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八、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讨论:

1琵琶�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én( 江名 ) 贾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ó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 、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 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 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 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 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

三、 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 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 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

3. 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 讨论:

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

————————琵琶女诗人————————————

↓↓↓↓

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

↓↓↓↓

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

↓诉身世伤迁谪↓

↘↙

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

相逢何必曾相识

↘↓↙

同病相怜

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 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今天的流行音乐走向何方?(学生思考,写400字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