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优秀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领悟各种学习方法了。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 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上课,就播放在晴朗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飞行,一架飞机穿梭夜空,平稳的飞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蝙蝠,知不知道什么是雷达,然后介绍什么是蝙蝠什么是雷达,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蝙蝠的图片)师:你认识它吗?生:认识,它是蝙蝠 师:板书:蝙蝠
再问: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资料
(多媒体出示雷达的图片)师:你知道它是什么?生:它是雷达 师板书:雷达
再问:你对它又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资料
在两者之间添上“和”字,师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科学家真了不起,找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研究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奥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同桌之间互读,相互纠正读音、语气。
2读后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指名汇报
生: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生:人们看到蝙蝠,想象着发明了雷达。
三精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课件)1、师朗读: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这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
师问:它是什么?在什么时候飞行?
生:那是一架飞机,正在夜里航行呢。
2师叙述: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多媒体出示这句话)
师问:这是文中的哪一段?
生: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问:它在全文中是什么段?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它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说得真好,它即总结了上段的内容,又起到了总结下文的作用。
师问: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师问:为什么要用设问呢?生:告诉人们怎样发明的雷达
师引导:运用设问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师:“启示”什么意思?
生:启发的意思。
生:让人有所领悟的意思。
3师过渡:从蝙蝠身上的哪些特点得到启发?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学生回答: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回答
生:捉蚊子的本领很强。
生:夜间飞行的能力很强。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追问:你最佩服蝙蝠的哪个本领?
问:用了哪些关联词?说明了什么?
生:用了“而且”、“即使。也”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补充:用“而且”说明上下句是递进关系,第二个本领更大,从中体现出蝙蝠本领高超。用“即使······也”体现出它的神奇。)
师:该怎样读这一段呢?
生:用赞美的语气
生:用佩服的语气
指名读 让学生评价
生:他没有读出赞美的语气
生:读的还可以
师指导朗读这一段。
4师:这么高超,这么神奇,科学家有疑问,难道(学生接读后面的问题: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师:科学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通过三次试验
师:三次试验的方式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4——6自然段,并填上表格。(多媒体出示表格)小组学习开始。
5指名汇报生: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飞,铃铛响个不停;
生:蒙上嘴飞,铃铛一个也没响。
生:蒙上耳朵飞,铃铛一个也没响。
师在表格中出示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的答案。
对比每一次试验的方式、结果,让学生找出相同处和不同处
生:相同处是蒙上嘴和耳朵飞,结果相同
生:方式相同,结果不同
师: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指名回答书中的结论,在齐读。
6师: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秘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学习第七自然段)
读后指名说什么秘密。
生:蝙蝠飞行,靠的是嘴里发出的声音
生:这种声音就是超声波
师再问:蝙蝠到底靠什么改变飞行的方向?指名说(可按书中的语句说)。
师:怎样靠超声波改变方向?指名说(可按书中的语句叙述)
师:你还对超声波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师在补充收集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多媒体出示蝙蝠的工作图)师: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工作的?生: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东西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绕过去了
师:说的真好
7师:由这种超声波科学家研究出了什么?指名说:雷达
师:你知道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齐读第八自然段,指名汇报。
(多媒体出示雷达工作图)指名说它的工作原理。
生:雷达发出无线电波遇到东西就反射回来,飞机就按雷达指示的方向飞行了
生:飞机靠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飞行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
8回归整体 师:你现在怎样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指名说。
生:人们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
生:蝙蝠给人们启发,发明了雷达
(多媒体出示蝙蝠工作和雷达工作的对比图)指名比较它们的相似处。
生:蝙蝠的超声波相对于雷达的无线电波
师:你真聪明,分析的可真好
9师:飞机和雷达又有怎样的关系?指名说出飞机、雷达、蝙蝠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飞机安上了雷达就能安全飞行,雷达是根据蝙蝠研究出来了
生:飞机和蝙蝠的关系也很密切
师板书:
蝙蝠——雷达
飞机 (飞机的箭头指向雷达,蝙蝠的箭头指向飞机。)
师小结:从这里告诉我们,人类要认识大自然,就要观察它的特点,去思考,然后进行科学试验,这样才能创造、发明,才能为人类做贡献。(师板书:观察、思考、创造)像这种利用蝙蝠在夜间飞行发明了飞机上的雷达探路,这就叫仿生学。
四拓展知识
师:除了蝙蝠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使人类得到启示,发明创造?指名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出示:人们根据发明了。)
生:人们根据草的叶子,发明了锯。
生;人们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眼。
......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生物界中有太多的秘密给我们启发,也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学习科学家观察事物的方法,长大后去创�
板书设计: 12、蝙蝠和雷达
蝙蝠——雷达
飞机
观察 思考 创造
教学反思: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科学知识性很强,也很深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能把抽象的、学生理解不透彻的事物变的即生动又形象。因为“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超声波和无线电波的有关知识讲解的不够细致、充分,因自己收集的资料很少;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等。今后一定多学习,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高。
知识点:
一、多音字
蒙mēng(蒙蒙亮)
méng(蒙蒙细雨)
měng(蒙古族)
二、理解词语
清朗:凉爽晴朗。本课指夜空晴朗。
隆隆:拟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本课指飞机飞行的声音。
启示:启发提示,使人有所感悟。本课指蝙蝠的行为启发人们研制出雷达。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人们怀疑蝙蝠的眼睛灵敏。
揭开:揭露。本课指科学家揭露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障碍:阻挡前进的东西。本课指阻挡超声波向前的东西。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频(20000赫)的声波。近似做直线传播,在固体和液体内衰减较小,能量容易集中,能够产生许多特殊效应。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
荧光屏:涂有荧光物质的屏,X射线、紫外线等照在荧光屏上能发出可见光,有的还可以变为图像。本课指雷达接收无线电波的屏。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本课指屋子里拉的绳子多而杂乱。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夜间探路的雷达。
四、问题归纳
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2、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此处问句起什么作用?
由蝙蝠夜间飞行,联想到“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进而产生“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的疑问,引出下文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试验。
4、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5、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jiē)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
“反复”写出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终于”可见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费了很大功夫。这句话说明这项结论不是轻而易举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6、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告诉人们什么?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7、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三次试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它在屋子里飞行没有碰着铃铛;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在屋子里飞行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8、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五、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告诉我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