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xx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商的位数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四、作业
36页2、3题。
(一)复习:
1、估算:
2、解决问题:
有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二)练习:
1、第4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第4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2、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4、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初步学习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名字怎么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
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过信吗?(拿出已经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相互说说,然后得出:每个信封上都有两个邮政编码。
教师:信封左上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么右下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2、课件出示邮政人员介绍邮政编码作用的信息。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邮递的速度。
3、教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样编排的吗?
(1)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第77页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邮政编码是如何编排的,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解答。
(2)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的邮政编码。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4、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
(1)课件出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说出: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学生自学教材第77页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内容。
教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学生说说。
5、数字编码——学号。
教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1)请你讨论一下学号中应该包括 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说出: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2)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3)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4)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号的编排方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么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略)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560()54604560()4460
4560()64504560()4520
2、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240214012042104
二、练习:
1、老师出示四个数字,请同学先组成大小不同的数,然后两个两个进行比较。
8、6、0、5
2、学生先独立进行组数练习,然后同桌两人分别拿出一个数进行比较。
3、你能把这些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4、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7题。
你能根据下面的统计回答问题吗?先说给同桌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5、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8题。
请同学们按照五岳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西岳华山1997米北岳恒山20xx米
中岳嵩山1440米东岳泰山1524米
南岳衡山1290米
6、根据这些天所学的内容,你能也来出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学吗?
(同学之间相互出题、做题)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8两题。
五、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