牙为什么绝弦?他们是什么关系?(穿插故事。大屏幕背景音乐及图片)面对此情此景,伯牙感到无比心痛。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 大屏幕出示)师生接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现在请告诉我,何谓“知音”?(相机板书)

4、子期死,伯牙怎么就认为世上无知音了呢?伯牙绝的仅仅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意思?适时小结:俞伯牙用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失去知音的悲痛,更是向世人宣告,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至死不渝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知音的这种至纯至真之情,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5、指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

五、感情升华,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这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屏幕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读,师生接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从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于是摔琴绝弦,决心再也不弹琴,只留下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3、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延伸课外,积累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知音或友谊的诗句,积累背诵。

《伯牙绝弦》教案 6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习重点: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学法提示:

1、查字典或对照文中注视,解释词语,说出句子的完整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根据情况,教师范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读文、背诵课文。再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

挚友谊,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

(3)、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2、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

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⑵、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⑶、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讨论。

Α: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

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Β、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采用的方法是

С、课文我读了a、大声得朗读。()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d、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得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二、课堂合作探究

1、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找出文中原句,说说你的感受。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再读课文,想一想:伯牙和钟子期为什么互称知音?找出文中原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7、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

8.子期死,伯牙怎么就 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11、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三、拓展延伸

根据括号里的注释,读懂下面文言文小故事,再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掉到水中),遽(急忙)契(刻)其舟,曰:“是(这)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舟止,从其所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入水求之(寻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这样),不亦惑乎?

1、这是个成语故事,题目叫。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里的“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四、课堂达标训练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和成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士为知己者

☆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酒逢知己千杯少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莫逆之交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患难之交善哉)

《伯牙绝弦》教案 7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 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启迪。还记得故事写了哪两个人吗?(板书:俞伯牙、钟子期)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二、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字读懂的?(善是什么意思?)

B:谁能读出他们的特点?(应该注意哪个字?)

C:伯牙和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板书:琴)你们从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也告诉了我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D: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勾画的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A: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B:预设1、整句话理解,谁还能结合具体字或词谈一谈?

预设2、①善哉,哉是语气词,善哉用现代的话说说就是什么?(妙啊,好呀,棒极了。)这个善和前一句的善字意思一样吗?

从这个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谁能读出你的理解?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兮)为什么一句话中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的赞叹)让我们带着强烈的赞叹来读一读这句话。

②峨峨,伯牙的琴声使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泰山?(雄伟、高大、挺立)读出你看到的情景。

③志在高山,从哪个字体会到琴技高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C:同学们,读古文就应该向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它的味道。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看看这句话,再看看上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B:他们在句式和写法上完全相同,下面,你们就用刚才学到方法,自己大声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句话中又是如何体会到伯牙善弹,钟子期善听的?

C:两人一组,读句子并交流感受。

D:指名读句子,说感受,指导朗读。

E: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他的琴声中除了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水,也许还会有(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波光粼粼)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

当我弹琴志在清风时,你会对我说:(提示:谁能仿照书上的话来夸夸我?)

当我弹琴志在明月时,你会对我说:

当我弹琴志在波光时,你们会对我说:

谁还能自己说说这样的赞叹?

F: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音乐吗?他还听懂了什么?

C: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琴声子期能懂,伯牙心声子期也能懂,(板书:心)这样的朋友才能叫--知音(板书:知音)

D:能得子期这一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谁来读出这种感觉?

E:下面,就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一同分享知音相伴的乐趣吧!(课件播放:高山流水)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A: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向这高山流水一样相依相伴呀,然而不幸的是,子期死了,于是,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谁来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B: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他碎的只是琴吗?短的只是弦吗?

C:此时,他的心情又是如何?(悲伤、悲痛欲绝)谁能读出他心情?

D:失去了唯一的知音,此刻,他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在书上写一写,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用古文。

E:谁来读读你写的话?再读读书中的话。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结语:“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伯牙绝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绝唱,高山流水依旧在,人事已全非,只是这山水中平添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后人由于伯牙绝弦的传说,就认为弹琴时弦断,则听众中必有知音在场;或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也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很多传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伯 牙 绝 弦

琴 心

俞伯牙 钟子期

知 音

《伯牙绝弦》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有一年中秋,伯牙出使楚国,船至汉江口却迎来了风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俩人越谈越投机,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欲解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薛涛(唐朝代)作品《寄张元夫》);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唐 牟融《写意》)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月夜弹琴》 李白)。让同学读读。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读的诗文中都隐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读题。

知道这个故事的两主人公是谁吗?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这个凄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我们了解了吗?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1、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引导赞叹(好啊,真好啊,妙啊,多妙啊等)

引导读好句子。从以上三句我们有些什么体会(伯真会弹琴,想表达什么就能表达什么,子期真会欣赏,伯弹什么他就能听出什么)

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们真是心息相通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出示资料)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

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4.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 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悟友情

可见知音难觅,知已难得啊,千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在他们的诗文中歌颂着知音知已啊

出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所念 (琴声)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心声)

《伯牙绝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今天学习的文章和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而我们以前接触的都是。

师:想不想听老师把这篇文言文读一遍,同学们想一想它与我们所学的有什么区别?

(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

生:节奏不同,韵味不同……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能听出它与我们所学的不同。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指名读文,把文言文读通,读顺。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现在我们已经把文章读通读顺了,老师想交给大家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纲,把这首文言文读懂了。

(1)自读文言文,对照注释自我阅读。

(2)对照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3)试着说每句话的意思,可以小组交流。

(4)不理解的字、词、句、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弄懂课文的意思。

3.汇报交流。

生1:我读懂了题目的意思是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生2:我补充,我认为这首文言文中最后一句也是对题目的解释。(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它的意思是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坏,弄断琴弦,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啊!  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生: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4、刚才,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所了解。不过我们只是对其中的一句,两句进行了注解。我们能不能加入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感情非常深厚。

生:我觉得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知音……

6、质疑:为什么伯牙死后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相遇相知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地方好。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二)知音之死:

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墓前,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生谈体会

3、师:我们感受到了伯牙的伤心无奈,你能用你手中的笔劝劝伯牙吗?

4、生练笔,汇报交流。

五、小结全文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自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课文。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教案 11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

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

①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讶!)

②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 )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 兮像( )!”

③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该是 ,读出心中的激动与欢喜。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①过渡:碰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

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读--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情况下,读--

就在他悲痛欲绝的心境下,读--

④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再无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案 12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3 (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 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 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 生练读 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生自学 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 指生说 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通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通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 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 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 我们来交流一下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

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找到知音了!)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六、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生齐读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齐读课文

《伯牙绝弦》 教案 13

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

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资料链接,课外拓展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情。

2、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吗?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⑴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⑵“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⑶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⑷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⑸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⑹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伯牙绝弦》 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1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 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30余篇优秀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 18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习重点: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学法提示:

1、查字典或对照文中注视,解释词语,说出句子的完整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根据情况,教师范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读文、背诵课文。再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

挚友谊,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

(3)、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2、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

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⑵、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⑶、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讨论。

Α: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

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Β、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采用的方法是

С、课文我读了a、大声得朗读。()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d、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得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二、课堂合作探究

1、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找出文中原句,说说你的感受。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再读课文,想一想:伯牙和钟子期为什么互称知音?找出文中原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7、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

8.子期死,伯牙怎么就 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11、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三、拓展延伸

根据括号里的注释,读懂下面文言文小故事,再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掉到水中),遽(急忙)契(刻)其舟,曰:“是(这)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舟止,从其所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入水求之(寻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这样),不亦惑乎?

1、这是个成语故事,题目叫。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里的“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四、课堂达标训练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和成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士为知己者

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酒逢知己千杯少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莫逆之交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患难之交善哉)

《伯牙绝弦》 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伯牙绝弦教案 20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 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21

一、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练习(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

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 )的清风( )的流水

( )的明月( )的白雪( )的春雨

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习。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

1、文言文和现代不同,往往运用比较少的语言蕴含比较丰富的意思,我们怎么才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

2、学生谈谈应该怎样理解文意。(提示: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请教老师或同学;查找工具书等等。)

3、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文意。

4、与自己的同桌说说课文的意思。

5、指名说说意思,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1)文中出现了四个“善”字,它们的用法相同吗?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善鼓琴、善听)

(2)“哉”和“兮”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文言文有一个特点,语气词多)这两个语气词分别表达怎样的语气?怎样读好这种语气?(引导学生朗读好这两种语气。)

6、师讲述故事:俞伯牙是当时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人们交口称赞,但他仍然时常感到苦闷,因为没有人能听懂他在弹些什么,他时常独坐深山老林,一个人弹奏。一天,他正在长江边上忘情地弹奏时,忽然听到山中砍柴的樵夫钟子期由衷地赞叹:“多么巍峨的高山啊!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料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音,二人至此结为兄弟。然而钟子期不幸意外去世,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便摔琴谢知音,毕生不再弹琴。

(四)品味课文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他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他们是知音?

A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在书上画下来。

B 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C 拓展训练:“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钟子期也能听懂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志在白雪,钟子期曰:“( )!”

志在细雨,钟子期曰:“(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我心所想,朋友必知晓。这就是知音啊!

(2)体会未遇知音之前的苦闷

伯牙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了,他的琴声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为什么他单单把钟子期当成了知音?其他人的赞美可能是怎样的?伯牙听到这样的赞美心情怎么样?他的心中一直渴望着什么?

(3)体会遇到知音之喜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知我者,钟子期也!)

(4)再次朗读相关句子,加深体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遇到了钟子期,心中的那份激动、快乐、欣喜自然是溢于言表,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心情朗读出来吧!齐读(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引读,体会心中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去世。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高山依旧,江河依旧,可是子期却再也不见了!伯牙的心中充满了——

(2)出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短歌,引导体会俞伯牙心中之悲。

没有了知音,无人理解,伯牙心中充满了痛苦,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课件出示这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请大家怀着伯牙的`痛苦心情一起朗读一遍。

(3)体会“绝弦”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伯牙“破琴绝弦”,他绝的仅仅是他的弦吗?还绝了他的什么?

(4)让我们带着伯牙的这种心情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五)欣赏乐曲,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1、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不复鼓,只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课件出示课文。)

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我们一起欣赏。(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3、伴着这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 教案 22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设计意图]本少而精采用对比的方式,精妙地勾画出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亦展示了故事的行文脉络。

【特别建议】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 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并没有吃透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鼓励学生误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出现勃勃生机,但教师该讲的内容要敢讲。在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3

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关诗句:(课堂备用)

满面春风皆朋友,有缘千里终相会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知我者,子期也! 士为知己者死。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导:(板书: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如果说一些以景物为主的这样的词语。(生说并板书4个:白雪皑皑 清风徐徐 波光粼粼 杨柳依依 草色青青等)

一、初读课文

同学们,咱平时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1.练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准两个生字的读音及读好一个易读错的字。第二、三遍将古文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第一个:注意听,每个字都读正确了吗?第二个:注意听,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顿的?并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练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举例平淡的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由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指名读。

5.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文读了几遍了,这篇古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和注解,自己先来学习学习。静静的默读,自己学习。

2、检查:老师问两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自学得怎样了。

第一个: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问:这两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伯牙喜欢鼓琴,而钟子期喜欢听琴。)

1.从哪里看出来是“喜欢”——(善)

2.善字仅仅是喜欢的意思吗?还会是什么意思?

3.擅长。(一个是鼓琴的高手,一个是听琴的高手)指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来。

4.鼓字是什么意思,(弹)从哪里知道的?(注释能帮我们很多忙啊!)

5.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突出善字,并注意停顿。)

第二个: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都听出来了吗?(想弹高山,想弹流水,都听出来了。板书:高山流水)

三、句子学习、情感体验

同学们,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多么诗意动人的画面啊,我们也一同前往感受一下这个场面。投影:插图及高山流水的音乐。

1.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牙,一个怎么的钟子斯?(弹得认真入情,听得如痴如醉)

2.投影——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此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么的画面?(巍峨高大的泰山)——读出峨峨的感觉

3.钟子期为什么不以华山或别的什么山来感叹,而选择的是泰山呢?(五岳之尊、皇上祭天的地方,巍峨而神圣)——指名读。

4.如痴如醉的钟子期听到伯牙这美妙的琴声,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指名读。(激动的、痴迷的、沉醉的、、、、)

5.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怎么感叹?(好啊,棒啊,妙啊,强啊、、、、、、)

6.再读

7.还有另一个感叹词是——兮。一个句子中一同时出现两个感叹词,此时的钟子期看来是真的听得如痴如醉了,指名读——

同学们,伯牙表达高山的琴声令钟子期如痴如醉,伯牙表达流水的琴声,钟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投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

2.此时展现在钟子期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

3.再读。

句式练习:同学们,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啊。如果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志在白云,钟子期曰——悠悠兮若白云、、、、、、

这正是投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同学们,你对这句话,现在有何感想?——念字的理解,必字的朗读。

四、补充

同学们,学到这,我们觉得伯牙钟子期能如此心灵相通,那么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朋友、知己等)真是这样的关系吗?轻声快读——投影: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他弹琴的,虽然大都是宫中的达官显贵,可却没有人真正听得懂他的琴声,伯牙甚感孤独。一日外出途中,他在高山流水间弹奏了起来,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不想,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驻足静听,并听出了伯牙琴声中想要表达的意思。(配流水乐曲声)

板书:(高山流水)巧相遇

只可惜他们两人相处时间甚短,意犹未尽。于是相约第二年的春天再于此地相会。

投影:插图及《伤离别》曲。悠远悲伤。叙述:第二年,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此地与钟子期相会,再续前缘。不想,天有不测风云,等待伯牙的并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钟子期冰冷的墓碑。

同学们,伯牙于茫茫人海中巧遇知音,何等的荣幸。可是此时,当他跪在子期冰冷的墓碑前,昔日的知音已化作一堆黄土。此时的伯牙做了什么?

投影: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做了什么?(板:破琴绝弦)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这样做?(板:谢知音)

五、结尾

后人根据这个凄美的知音故事,改编成了一曲优美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

让我们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再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案 24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

2、

3、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展示才华,我想你们班的素质一定非同凡响,老师先为你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当中的谁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味道来。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2、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生字认识了,再把课文读一遍。)读不好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3、(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预设: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

解决措施: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正确。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预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解决措施: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老师姐和同学们的回答做最后总结。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

3.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这个字了吗?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

意思一样吗?

预设: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解决措施:同上。

预设答案::啊!好啊!

(一)细品文本。

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我看到了一座高山。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你真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

细心学生发现另外一个语气词了吗?(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是呀,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就这样赞叹。生读。

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子期的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还有谁来赞美伯牙?指生读。

那同学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想想人写诗为了什么?

师:古人也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你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生:猜想。(你想像的真美呀!)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写上几句,赞赞伯牙吧!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

5、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善哉,萋萋乎若芳草!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6、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知我者,子期也。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久逢知音的快乐与激动吧。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8、预设: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解决措施:通过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是同学们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谊有了较深的理解,再让同学们通过阅读交流并讨论的方式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最后由老师做补充说明。预设答案: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五、课外拓展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六、背诵课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