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2、 亲历养蚕的过程。

3、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4、 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

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

不同卵的异同点

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

[教学媒体]

鸡蛋

放大镜

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

[教学思路]

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

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

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

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简单观察盒子,猜一猜。)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蚕卵。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蚕生命演变的已有知识角度认识蚕卵与生命的关系。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反馈。

师生对话。

让缺乏自主运动能力的生命体(蚕卵)与学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冲突,创设情景。

将蚕卵与学生更熟悉的禽蚕、蛙卵等联系起来。

通过蚕卵与鸡蛋的对比帮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活动,使观察也更具目的性。

从鸡蛋等学生熟识的生命变化形式来认识蚕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对于不熟悉蚕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合适的。

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

设问:你知道在我们出世前,妈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设问: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为小鸟做哪些准备?(侧重)

设问:在蚕宝宝出世前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准备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学生该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参照教科书P35中间部分的话。)

了解督促学生的准备工作。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阅读了解。

课外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

创设情景,迁移至要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

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

从卵中诞生的小生命

设问: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小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

在学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1、你有没有刚出生不久的照片,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你们照一张照片呢?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

2、出生后,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照顾你的?你怎么照顾蚕宝宝呢?(食物、安适的“家”等等)

3、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我们还应该做哪些重要工作呢?

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记录方案。

出示老师的建议。(可以参考教科书P36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

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除了对小生命的情感关心之外,我们的记录和饲养是科学观察记录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小组讨论,预设方案。

交流方案。

学生了解老师的建议。

学生设计记录表。

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条蚕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讨论时明确。

让学生明确在蚕宝宝出生后该做些什么。

讨论观察记录的一些技巧

蚕的模型

设问: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观察和记录的?

设问:你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蚕宝宝各时期的样子记录下来呢?

教师教习测蚕体长的方法。

学生发表想法。

明确图画、照片可以记录下蚕的样子;测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记录下蚕的体长和大小等等。

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

延伸

记录表

教师出示一张P36记录表

学生说说打算什么时候进行记录和观察。

使学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2、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3、想知道,爱提问。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着制作一个自转旋翼,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

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直尺、长卷尺)、秒表。

2.纸、剪刀、回形针

B、学生准备:

比赛用纸、剪刀、回形针、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订了一个比赛计划:

①学会制作自转旋翼

②试验,找到让自转旋翼下降的方法

③选一个下降最慢的作品参加比赛。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制作自转旋翼。

注意事项:纸的大小不能改变。自转旋翼要能旋转。

进行简单的小组比赛。

评出每组的第一名。

二、班级比赛自转悬翼。

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三、研究自转旋翼的下降时间、翅膀大小等特点时,需要搜集实验数据。光凭感觉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1.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测量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2.教师介绍测量工具。

总结出自转悬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

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