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是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强,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联系课内外知识,体现大语文观。]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亲 不情愿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捐献
教学反思: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 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 父亲 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7 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 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
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生:现在有许多人都不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可琳达的父亲能这样想,确实令人敬佩。
生:我在调查时很多人不接受我的采访,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读了“父亲”的话,我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给予别人的是一份多么无私崇高的爱啊!
师:大家的发言令老师感动,你们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真正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心愿。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呢?
生:我的眼睛能给失明的人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
生:我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能够帮助他人。
生:别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师:同学们都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很好。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父亲的话吧!(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生2:我认为温迪的眼睛是永生的眼睛。小温迪虽然去世了,但她的眼睛使两位盲人重见天日,这两位盲人因为有了温迪的眼睛,他们的生命从此有了光彩,生活充满了阳光。
师:说得不错。让我们一起读读写温迪的段落(9―15),再体会体会。(学生个人读后指名读)
师:再读读温迪和妈妈的对话,想想如果你是小温迪你会怎么做?(同桌讨论交流后指名说)
生:如果是我,我想我会很害怕的,根本不会想到要把自己的器官献给别人。
生:我想我会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不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会象温迪一样乐意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的温迪他们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
生3: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敬佩的是琳达,她能将自己父亲和女儿的眼睛无偿捐献,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3.再读你感受深的句段,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用适当的语气读。
五、拓展延伸,整合信息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成书面形式,在班内评比展览。(提示:可以是调查报告、倡议书等)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在本课时教学中,我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一步步地朗读品味教材,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电教、插图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角色,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学习目标:
1.掌握6个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4.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5.从重见光明者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感受光明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按照课文前的“连接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
3.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调查表如下:
姓名
年龄
职业学历
①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②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③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A.觉得了不起 B.认为出风头 C.无所谓
④您会捐献角膜吗?
⑤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哪些了解?
教学程序:
一、配乐谈话激趣引读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看到光明的可能。
2.(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湛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最美的诗章也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慨,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备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想到了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像她想象的一样用三天宝贵的时问,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升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海伦·凯勒没有实现的梦想我却圆了,因为我接受了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手术,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赠,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你可知道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曾经的恶梦已经离去,可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3.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呼声。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呈现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永生的眼睛)
二、自学课文感悟内容
带着“为什么你觉得爸爸和温迪很高尚”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地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做上批注。感到疑惑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做好记号。
三、合作交流多元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画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
(分角色替每个人物说明他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人物对话。(你觉得谁的话最感人?读一读。感动了自己,就读出你的感情,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5.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6.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你能读出“骄傲”的情感吗?你能表现出“骄傲”的神情吗?
7.师加以引导: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帮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8.学生谈过后,小结:
这几句话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读书的时候就要像这样,抓住重要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回读品情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侧重感受词句积累和表达方法。)
2.学生总结写法。(找人物对话,再次读读,细细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方法。)
五、延伸情感实践拓展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③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左右的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和她虽然永远离开了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他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3.对搜集和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编写《捐献者之歌》报。给小伙伴写一封倡议书。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捐赠角膜给予重见天日不假思索平静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a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b"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教学目标:
1、从一个新的视觉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向往光明,热爱生命。
2、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
3、学习“捐、肓、屡、眶、遵、搂”六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笼罩”等十二个词语。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练习设计题、多媒体课件,师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概括文中主要内容。
2、把课文读给家长、亲人听,请他们谈谈对捐献角膜或器官捐献的看法,将结果记录下来。
3、授集资料,了解我国目前角膜捐献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复习训练
1、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成语填空
a组:( )如其来 不由自( ) 不( )思索 不( )一切
b、c组:写出带有“不”字的词语。( )( )( )
3、用“骄傲”的两种不同含义分别写两句话。
二、学习课文,研读课文
(一)引入:盲姑娘安静和海伦凯勒只能凭触觉发现东西,假如她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多好啊!
有这么一家人,为了帮助盲人重见光明,作出了特殊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永生的眼睛》。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二)学文,交流。
1、“永生”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人都作出决定,让自己的眼睛永生?请浏览课文,思考。
讨论。
2、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作出捐角膜的决定时,琳达有什么反映?用“?”把有关句子画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用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3、品读下面句子。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1)讨论交流:为什么琳达不愿把死去的母亲的角膜捐给他人?
(2)师小结:因为爱母亲,所以要让母亲完整地离开。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1)是什么使琳达愿意捐出父亲的角膜吗?
(2)反复朗诵父亲说的三段话,从这几段话中,你读懂了些什么?
(3)填空,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 ),我们的死就是( )的。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 )。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 ),并像温迪一样画出( )的马儿,那多么( )!”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 )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从这几句话,可看出外祖父要捐赠完好的眼角膜是希望得到帮助的盲童( )。
师:从这可看出,琳达的爸爸希望盲童能重见光明,能像外孙女一样快乐地生活,他像爱孙子女一样关爱盲童,请用朗诵赞一赞这位可贵的老人。
4、学生朗诵父亲说的话。鼓励学生选择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背一背。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1、琳达为什么骄傲?再找出其他有关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理解“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的意思。
2、再结合课文感悟“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是的,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的行为感动了作者,使她从抗据到遵从到支持。也感动了温迪,还感动着更多的人。
(三)拓展。
1、交流收集的关于我国捐献器官的资料、图片。
2、你们的亲人、父母又是怎样对待这件事?出示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你想对所调查的哪个人说什么?请写一写。
3、交流。
三、总结延伸。
四、作业布置
向熟悉的人宣传捐献器官的好处。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器官 有意义、美妙
值得自豪
【教学目的】: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能有感情的读课文,读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读,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文中“永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过程】:
一、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
板书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这一课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检查大家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二、1.师:我们再回到课题上,《永生的眼睛》中“永生”你是如何理解的?那么,课文中究竟写谁的眼睛永生了?(随机板书)
2.现在是大家露一手的时候了。(分段读课文,生自评。)
3.通过读,你有感动的地方吗?说说感动的原因,并能带着感情去读吗?
(小组交流)
三、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1、对课文“我”的理解抓前三个段落去分析。(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2、第四自然段从父亲平静的态度中去分析——帮助别人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3、第六、七自然段可以读出父亲的心愿。
4、感悟温迪这个人物。抓住8——11段来分析。
5、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这一种爱,这一种美德。
6、小结:大家知道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吧!实际上就是一种爱。
四、听歌曲《爱的奉献》,在歌声中总结全文。
是呀,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它是关爱奉献的精神,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
1965年炎夏的一天,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年仅36岁。下午,一位警官来访,为医院要取母亲的眼睛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我惊呆了,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予他人,而父亲居然回答"可以"。我痛苦难忍,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他说,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多少年过去了,我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家。1980年,父亲患严重肺气肿,搬来和我们同住。他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父亲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我告诉温迪她外公的心愿。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她14岁,恰恰是当年我首次听说捐赠器官时的年龄。
1986年的一天,父亲与世长辞了,我们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作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令你骄傲吗?"我问。"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那天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活儿营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1.这篇短文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
2.文中记叙捐赠眼睛角膜的人物有哪几个?依次写在横线上:_______
3.从文中找出表明他们捐赠眼睛角膜时间的词语,依次写在横线上:_______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琳达的父亲给她以深刻启发的两句话。
5.下面是文章所用的材料,其中详写的有,略写的有。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分别填入括号内:
a.母亲被疾病夺去生命b.父亲对我的教诲和影响
c.温迪的骄傲和心愿d.温迪在交通事故中丧生
e.温迪的眼睛角膜被成功移植
6.文章倒数第2段,引用了"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里的话,有哪些作用?选出正确答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照应标题
b.表明眼睛角膜移植手术的高妙
c.贯穿全文
d.交代温迪捐赠眼睛角膜的结果
e.表达两位昔日盲人对琳达的谢意
f.照应开头
7.恰当地归纳了文章中心思想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记叙琳达的亲人捐赠眼睛角膜的事情,赞扬了琳达父母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
b.本文通过记叙琳达的亲人捐赠眼睛角膜的事情,表现了琳达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认识的提高。
c.本文通过记叙琳达的亲人捐赠眼睛角膜的事情,表现了温迪年纪虽小,但品质非常纯洁、高尚。
d.本文通过记叙琳达的亲人捐赠眼睛角膜的事情,赞扬了他们为别人的健康。幸福而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
(199年北京市统一中考试题)
答案:
[永生的眼睛》:l、.第一人称2.母亲父亲温迪3.1965年炎夏的一天1986年的一天两周后4.你所能给予他人……自身一部分。如果我们的死亡…有意义的。5.b、c、a、d e 6.a、d d.d
第二次冒险
①退休教授安道特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②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个兵,安道将将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③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边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学会的几句法语。
④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3o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⑤"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__"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⑥"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⑦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抱了出来。
⑧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⑨这间棚屋,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quan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⑩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11)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12)女主人很快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门失去了父亲。
(13)"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14)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查。
1.根据第③段中的拼音写汉字:
"安道特_(quan)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2.安道特的"那回遭遇"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在___
3.写出一个与第①段中"言语不多"近义的成语:
4.第①段中"那时候"是指_____ 的时侯。
5.在第⑤段中的"__’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__"你们愿把我藏起来吗?"
6.第(10)段"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中的"当时的情况"是指:(1)
(2)____;(3)_的作用是:
a.概括文章内容
b.从一个侧面表现女主人的崇高品质
c.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直接点明文章中心
7.女主人主要的性格特点是:(1)_;(2)___
8."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的原因是:___。
9.从安道特和女主人两个方面写出题目"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1)_
(2)_
(1994年上海中考试题)
答案:
(第二次冒险):1.蜷2.1944年春(或大反攻的前夜)诺曼底一个法国农舍3.沉默寡言4安道特着落5.逗号6(1)德国兵有条不紊地搜索着(2)唯一的农舍外是一片田野天已经亮了b 7.(1)镇定、坚强善良、勇敢8.法国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他深受感动。9.安道特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后,又一次到女主人家避难女主人在因救助安道特而丈夫遭枪杀后,又一次将安道特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