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说课稿(优秀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语文《月光曲》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而《月光曲》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重点的极好例子。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文脉清晰,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暗线是贝多芬的感情发展。这种感情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喜爱的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另外,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

《月光曲》这篇课文,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习,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3、学会分辨实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意境,感受乐曲美妙和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四、说教学重点:

定为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感情变化原因。

五、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六、说教法:

抓住重点、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感悟写法、拓展阅读、迁移运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说学法:

读思、批画、体悟、说与写。

八、说教学流程:

结合211导学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让教法、学法充分应用于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两课时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检查字词学习情况(重点指导“粼”和“霎”的书写)

三、抓住课文线索概况文章主要内容

四、探寻原因,体会情感

五、小结

以上五个环节的'实施,主要为了达成两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温故而知新。在这一环节主要复习两个知识点:一、听写词语 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复习,做好与第二课时内容的衔接,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

二、抓住重点 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相信学生的能力,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放在了八九自然段上。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最能表达月光曲旋律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文章的精妙之处,是本单元及本课读写训练的着力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停留驻足在此,引导学生读思、勾画批注、概括画面、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默读八九自然段,勾画批注,分辨出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品读第九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写《月光曲》旋律的变化的。在这里我做了三个预设。预设1首先出示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借助这些词语还可以清晰的想象画面。有利于后面的朗读指导。预设2联系文章内容,体会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情感变化之间的联系。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月光曲旋律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学生用绘声绘色地个性化朗读,再现文本的情境,彰显语言学习的魅力。内化语言、体悟情感、积淀语感。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月光曲》

让语言与音乐相通相谐。

三、领悟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要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鼓励学生在习作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的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四、拓展阅读 扎实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在课外拓展阅读中得以实践。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场的方法。

五、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阅读和表达。朱作仁教授曾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月光曲》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语文第十册第六课《月光曲》。这是一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又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使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文字的鉴赏力还不强,情感和认知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很难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不能很深切的体会《月光曲》里包蕴的情思。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理解“清幽、纯熟、陶醉、恬静、波涛汹涌”等词语,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

五、说教学策略

本课我的教学策略是: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了解贝多芬的生平。

七、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的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好的乐曲中了,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文中的“入场券、琴键、陶醉、清幽、恬静、波涛汹涌”等词语,指名认读,理解“陶醉、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师生解决。

2、梳理学生的问题,引出读议的重点:课文的那一部分是直接描写《月光曲》的?

(四)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其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学生自由地、深情地阅读描写《月光曲》意境的段落。

2、教师播放《月光曲》的片断,学生边听边读课文,画出描写穷兄妹看到的画面。

3、引导学生将乐曲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教师相机板书,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3、分辨事物和想象:这幅美丽的海天月色图,是兄妹俩真正看到的吗?

4、学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读相关的句子,并配以乐曲的三个乐段,同时多媒体出示三幅不同的画面,体味贝多芬琴声旋律的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穷兄妹的惊喜。这样,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有机结合,即撼动了学生的心灵,又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出示: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学生先自学。再出示插图,师生共讨论,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实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再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和《月光曲》的三个乐段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我说:贝多芬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者你喜欢的其他乐曲听一听,边听边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象的景象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实现了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的思想

《月光曲》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我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 篇5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了解贝多芬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感悟音乐的魅力。

2、懂得穷兄妹俩是怎样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月光曲的,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有绳子组成的新词,只以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一节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2、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随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3、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学生读课文第九段:

⑴ 这段写了什么?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⑶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 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⑸ 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 是这样的音乐引起了这样的联想。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音乐欣赏。)

⑺ 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 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 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语文 -月光曲<第二课时> 篇6

语文 -月光曲<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让学生体会到《月光曲》的旋律,体会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激情、灵感。

2、能理清楚《月光》的内容旋律与皮鞋匠兄妹的`联

教学过程:想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月光曲》录音。

教学重点: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小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课

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

学生谈话。

2

通过皮鞋匠兄妹的联想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我读了很多遍课文,可怎么也找不到有关《月光曲》的内容。

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月亮和大海的哪些景色?

板书:月亮升起     波光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这些描写月亮和大海的景色与《月光曲》有什么关系?

板书:柔和    徐缓

有力    快速

高昂    激情

《月光曲》说课稿 篇7

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2、朗读句子,想象旋律

学生朗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述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再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欣赏,感受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机动:在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乐曲的旋律、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课文结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发现:一首优美乐曲的产生,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不仅如此,一幅美妙的图画,一首隽永的小诗……他们的诞生也是如此。真情是生活的永恒!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轻松—————→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